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社会学PPT课件第4讲 社会与文化-文档资料

社会学PPT课件第4讲 社会与文化-文档资料
区分标志
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群体;社会与自然界
导向功能
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社会整合与控制
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塑造合格社会成员
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向新的时代流传
3. 文化的变迁
引起文化变迁的三个过程:
发明——发现——扩散
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文化的传播与采借
社会学研究个人及其共同或相互的行为。
社会结构论:
社会的存在决定个人的行动只能在既定的“结构”中展开;个人能 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行动对这种既定的“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和 发展;社会活动是诸多个体行动的建构。
社会与个人互为条件、互相创造。其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核心。
“社会”的概念与内涵
低俗文化:社会的负面文化,包括各种陈规陋习等。
2. 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文化的要素(1)
言语
言语是所有文化的基础,它是反映文化个层面的文字意 义与象征意涵的抽象体系,包含了口语、文字、数字、 象征、手势,以及其他非言语沟通的表现形式。
可以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
符号属于非言语的文化要素。 符号是社会交往的媒介,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
违反它将会产生严重社会后果,并受到严厉惩罚。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违反它将会受
到法律制裁。
文化的要素(3)
价值观
大多数社会成员一直认可的关于是非、对错、美 丑判断标准的观念,是对自己或其它群体的道德、 伦理在真善美层次上的评估。
威廉姆斯:美国人的核心 价值观
成功与成就;个人主义;活动与工作;有效率与实用性类科 学与技术;物质享受;人道主义;自由;民主;平等;进步; 种族主义和种族优越感。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横山宁夫 精神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 二. 主文化与亚文化 1. 主文化 •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 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 值观、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2. 亚文化 •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三.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 1.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文化震惊( ) •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 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 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 边际文化(marginal culture) 边际文化( ) • 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 带。
四. 文化分析的视角 1. 功能主义的视角 • 一个特定文化的存在是因为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 功能。 eg. 赫伯特·甘斯 美国贫困的社会功能 2. 冲突论的视角 • 文化的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 益。 • 一个社会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 化要素代表着不同的群体或阶级利益。 • 冲突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 eg. 盖伊·斯旺森 《宗教与政体》 3. 生态学的视角 • 文化特性由资源及周围的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 境的变化而变化。 eg. 马文·哈里斯 阿兹台克人食人习俗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 文化的含义 • E·B·泰勒 E·B·泰勒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 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 戴维· 戴维·波普诺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这些共享成果不 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也包括物质对象。 •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 “文化”与“社会” “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相互交流,“文化”指的是交流的 产物。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第三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第三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第三章 社 会
社会者,有法之群也。
——严复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 中国古代典籍中,“社”原指祭神的地方,后被引申 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共同场所;“会”为 聚集之意,即聚会、集会。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 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 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
• 个人关系: 多层次、非正式、不稳定 • 群体关系 : 中间层次 、比个人关系更明确、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 则、规范的约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 社会制度: 最高层次、固定、较持久, 最重要的社会 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角度
• 血缘关系:即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 宏观: 社会的整体结构,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象,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 构等等。
• 微观: 社会的个体结构,考察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 动的模式及特点,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 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 的)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
梭和达尔德、英国的洛克 和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 韦伯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 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 关的和。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可见: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 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去寻找。
社会分化角度: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费孝通)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课件(2024版)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课件(2024版)

3文化规范 体系 习俗/ 道德 法律/ 宗教
4文化 1/ 文化传播
交流
2/ 3/
文化冲突 文化采借
5文化 6 1/ 文化震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 多样性 3/ 文化中心主义和
文化自觉 及其内容
文化相对主义
P92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三环境
01 支持作用
环境的 功能
02 供给作用 03 调节作用
04 文化启迪作用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1 2 文化 文化的特征:
概念
1/ 2/
创造性 习得性
文化 1/ 文化特质
结构
2/ 3/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3/ 共享性
4/ 累积性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殊性和共性
《社会学概论》
Part
THREE
社会与文化(共3节)
第三章
与 社会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P76
1/ 社会以人为主体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04 老龄化加速 05 性别失衡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二自然 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特征:
A、有限性 B、无限性 C、系统性 D、不均匀性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P83
1、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影响生产部门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 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
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 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
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 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 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 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 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 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 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 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 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 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
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 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 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 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 角色。
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 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 断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
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
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 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 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 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 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大家!
二、社会结构的微观要素(重点)
1、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
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2、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国家—民众”“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
(2)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阶层内部分化,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1、微观、中观与宏观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社会学研究既不应该热衷于 过于抽象的宏大理论,也不应该停留于具体的经验判 断,而是应该注重提出“中层理论”,即在具体经验 研究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
2、社会群体、临时性集群、社会类属
秧歌队、公园里的游人、老年人
3、广义社会组织、狭义社会组织、初级社会群体
父亲缺位家庭、双薪核心家庭、代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的社会化、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丛 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儿媳妇、双面胶、新妈妈、离婚
3、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
处于结构资源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 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由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自己的角色,违反了社会的期 望——越轨
5、集群行为、社会运动、集体行动、政治运动 6、社会变迁、现代化、全球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异与变迁(重点)
1、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前后:政治标准多元、封闭性二元结构、不平等低断裂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贫富差距、社会分化与聚合、资源的一体化配
2、社会学的想像力:
跳出日常生活,重新思考“习以为常”
人们只有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 起认识,才能真正的理解它们。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三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三章

