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10页
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摘要:、课程观、关语词含义放前语学科名称学叫国语学叫国,96年叶老提出语言是种工具是想心思工具是表达思想工具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工具,他教学观、师生观、教材观等无不基对语科性质透辟认识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学、教育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语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代宗师他语教育思想不仅引领着语教育教学发展而且对当前语教改及今语教育水平提高仍然具有深刻指导义他教学观基他课程观笔者拟从课程观出发对先生语教学观作简要梳理及评述、课程观、关语词含义放前语学科名称学叫国语学叫国直至9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编审委员会选用全国统学语课, 语名便通行全国成法定名称显然语、合二更切合这学科实际特征但也引起了人们对语词界定争论有语言说;语言学说;语言化说;更有甚者认语就是白话和言简单组合众说纷纭莫衷是鉴种对语体认识上混乱叶圣陶先生认谓似指不甚恰当谓学又不能包容学外语似以语言较切他又作了权威性释平常说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就是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面语言连起说就叫语()、关语学科性质语学科性质是其区别其它学科根特征是语所以成语质属性因而语学科性质历就是语界所关心、也是争论多话题关语学科性质争论主要体现对道关系认识及处理上叶圣陶先生959年月封信阐明了二者关系语教学我们认道与是不可割语言是思想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工具就说思想容和语言形式是不可分割不是不相关句凑成是要言有物言成是用记叙事实阐明道理抒发感情讲述知识事实、道理、感情、知识是容而记叙、阐明、抒发、讲述必须凭借语言作表现形式理它容和理它语言是紧紧系起写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也是分不开因无论说以道主以主或者道与并重都是把道与割裂开既不合思想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客观实际也不合培养写能力教学实际()这是叶老对道统所作透辟而辩证释与道关系实际就是今天所提倡工具性与人性关系96年叶老提出语言是种工具是想心思工具是表达思想工具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工具(3)978年他正式提出语是工具然科学方面天、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工具()也指出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就学习语说思想是方面表达思想容工具又是方面学习语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5)其工具性主要是指用表达思想容语言这层面说他强调所表达理真、情切、达即思想容方面要认半通不通就是反映半通不通思想而验和教训再加上语程不错才能写这正是与道统也即工具性与人性统叶老强调语是种工具是有其背景他从开始登上教坛起就是以封建教育叛逆者姿态出现他信念是新式教育目标造就善处理生活公民而不是养成活橱、人形鹦鹉、儒学生员当所谓健全和善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由地表达人思想、感情和志具有现代生活所必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前进而这总教育目标下语教育显示出了它特有功能叶老认语是生活上种必要工具(6)这工具不是用追仕途功名而是用增进知识用表情达总是用更地应付日常生活从而更地做健全公民而这又直接有利整社会因他说尽量运用语言并不是生活上种奢侈要实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种生活能力如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缺陷;吃亏不只是人也影响到社会(7)不善使用这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而学习国就是学习国语言就是掌握这门工具要做到学生善使用这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使用这工具还不够)语教学才算对极地提高整华民族科学化水平尽了分责任才算对实现四现代化尽了分责任(8)叶老生除了致力学校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以外还十分热心函授教育和其他各种性质业余教育指导工作就是出他这种提高全民族语素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精神明坚定信念强调语工具性是了更地发挥其人性他教学观、师生观、教材观等无不基对语科性质透辟认识对如何教学贯彻道统这核心问题叶老也作具体阐述他认关键勿脱离要抓住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不讲空道理不讲空作法他认前提切实提高教师身素质能透彻地理课旨。
用叶圣陶教育思想评其“课文”作品的教学
龙源期刊网 用叶圣陶教育思想评其“课文”作品的教学作者:李艳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1期【摘要】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本文试用叶圣陶教育思想简单阐述其“课文”作品的教学,对于阅读教学进行一点探讨。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教学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然指引着语文课堂前进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该文语言优美、描写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多年以来,一直是师生读写的经典范文。
近几年,我主要拜读了《叶圣陶教育文集》及新课改理论文章。
在体悟叶老的教育思想的同时,特别关注教材中选入的叶老的文学作品,并努力把二者联系起来揣摩。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感触颇深,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使我不由得想到叶老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先生说:“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决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个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
”叶老表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神韵,我以为在于“冒”字上。
一“冒”字“使情意圆融周至”“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
这也是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教学文眼。
王老师抓住“文眼”,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肌理。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
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
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评析
充 和应 用 。 五、 阅读 教 学原 则
