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思想观念

合集下载

介绍中国古代家具文化

介绍中国古代家具文化

介绍中国古代家具文化中国古代家具文化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家具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家具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工艺技术享誉世界。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一、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不断演变,传统家具设计和制作也在不断改变和演进。

汉代家具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刻花、嵌饰和雕刻见长。

唐代家具则强调大气、简洁,线条流畅,刻画细腻,更加注重雅致的审美效果。

宋代是我国家具制作的黄金时期,中式家具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多样性,成为中国家具发展的高峰时期。

明清时期则以华丽、精细、朴实为主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工艺设计。

二、特点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学意义。

家具制作中所遵循的恒久原则,比如“物极必反”的对称美学理念、“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讲究等等,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对自然之美的认识,更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家具还注重内涵、形式的协调性、装饰与实用的平衡,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以载道”,追求“明德惟馨,以厚质之质为美”,这种思想观念贯穿于个体生活、器物设计、建筑布局、空间感知等方方面面,表现出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特有魅力。

三、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代的重大任务。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迁,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与技艺也失去了传承下去的平台和保护机制。

目前,保护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方案主要包括重视家具专业的学术研究,挖掘家具历史与文化价值,培养新一代的家具艺术人才,以及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家具鉴定、维修和保护体系。

在传统文化保护的大背景下,传承中国古代家具文化是一项殊为重要的事业。

它不仅有精神意义,更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

在新时代,希望更多青年人能够加入到家具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之中,推动中式家具这一传统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中西方古典家具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古典家具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古典家具的比较分析首先,中西方古典家具在设计特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式古典家具注重线条的纵横交错和流畅自然,追求平衡和谐的整体感。

其设计思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然和谐的美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西式古典家具则更加注重对称和对比,它们的设计风格更加严谨和庄重。

西方古典家具通常以宏伟和豪华的装饰来展现其贵族气质,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

其次,中西方古典家具在材料选用上也有所不同。

中式古典家具常使用传统的红木、柚木、酸枝木等硬木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纹理和质感,结实耐用。

同时,中国古典家具注重手工雕刻和漆画,赋予家具更多的艺术价值。

西式古典家具则常使用欧洲橡木、核桃木等材料,其材质坚实、质地细腻。

同时,西方古典家具注重将各种材质和纹理相结合,通过装饰品的运用来展现家具的精美与豪华。

第三,中西方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也有区别。

中式古典家具注重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精细的雕刻和纹饰是其制作的重要特点。

而西方古典家具则更加注重精细的木工和装饰品制作,包括镶嵌、烤漆、鎏金等工艺,使得家具更具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

最后,中西方古典家具的设计和制作背后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中式古典家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中式家具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家具受到欧洲宫廷文化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时期的艺术风格。

西方古典家具体现了欧洲贵族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艺术和奢华的崇尚。

综上所述,中西方古典家具在设计特点、材料选用、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古典家具注重自然和谐的美学观念,材质选用较多硬木,追求精细的手工工艺;而西式古典家具则更注重对称和对比,材质选用较多橡木和核桃木,注重精细的木工和装饰品制作。

这两种风格的古典家具凝聚着各自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

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

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我国是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因此,无论是文化积演还是物质文明都有着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其中的家具成就尤为显赫,蜚声中外的“明式家具”就是我们的祖先给人类艺术宝库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家具”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工艺美术用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习俗,因而生产出不同风格的家具。

我国有史以来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具同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起居方式,自古至今可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大时期。

一、商周时代的家具商周家具的品种主要包括:席、俎、禁和扆。

1、席,床塌之始。

先民们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用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作为坐卧之具,这就是席。

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兼作坐具与卧具,可谓床塌之始祖。

2、俎,桌案之始。

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之用具。

俎为后世的桌、案、几、椅、凳等家具奠定了基础,实在可谓桌案类家具之始祖。

从出土的商周时代的实物看,俎由最初的四条腿,发展成新的板式腿造型。

几在古时是凭倚之具,为长者、尊者所设,放在身前或身侧,也可以说是靠背的母体。

3、禁,箱柜之始。

它是商周时的礼器,祭祀时是放置供品和器具的台子。

通常为长方体,形似现在的箱子。

4、扆,屏风之始。

扆,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在周朝,是天子专用的器具。

它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画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这是天子名位与权利的象征。

二、春秋战国、秦时期家具西周以后从春秋到战国直至秦灭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奴隶的解放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春秋时期还出现了著名匠师鲁班,相传他发明了钻刨、曲尺和墨斗等。

简述明示家具的艺术特点

简述明示家具的艺术特点

简述明示家具的艺术特点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代明代时期(1368年-1644年)的家具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明式家具的主要艺术特点:
1. 简约而精致:明式家具注重简约而不失精致,追求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家具的造型简洁、清晰,没有繁杂的装饰,凸显了整体的美感和平衡感。

2. 实用性和功能性:明式家具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家具的实用价值。

家具的设计考虑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如储物空间、坐姿舒适等,使家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

3. 纹饰和雕刻:明式家具的纹饰和雕刻通常简洁而精美,常常以花草、鸟兽、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

雕刻技法精湛,细节处理精细,展现了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4. 木材的运用:明式家具常使用上等的硬木,如紫檀木、鸡翅木、红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经过精心的加工和润色,使家具更加耐久和具有观赏性。

5. 对称和平衡:明式家具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原则,家具的左右对称性和整体的平衡感是其设计的重要特点。

