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会作用。
11.
发展的源泉
7.价值的创造
唯心主义。
点。
和动力。
与实现。
7.“两个对子”
8.实践是认识
7.用对立统
8.哲学与时代
的基础。
的观点看问
精神。
9.真理。
题。
9.马克思主义
10.追求真理
8.辩证的否定
哲学。
是一个过
观。
10.马克思主
程。
9.辩证法的革
义中国化的
命批判精神
重大理论成
与创新意
果。
识。
10.创新的社
规律。
发展的。
展的总趋
法论的关
4.意识的本
4.发展的前进
势。
系。
质。
性与曲折
4.社会历史的
4.哲学与具体
5.意识的作
发展的量变
5.价值和价值
系。
6.一切从实际
与质变的状
观。
5.哲学的基本
出发,实事
^态。
6.价值判断与
问题。
求是。
6.矛盾是事物
价值选择。
6.唯物主义和
7.实践及其特
生活智慧与时
代精神
探索世界与追
求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
新意识
认识社会与价
值选择
1.哲学与社会
1.世界的物质
1.事物是普遍
1.社会存在与
生活的关
性。
联系的。
社会意识。
系。
2.认识运动,
2.用联系的观
2.社会基本矛
2.哲学与世界
把握规律。
点看问题。
盾运动。
观的关系。
3.物质运动的

政治必修四_哲学与生活知识结构图表

政治必修四_哲学与生活知识结构图表

物 质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前提) 决 定 意识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客观物质在人脑中反映。意识 意 识 生理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 基础 识是派生的。 意 识 意识能动性 的 能 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产 生 了 三 大 理 论 成果
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知 识 点 哲 学 的 物 质 概 念
补 充
什 么 是 哲 学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 上的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 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 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 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 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谈运动是唯心论,都是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的。 两个方面: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 的不变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变;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 则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诡辩 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论。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区 别 联 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包含相对静止)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Ⅰ、作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

Ⅱ、意义:a、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Ⅲ、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Ⅳ、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其他科学:①、内容: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②、特点:哲学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A、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自然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 1 页 共 8 页《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1、产生-------社会实践2、根源-------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4、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5、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6、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地位:哲学是一定和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反映①区别:含义、形成、特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②联系:略①区别:含义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课本上”研究对象不同①区别: 揭示规律不同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提供指导不同:分别提供方法论指导和具体方法指导。

②联系:略 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②哲学反作用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产生基础:①阶级基础②自然科学基础③社会科学基础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②时间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关于哲学 二、关于“三对关系” 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四、马义主义哲学 五、哲学的作用美好哲学的向导第 2 页 共 8 页a .唯物主义①第一性b .唯心主义 1、是什么?a .可知论②同一性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b .不可知论①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始终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唯物主义②派别 1、 对世界本原的分歧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②派别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哲学老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源于生活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哲学与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是什观和方法论思想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响世界观。

么哲学与差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样。

详尽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奇特;哲学是对个别规详尽科学律和特点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广泛的规律。

联系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尽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详尽科学供给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什么?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的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②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以知论的标准)。

本问为何?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第一遇到和没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全部哲学都不可以回避、必然回答的问题。

③贯穿哲题(依据)学发展的素来,决定哲学的基天性质和方向。

哲学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环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张开的)。

(各自看法)两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概括为详尽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为原子是世界本源,拥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等限制性。

门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把主观精神(目的、感觉、意志等)夸张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物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绝对精神、理念、天、神)夸张成第一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产生(1)哲学产生的根源---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开端于“惊讶”,落脚于“实践”(3)哲学产生的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是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前提是:真正的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如下表所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2.哲学与时代精神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精品文档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 2、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哲学的任务: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和功能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指导。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学六.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高中必修4政治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必修4政治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必修4政治知识要点框架高中必修4政治知识要点框架高中政治总共要学习四本必修课本,必修四的政治属于哲学,相对来说,哲学是比较难学的,也比较难掌握,书要多看看,多理解理解很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4政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四政治知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必修四政治易错知识1. 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2.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注意: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

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

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

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

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

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

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

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要点概括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要点概括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要点概括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1.1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2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1.3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单元科学思维2.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 科学思维的特点: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2.2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主要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内容。

- 形式逻辑要求我们正确运用概念,合乎逻辑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2.3 辩证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

-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世界。

第三单元政治生活3.1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 公民应遵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参与政治生活。

3.2 我国政府的作用与宗旨- 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3 我国政府的职能- 我国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四单元文化生活4.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特点: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共14张PPT)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共14张PPT)

方法论 要求
矛盾发展的 不平衡性
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 统一,反 对…
用对立 统一的 观点看 问题
矛盾分析方法归纳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矛盾普遍性原理
2、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矛盾特殊性原理
个人价值
如何创造、 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根本途径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社会历 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动力 社会历史发 展总趋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 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关系原理 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 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 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 次方面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历史观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 本质上 实践 主体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 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物 质 资 料 生 产 方 式
生产力
决 定 反 作 用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解 决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 反 作 定 用
上层建筑
阶级 社会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总 趋 势 : 前 进 的 、 上 升 的
决定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中的哲学知识框架包括以下内容:
1.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类、社会等最一般性、最根本性的问题的学说,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理论性、超越性等特点。

哲学的方法包括辩证逻辑、归纳演绎、思辨等。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待世界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3.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全面、深刻、正确认识的方法,具有矛盾普遍性、矛盾同一性、矛盾斗争性等基本原理。

4.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 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人的本质是指人最根本的属性和特征。

人的自由是指人类作为有理性生命体所具有的自决意志和选择权,同时也是人类彼此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

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四中的哲学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

希望能够帮助
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哲学知识。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框架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反作用于生活,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二者是统一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价值与人生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

政治学的方法论是研究政治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国家的主权与国际关系:国家主权是指国家拥有独立的国家地位和绝对的国家权力。

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往。

政党政治: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是参与政治竞争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体。

政党政治是指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政党的类型、政党的功能、政党的组织结构等。

以上只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框架,具体的知识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学习。

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
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
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
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
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
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
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斗争。

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科学的。

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

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
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
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只有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
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