在具体 的语 文阅读教学 中 ,叶圣陶把教学划 分为三个 阶 段: 预 习一 讨 论 一 练 习 。 1 . 布置 学生预 习。叶圣 陶在布置预 习时 , 要求学生 先通读 文章 了解 大意 , 再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上的障碍 , 并通过粗 读 课文提出 自己的 自读心得和难点 、 疑点。这种预习的过程可开 发学生 的思维能力 , 锻炼其独立获得知识 、 解决 问题 、 发现真理 的能力 , 也促使 学生深入课文 内容 , 为下一 阶段的教学 打好基
是略读。 1 . 精读。叶圣 陶的精读方法是 , 先逐句读文章 , 摘抄 出不 了
解 的地方 , 然后用平时阅读 的经验试着对这些不 了解的地方进
行 自己的解答 , 解答后再看 注释和参 考书 , 看 看 自己答 的是否 正确 , 在把不 了解的地方都弄清楚后 , 就再读一遍文 章 , 边读边 体会 、 记忆 、 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 而强调反复
一
、
阅读 教 学 的本 质
.
阅读教学 的本 质是 作者 、作品和读者 之间的多项交 流过
程。 文字是一座桥梁 , 只有通过文字这 座桥 , 作者和读者才能会 面, 读 者才能 了解到作 者。所 以 , 作 品的意义并不是文 本 自生 的, 而是读者通过“ 桥梁” 与作者交流后产生的结果 。 二、 生 本 对 话 的 方 法 1 反 复研读。一篇好 的文章需 要多揣摩 , 读 一遍未必能理 解透彻 , 在 阅读 过 程 中 自 己提 出问 题 再 自己解 决 , 不 仅 要 读 懂 文章的表面含义 , 也要读出文本 的包蕴之 意、 弦外之音 , 达到对 文 本 的 透 彻思 考 、 领悟。 2 . 调动学生的心理 因素。作者与读者是平等 的 , 这就使 阅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一、现代语文教材的重要性1、充分展示语文的精神文明。
叶圣陶提出,我们的语文教材要负责充分展示我国历史上智慧经典和精神文化积淀的优秀特质,更要有效地引导读者学习语文的思想深刻的含义;2、对读者加强审美素养的培育。
叶圣陶认为,教材若想深入影响学生,就不仅仅要穷尽语文的实际应用,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和文字的美,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3、让学生真正掌文学的秘诀。
叶圣陶认为,现代语文教材的开发应该把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开来,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客观要求,应该多元梳理,激发学生主动追求文学秘诀和心灵觉悟力的道路;二、叶圣陶对教材编撰实践的探讨1、强调教材的精练与选择。
叶圣陶说到,关于教材的编排,要重视语文教材的精练和梳理,不要把语言文字堆砌在一起,要把学习活动丝绸般地贯穿整个教材,贴近学习者,引导学习者深刻理解和认识文字的含义;2、注重课文的实用性。
叶圣陶指出,教材的课文不但要穷尽文字的基础知识,更要穷尽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语文课文文学知识与生活科学实践的结合,同时引导和联系实践与理论, tooid广洽学生自身感受语言文字;3、追求多元教材综合性。
叶圣陶认为,针对现代语文教材,其实质是要针对学生空前未有的新奔腾“三学制度”进行教育,即语言文学、历史文化以及实践应用等,面向多元发展,力求教学内容综合有序,实现多元教材之综合性;三、对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的评析1、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精神性。
叶圣陶提出的语文教材观,既贯彻了历史文化的精神性,又重视实际实用性,激发了学习者的文学知识和心灵感受,无论是从多元教材还是从课文质量上都壮大了文学内涵;2、实现了教育综合发展。
叶圣陶为语文课文编排所传承的精神,体现了当代教育综合发展的观念,他追求的是,用新的学习方式挖掘文学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来培养学生独立性思考、实践创新的精神,以便达到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思想深刻的含义;3、推动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
初中语文_《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三、教学难点:品行教育四、教学过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情分析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训练精读与主要语段含义的把握。
本文是第三单元课文的首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略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本节课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在略读中思考叶老具有怎样的品德以及在写作与文风方面有怎样的主张。
引导学生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本班有44名学生,语文素养比较突出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各占30%,课堂组织纪律较好。
大部分学生能较快的接触文本,按照教师的指导去略读和体验文本,思考积极活跃,学习效果明显。
但是也有5——8名学生课上表现一般,似乎游离于课堂,收获甚微,这部分学生将是今后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效果分析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富有震撼力的“双层的悲哀”,内涵深刻,感情基调昭然。
学生仔细品味,能条理讲明感悟。
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这是个总起句,学生在略读中重视了句子的提示作用,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概述待人厚的几件事,能真切感悟到叶老严谨、认真、诚恳、谦逊的美德。
接下来探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一些言行。
虽然是生活小事,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叶老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竟然如此情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理解教较透彻,教学顺利。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概述事件,按照叶老的语文主张,试着精练语言,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写作,学生有体会,教师有要求,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写作指导融为一体。
《叶圣陶文集》评析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文本解读太行路学校李小通序作者:吕叔湘(注:红字部分为解读的重点内容,引号里为叶圣陶的话)叶圣陶先生从1921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60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100多篇。
凡是关系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限制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设计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