通过精确的比例和布局,使家具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6. 传统文化的融入:明式家具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
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明式家具以其简约、精致、实用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闻名,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辉煌成就。

它不仅是家具的实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前言-方桌妙谈(定稿)

前言-方桌妙谈(定稿)

前言:方桌妙谈家具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器,更是一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整合。

作为国人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家具之一,方桌与社会的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直接相关。

直至今天,方桌仍是国人传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具之一,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朴实无华中方见大美,默默无闻中方现大道。

方桌雅俗共赏,呈现出文化性,历史性和亲近人伦的特性。

1、文化方桌任何一件器物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完全都是人们发自对生活实用性的需求,往往还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展现。

流传久远的传统家具,一定是有着情感诉求和文化呈现的。

方桌虽然在中国数不胜数的家具品种中属于最普遍的一类,但它本身却表达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人方圆的天地观,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产物,是中国人精神品质的物化表现。

“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和地观察直觉印象的概括。

方桌四四方方,平平整整,就好似古人们心中的大地一样,其在形状上是对“地方”的一种模拟。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地不仅是法其形,更是要法大地厚德载物、包容一切,平坦正直的精神品质。

方桌作为承具来讲,有着承载一切,包容万物的内涵,是地母宽容之德的体现,有着君子之气的象征。

道家认为:“天圆”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命事上要严谨条例。

方桌所呈现给人们的也是一种规则严谨,缜密严肃的特点。

“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

收敛是中国的民族性格,是一种含蓄美的体现。

物如其人,物似其神。

方桌也便是在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中国人性情的影响下出落的沉稳大方、含蓄内敛。

方形不论是在是中国古代建筑还是家具中都是最基本的形态,原因在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方”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意义。

方形代表着理性、秩序、等级、整体、和谐、包容、稳定、坚固、单纯、庄重、限定、又具有无限增长性。

“方”在中国文化的数千年流变中总能成为理想寄托的对象、完美秩序的化身、道德崇拜的图腾。

中国设计理念

中国设计理念

中国设计理念中国设计理念中国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它强调和谐、自然、平衡和功能性。

这些理念在中国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设计作品更具有中国特色。

首先,中国设计强调和谐与美。

中国人讲究和谐的生活方式,这种和谐也表现在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园"理念,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得中国设计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中国建筑采用自然材料和传统建筑风格,融入环境之中,创造出和谐的空间。

其次,中国设计注重自然与平衡。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设计中有着深刻影响。

设计师们通过模仿自然的原则来创建作品,使得设计更加自然、真实。

平衡也是中国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设计中追求要素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整体的和谐。

例如,在中国绘画中,色彩、线条和构图都注重平衡,从而营造出美感。

此外,中国设计强调功能性。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用至上"思想影响了中国设计。

中国设计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注重产品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每一个家具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且制作工艺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需求。

最后,中国设计还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们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

例如,中国传统纹样在时尚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国设计理念强调和谐、自然、平衡和功能性。