五、简单随机抽样
(一)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就是按照等概率原则从含有N个抽样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N>n)组成样 本的方式。所谓等概率,就是在总体N中抽取n个元素时,总体中每一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 都是相等的,即都是n/N。
五、简单随机抽样
(二)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使用多级抽样的形式,它根据元素的层级划分特征,依次由高到低 抽取各层级的样本单位。
一、问卷调查法
(一)调查研究法 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一、问卷调查法
(二)基本步骤 1.确定调查总体 2.选择抽样方案 3.设计调查问卷
一、问卷调查法
(二)基本步骤 3. 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通常都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根据问答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包括事实性问题、行为性、态度性问题 ·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 工具是否适合于所要测量的对象。 ·问卷在定稿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试调查
二、内容分析法
3.叙述分析
三、深描与解释
1.两种形式:轻描或浅描、深描
内容:背景描述、行动描述、关系描述、谈话描述
深描 解释性描述 客位取向 析解方法
浅描 描述性描述 主位取向 记录方法
2.深描是一种解释性的描述,而且是“解释之解释”
四、数据的量化分析
1.社会现象量化的基本方式就是用变量来描述概念。 2.社会学定量研究的数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截面数据,一类是面板数据。 3.统计分析方法大体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高级统计分析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社会学概论_课件

社会学概论_课件
社会价值观变迁:指社会道 德、社会观念、社会信仰等
发生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社会发展的概念: 指社会结构、社会 关系、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公 正、和谐、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文化创新、制 度改革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互动类型:包括面对面互动、网络互动、 群体互动等
面对面互动:指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交谈、握手、拥抱等
网络互动: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络论坛 等
群体互动:指人们通过群体活动进行交 流和互动如聚会、会议、比赛等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传递和继承文化 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包括社会 结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价值观变迁等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变迁:指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关系变迁:指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 会现象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 证社会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收集数据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人民大学——社会学概论课件:社会文化

人民大学——社会学概论课件:社会文化

四、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

2、文化相对主义


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 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否认了文化的普遍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的的机制 二、文化震惊 三、文化冲突 四、文化堕距
二、文化的构成(2)

1、符号

1.3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是 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萨皮-沃尔夫假说:一种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语法 和词汇,能够影响到人们观察、掌握和解释世界 的方式 不能把萨皮-沃夫假说推向极端

二、文化的构成(3)

2、价值观



2.1 价值观一个文化关于好坏、对错、是 非的观念体系 2.2 价值观一般是情感性的,难以分析和 推理的 2.3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为 社会提供普遍的、深层的理想和目标,为个 人行为提供正当性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2)

2、文化丛



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 质 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 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丛”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分 析单位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3)

3、文化模式



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 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进行文化比较,发 现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文化模型在社会学分析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意 义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1)