通观圣陶现实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过去语文教育的成绩不好,主要是哟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只是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课,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在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的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以她程式和强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到食稟,飞黄腾达起来做个官,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简介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不管。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学者,他对传统的阅读教学观持有批判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
本文将以2000字的篇幅,对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叶圣陶批判了“速读”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读得快,而不注重理解,导致学生阅读时只注重文字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意义。
叶圣陶强调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和理解思想,关注阅读的深度和内涵,批判了“速读”带来的阅读肤浅问题。
叶圣陶批判了过分注重记忆和背诵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注重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吃书、吞书,而缺乏对学生阅读过程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更需要通过深度理解和整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的批判不仅停留在抨击,更积极地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发展。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提出“教材应加香味”这一观点,主张通过精心挑选、编排适合学生的教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叶圣陶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主张阅读要注重思考,要推翻书的束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他提倡学生要与书对话,要质疑、思考和发问,培养学生批判断疑的精神和创造力。
叶圣陶还大胆创新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朗读导读法”,即在朗读中加以导读,通过声音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学会留意作者的用意和感情,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理解力。
叶圣陶还主张多种阅读形式的结合,如有声阅读、影视阅读等,使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传统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发展。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选文的启示
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选文的启示
张昆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3(000)014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观涉及语文教材的性质与功能,语文教材的编选和使用等各个方面.他在语文教材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为当今语文教材建设,特别是教材选文的编选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深入研究叶圣陶的教材观,以此指导教材选文系统建设,可以确保选文文质兼美,同时又便于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习得与训练,也便于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张昆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谈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2.浅述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
3.洪宗礼语文教材观透视——叶圣陶语文教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洪宗礼语文教材观透视——叶圣陶语文教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昭明文选》的选文标准对当今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10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不是自然文本,而是教学文本。
作为一个教学文本,编者会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其教学功能。
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对选文的教学功能做过多次不同解说。
本文试图根据这些解说,结合他们以及其他人编辑的传统的语文教科书,以选文《背影》为例对此进行梳理、概括,并评析其贡献和局限。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对选文教学功能存在不同认识,又不时引发"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争论,本文也对此作出分析。
一、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关于选文教学功能的解说概括为"全息""例子""凭借""引子"四重。
为了便于论述,下面尝试以选文《背影》为例来分析:1.全息。
夏丏尊、叶圣陶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也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
"{1}也就是说《背影》本身就是一个全息体,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面地学习,全面透彻地把握选文所包含的以上各种信息。
传统语文教材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就是将选文当成全息体。
叶圣陶为《新少年》杂志"文章展览"栏写过24篇以名作为对象的分析文章,第一篇就是《朱自清〈背影〉》{2},文中的分析依次涉及《背影》中的词语的划分、主要词语的辨明、材料的选择及其表达、全文主旨、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词语运用等。
也就是说此处他是把《背影》当成"多方面的东西"即全息体来看待的。
当然他的分析并没有穷尽《背影》的所有特点,如线索、结构等等。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把钥 匙 获 得 更 多 知 言深浅难度混编选文 。 选 文不失偏颇地将抒 识、 方法 , 提高阅读能 情 、 描写、 说 明、 记叙 、 议论等文体一应酌收。
力, 养成 阅读 习惯 , 从 最后设置了练习与讨论 , 将文言材料所反映
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 出来 的民间习惯 、 时代风气、 作者风格乃至制
的综合素质 。
度典章都融为一体, 简要评述并启发学生思
第 一 ,叶 圣 陶 的 考。后者则重视积极创新、 健康 向上 、 所涉知
口
王光华
小学 语 文 教 材 编辑 观 识 广 泛 的语 文材 料 , 以帮 助 学生 通 过新 编 的 念 。 叶圣 陶 对小 学 的 中学 语 文教材 既批 判地 继承 文言 文的 中 国古