它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使得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中国设计师们通过追求和谐与美、自然与平衡、功能性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中国设计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国设计的风采。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Vol 42/No 04/Westleather-121㊀-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 天人合一齐彦之作者简介:齐彦之(1991-)ꎬ女ꎬ汉族ꎬ湖南永州人ꎬ在读研究生ꎬ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ꎬ研究方向:包装设计ꎮ(湖南工业大学ꎬ湖南株洲412000)摘㊀要: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ꎮ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ꎬ即哲学观ꎮ本文从造型㊁纹饰㊁陶器㊁家具和园林这几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中的体现ꎮ关键词:设计思想ꎻ造物观念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4-0121-01㊀㊀中国古代造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历史内涵ꎬ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类著作ꎬ以及文人的笔记史料㊁工匠的口述和各种图说绘本ꎬ这些著作的主题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的发展ꎬ总结了各类设计成就ꎬ展示了造物思想和设计认知ꎬ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ꎮ古代造物者的设计思想从整体来看ꎬ造物设计始终围绕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ꎬ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㊀造型艺术㊁纹饰与 天人合一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 曲生吉ꎬ直生煞 ꎬ所以造物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懂得造型要遵循的规律了ꎮ曲线给人流动和优美的感觉ꎬ充满了生气ꎬ容易在大环境之下很好的融合ꎮ而以直线构成的图形ꎬ往往给人带来坚硬和尖锐的感觉ꎬ不能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ꎮ在中国艺术史上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ꎮ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ꎬ流畅的曲线贯穿在整个器型上ꎬ匀称又富有艺术感美感ꎻ青铜器时代的鼎ꎬ造型独特ꎬ在原有曲线的造型上融入直线元素ꎬ带来坚实凝重的感觉ꎮ正是这种方圆互佐的造型变化ꎬ让其成为权势和财产的象征ꎻ宋代的瓷器中的官窑贯耳瓶ꎬ整个瓶身造型在方圆中不断寻求变化ꎬ整体造型庄重而优美ꎻ明清的家具中的坐凳ꎬ整体造型圆润流畅ꎬ作为家具能完美地融合于室内ꎮ造物者正是以曲线为主的设计观念ꎬ使得器物十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ꎬ为人民生活所用ꎮ中国传统纹饰种类繁多ꎬ大多都取之于自然之物ꎬ如:彩陶上的人面纹㊁卷草纹和漩涡纹等纹饰ꎻ青铜器时代ꎬ鼎的四周刻有兽纹ꎻ明式家具上刻有精致的云纹和花卉等ꎮ由此可见ꎬ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器物装饰上很少使用纯几何图案ꎬ而采用自然中的花卉㊁禽兽㊁山水㊁树木ꎬ提取它们的突出特征就形成了器物上的装饰ꎮ曲线纹饰带来流动的视错觉ꎬ游走之气充满在宇宙大地之间ꎬ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ꎮ2㊀陶器㊁家具与 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陶土或者黏土便是彩陶的原材料ꎬ经手工制作成型后经高温烧制ꎬ便成为一种生活用品ꎮ最初原始人在陶器的表面进行绘画ꎬ随着原始人对彩陶泥料的认识提高ꎬ对烧制技术的改进ꎬ便产生了黑陶ꎮ黑陶不注重外表装饰ꎬ而注重造型的奇特多变和设计合理ꎮ陶器与原始人的 天人合一 就表现在自然泥料的开发利用ꎬ随着对自然泥料的物性慢慢熟悉ꎬ结合人工手艺和技术方法ꎬ从而达到土与火的完美交融ꎮ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程中ꎬ所有材质家具中为木质家具最常见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工匠们对木料和制作技术的认识提高ꎬ使得漆木家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提高ꎮ唐代以后 垂足而坐 的起居方式使家具的设计观念有了改变ꎬ垂足式的坐具慢慢兴起ꎬ随后就完全取代原来的席地而坐ꎮ到了宋代ꎬ其艺术设计风格低调脱俗ꎬ清新淡雅ꎬ漆木家具渐渐被纯木家具替代ꎮ在明代的家具制作中高品质的原材料有着优美的木纹肌理ꎬ后期稍加雕琢便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作品ꎮ制作明式家具除了考虑木材ꎬ还注重了家具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ꎮ能工巧匠根据不同木料的不同肌理进行加工塑造ꎬ从而变得像藤条般流动富有韧性ꎮ明式家具设计和制作充分体现了材料与技术的完美融合ꎮ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点已经被人们接受ꎮ 大象无形 大匠不雕 的天然之境ꎬ早已把古代器物设计带入最高境界ꎮ3㊀园林与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根据拥有者分为两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ꎮ皇家园林多见于北方ꎬ有着气魄雄伟的特点ꎮ私家园林多见于南方ꎬ其细腻精致ꎬ能在园景中体会出园林主人特有的品质ꎮ中国园林擅长于用景ꎬ把美景融入设计的园林中ꎬ如北京的颐和园就是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作为基础景物的ꎮ中国园林也善于造景ꎬ根据不同的环境ꎬ巧妙的设置一些人为景观ꎬ例如ꎻ园林中可造假山㊁亭台㊁瀑布和溪流等景象ꎮ古代园林的设计来自于大自然给的灵感ꎬ进行人为刻意堆叠改造ꎬ最终呈现出另一番园中美景ꎬ同时与大自然毫无违和感ꎮ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一向注重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ꎬ所谓 虽由人作ꎬ宛如天开ꎮ在中国园林的设计艺术上ꎬ再一次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审美观ꎮ结语古代造物设计除了要考虑造物的使用功能ꎬ还要明确使用者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ꎬ在人㊁物㊁自然以及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ꎮ天时㊁地气㊁材美㊁工巧是造物过程所需要配合的要素ꎬ天时指的是季节气候ꎬ地气指的是地理环境的特性ꎬ材美指的是造物材料上的选择ꎬ工巧指的是造物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专业技术ꎮ造物设计的客观条件与造物者的主观能动性即造物者的主观设计思想和技艺的结合ꎬ才能达到物美质优ꎮ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顺物应然㊁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ꎬ综合考虑材美工巧深刻能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ꎮ参考文献:[1]㊀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J].江汉论坛ꎬ2003ꎬ(06):22-24.[2]㊀何佳.中国古代造物的人文观[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3.。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一、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人们注重营造自然环境的氛围,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设计师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在的灵气和能量。

二、注重整体性和平衡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平衡。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利用空间、构思景观,力求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

设计师注重布局的合理性,追求空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建筑、家具、服装等方面,注重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追求整体的美感。

三、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意境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形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思想和意义。

例如,在文人画中,画家通过构图、色彩和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寓意深邃、意境悠长。

四、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中国古代设计师认为,一个作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应有实用价值。

他们注重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实用功能,追求实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

这一思想在家具、陶瓷、文房四宝等方面都有体现。

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家具的实用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形式的美感,追求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时代精神的表达。

设计师在创作中注重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潮,追求与时代的契合。

这种设计思想在建筑、绘画、服装等方面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

绘画和服装设计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尚潮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在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和平衡、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及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独特之处。

明清家具的特点范文

明清家具的特点范文

明清家具的特点范文明清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

这个时期的家具以其精致的工艺、雄伟的设计和高品质的材料而闻名于世。

明清家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独特的造型与设计:明清家具的造型多样,设计精美。

家具的形式和比例注重平衡和谐,讲究整体的美感。

明清家具遵循着中国传统的设计原则,强调对称、平衡和规律。

家具的线条流畅优美,给人一种舒适和优雅的感觉。

2.精湛的工艺与雕刻:明清家具注重工艺技术的精细和细致。

家具的制作需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和雕刻,使用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明清家具的雕刻精美细腻,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传统雕刻工艺的高度发展。

