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雨巷》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一、歌曲导入《丁香花》二、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三、重点字词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四、意象情感全文当中有哪些意象?背景道具:人物形象:五、整体感知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2.读完第一节,谁能描述一下此时此刻,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那么其中的“雨巷”的描写有何作用?4.“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不是茶花姑娘、杏花姑娘?6.思考:丁香花象征了什么?7.丁香姑娘的象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六、总结1.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2.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1、失恋的痛苦:2、现实的黑暗3.艺术特色(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2)优美的音乐旋律。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④词的重叠运用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4. 探究: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题)1.爱情说:丁香姑娘:雨巷:我:情感:2.革命说:丁香姑娘:雨巷:我:情感:《雨巷》一、歌曲导入《丁香花》二、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三、重点字词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四、意象情感全文当中有哪些意象?背景道具: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五、整体感知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人追寻丁香姑娘,但求而不得。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雨巷》导学案设计

《雨巷》导学案必须一语文1【创设情境】轻轻地,梅雨时节,在飘着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留下一颗落寞的心在孤独的徘徊惆怅。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雨巷,嗅嗅这忧郁的花香,品品这迷茫的感伤。

【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前置补偿】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

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一、预习先锋我先行(一)基础知识()()()Xìng1、生字词注音或拼写:默默彳亍颓圮青()2、形近形声字辨析掌握,从音义两方面着手,注音并组词:彷圮篙塑仿杞蒿溯防玘嵩朔妨忌(二)整体把握诗歌的层次与诗意1、《雨巷》:全诗七个章节,每节六行,可以分为(希望逢着)→ ()→ ()→(希望飘过)四个部分。

2、《再别康桥》:全诗七个章节,每节四行。

第2—5章着意描写了(),全诗可以分为()→ ()→()→()四个部分。

(三)你的发现与质疑:二、自主探究我能行(一)朗诵探究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任《小说月报》编辑时,一看到《雨巷》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是年,作者才22岁。

新诗,就是白话诗,五四前后才出现,没有古典诗词严整的格律束缚。

但本课所选的两首新诗代表作都节奏鲜明舒缓,仍然有大致的押韵,音韵和谐。

每首章节若干,大多每行有2—3个音节,每首诗至少选出一个章节练习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诵体会音乐美。

(二)探究欣赏意象(结合课后研讨练习)1、雨巷:2、丁香:3、姑娘:4、从《再别康桥》中任选1——2个你喜欢的意象探究欣赏。

(三)“新月诗”派之“三美”发现探究(四)手法技巧探究:关于重叠与反复手法的作用(五)自由选择语言语句、情感主题等,或者结合预习时的发现与质疑,进行自主发现探究。

三、拓展延伸:1、人物趣话。

人间四月芳菲恋,志摩徽因叹无缘。

爱国望舒星座在,才人风流千古传。

请同学们自由搜集作者的人生故事。

2、新诗欣赏: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雨巷》之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雨巷》之导学案

《雨巷》之导学案【明确目标】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的运用;2.通过朗读与鉴赏体味诗歌所具有的音韵美及画面美;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掌握方法】朗诵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助读小帮手】1.作者简历: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今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其作品特点:前期创作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个人情感的痕迹明显;后期着重表现灾难中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

代表作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丁香意象:丁香状似结,暮春开放,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无涯词海丁香开浣溪沙李璟【南唐】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

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

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代赠李商隐【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高一语文精品导教案:1. 2《雨巷》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精品导教案:1. 2《雨巷》 (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导学案《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5E2RGbCAP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p1EanqFDPw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语言等方面。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雨巷”“丁香姑娘”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绘画美。

2、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究诗歌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2、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意象分析(1)“雨巷”: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巷?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她象征着什么?(3)“我”:“我”在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艺术特色(1)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音乐美。

(2)语言特色: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

(3)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雨巷”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否存在多种解读?2、交流分享:诗人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将《雨巷》与其他现代派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2、诗歌创作:模仿《雨巷》的艺术特色,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雨巷》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

必修①第一单元第 2 课《雨巷》(戴望舒)设计:田维审查:姜恒权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剖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

2经过朗读、联想、想象、鉴赏,研究合作式的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意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觉诗歌模糊的情境美。

第一部分【研究一径】【主问题】《雨巷》一诗美在哪处?1.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称,可见《雨巷》一诗在创作上极具特点之美,对此如何点评?2.诗人借助象征意象来创建抒怀诗歌的境界治美,请领会《雨巷》情韵之美。

3.如何理解诗歌中优美的“丁香”?4.依据《雨巷》一诗的境界,请联合当不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前后创作经历,你以为戴望舒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人品之美美在哪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读2.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是中国现代有名的诗人,也创作散文、论文等,翻译外国文学。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 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前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 贞洁而温柔 , 多情又潇洒。

1929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第一版,此顶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怀诗《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所以被称为“雨巷诗人”。

先期的诗,轻快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模糊、委婉;后期的诗《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愿望》《等候》,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加洗炼纯朴。

3. 写作背景:这成名作约作于 1927 年夏季,发布在1928 年 8 月的《小说月报》上。

1926 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念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踊跃宣传革命,发散张贴传单,煽动工人停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

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举屠戮与追捕。

诗人戴望舒也遇到了公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

从狱中后隐居杭州,松江逃难。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月里,白色恐惧笼盖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高中语文 第2课 雨巷本课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2课 雨巷本课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2课雨巷本课课堂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2课诗两首雨巷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