1、功能论

社会学概论第3章

社会学概论第3章

一、问卷调查法
(二)基本步骤 4.实施调查实施调查 ·大型的问卷调查都需要招募调查员来执行入户访谈任务。因此,在调查实施前,还需要对 调查员进行培训 ·有些调查问卷是邮寄或通过人员发放到被调查者手中,然后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这 种调查实施方式虽然能节省人力和财力,但是,在问卷回收率、样本的偏差、缺损值和作 答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一)提出和界定问题 1.问题是研究的导向,也是研究的目的。 2.提问原则 (1)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 (2)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 1.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 2.通过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逻辑过程: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 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 “科学之环”:根据华莱士的“科学 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由问题、 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 环节构成
二、社会学的解释
(一)概念和变量 1.概念 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 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 进行归纳
【关键概念】
概念、变量、假设检验、操作化、范式、科学之环、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 社会指标、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一、社会学方法体系
(一)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 1.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2.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3.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p81
• 1、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又称为人口规模,是对人口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 2、人口质量 • 人口质量,又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 想素质。
• 中国人口成为社会包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 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p76
•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p76
• (一)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 (二)社会的特征p77
• 1、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人(人群)是最基本要 素
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速。 • 5、人口性别失衡。我国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
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很多。 •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解决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必须着眼的目标是建设“人口均衡
型社会”。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B
•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第一,有用性。比如工具、技术等
第二,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如音乐、舞蹈、体育、管理等容易被采借,而宗 教、民族服饰等不容易被采借
• 文化融合,是指采借过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 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咖啡馆、歌舞厅、超市 等
五、文化多样性p91
• (一)文化震惊 •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
力发展水平形成的生活式样,及人们之间互相沟通形成的 价值观、语言、行为规范等,被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俗。 • (二)道德 • 道德由习俗演化而来。 • (三)法律 • 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公正性, 二是强制性。 • 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 • (四)宗教 •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 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 • 宗教与邪教的本质不同:(1)是否热爱生活 (2)神在哪 里 (3)博爱与害人
• (三)人口问题p81
• 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 1、人口素质问题。我国人口素质较低。 • 2、人口流动迅猛。人口流动迅猛,给社会管理体制、公
共服务供给、社保制度统一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 3、人口分布失衡。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
地区。 • 4、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当前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人
•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既要勇于正视, 又要辩证看徃,在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寻 找解决办法和途径,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 3、社会建设的意义p79
• 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p80
• 一、人口 • 二、自然资源 • 三、环境 • 四、文化
• (一)人口的概念p80
• 人口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 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 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中心 要素。
• 人口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二、自然资源p82
• (一)自然资源的特征
• 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 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环境资源;二是生 物资源;三是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的特点: •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 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 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 一方面,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 到改善民生上,需要通过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 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 滞后的局面,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认真化解社会矛盾,切 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三)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本民族或本群体的文化模式是 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将本民族或本群体 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依此衡量和评价其 他文化,常常怀疑、贬低、甚至敌视自己所不熟 悉的文化。
•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 评价和比较的。因为,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 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它
•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人们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 本关系。
•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 二、社会结构的概念与类型p77
•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 •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 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 如清末的保守派和维新派、现在的民俗音乐、 流行音乐、摇滚等
• (三)文化采借p91
• 文化采借,又称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 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 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 文化采借是有选择的,选择的标准是:
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分。
六、文化自觉p92
•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 •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
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 “识人之明”。 •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二)文化自觉的内容p93
• 首先,“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 思。
四、文化交流p89
•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 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 (一)文化传播
•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 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 文化传播要有载体,主要由人、书籍、大众传媒、 电子网络等,最原始最基本的载体是人。
• (二)文化冲突p90
二、文化结构p87
• 1、文化特质
•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是指可以担负发挥一项功能的。如一个茶杯、一 张弓、一个符号等;而弓弦、陶土、车轮就不算
• 2、文化集丛
• 文化集丛是指功能上互相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 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一组文化特质。如 茶文化集丛、酒文化集丛等,茶文化集丛包括茶 叶、茶具、水、沏茶方法等
•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p78 • 1、关系性社会结构 • 2、实体性社会结构 • 3、规范性社会结构
•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p78 • 1、关系性社会结构。
• 社会结构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 互关系是社会活动的本质。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 2、实体性社会结构。
• 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 • 单元如群体、阶层、组织、社区等 • 要素如人口结构、群体结构、阶层结构、组织结构等
• (二)社会管理p79
•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 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 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 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 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 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
• 3、规范性社会结构
• 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实体同时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着。 • 如经济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等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p79
• (一)社会建设 • 1、社会建设的涵义 • 社会建设是指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
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 行机制。
• 2、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容
产品的总和。 • 西方学者中首先给文化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
德华•泰勒
• (二)文化的特征p86 • 1、创造性。加入了人类的创造才算文化,如石头不是
文化,用石头做出来的容器是文化
• 2、习得性。 • 3、共享性 • 4、累积性 • 5、特殊性和共性
• 特殊性: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 • 共性:各国各民族之间可以交流
• 3、文化模式
• 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 化整体,可以与其他文化集丛相区别。如中国文 化模式、日本文化模式、美国文化模式等
三、文化规范体系p87
• (一)习俗 • (二)道德 • (三)法律 • (四)宗教
• (一)习俗 • 是最古老的的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因自然环境和生产
• C.文化模式 D.文化结构
• 10、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
模式是( ) • A.宗教 B.法律
D
• C.道德 D.习俗
• 11、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
的过程,被称为( ) • A.文化交流 B.文化濡化
A
• C.文化交往 D.文化比较
• 12、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 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 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 )
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 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惊。 •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国外的区别 • 印第安人男人坐月子
• (二)主文化和亚文化
• 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 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 员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 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