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法语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法语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法语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班级:0001 20112018 郑杭富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势下,本文着重从法语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分布、中法在多领域合作的大背景以及学习法语的就业出路等方面,探讨在当今中国法语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法语,推广,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各机构的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法语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分布

(一)法语的盛衰

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17世纪的法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西欧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国家,法国的古典文学也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当时,从宫廷装饰、言谈举止到文学艺术,法国的一切都成了欧洲各国宫廷模仿的榜样。从18世纪开始,法国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称霸欧洲等)令世人瞩目,影响着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同时法国经过一系列对外扩张,19世纪末时在非洲、亚洲、美洲占有了大量的殖民地。然而,“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拿破仑在滑铁卢被反法同盟军击败,这些都导致法语的衰落。与此相伴随的是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帝国把英语推广到整个世界,加之美国的日益强大,英语在世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尽管如此,在当今世界,法兰西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贡献给世界的经典作家和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在世人心目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再加上法国政府对本国语言文化的坚决捍卫,今天英语的影响无论多么巨大,同样也不可能取代法语和其他的语言。

(二)法语在当今世界的分布

它不仅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而且还是遍布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讲法语的人数估计在1.2亿人口左右,而且讲法语的国家和地区分布遍布五大洲。法语因为其用法的严谨,所以在国际上,重要文件都是用法语书写。

1、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

欧洲:法国、瑞士(法语、德语、英语)、比利时(法语和弗拉芒语)、卢森堡、摩纳哥非洲:科特迪瓦、乍得、卢旺达、塞舍尔、摩洛哥、中非共和国、多哥、布隆迪、加蓬、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吉布提、马里、布基纳法索、刚果(金) 、喀麦隆、塞内加尔、刚果(布)、贝宁、尼日尔、科摩罗

北美洲:加拿大(魁北克)海地、瓦努阿图

2、通用法语的国家和地区有:

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新喀里多尼亚、法属圭亚那、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安道尔、留尼旺、马提尼克、瓜德罗普、法属波利尼西亚、瓦利斯和富图纳、圣皮埃尔和密克隆3、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ONU)及下属国际组织、欧盟(EU)及下属机构、国际奥委会(IOC)、法语国家国际组织(OIF)、世贸组织(OMC)、国际红十字会(CICR)、北约组织(OTAN)、国际足联(FIFA)等。

二、国际背景所趋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各机构的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教育已难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全球化”、“一体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等新时代的特点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单一人才的培养,

轻万金油式的通才、全才的造就,这种教育习见和陈规日益成为误人子弟的代名词。学习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以增强其交际能力。随着英语的推广和提高,除第一外语英语以外又通晓第二外语的人员将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随着中法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急速增加,急需大量熟悉掌握法语的人才,通晓法语的人才在职场上日渐炙手可热。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进入21世纪,中国旅游业更加充满活力,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场蓬勃发展,语导游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可正式开展中国公民组团旅游业务的国家和地区已达63个,培养和吸引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导游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其中法语导游因为讲法语地区分布之广更是稀缺。

伴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小语种”会展人才非常走俏。因为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现在英语已经为许多人掌握并运用,但由于“小语种”人才相对缺乏,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日益显示出了供求矛盾。以上海为例,在“会展之都”——上海,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20次以上的速度增长,而这些会展往往需要大量法语等小语种的翻译。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届时,将有大量法语国家参展以及大批说法语的游客入境,法语翻译和导游的缺口可想而知。旅游业和会展业导致各国大批游客入境,从而带动了宾馆酒店业的发展。以笔者所在城市上海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各类星级宾馆酒店有四、五百家,民营私企酒店餐厅更是星罗棋布。上海的酒店宾馆管理人才、外语翻译人才、涉外导游人才等都十分紧缺。