2.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征,体会《雨巷》的意境美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课前活动区1.字音积累。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篱.()墙雨巷.()2.字形积累。

yōu()长凄wǎn() chóu chàng()生死yōu()关Qǐ()人忧天芳草qīq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

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是与相对而言的。

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5.你喜欢戴望舒的诗歌吗?找几首来读一读,鉴赏一下。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2课《雨巷》导学案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2课《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何延滨一、巧设迁移:二、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把握“丁香”这一意象,体会本诗情感。

2、欣赏本诗,把握反复、排比两种修辞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小组研讨——展示评价——总结点拨——训练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样的心灵看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三、自主探究:1、作者背景:戴望舒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

《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叶圣陶送给他“雨巷诗人”的称号。

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诗歌,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加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1928回到上海,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

曾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辗转漂泊,但从未放弃过译、著工作。

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约作于风云动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2、“知人论世”是诗歌的一种鉴赏方法,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歌情感。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一个诗人情感的载体——意象,作者运用这个意象,也就是想借它来传达自己相同的情感。

意象:“丁香”的代表意——孤高、美丽、忧愁。

3、请你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4、情感探究:(1)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和这个特定的意象的含义后,再来品味这首诗。

(听教师范读或录音)(2)作者到底想借助“丁香”这个意象表达什么情感呢?并结合书后第二题与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

体会本诗情感。

(自由朗读后小组讨论并记录)(3)请把你对本诗情感的体会与你全班同学分享。

《雨巷》通过对梅雨时节江南小巷阴沉的图景的描写,创设了一种凄凉朦胧的意境,抒写了诗人苦闷、彷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的情感。

四、内化巩固:1、明确以下手法:①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②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所有表达技巧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学习重点】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所用表达技巧【学习难点】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画线字形:彷徨..(páng huáng)寂寥.(liáo )惆怅..(chóu chànɡ)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凄清2、词语释义:①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②哀怨:悲伤怨恨③静默:寂静,不出声;肃立不作声④凄婉:形容声音凄切婉转二、教材探究:1、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在文学上受到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9年,其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成为他的成名作,诗人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其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又因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所以诗歌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积极。

(2)了解背景《雨巷》产生于1927年夏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巅峰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出现。

《雨巷》就是他们这种心境的反映。

(3)信息链接A、丁香花,开在仲春,色白或紫,外形单薄细弱,易凋谢,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他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成为写愁的传统意象,是美丽、孤高、忧愁的象征。

B、丁香是愁品唐代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之父)用它来表现愁情。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导学案

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1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读音,理解生词含义;2.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3.体悟作者情怀,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诵读、鉴赏学习难点:意象的把握【学法指导】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学习中,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的夏天。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理解词语含义。

寂寥.: 彳亍..: 颓圮.: 惆怅..: 2、反复朗读诗歌。

读完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的情感是什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2 3、我们通过诗的什么感觉到诗充满着伤感愁绪?二、课中——探究交流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意象?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第六节写那位姑娘消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导学案】必修1 第2课《雨巷》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1 第2课《雨巷》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二)内容:《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掌握从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2.掌握《雨巷》所用的复沓、叠句手法和象征手法。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从意象、艺术手法等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难点: 掌握《雨巷》所用的复沓、叠句手法和象征手法。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雨巷,即下着绵绵细雨的小巷,是诗中“我”与“丁香姑娘”相逢又擦肩而过的地方,用这一意象作为诗题,引人遐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2.识作者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也写作散文、论文等,翻译外国文学。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施蛰存等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了许多著、译作,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

同年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3年诗集《望舒草》出版。

1935年春回国。

1937年诗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高中语文2雨巷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2雨巷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诗中自由诗的特点;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学习《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二、进程与方式:1.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的语言;2.把握这首诗中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感悟戴望舒低回而迷茫的心境学习重点咀嚼语言,把握独特意象,品味意境及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常见修辞及象征手法课时1课时一、目标定向:1.了解新诗中自由诗的特点;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学习《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二、自学指导(一)关于新诗:一、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压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情感,易于群众所接受。

学习我国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借鉴外国诗歌的优秀表现手法,增强诗歌创作的民族化,是我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二、自由诗:诗体的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按照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转变,但要有节拍,押大致相近的韵。

(二)题解:“雨巷”即“雨中小巷”,诗人描画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含蓄地表现出诗人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一、介绍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诞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诗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诗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取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的称号。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基础知识1.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踌躇寂寥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惆怅风流倜傥稠密丝绸彷徨惊惶婉转惋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课内探究,合作讨论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2.分析我与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你有什么看法?3. 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4.分析本诗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5.《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课后检测1.对《雨巷》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C.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诗人把自己苦闷彷徨的心态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高中语文 1.2《雨巷》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雨巷》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学案编写:杨永审核:鞠圣岳过去回不去,未来还没来,我们所能把握的,就只有现在!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体会。

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2、写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一、课前预习案:1、文学常识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风流倜傥()枸杞()3、根据读音,补出字形Yōu()愁 tuí()废 liáo()阔4、词语辨析彷徨:彳亍:5、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周伟杰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
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基础知识自学:
1.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彷徨()寂寥()
惆怅()颓圮()彳亍()
2.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三段写:
四段写: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风流倜傥()枸杞()颓圮()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愁tuí()废liáo()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惜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