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6 医药前沿
临床研究
医药前沿 2016年2月 第6卷第6期
图1 乳腺组织 图2 肺组织
3.讨论
3.1 冰晶的形成
组织中的水分经冷冻后形成冰晶。切片中冰晶形成的区域无细胞组织结构,呈结晶样或不规则空泡,影响病理诊断。冰晶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送检的组织最为常见,主要因送检的组织小,组织含水量多,对制片质量要求较高,切片太厚或染色不好,刀痕、挤压、烧灼都会影响诊断。对于胶质细胞增生或胶质瘤Ⅰ级的鉴别极为困难,也可能将髓鞘病变诊断为胶质细胞肿瘤。冰晶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二[7]:一是蛋白质和水所形成的胶体状态受到破坏,水分从胶体状态的蛋白质中分离出来形成冰晶;二是人体细胞大约含有30%~40%水分,水在4℃时体积最小,冷却至零度以下时,水结成冰,体积增大。
冰晶形成的原因:①组织含水量太多,未吸干水分就直接包埋冷冻;②取材太大太厚,导致冷冻时间过长;③取材时水洗后的刀具未擦干水分;④操作不熟练,长时间的冷冻还未切好。
3.2 组织结构不清
细胞形态模糊,边界不清晰,镜下观察发白。此类现象多为固定不佳引起,各种组织都可以出现。
主要原因:①贴片后被晾干或吹干后固定;②固定时间太短或固定液浓度降低,固定不充分;③切片脱水不充分。
3.3 切片皱缩或圈曲
切片组织出现重叠现象。常出现在乳腺,淋巴结等含脂肪较多的组织。
主要原因:①组织含脂肪较多,切片时较难切出,脂肪旁的组织出现皱缩或圈曲;②切片时冷冻还未到位,组织发软时切片易产生皱缩;③刀片不够锋利。
3.4 切片不完整
部分组织缺失,切片不完整。主要原因:①粗修未到位,未修到组织的最大面就开始切片;②组织富含脂肪或骨质,钙化等;③组织块过大导致无法修整。
3.5 组织细胞核浆对比度差
伊红或苏木素着色不佳,红蓝对比不明显,导致核浆对比度较差。
主要原因:①苏木素染色时间不够,着色较浅;②苏木素使用过久,细胞核染色过黑;③苏木素染色后蓝化不充分,细胞核发紫;④蓝化后水洗不充分,伊红着色困难;⑤脱水透明不充分,颜色不鲜艳。
分析讨论冷冻切片的规范操作和常见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临床病理诊断。做到以上几点,基本上能制作出一张高质量的冷冻切片。平时加强病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在病理工作的全过程是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最后的病理结果[8]。在日常工作中,可能还会碰到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弥补不足。对病理技术不断摸索,总结才能制作出质量的切片,为病理诊断提供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叶敏,刘尽国,赵兰香等. 冷冻切片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9):1030-1031.
[2]袁永辉,张韵风.制作临床快速冰冻切片的质量控制[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6):846-847.
[3]王灿铭,郭振英,胡锦林.不同固定液对脑组织冷冻切片质量影响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4(22):15-16.
[4]王灿铭,胡锦林.制作脑组织冷冻切片方法的改良[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4(22):253.
[5]豆文宪,朱小兰,骆新兰等.甲醇在冷冻切片快速染色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22):792-793.
[6]王伯沄,李玉松,黄高昇等.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
[7]胥维勇,杨群.影响冷冻切片质量因素的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3,12(2):228-229.
[8]谢寿城. 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4(7):55-56.