3.高品质的材料与装饰:明清家具选用上等的材料,并注重装饰的繁琐细致。

常用的原材料有红木、梣木、酸枝木等质地坚硬且具有衡雅的纹理。

加上家具表面经过精心的抛光和上漆处理,使其具有光泽,提升整体的观赏价值。

4.多用途的设计与功能:明清家具注重实用性和多功能性。

家具往往会设计多个抽屉或柜子,提供大量的存储空间,并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

例如,明清餐桌中常有折叠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大小。

此外,明清家具常常具有折叠、可适应多种场景的特点,适合不同的用途和环境。

5.文化内涵的表达:明清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家居工具,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明清家具的设计和装饰往往寄托了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如屏风上的层层山水图案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致良知和追求。

家具上的雕刻、纹饰和题字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传递着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之,明清家具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高品质的材料而成为中国古代家具的代表。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人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独立追求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这些特点使得明清家具不仅仅是一种家具,更是一种艺术,传承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

传统设计美学观之“天人合一”

传统设计美学观之“天人合一”

传统设计美学观之“天人合一”目录一、内容概括...............................................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31.3 文献综述...............................................4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概述...............................52.1 “天人合一”的定义.....................................6 2.2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72.3 “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8三、“天人合一”在传统设计中的应用.........................83.1 古代设计中的自然观念...................................9 3.1.1 儒家的自然观........................................10 3.1.2 道家的自然观........................................10 3.2 古代设计中的人文关怀..................................11 3.2.1 儒家的人文主义......................................12 3.2.2 道家的人文主义......................................14 3.3 现代设计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15 3.3.1 现代设计中的自然元素................................16 3.3.2 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关怀................................17四、案例分析..............................................184.1 古代设计案例分析......................................194.1.1 建筑实例分析........................................214.1.2 家具实例分析........................................224.2 现代设计案例分析......................................234.2.1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244.2.2 产品设计案例分析....................................25五、“天人合一”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265.1 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实践..................................275.1.1 生态设计的实践......................................285.1.2 绿色设计的实践......................................295.2 现代设计中的文化自觉..................................305.2.1 民族文化的传承......................................315.2.2 世界文化的融合......................................32六、结论..................................................336.1 研究成果总结..........................................336.2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34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美学中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古代,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

首先,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设计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体现在建筑、家具、服饰等方方面面,都强调材料的选用、形式的塑造和功能的运用与自然的契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古人认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
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人文关怀、人性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建筑、器物还是艺术品,都注重人的舒适和美感。

另外,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中和”和“均衡”。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
应该追求平衡和和谐,包括设计。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往往会看到对称、平衡、比例等原则的运用,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思想的综合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设计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设计中应该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追求平衡和和谐,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急需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中国国代设计思想

中国国代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一)技艺相通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技术与艺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器”的概念是物质生产的产品,器的制造包含了生产技艺与艺术创造。

“技艺相通”的观点,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中的记载:“能有所艺者,技也”。

古代把“大工”称为“木工”,“工”字在这里与“匠”字的意思相同,意味着“巧妙”、“工艺”、“意图”等。

综合这些意义,又说成是“工匠”;“工作”、“巧丁”、“巧匠”、“匠人”等。

在《魏书》中,也有“百工技艺”的记载。

所以,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

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

技术的“术”字意味着“技能”、“手艺”。

但是,通过“术语”等词来表达,则具备了专门的制作方法的意义。

韩愈在《师说》里讲到“术有专攻”,就是将技术作为某种专门工作来理解。

也可以是“道”,这当然是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设计的经典著作《考工记》说:“审曲面孰(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在古代掌管营造、车服、器械的官职最早称作“百工”。

工艺是技能,工艺是“技”之工艺。

没有好的技艺,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器物。

所谓百工之艺,反映了百工制作器具,首先要进行“艺术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反映了古代对造物设计的本质认识。

(二)材美工巧《说文》云:“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

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

”又云:“工,巧饰也。

”“巧”即“巧妙”,起源于“安排”、“计划”,意思为灵巧的手。

在器械造物方面,中国古代造物讲究工巧,所谓工巧,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而意匠之巧更为重要,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

战国时《荀子·荣辱》中就有“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的名言。

《考工记》不仅记录了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的设计成就、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

最新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实用思想

最新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实用思想

一、实用思想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天然的石器――根据石器与手握时的感觉来进行选择。

对这种石器尽管今天的人多从形式方面考查,但原始人却把它牢牢地锁定在了“实用”的要求之下。

可以说设计就是应“使用”而发生,是一种满足实际需要的实用行为。

有学者将其称为“原始功能主义”,它在人类过渡到新石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延续。

我们将这种思想称之为“实用”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实用为主”、“朴素装饰”、“致用利人”三个方面。

二、古代设计中实用思想概述(一)实用为主实用为主,就是指设计产品首先着眼于功能的实现,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的满足。

原始社会时期的“谦益瓶”,又称尖底瓶,就是一种实用为主的器皿,瓶两面的耳钮保证了汲水的方便,而尖底也利于将装满水的瓶子放置在柔软的河滩上的。

到了诸子百家那里则共同表现为对“质”的推崇,重于对“文”的推崇。

墨子并不片面否定美和装饰,而是考虑当时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们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强调必须先“质”后“文”。

其“实用”观其实是人生的最低生活观,他指出“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为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就是说墨子还是承认“美”也是人正常的追求,但首先是满足实用的前提下。