二、 叶圣 陶的 语 文教 师观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 教” , 而要
署副署长 、 教育部副部长 、 教材的重点应有所不同。 初级小学教材编辑 教好 语 文 , 就 必 须要 有 好 的语 文 教 师 。叶 圣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 。 在长期文教工作 选材应从儿童熟悉的周 围事物人手。 选文的 陶深知当好一个教师的不容易 , 所以即便身 中, 叶圣陶形成 了集语文教材观和语文教师 句子和语调尽量符合儿童的说话方式 , 同时 居要职 ,他也仍然经常到学校与广大教师 , 观于一体的语文教育观 , 不仅为新 中国文 又符合标准语 的要求 , 适合儿童朗读或吟 特别是语文教师促膝谈心 , 对语文教师 的想 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也为现 诵 。每节课程结束后都安排有课后练习 , 练 法 、 愿望进行深人了解。 在百忙之中 , 他还经 当代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十 习采取图文并用的形式 , 避免呆板 、 枯燥。 高 常给语文教师们写信 ,关心教师的生活 , 勉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
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
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
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
”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
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
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
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
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
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
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
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
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172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杨蕴 新疆师范大学摘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一般读者的学习参考所编写的一部语文教育论文集。
全书的六个部分在整体上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念,包括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
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对于现近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一、课程观1919年之前语文统称“国文”,1919年以后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
[1]除界定“语文”本义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中,吕叔湘指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其中叶圣陶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现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也得到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在整体的课程观上,他主张:(1)“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是生活中必要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公民生活的能力。
(2)强调语文是“培养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叶圣陶强调写作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阅读要重视方法性的技能训练。
(3)其次语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运用,在他的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受用”、“终身受用”大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4)强调“以读写为中心”在“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中的发展。
“以读写为中心、读写结合”的观念也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撰发行并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例如在课后练习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应用到写作上。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5篇材料)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5篇材料)第一篇: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写作教学观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写作教学观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明,一种享受。
惟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因而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教学上的观点和主张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种对生活与写作关系的独到见解之上的。
首先,在写作内容上,叶老主张‚求诚‛。
他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的经验‛。
叶圣陶的‚求诚‛观,主张学生‚我手写我口‛,或叙写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或述说自己内心的真情和实感。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写作时感到的‚无话可写‛的尴尬处境,使他们不仅感到有话可写,而且乐于去写。
其次,在写作教学目的上,叶圣陶先生认为应立足于‚应需‛。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故课内外作文的训练必须立足于‚应需‛。
他说:‚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
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
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
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
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
‛再次,在写作训练的方式上,叶圣陶认为应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
‚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若但读物得宜,便令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