1.临床表现
1.1 一般表现
高血压病多见于中老年,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部分患者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病程可长达十多年至数十年。早期常无症状,或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健忘、乏力等不适表现。症状轻重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血压最初于劳累、紧张或激动后暂时升高,休息或去除诱因可恢复正常。随着病程进展,
血压逐步升高,持续不降,并可出现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或心、
脑、肾等靶器官功能的损害。
1.2 靶器官损害症状
1.2.1心脏 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过重,逐渐致左心室肥厚、扩张,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利于脂质的沉着,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并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现心绞痛、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防治措施
李凤
(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辽宁 鞍山 114001)
【摘要】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不明原因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并可影响心、脑、肾和视网膜等重要器官,甚至造成功能衰竭的常见病,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5%以上。目前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饮食、精神应激以及其他因素如肥胖、服用避孕药等。近年来,尽管人们对高血压的研究或认知已有很大提高,相应的诊断或治疗方法也不断进步,但高血压病迄今仍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高血压病宣传教育,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是减少发病率,延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影响高血压病的因素;高血压病临床表现;高血压病的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06-02
临床研究医药前沿 2016年2月 第6卷第6期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1.2.2脑 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痉挛,产生头痛、眩晕、头胀、眼花等症状。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动脉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当血压突然显著升高时可发生高血压脑病,出现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以致死。高血压也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
1.2.3肾 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动脉硬化,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素氮、血肌酐增高,最终导致尿毒症。
1.2.4眼底改变 高血压眼底改变程度包括: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Ⅲ级:视网膜动脉硬化伴出血或渗出;Ⅳ级:视网膜动脉硬化伴出血或渗出,并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1.3 高血压急症
1.3.1恶性高血压 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可持续高于130mmHg,短期内即出现心、脑、肾的严重损害和视网膜的显著改变。若不及时治疗,常死于尿毒症、脑出血或心力衰竭。
1.3.2高血压危象 在高血压病程中,因劳累、紧张、突然停用降压药等诱因,引起全身小动脉强烈痉挛,周围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致使血压急剧上升,以收缩压为主,可高达260mmHg,舒张压也可增至120mmHg。病人表现为头痛、眩晕、胸闷、气急、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动脉痉挛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
1.3.3高血压脑病 指血压急剧升高,脑小动脉持久而强烈痉挛、继之扩张,脑血液循环发生急性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和神志改变等。轻者烦躁、意识模糊,重者可抽搐、昏迷。
2.防治措施
高血压病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目的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防止和减少直接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肾并发症和病死率及致残率,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2.1 非药物治疗
2.1.1合理饮食 应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为宜;减少膳食中脂肪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补充钙和钾盐,多吃含钾丰富的水果(如香蕉、橘子)和蔬菜(如油菜、香菇、大枣等)。
2.1.2适量运动 运动不仅可使血压下降,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利。可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或步行、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
2.1.3戒除烟酒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线性相关。提倡戒烟少酒,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风险。
2.1.4减轻体重 体重增高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从而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可显著降低血压。
2.1.5维持心理平衡 长期抑郁、激动或精神创伤等不良刺激,可导致血压升高。应指导病人学会自我调节,减轻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情绪,使用放松技术,如心理训练、音乐治疗和缓慢呼吸等。给病人以理解、宽容与支持,保证病人有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2.2 药物治疗
2.2.1降压药物种类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6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α受体阻滞剂。
2.2.2降压药物应用原则:(1)小剂量开始: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3)联合用药: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4)个体化:用药需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
[1]张培生.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6-201.
[2]李振宗.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99.
关节置换术是关节炎发展到终末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关节功能,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有着独到而不可替代的作用[1-2]。尽管关节置换术有着其特有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术后并发症,诸如早期关节翻修、关节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甚至死亡等[3-5]。如何对关节置换
术后患者做一合理的预后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大多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对预后评估主要也是依据OA治疗经验。然而,临床上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还有多种其他疾病,其中
类风湿与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分析
彭旭 叶永杰
(遂宁市中心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目的: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差异,为临床两种疾病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以查阅病历、随访等方式对术后翻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感染率、90天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17例,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骨关节炎75例。RA在早期感染率和早期关节翻修率方面高于OA(P<0.05),而在晚期关节翻修率、下肢深静脉血拴发生率以及90天死亡率方面与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中RA比OA有更高的早期感染率和早期关节翻修率,且感染多发生在早期关节翻修术后,在对RA进行并发症的防治时应充分考虑。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置换;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07-03
医药前沿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