孔子主张的是“文质彬彬”,形式符合内容的要求,孔子是很现实的一个人,他从来不孤立地追求“文”,尤其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得到两者统一的情况下,他宁可要求内容而强调重视“质”而不以“文”为然。

在六朝时期,高度强调审美及后代不复见的独特生活方式形成的造型和装饰在门阀士族阶层流行,但这些并构不成社会生活的主流。

当时的傅玄著有《傅子》,其思想是反对奢侈,提倡俭仆,某些地方接近墨子的学说,他说:“天下之害莫甚于女饰,上之人不节,其耳目之欲,殚生民之巧,以极天下之变。

”这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为了恢复生产,工艺美术领域追求朴素,讲究功能的思想。

明清家具中文化意识论文

明清家具中文化意识论文

试论明清家具中的文化意识[摘要]通过重点列举经典明清家具,从其结构,外观以及质地入手,指出明清家具造型美观,线条流畅的装饰艺术特点,论述了其固有的艺术与美学价值。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分析明清家具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思想观念。

[关键词]明清家具造型风格传统文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家具在现代家装领域有了很大发展,复古渐成为一派潮流。

传统家具在我国家具制造行业里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领域。

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产品本来就是我们的“国粹”,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家具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式传统家具的生产制作方式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断裂。

当传统家具生产再次得到恢复的时候,这种生产制作方式在国内整个家具生产中已不再是主流。

在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家具生产流程面前,它显得落后和繁复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观念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自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持续不断的复古家装热潮以及中国传统家具收藏热,再次给传统家具打来了发展和新生。

一、中式家具的发展简史中式家具起源于商周时代,在明清时代达到了技术与工艺的巅峰。

商周时代的家具带有浓厚的政治,宗教色彩,最初用来祭祀。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起居以席地而坐,所以家具大都是低矮形。

席地而坐并不舒服,且不利于身体发育容易造成关节炎。

魏晋南北朝由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学习北方,南方人也开始坐马扎,坐板凳。

逐渐扶手椅等高式坐具传人中原,并广为人所接受。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确立了框架结构的家具形式。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传统中式家具在明清达到了历史的鼎盛。

明代家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雅。

追求纹理和色调的自然和谐,少见大面积装饰。

清朝则讲究造型庄重,大量应用雕刻、镶嵌和描绘,体现宫廷贵族体态宽大的气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每个时代器物造型风格与当时的文化是有密切联系的。

儒家强调“礼治”,意思就是行为规范,所以在传统家具中很多椅子的靠背座面大多呈九十度,椅背也较高,这就使得人的坐姿不能太随意。

谈宋代家具中宋代理学观念

谈宋代家具中宋代理学观念

谈宋代家具中的宋代理学观念摘要本文以理学在宋代家具的体现为启示,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宋代理学的发展,阐明了宋代理学对宋代艺术的影响,进而阐述了宋代理学观念在宋代家具中的体现,并从格物致用、理性、礼教化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研究宋代家具中的宋代理学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宋代理学宋代家具格物致用理性礼教化中图分类号:i525.3 文献标识码:a宋代,文化精神开始由张扬走向内敛,儒家思想进一步条理化、正规化,于是产生了宋代理学这样的儒家哲学思想,使得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探究事理,冷静反思、理智总结的思潮。

与之呼应相随,宋代理学观念在宋代家具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一宋代理学的概述“理学”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阶级关系变化、经济文化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根据改造与重塑儒学的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宋代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佛学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和道教中关于“天人合一”等宇宙观的一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宋代理学流派甚多,以程氏兄弟和朱熹影响最大,后世常称宋代理学为“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理学,以“理”为根本。

“理”是永恒存在、无所不包的,先有“理”,然后产生万物,而又统辖万物。

理学应当遵循“穷理以致其知”和“理一分殊”的主张。

他们认为理学的核心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方法便是要在“致知”方面用力。

“致知”在于“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

若能将宇宙万物的“理”一一研究,穷尽心力持之以恒,就会体会到天地万物的理。

只是一个理,而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个理的一一体现即“理一分殊”。

从而达到一种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的境地,笔者认为理学中所谓“理”与现代科学中的“规律”有很多近似点,应该都是指事物的客观的自然规律。

理学家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真的、善的、美的、正的、光明的,都是“天理”、“理之自然”是符合正确发展规律的,是应当尽全力研究其本质规律并当遵循和认真领悟的,笔者认为本文中还可以看作是对理性思维或行为的提倡;反之,凡是违背“天理”的,就是“人欲”;属于该去之列。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思想观念摘要: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绚烂文明,成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是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为世人所景仰,研究、和收藏。

中国传统家具具有深厚的艺术涵,其独有的精巧的结构、特色的造型无不令人感叹。

因造就这一历史瑰宝的、长河中的家具的思想观念文化也渐渐被人提与与推敲。

关键词:传统家具;观念;伦理道德;等级;审美;和谐思想0 引言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有着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至清朝,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已达到顶峰,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财富〞。

我国自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即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

这一系列的转变从而也导致了中国传统观念的不断开展。

1.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家具的诠释中国传统家具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当然也是现代家具中开展的一种趋势,和人们朝夕相处,与人们同生共存,在社会历史的沉淀下还表达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

1.1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原那么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中式传统家具讲究高、大、宽、深,最忌讳矮、小、窄、浅,在造型上始终要有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和王者风,这是中式红木古典家具的灵魂。