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
叶圣陶语文教学观述略导读: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语文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引领着过去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的语文教改及今后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他的教学观基于他的课程观。
笔者拟从课程观出发,对先生的语文教学观作一简要梳理及评述。
一、课程观1、关于“语文”一词的含义解放前,语文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直至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语文”一名便通行全国,成为法定名称。
显然,“语”、“文”的合二为一,更切合这一学科的实际特征。
但也引起了人们对“语文”一词界定的争论,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更有甚者认为语文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简单组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鉴于此种对语文本体认识上的混乱,叶圣陶先生认为,“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恰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之外的文章”,“语文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后来,他又作了一个权威性的解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2、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本质属性。
因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就是语文界所最关心的、也是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争论主要体现在对“文”“道”关系的认识及处理上。
叶圣陶先生在1959年11月的一封信中阐明了二者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割的。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
就一篇文章说,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文章不是不相关的字句凑成的,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章的,是用来记叙事实,阐明道理,抒发感情,讲述知识的,事实、道理、感情、知识是内容,而记叙、阐明、抒发、讲述必须凭借语言作为表现形式。
论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论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文章及至几本书就能阐述清楚的。
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质来决定。
叶圣陶先生通过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反复强调指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吕叔湘先生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1]稍有语文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混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全部以文章诗赋为本位,只学习书面的文言文,远离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
直到上个世纪初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必须顾及其实用性。
从此,语文在中小学校单独设科,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叶老从青年时期任语文教员起就积极主张大力提倡白话文、大众语和新文字运动。
全国解放初,叶老集中代表了彼时同人之意,及时给语文学科正名定性:“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按照叶老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白地了解到,听和说偏重于口头语言,读和写偏重于书面语言。
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
只有学好了语言,才算学好了语文。
那么,语言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的本质曾作过许多精要的揭示。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斯大林否认“赤裸裸的思想”[3],认为没有质料也没有形式的空灵玄妙、难以捉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叶老深有领会地说:“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
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
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
无论想得粗浅的,想得精深的,都摆脱不了语言的质料跟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不是自然文本,而是教学文本。
作为一个教学文本,编者会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其教学功能。
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对选文的教学功能做过多次不同解说。
本文试图根据这些解说,结合他们以及其他人编辑的传统的语文教科书,以选文《背影》为例对此进行梳理、概括,并评析其贡献和局限。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对选文教学功能存在不同认识,又不时引发"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争论,本文也对此作出分析。
一、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关于选文教学功能的解说概括为"全息""例子""凭借""引子"四重。
为了便于论述,下面尝试以选文《背影》为例来分析:1.全息。
夏丏尊、叶圣陶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也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
"{1}也就是说《背影》本身就是一个全息体,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面地学习,全面透彻地把握选文所包含的以上各种信息。
传统语文教材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就是将选文当成全息体。
叶圣陶为《新少年》杂志"文章展览"栏写过24篇以名作为对象的分析文章,第一篇就是《朱自清〈背影〉》{2},文中的分析依次涉及《背影》中的词语的划分、主要词语的辨明、材料的选择及其表达、全文主旨、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词语运用等。
也就是说此处他是把《背影》当成"多方面的东西"即全息体来看待的。
当然他的分析并没有穷尽《背影》的所有特点,如线索、结构等等。
2.例子。
叶圣陶、夏丏尊曾指出把选文当做全息体,存在着费时费力、目标不明的弊端。
"从来教学国文,往往只把选文讲读,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
