非洲英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英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分析论文

非洲英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分析论文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德的着作《无声的语言》中。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1]150。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使信息的同步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电子传播使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落,文化的传播有了载体。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而起源于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传播”,其核心就是跨文化,重点是对异质文化的关注。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关注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的研究源于西方社会内部,其属性为西方学术内部的自发反省和批判。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葛兰西、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把后殖民的政治性批判更多地转向文化反思。跨文化传播使得后殖民理论成功吸引了曾经作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注意力,而且也使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跳出了同质文化内部的传播互动,将其扩展到异质文化之间,同时赋予了后殖民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文化霸权极高的关注。所以说将传播学放置到后殖民语境下研究,就是把跨文化传播学放入文化发展与交流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对研究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基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近些年来前殖民地国家创作的反殖民题材的文学作品,极大地吸引了后殖民理论家的注意。碍于非洲语言的复杂,“口头叙述”传播的特殊,非洲作家的作品传入甚少。语言是传播的媒介,英语在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充当了中坚力量,研究非洲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转播,更能从一个巧妙的视角,揭开殖民伪善的面纱。

非洲英语文学,又叫“黑非洲英语文学”,但是为了不增加其称谓的殖民色彩,这里去掉“黑”字。最早的非洲英语文学作品是加纳的约·凯瑟利-海福德的《解放的埃塞俄比亚》(1911),但是其译本没

有传入国内。伴随着殖民侵略和民族反抗运动的开展,非洲英语文学

取得了快速发展。西非的加纳和尼日利亚英语文学成就显着,尼日利

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埃克温西、阿卢科、图图奥拉、沃尔·索

因卡以及加纳作家阿尔马等是其代表人物。东非英语文学出现较

晚,20世纪60年代后才兴起,肯尼亚恩古吉、格·奥戈特、梅

佳·姆旺吉是杰出代表。南非的英语文学也人才辈出,纳丁·戈迪默、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M库切)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南非

英语文学奠定了基础。非洲的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的觉醒,对祖国的

热爱、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揭露,构成了非洲英语文学的核心内涵。英

语语言的运用,使得非洲文学得以走向世界,促进了非洲文化的传播。碍于非洲地方语言的众多、国内研究资料的不足,本文选取了阿契贝、索因卡、戈迪默、库切四位非洲国家声誉最高的用英语进行创作的

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在宋国诚着的《后殖民文学:从边缘到中心》中,把阿契贝、索因卡、戈迪默等列为后殖民作家[2],而2003年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库切也是公认的后殖民作家。

阿契贝(1930—)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是1963年第2期的《世界文学》中高宗禹译的《瓦解》的片段,接着《外国文学动态》杂志

1977年第五期用《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及其主要作品》一文详细介

绍了阿契贝的创作。2007年,阿契贝获得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

国际奖,国内各大报纸杂志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阿契贝热潮。在小

说的翻译方面,1988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发行了尧雨译的《人民公仆》,2009年重庆出版社的重现经典系列全面引进了阿契贝全部的

五部长篇小说——《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

和《荒原蚁丘》。阿契贝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诗歌和童话故事。在后殖民研究方面,姚峰的《阿契贝的后殖民思想和非洲文学身份的

重构》(《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三期)见解颇为深刻,但总体来

说还有大量研究空白。

阿契贝被誉为“非洲文学之父”,他的《瓦解》一经问世就获得

了轰动,被译为50多种语言,传播到全世界。他的作品《瓦解》和

《神箭》,用英语讲述了非洲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殖民者的入侵进

行了鞭挞。阿契贝1975年发表论文《非洲的一种形象:论康拉德

〈黑暗的心灵〉中的种族主义》,开了后殖民理论的先河。阿契贝提

倡用英语创作,寄予文学对殖民地的“自我界定”和“文化复位”的

希望,批判非洲中心心态,强调非洲和西方的文明同样需要尊重,他希

望通过“非洲人自己书写非洲人的故事”重塑非洲形象,使得非洲文

化浴火重生,倡导东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这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

索因卡(1934—)是非洲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6)的作家。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首次向国内

读者介绍了索因卡。1983年高长荣主编的《非洲戏剧选》收录了李

耒和王勋翻译的《路》。索因卡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对其研究热情

高涨,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沈静翻译的《痴心与浊水》,1990年,邵殿生等翻译出版了戏剧选《狮子和宝石》,其中还收录了《沼

泽地居民》、《裘罗教士的磨难》、《森林舞蹈》、《路》、《疯

子与专家》等译作,2001年出版周辉翻译的《阐释者》,2004年出版

蔡宜刚翻译的《死亡与国王的侍从》,200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了《在阿凯的童年时光》。诗歌的译介,主要有汪剑钊的《非洲现代

诗选》、台湾贝岭的《狱中诗抄:索因卡诗选》;还有发表在《外国

文艺》、《世界文学》等期刊上的诗歌。对索因卡的后殖民研究也

取得了一些成就,2002年余嘉的硕士论文《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

的索因卡剧作研究》和宋志明的博士论文《沃勒·索因卡:后殖民主

义文化与写作》,对索因卡的研究十分深刻。

索因卡是具有强烈的非洲民族精神的后殖民作家,他挖掘和继承

非洲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希腊神话和优鲁巴族的神话故事,建立以

神话思维为基本特性的、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体系,来对抗理性的、

技术的、分裂思维的“欧洲中心主义”。宋志明的论文《“奴隶叙事”与黑非洲的战神奥冈——论沃勒·索因卡诗歌创作的后殖民性》提出索因卡的诗歌创作本质上是一部“奴隶叙事”,充满了殖民地作

家的反抗精神,具有显着的后殖民性。[3]索因卡虽然主张一种“超

越性的种族复兴主义”,但是也没有忘记对自己民族的愚昧性进行批判,虽然其激进的抵抗方式,是“在反抗的环境中想象过去”,颇具浪

漫主义色彩,但这都无法撼动他在非洲后殖民文学中的地位。

戈迪默(1923-)是南非著名的女作家,199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纸质媒体中,戈迪默最早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界中是在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