多少年来,先人们遵循并传承着大为贵小为贱、高为贵矮为贱、重为贵轻为贱、厚为贵薄为贱、粗为贵细为贱、红为贵白为贱、黄为贵蓝为贱等等的法那么,这个法那么在我国民族艺术品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表达出强烈的尊卑观念。

就其座椅而言,无论是威严的宝座椅、厚重的圈椅、典雅的官帽椅,还是古朴的交椅、舒适的扶手椅等等,从整体到各个部位的比例和尺寸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座面高度只有三四十厘米,跟沙发椅一样高,失去了坐者的威严。

男女有别的观念在几千年前就已萌芽并开展,那时由于生产力的水平的提高,体力上比拟占优势的男人地位逐渐提升,从而出现很多女性观,如“男女授受不亲〞,女性应该“当终受于从一〞等等,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两性对社会控制力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也致使了两型社会地位的变化,后来这种观念在《周易》中又升华为一种哲学观念——“男女有别〞,它为传统社会的性别制度和观念的形成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从此这一观念沿袭了几千年。

明式家具哲学设计思想

明式家具哲学设计思想

明式家具哲学设计思想2019-10-27⼀、儒家思想中“中庸”、“礼”的体现博⼴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在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

孔⼦说:“兴于诗,⽴与礼,成于乐”,“礼”主张社会上的⼈要区分名分,如君和⾂、⽗和⼦、夫和妇等,然后⼜指出了各种⾝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

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内敛、中庸、礼法有度的观念。

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腿彭⽛式及内翻马蹄式的腿⾜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礼有法度”对⼈性的束缚。

礼法中讲究礼貌的坐姿,要保持上⾝挺直、双脚放在椅⼦的前⾯或放在脚凳上,或盘⾜⽽坐。

在明式家具许多椅⼦的设计中,靠背与坐⾯垂直或接近90。

有些椅⼦的坐⾯和扶⼿都⽐较⾼宽,尤其是主要陈列在厅堂的椅⼦的造型浑厚冼练,稳重⼤⽅,端庄中正。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除了满⾜“坐”的基本功能,更作为⼀种礼教尺度,规范⼈们“⾏得稳,坐得正”显⽰了封建社会的理性伦常和家长⽓度。

⼆、“有⽤之学”东林学派思想的体现明中期以后东林学派在思想⽂化领域倡导“有⽤之学”饷实学,提倡改⾰,⿎励创新。

⽂⼈的参与为家具赋予了更多的⽂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他们刻意追求的是“⾼逸”、“雅致”的⽣活意境,要求制作⼯艺要⼀丝不苟,装饰要简洁脱俗。

明式家具中⼤量采⽤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缠枝纹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纹寓意延年益寿、莲花纹寓意圣洁等等,题材寓意⼤多⽐较雅逸,颇有”明⽉清泉”、”阳春⽩雪”之类的⽂儒⾼⼠之意趣。

“有⽤之学”的思想变迁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艺术特征。

榫卯结构不⽤钉和胶,充分利⽤材料本⾝的特性,结构牢固,百年不松动;同时便于拆卸和组装,利于修复时更换部件⽽不伤整体,具有⾼度的科学性和顽强的⽣命⼒,是审美功能和使⽤功能完美结合。

6.1 对明式家具美学特点的总结

6.1 对明式家具美学特点的总结

对明式家具美学特点的总结明式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简约精致的设计风格、追求自然之美、讲求实用与舒适性、体现传统工艺精神、融合文化元素、注重整体和谐、蕴含人文精神等方面对明式家具的美学特点进行总结。

.简约精致的设计风格明式家具在设计上追求简约精致的风格。

其线条流畅、结构简洁,注重家具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设计中,明式家具运用几何学原理,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这种简约精致的设计风格,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追求自然之美明式家具在选材上注重自然之美。

多采用黄花梨、紫檀等优质木材,强调材料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展现出木材的自然美感和质感。

同时,明式家具在制作过程中强调保留木材的自然形态和纹理,不做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体现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敬畏。

.讲求实用与舒适性明式家具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在造型上,明式家具多采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和习惯进行设计,使家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便捷。

同时,明式家具在功能上考虑了各种生活场景的需要,设计出了各种实用的款式,如卧榻、书桌、案几等,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场合的需求。

.体现传统工艺精神明式家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传统工艺精神。

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采用了榫卯结构等传统工艺技术,保证了家具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同时,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处理,使得明式家具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

.融合文化元素明式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在设计中,明式家具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明式家具还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等。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得明式家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中国传统家具的体会

对中国传统家具的体会

对中国传统家具的体会对传统家具的体会中国古代家具设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商周的青铜器中就有不少雕饰精美的俎、禁之类家具。

商、周至三国,跪坐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形成了矮型的家具设计。

至唐到五代,人们生活方式逐步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过渡,家具也逐渐向高型化、成套化发展,种类也自然增多。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家具设计达到顶峰,为后人留下许多保贵的“财富”。

但因那时的家具主要以木、竹等自然材料为主,易于毁坏和腐烂,因此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1 中国古代家具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古代家具,除是人们生活方式,起居习惯的一种反映外,还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因此极具亲和力的天然木材自然成为家具设计的首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道家和佛家则是不可缺少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最注重的是“礼”,认为“礼”是一切行为的归属,是人际秩序的依托。

[2]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家具设计中,自然衍生出众多用于区分尊卑、贵贱、内外、亲疏、男女、长幼等不同级别的形态,对家具造型、装饰、色彩和材料等应用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家具既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现。