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往来日益密切,以往一些欧美之外的非英语国家,也正在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语言作为最起码的沟通工具的重要性也就由此凸显了出来。近年来,中法经贸合作持续快速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小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目前,法国仍然保持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在非洲方面,目前中国已超越英国,成为继美国和法国之后,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为此,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部正在为商务部准备新的对非贸易战略。2002-2007年五年间,中非贸易增长了30%,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与非洲的经贸关系,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加大进口非洲产品。如笔者在上文中所列举,非洲许多国家都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或通用法语。外贸和旅游一样是法语人才的聚集领域。在外贸界,很多法语专业的做起外贸个体户或自己开办了外贸公司。如果非洲法语区的经济发展起来,外贸界的法语人才将更有用武之地。四、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与法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若能在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同时,假如能够同时掌握法语,为进入职场、参与竞争添加砝码。当然,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除了学习这门语言本身之外,还需要学习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同时,应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能和尝试跟这门语言相关的各个行业。以法语为例,比如法语和、法语和会计、法语和美术等等领域能够相结合的人才极其匮乏。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法语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La cuisine chinoise est très réputée dans le monde. Elle comporte beaucoup de variations,dont huit sont traditionnellement reconnues comme "les grandes cuisines régionales" : LuCai, la cuisine du Shandong; Yuecai, la cuisine du Guangdong etc. Les go?ts diffèrent selon ces régions en fonction d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des conditions climatiques etc. Ainsi la cuisine du Sichuan est très piquante, alors que celle du Jiangsu est sucrée. Les techniques de la cuisine chinoise sont nombreuses parce que les températures et modes de cuisson sont aussi importantes que les ingrédients qui entrent dans le plat. En tenant compte de la nature des ingrédients, on les cuit dans la friture, à la vapeur, ou les grille, mijote, braise ou simplement saute. Un bon plat chinois harmonise non seulement les saveurs (sucré, salé, acide, amer et pimenté), mais aussi trouver un équilibre entre les couleurs et les odeurs. Un repas chinois, même celui quotidien, respecte bien les bonnes portions de protéines, légumes et féculents. Différents aux repas fran?ais, les repas chinois ne distinguent pas l'entrée, le plat et le dessert. Tous les plats, sucrés et salés, sont servis en même temps et partagés par tout le monde. Les chinois ne prennent pas vraiment un dessert à la fin du repas. En revanche, ils mangent des fruits frais au bout d'une demi-heure de digestion.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 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

法语介绍中国浙江省

法语介绍中国浙江省 La province du Zhejiang La province du Zhejiang tire son nom du fleuve Qiantang(钱塘江), le plus grand fleuve qui y coule. Elle confine(接 壤) à Shanghai, aux provinces du Jiangsu, de lAnhui, du Jiangxi et du Fujian au nord, à louest et au sud et donne à lest sur la mer de Chine orientale. Hangzhou est sa capitale. Géographie 地理 Sétendant sur une superficie de 100 000 km2 avec une ligne c?tière(海岸线) de 2 200 km, elle compte plus de 2 100 ?les -- le tiers des ?les de Chine -- ce qui en fait aussi la province qui en possède le plus. Le nombre de ses monts et collines nest pas moins important; parmi ceux-ci, le mont Huangmaojian(黄茅尖), situé près de la ville de Longquan(龙泉市), dans le sud-ouest de la province, est le sommet du Zhejiang. La partie nord de la province est une région de rivières, de lacs et de plaines. Les réservoirs Fuchunjiang et Xinanjiang(富春江与新安江水库), les fleuves Qiantang et Fuchun (钱塘江与富春江), le canal Jinghang (Beijing - Hangzhou), ainsi que dinnombrables rivières sillonnent(河 道纵横) la province. La région jouit dun climat subtropical typique(亚热带气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何启成机械1312 0806120308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单从文字语言角度来看,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传统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靠建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影像和声音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去继承和发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

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法语介绍

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法语介绍 L'Armée de Terre-Cuite Découverts par un pauvre paysan à la recherche d’un puits en 1974 et aujourd’hui mise à jour, les 6000 soldats et chevaux de terre-cuite grandeur nature offrent un spectacle fascinant. Le mausolée fut construit pour QinShihuang, le premier empereur chinois, il y a 2 200 ans. Guilin Situé sur la rive du Lijiang qui coule dans le Nord-Est du Guangxi, Guilin est une des plus belles villes du pays. Son relief karstique est tapisséde collines pittoresques et de cavernes extr aordinaires, et est traversé par des cours d’eau limpide. Un dicton dit que le paysage est le plus beau à Guilin. Kunming La ?Ville du Printemps éternel ?est célèbre pour la richesse de s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et touristiques. La tour ? Perle de l'Orient ? La Tour de radiodiffusion et de télévision ?Perle de l'Orient ?avec ses 468 m de haut, est la première en Asie. Les visiteurs peuvent y monter jusqu’à 263 m d’où ils ont une vue panoramique de Shanghai. Les temples Shaolin Les temples Shaolin sont un ensemble de monastères bouddhistes chinois célèbres pour leur association du bouddhisme Chan avec les arts martiaux, le Shaolin quan. Ce sont les monastères bouddhistes les plus connus en Occident. Le nom ? Shaolin ? signifie ? jeune (ou nouvelle) forêt ?. Hangzhou Hangzhou est célèbre pour son lac qui, avec ses parcs, en fait un lieu de villégiature apprécié. D'après la population chinoise, les filles de Suzhou et de Hangzhou sont réputées être les plus jolies du pays. Le lac de l’Ouest (Xihu) Ce dernier est en fait une baie coupée de la c?te par des dunes et des digues agrémentées d’une magnifique couverture végétale. Suzhou En raison de ses nombreux canaux, Suzhou est appelée la Venise de l'Est. Les deux villes sont d'ailleurs jumelées. Par ailleurs, de nombreux jardins traditionnels sont disséminés sur son territoire. Suzhou est également connue pour être la capitale de la soie. Suzhou est une ville située dans la province du Jiangsu, à l'est de la Chine, à une centaine de kilomètres de Shanghai. à Suzhou on parle le dialecte de Suzhou du groupe des dialectes de Taihu du Wu.Suzhou est l'une des plus anciennes villes du bassin du Chang Jiang, et est le berceau de la culture Wu. La ville de Suzhou est un centre industriel dont les productions comprennent la soie, le coton, les broderies, l'équipement électronique et les produits chimiques. Cette ville est célèbre pour ses jardins, ses canaux pittoresques et ses ponts en arche, qui lui ont valu le surnom de Venise de l'Orient. Les jardins de Suzhou sont célèbres en Chine et à l'étranger. Le pavillon Canglang, le bosquet du Lion, le jardin Wangshi et le jardin Liuyuan sont des trésors des dynasties

