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了解俗语的特点,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结合阅读体验,分析、感悟、总结观察的好处及方法。

2.看图片连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多样性。

教学难点

1.对比朗读句子,积累语言,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2.通过积累谚语,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结合课文,充分领悟

教学“交流平台”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且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出示“交流平台”的三个例句,朗读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如,第二个例句有对爬山虎的脚的变化的观察;第三个例句,不仅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琴声。然后阅读泡泡中的提示,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最后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对比发现,体会表达

教学“为动物找到家”时,可以根据示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的“家”有不同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或视频感知“圈、廊、棚”等动物的住所。再让学生尝试连线,在交流汇报中体会表达的丰富性。要注意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要在学习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更多类似的词语,并鼓励积累、运用。

教学“比较阅读句子”时,可采取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初步感知每组句子的意思有所不同。在交流讨论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在充分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读“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从而体会句意的不同,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3.朗读理解,鼓励积累

教学“日积月累”板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

谚语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谚语的理解,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进行讲解,同时引导感受先民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品质。

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谚语。鼓励学生拓展其他气象谚语,丰富积累。

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

2.学生自主诵读谚语并其他相关资料。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1.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板块一单元统整,发现交流

1.导入:本单元我们学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呈现了生动形象的事物,让我们了解到了观察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索观察的奇妙。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指名朗读。

(1)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第一个层次——观察要细致。

(2)重点抓住动词“扒土”“搬掉”“踏地”“推到”“铺开”的运用,对蟋蟀身体部件“前足”“钳子似的大颚”“后足”“两排锯”的描写。

(3)教师总结:连蟋蟀后腿上如此微小的锯齿都能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作者精准地抓住了“用前足扒土、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后足踏地、推到、倾斜地铺开”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了蟋蟀是如何运用身体各个部分建造住宅的。能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得如此详细、准确,让读者一读就明白,凭借的正是作者的细致观察。

3.课件出示第二段话,指名朗读。

(1)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第二个层次——观察要连续。

(2)重点抓住“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3)教师总结:通过“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爬山虎不是一蹴而就的。植物的成长是有过程的,一时半会儿的观察不准确,也表达不出爬山虎的变化,所以观察植物是需要时间的。由此可见,观察事物,仅仅有细致是不够的,还需要时间。

4.课件出示第三段话,指名朗读。

(1)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第三个层次——观察要用心。

(2)重点抓住作者不仅写出了看到的蟋蟀的平台,还写出了听到的蟋蟀的鸣声(琴声)。

(3)教师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做到细致准确,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长久的耐心。同时,观察还要与多种感官和思考结合起来,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这样才能将观察到的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

5.拓展阅读,欣赏佳句,进一步体悟如何进行观察。

(1)课件出示佳句示例。学生读一读,谈谈感悟。

片段1: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来越跳越起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2: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它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3: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得好好的。

(2)齐读泡泡中的三句提示语,加深印象。

板块二对比发现,学用词语

1.过渡: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不同的动物因其生活的环境不同,它们的“家”的叫法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为动物们找找家吧。

2.理解词语,欣赏图片,帮动物找到家。

(1)课件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理解对比词语:圈、厩、棚、塘。

(3)连一连,帮动物找找家。

(4)根据图片内容,再看一看:你给动物们找的家对吗?

(5)学生自纠自查。

3.对比发现,体会表达的多样性。

(1)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点拨:“鸟巢”也可以叫“鸟窝”,“马厩”还可以叫“马棚”,“牛圈”也可以叫“牛棚”。“厩”只能与“马”搭配组成“马厩”一词。“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不能叫“狗洞”。

(3)学生对比着读一读。

(4)教师总结:同一种住所,还可以有多种说法,表达可以是多样的,但必须是准确的。

(5)课件出示图片,拓展认知。如:蛇的住处称“洞”;兔的住处称“窟”;蚕的住处称“匾”;蜜蜂的住处称“房”;猪的住处可以称“圈”,还可以称“栏”;鸡的住处可以称“窝”,也可以称“笼”……

3.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叶圣陶、法布尔才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生动。我们在交流各自发现的同时,还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今后同学们要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