古代家具设计中,不同身份地位的造型有明显不同。

如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坐具,就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等多种造型。

依次代表等级的高低。

从地位的尊卑来分有圈椅、官帽椅、凳、墩等。

不同的造型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礼”的祟尚,也反映了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

可以说,这种“等级制”的传统文化,在家具造型设计、材料选择、色彩运用都有极大的影响,成为贯穿中国古代家具设计中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的一条主线。

中国古代家具中有许多精美的雕饰图案,其主要题材以带有浓厚中国传统的各种神话、童话、传说和吉祥图案为主,如云纹、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以植物造型为主的折枝花式,穿枝花式等,以此来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态度,寄托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田园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思想观念摘要: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绚烂文明,成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是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为世人所景仰,研究、和收藏。

中国传统家具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其独有的精巧的结构、特色的造型无不令人感叹。

因造就这一历史瑰宝的、长河中的家具的思想观念文化也渐渐被人提及与推敲。

关键词:传统家具;观念;伦理道德;等级;审美;和谐思想0 引言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有着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至清朝,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已达到顶峰,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财富”。

我国自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即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

这一系列的转变从而也导致了中国传统观念的不断发展。

1.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家具的诠释中国传统家具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当然也是现代家具中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人们朝夕相处,与人们同生共存,在社会历史的沉淀下还体现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

1.1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中式传统家具讲究高、大、宽、深,最忌讳矮、小、窄、浅,在造型上始终要有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和王者风范,这是中式红木古典家具的灵魂。

多少年来,先人们遵循并传承着大为贵小为贱、高为贵矮为贱、重为贵轻为贱、厚为贵薄为贱、粗为贵细为贱、红为贵白为贱、黄为贵蓝为贱等等的法则,这个法则在我国民族艺术品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现出强烈的尊卑观念。

就其座椅而言,无论是威严的宝座椅、厚重的圈椅、典雅的官帽椅,还是古朴的交椅、舒适的扶手椅等等,从整体到各个部位的比例和尺寸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座面高度只有三四十厘米,跟沙发椅一样高,失去了坐者的威严。

男女有别的观念在几千年前就已萌芽并发展,那时由于生产力的水平的提高,体力上比较占优势的男人地位逐渐提升,从而出现很多女性观,如“男女授受不亲”,女性应该“当终受于从一”等等,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两性对社会控制力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也致使了两型社会地位的变化,后来这种观念在《周易》中又升华为一种哲学观念——“男女有别”,它为传统社会的性别制度和观念的形成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从此这一观念沿袭了几千年。

1.2 皇权至上尊卑观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其他文化知识内容服从于道德教育要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行、忠、信都是德育内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孝、悌、信、爱、仁亦皆为伦理道德。

皇权至上则是体现其中的“忠”,而在中国清朝家具则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中家具更是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因此下面我以这一观念为代表观念进行论述清代“皇权至上”是如何诠释中国传统家具的。

如“金銮宝座”是皇位皇权皇威的象征,“金銮宝座”是皇帝的专座,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坐也不敢坐,即使最有实权而实际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也从未坐过。

清代的椅子直上直下,构架平衡,但它坐上去并不舒服,但是气场十足,威严庄重,显示了达官贵人,特别是皇族的无上地位。

雍正、乾隆时期,皇帝为显示正统地位并表现自己“才华横溢”,对皇家家具飞形制、用料、尺寸、装饰内容、摆放位置都要过问。

工匠在家具上造型、雕饰竭力显示所谓的皇家威仪,一味讲究用料厚重,尺度宏大,雕饰繁复,以便自己挥霍享受,同时显示自己的正统、英明。

一改明朝简洁雅致的韵味。

而一般的达官贵人为了表示“忠”,即使富有或是做些装饰也是绝对不会向皇帝一样把自己的宫殿或家具打造得那么绚丽奢华,更不用说平常的老百姓了,因此皇帝家具的奢华更提升了皇权至上这一伦理道德观念。

2. 审美观念对传统家具的诠释体现在家具上的审美观念,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家具的每个构件进行不同的艺术造型的处理,或使用各种不同手法对构件进行装饰各类纹饰,让器物拥有实用性的同时,又具有观赏性,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心情舒畅。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审美观念如影而至。

夏朝的大禹统治期间,人们已经懂得在席的边缘包边,并开始用漆来装饰器物了。

《韩非子.十过》说:“舜传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器其外而朱画其内。

作为大路,而建九流。

食器雕琢,觞酌有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得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为了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令人制作了大批祭器。

这些祭器的里面用紅漆描绘了精美的花纹,外用黑漆,还有饮酒和盛酒的器具也装饰着华丽的花纹。

至春秋战国时期及两汉时期,漆工艺空前发展,如彩漆木床由六个云纹足支撑床面,床身彩绘了花纹,还有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他们不仅对器物有保护作用,更因为造型体现的艺术风格,使人百看不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可以说,我国古代艺人在制作传统家具时,既提供了实用保护,更起到了美化装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营造舒适生活环境方面所具有的美学概念和审美情趣。