中国文化德语介绍

中国文化德语介绍 Traditionell wird die Kalligrafie als h?chste Auspr?gung der bildenden Künste Chinas angesehen. Sogar der Charakter eines Menschen wird zuweilen nach der Eleganz seiner Handschrift beurteilt. Dekorative Kalligrafie ist in China allgegenw?rtig - man sieht sie an H?hlenw?nden, Monumenten und Bergh?ngen. Die wichtigsten Werkzeuge für die Kalligrafie - Pinsel und Tusche - sind zugleich die Utensilien der chinesischen Malerei, deren ausdrucksvollste Komponenten Linienführung und Farbschattierungen sind. Trotz aller Zerst?rungen durch Verwitterung, Kriege und Ideologien sind zahlreiche architektonische Kostbarkeiten erhalten geblieben. Zu den Zeugnissen der Vergangenheit z?hlen die kaiserlichen Monumente in Beijing, die Kolonialbauten in Shanghai, die sehr l?ndlich gepr?gten D?rfer sowie die buddhistischen, konfuzianischen und taoistischen Tempelanlagen. Schon in neolithischer Zeit (9000-6000 v. Chr.) waren Grabbeigaben ein Merkmal der chinesischen Kultur. Rituelle Gef??e, Waffen, Tonfiguren, Jadegegenst?nde und zeremonielle Bronzen wurden den Verstorbenen auf ihre Reise ins Jenseits mitgegeben. Auch die Ursprünge der Gebrauchskeramik reichen in antike Zeiten zurück. Bereits im sechsten Jahrhundert wurde das Porzellan erfunden und die künstlerische Blüte dieses Produktionszweiges wurde unter der Herrschaft der Song-Dynastie erreicht. Offizielle Amtssprache des Landes ist das im Raum Beijing verbreitete Mandarin. Die Chinesen nennen ihre Sprache "Putonghua" (allgemeine Hochsprache). Etwa 70% der Bev?lkerung beherrschen Mandarin, doch werden zahlreiche weitere Sprachen und Dialekte gesprochen, die sich auch ihrerseits wieder in untergeordnete Dialekte aufsplittern. Von Chinas sieben Hauptsprachen hat neben Mandarin das Kantonesische die weiteste Verbreitung. Kantonesisch ist die lingua franca in Guangdong, Süd-Guangxi, Hongkong und (teilweise) Macao.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

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 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 __。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 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意义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 __,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 __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docx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效用 民族凝聚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效用。全面了解这些效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效用,是民族凝聚的效用。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鸣,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效用。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特点。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配合心理、配合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然新政”的旗号出台的。严复强调,中国要自强,必须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自强之本”上下功夫。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也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孙中山领导的

浪漫主义起源于法语中的Romance

浪漫主义起源于法语中的Romance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 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艺术创作的两大方法。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众所周知,《庄子》这部奇书,风格独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文献。在先秦散文中,其文学价值最高,与诸子散文相比较,不难发现《庄子》独具风格,其行文无拘无束、怪异,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评价庄子这样说:“汪洋恣肆,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也给予了极高评价,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卷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在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比较突出的文学流派,《庄子》能得如此高的评价,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杰作。它哺育了中国文学的成长和发展。郭沫若就这样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庄子》的影响之下发展的”。[3]此话并非言过其实,就一流作家而言,有阮藉、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等都受到庄子写作风格的影响。由此观之,其影响之大,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本文拟管窥《庄子》一书的浪漫主义特色,为了论述方便,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即:意出尘外的艺术境界,奇特丰富的寓言故事,富有诗意的语言。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

浅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使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地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改变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文化传统相互凝聚,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了中国绝大部分人民,为他们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化素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春秋时期,中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们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想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 宋代的张载首先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为始遗人。”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和一面看,我们应当看到并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刚健有为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