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两次诗社诗赋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园两次诗社诗赋分析

身处贵族之家,大观园里的小姐们固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所以“诗社”便是她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她们展露才华、绽放性情的舞台。在诗社活动中,每个人的性格气质进一步深化,而人情世故、贾府兴衰、和美学意义等亦蕴含其中,仔细品读这些内容,既有对作品内容的领悟,也有对人性与世情的洞悉。

1、诗社发起人,最具创新和组织能力的三小姐

大观园诗社是由三小姐贾探春发起的。作为一名文学女青年,虽然才华不及宝黛,但探春无疑是最有想法和创意的。

一个初秋的夜晚,在皎洁月色下,探春想起文人学士们“竖词坛、开吟社”的往事,不觉心有所动。第二天便用一篇优美的骈文写成邀请函,分别送给园中的姐妹们,邀请大家一起来吟诗作赋。如此新奇又有情趣的提议让大家激赏不已,都是一召即至,然后在秋爽斋中热烈相议。

诗社于是正式成立,因为第一次做了海棠诗,于是发起人探春定下名字:“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诗社罢。”

宝钗也好黛玉也好,多少才华横溢都只能做个技术型人才,探春才是最具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领导人,她不仅是诗社的发起人,也是诗社的旗帜与灵魂。

2、成员分析:有人欢喜有人失意

在诗社的参与人中,除了后来刻苦学诗加入的香菱之外,全都是贵族少女。在这些人中,探春、宝玉、黛玉、宝钗和湘云是诗社的主要成员,基本是场场不落。而贾府的另外两位正牌小姐迎春和惜春,因为才情有限,早早就被边缘化了。

第一次大家聚会时,在黛玉的建议下,在场的每个人都起了一个

别号。然而别人都是斟酌再三,迎春和惜春却十分随便。不过是宝钗的一句话:“(迎春)他住的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宝钗为人一贯周到,可这话却太敷衍了,可见迎春和惜春真的在家族姐妹中不受重视。

李纨虽然对诗社十分热心,自荐做“掌坛”,当社长,可却对作诗没什么兴趣,她不仅自己不作诗,也直接替不怎么喜欢作诗的迎春和惜春推脱了,让她俩当“副社长”,在诗社中负责限韵和监场。

而事实上,她俩也就这一次行使了“副社长”的权力,“菊花诗”时晃了一下,到了“芦雪庵联诗”,明白说出惜春因为画画请假,迎春生病。最后一场“柳絮词”根本就连提都没提。她俩固然不太喜欢作诗,而她们也不怎么爱帯她俩玩儿。

一场风雅浪漫的诗社背后,也有看不见的人情冷暖啊。

3、活动过程:见证贾府兴衰的晴雨表

诗社一共活动了4次,内容分别是“海棠诗”、“菊花诗”、“芦雪庵对景联句”和“柳絮词”。后来的林黛玉和史湘云的中秋联句,属于个人行为,不算是海棠诗社的活动。

四场诗社活动中,最热闹的是“芦雪庵联诗”,参加的人数最多,也特别精彩生动。不仅原来成员悉数到场(除了迎春和惜春),新来的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纹以及香菱也都参加了。大家争抢联诗之外,宝琴、邢岫烟和李纹分别写了一首“咏红梅花”的七律,宝玉单独写了一首“访妙玉乞红梅”。

最沉闷的是最后一次在潇湘馆中的“柳絮词”,参加者只有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和李纨。人来的少不说,作品更少。宝玉交了白卷,探春只写出半首词(宝玉帮她续完),如此情形,大家好像也没了兴致。此时,小说已经到了70回,贾府正在走向衰落,小说的气氛变得压抑沉重,而诗社也充满了萧瑟的凉意。

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应,是贾府兴衰

的晴雨表。

4、作品评述:黛、钗、湘三分天下

阅读是一种主观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更是见仁见智。

综合四次诗社作品,我个人觉得最好的是菊花诗吧。这场诗社作品数量多,而且金句迭出,让人赏玩不觉,爱不释手: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宝钗忆菊);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湘云对菊)

“笔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

“高情不入时人眼,凭他拍手笑路旁。”(探春簪菊)

……

综合几次诗社看,海棠诗是宝钗第一,菊花诗是黛玉夺魁,芦雪庵联诗没有评出胜负,但湘云才思最敏捷,一个人与宝钗、黛玉和宝琴共战,表现极为出彩,自然是湘云榜首。而到了最后的柳絮词,李纨评判干脆是和稀泥,黛玉、宝钗和湘云各有千秋,各擅胜场。在大观园诗社的天空下,基本上是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三分天下,林黛玉略占上风,探春和宝玉,就是陪跑。

4、活动经费:见证着大观园的人情世故

海棠诗社是民间组织,所以活动经费只能依靠自筹。她们采用了轮流做东的方式——每次诗社活动由东家准备水果点心等,以供参与者消费。

如此虽然花费不多,但对于这些没有其他收入、只靠固定零花钱的贵族小姐来说,多少也是一个负担。

诗社首次活动是在探春的秋爽斋,事出仓促,探春也未提前准备,大家就是“略用些酒果”,估计也就是临时端上来的,数量不多,花费也不会太大。

第二次史湘云自告奋勇做东,可回到住处,宝钗提出具体的问题和湘云的困难,她才发起愁来。善解人意的宝姐姐帮她办了一个螃蟹宴,并且参与了策划菊花诗。所以这次虽然名义上是湘云做东,实际上是宝钗承办。

期间,李纨带着众姐妹来找王熙凤,要来50两银子的赞助。然而奇怪的是,此后,我们并未见到这银子用于诗社活动中。

第三次本是李纨做东,却收取了大家的集资:“你们四分子送了来,我总共包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意思是说,4个人交给她四两银子,自己再出个一个两银子。李纨大概觉得这次参与的人太多了,全是自己掏钱有点亏。而凤姐给的银子呢?她也没舍得用。

那么这4个人是谁呢?她明确说了不收新来的几个人,宝钗、宝玉、黛玉肯定有的,最后一个不是探春就是湘云,而湘云囊中羞涩,李纨应该知道并且体谅,最后这个人更可能是探春。

第四次是林黛玉主办,活动地点是潇湘馆。黛玉虽然也是寄居贾府,但在贾母和凤姐宝玉的照拂下,经济状况很好。她没有废话,直接自己“预备了几色果点”。

奇怪的是,宝玉从未做东过。按理说,他是诗社中最有钱的成员,他对诗社的态度也特别积极,每一次都拉不下。但他从未主动提出过要做东,别人也没有建议过。之所以这样,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宝玉实在缺乏组织能力,既设计不出主题,也张罗不出一场盛会,唯有跟着混;二是,也许作者只想表现这是一个才女的舞台,宝玉不过是个凑数的,轮不到他来做主角。

5、美学意义:书写爱与美的诗意传奇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就一路奔涌而下,无数诗人佳作辈出,蔚为大观。到了宋元以后,话本小说开始流行,在小说中引用诗词是一种常态。但一般都是作者站出来感慨,时常是“有诗赞曰”、“有诗为证”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