"{3}"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
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地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4}为此他们编写了《国文百八课》,"想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将六册语文教科书按文章学知识体系分为108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
文话讲文章知识,选两篇古今文章作为范例;再从文选中取例讲文法或修辞,最后结合文选对文话、文法或修辞中的知识进行设问考查,即习问{5}。
可见,这里的选文只是充当某一"课"某一具体目标的例子,只要求从某一个视角来看就可以了,不必像全息文那样要求"从种种视角来看"。
《背影》列为《国文百八课》第十二课的文选之一,课前的文话讲的是含蓄的和明显的两种"抒情的方式"{6},后面的"习问"问"现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和哪些叙述有分不开的关系?叙述父亲在车站买橘子的情状,把一切细微的动作都记下来,这有什么作用?{7}从文话和习问中可以看出,选文《背影》只是充当两种"抒情方式"知识的一个例证,而略去作为全息体所要学习的其他内容。
另外,在他们合著的《文心》中,《背影》被认为是"描写人物的好例子"{8}。
如果说学习全息文要求鉴赏整幅画,那么学习例子文只是选取构图、设色、运笔方法等某一方面来鉴赏以求获得相应的知识。
3.凭借。
叶圣陶与朱自清在合著的《国文教学》中有一篇《谈国文教本》的文章谈到"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种种的书"。
{9}后来叶圣陶又说过:"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10}"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
国文教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
"{11}可以看出,这显然不是把选文当做学习文章形式读写知识方面的例子,而是着眼于读写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植和习惯的养成,虽然以"例子"称之,其实质是他们所说的"锁钥""工具",或者可以说是"凭借"。
如果说当成例子来学习,只是选取一幅画的构图、设色、运笔方法等某一方面来鉴赏以求获得相应知识的话,那么当成凭借来学习就是通过对画作的鉴赏和照着画作临摹的过程,获得绘画鉴赏和创作的技能。
把《背影》当成凭借,则是为了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朗读或默读、精读或略读以及散文文体阅读等技能。
如夏丏尊、叶圣陶在《文章讲话》中分析了《背影》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几种不同的句读法"--在不同位置将上半句断成4种、下半句断成3种再与原句比较,辨析其中意味的不同。
{12}如果让学生这样来学习《背影》,其实是以此为凭借训练精读的技能。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对《背影》的仿作,获得散文的立意、选材、组材及表达等某一方面的写作技能。
叶圣陶、夏丏尊等人1934年编写出版的《开明国文讲义》中的选文不是作为学习文章知识的例子,而主要是作为掌握写作技能方面的凭借。
他们说:"这部讲义里的文章的选录,第一第二两册注重在文章的类别和写作技术方面。
"如《背影》在第一册第十二课,与另三篇选文列在一起,后附有"文话--抒怀",在"文话"中编者用《背影》中"父亲"的6句话来解析"善于取用材料,对于写作抒怀文字原来有这样的效果",再选取"买票上车"和"买橘子"两个场面描写来解析其中的"直写感情的切当手法"。
在"文话"后的"练习"中只要求"作一篇抒怀的文字,题自定"。
{13}可见,在《开明国文讲义》中《背影》其实是训练"抒怀"这种写作技能的一个凭借。
4.引子。
有人认为选文是例子的说法有局限,指出"叶圣陶意义上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意义上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是为了揭示某个现象、说明某个问题、证明某个道理",主张"语文教材不应该仅仅是例子,语文教材更应当是引子",可以把学生引向历史文本和现实文本。
{14}其实夏丏尊、叶圣陶也强调文章的引子功能,他们在合著的《文心》中称之为"触发"--"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
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15}也就是说书里的文章仅仅是一个材料,可以触发学生进行与之有关联又有区别的阅读和作文。
如果是语文教科书里的选文,则只相当于课堂上讨论的话题或给材料作文的材料而已。
我们将选文的这种教学功能称为"引子"。
如果说作为凭借是要通过对画作的鉴赏和在照着画作临摹的过程中获得绘画鉴赏和创作的技能的话,那么作为引子则是要就眼前的一幅画谈谈别的与之相关的画或再创作一幅不同的画。
如将《背影》仅仅作为课堂讨论父子之爱的阅读材料或仅仅作为课外写作以父母师长为题材的作文的话题,则是发挥其引子的功能。
当然,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纯粹作为引子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
二、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的贡献与局限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将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概括为形式的、单一的选文教学功能观。
理由有两点:1.他们认为同一篇选文可以发挥不同的教学功能,如将《背影》当成"全息"体主要是用来学习文章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当成"例子"基本上是用来学习文章形式方面的知识,当成"凭借"用来训练阅读、写作技能,当成"引子"是引发听说、写作等语文活动。
换句话说,作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背影》同时具有"全息""例子""凭借""引子"四重教学功能。
但是,他们不主张将选文四重教学功能融合,而是试图只让其发挥四重教学功能中的一重,尤其强调其例子或凭借功能,而且以单列的方式来编写语文教科书。
2.无论是全息、例子、凭借还是引子,都是着眼于选文的形式,强调读写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养成;而不是从选文内容着眼,忽略选文在内容方面所具有的知识(自然、社会)积累功能、情感熏染功能和思想启发功能等。
《〈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说:"本书是侧重文章形式的,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
"{16}"我们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
"{17}为什么要从文章形式方面来编写呢?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他们说:"本书是侧重文章形式的,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也许可以将内容不合适的毛病减却很多。
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
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
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课的立场。
我们未敢赞同。
"{18}可见,这与他们对语文学科目标认识有关,也就是说,如果以《项羽本纪》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则主要掌握言语形式方面的知识,这是语文科的"专责";而非熟悉楚汉相争的历史,其言语内容是历史科的"专责"。
(1)从形式方面预设单一选文教学功能的贡献首先,探讨了语文学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