2.1 镶金坠玉,奢华风家具的奢华大多体现在装饰了金、银、玉石等贵重奢侈的材料,或镀以金漆、彩漆等描绘出精致绝美的花纹;或用雕刻和镶嵌的手法来装饰繁琐的图案等。

这方面的贵重家具,如在战国墓出土的雕花漆几、彩漆龙凤纹座屏、嵌玉漆几等。

古书《六尊者像》和宋代的《帝后像》中所描绘的椅子,用彩漆进行漆装饰,同时在扶手出的地方进行圆雕龙头,有时还将串珠流苏挂于其上,呈现出的效果是雍容华美的气势。

到了明清时代,木雕刻工艺得以空前绝后的发展,厅堂等陈设家具多处理以雕刻图案或花纹,也属于浓郁、绚丽之境。

2.2 简练朴素,典雅风简朴型家具的特点与奢华型的家具截然不同。

它的风格特点主要是简练舒展,一般不施加以镶嵌或雕刻。

少有雕饰的作品也只是局部装饰。

这种风格来自于民间,到明朝中期,随着民间造园艺术的发展,再经当时画家、文人骚客的改进与升华,形成了浓郁的文人气质的特点。

简练型家具特点是线条感较强,各部构件都有它们特异的造型。

而且大多造型是曲线形,纯直的构件造型不多。

柜类家具的柜门或两侧也常用镶嵌手法,有的柜门还用一块整板镶成这种风格特点,既节省了珍贵的材料,又让人感受到淳朴文雅的艺术效果。

将其放置在书房、卧室,展现出文静、高雅的氛围,也反映了文人和画家崇尚祥和、文静、清新、典雅的心态。

3. 等级观念对传统家具的诠释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我国自从进入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就明显起来。

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人结合了前朝一些宗教祭祀等制度规范,制定成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周朝古书中详细记载了本朝的等级制度“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衣食住行,包括封国、命侯、宴客和婚丧、祭祀、起居等都必须按照尊卑、亲蔬、长幼的次序,行使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意思是无论作什么事,都要严格地尊守礼法的规定。

几千年来,这些思想观念在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而流传至今。

3.1 席垫使用有坐次从商周到秦汉时代,人们使用的家具主要有:席、几案、床榻、屏风几大类。

席按用途、品质、位置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

在使用中常以席垫的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别。

当时“凡天子设席必五重,诸侯三重,大夫两层”。

并将其列为礼的制度载入史册,足见当时等级观念的严格程度。

汉代仍保留着席地坐的习惯,席垫的使用习俗亦沿袭前代。

席分长短,长者可坐三至四人,短者可坐二人,再短者只可坐一人。

论等级,一人独坐的席高于二人席,二人席又高于三人席或四人席。

3.2 几案使用分等级几分五几,即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

它们各以不同的装饰手法而得名。

玉几,即嵌有玉片或贝壳的几。

玉几是五几中等级最高的一种。

古代漆不言色皆黑。

黑色乃漆的本色。

依据不同法则,不同用途布置和陈设,各类家具在周朝贵族间的礼仪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尊卑贱差别。

和贵族们的政治、生活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案起源于虞氏,当时称为“椀俎”,也称为“椀”。

这是由于俎案的使用日益普遍,但更多的还是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

为了区别这两个实质相同的案,祭祀用的被称为“俎”,日常生活用的则被称为“案”。

俎案自其产生开始,就与严格的等级观念结合在一起。

3.3 椅凳形式后的等级中国从东汉到南北朝的期间,西域传入的胡床开始流行,是当时唯一的高型坐具。

胡床主要随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

首先在一些寺院流行起来,进而扩散影响到皇家贵族。

一般身分、地位较高的人才能使用。

唐代开始有了椅子的名称,但还不普遍,唐代寺院供高僧坐禅的多是一种形体较大、并镶金带玉的大椅子,从其富丽堂皇的外观看,应是较高等级的坐具。

宋代时,宫廷不惜成本制作了一批高档家具.供帝后们使用。

那时起家具被普遍使用起来,为符合儒家的礼制法规,高形坐具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有太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交椅、圈椅、靠背椅、小方櫈、大方櫈、条櫈及绣墩等。

当家中来客人时,客人必须与主人身份相当才能共坐,客人多的时候,就要依长幼、名分的等级分坐在两廂的坐位上,椅子不够,下等人只好坐方凳。

这种礼仪在我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性,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这显示了家具的名分、等级是与我国古代传统礼法紧密相连的。

3.4 材质优劣分等级传统家具的等级不仅体现在纹饰、造型上,而且材质的优劣以及装饰物优劣也体现了等级观念。

皇宫内各宫、各殿、各级机构也要依各自名分使用不同质地的家具。

在帝、后、妃、嫔等主位之间亦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所用桌灯、戳灯则根据数量多寡来区分等级。

皇帝使用的家具也依宫殿级别各不相同。

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皇极殿等处所用家具全部饰以金色,其余各殿家具则很少饰金色。

总之,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宫廷家具,还是民间家具在使用中都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划分。

4. 古代和谐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大核心思想,它融入了许多学派,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传统家具也不例外,传统家具受其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形态,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4.1 浅述中国古代和谐思想从古至今,中国文化都贯穿着“和谐”一词,它既是现代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观念文化,也是中国古人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种追求趋势,它包含着很多内容,例如社会的,自然的,关于人与人间的各种关系。

对于“自然”,古代的道家、儒家。

还有佛家都有过涉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对和谐思想的阐述。

儒家所追求的是大同社会,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和谐、协调。

此外,和谐思想还主张身心和谐,也就是说和谐是希望人们在追求喜怒、情欲、物质方面要掌握中和的平衡。

这些主张在深深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渗透到了传统的设计当中,尤其是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