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史前共同文明
一带一路历史故事
一带一路历史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带一路历史故事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逐渐演变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前景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合作的新引擎,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历史故事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记录了古代贸易商人的勇气和智慧,也见证了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传统。
下面,我们将向您讲述一些关于“一带一路”历史的故事。
1.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06年汉武帝时期,当时中国与西域的文明开始交流。
由于中国出产的丝绸在西方非常受欢迎,西方商人纷纷前往中国贸易,并带回了中原的美食、茶叶等商品。
逐渐形成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张骞率领使者团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中亚交流之路。
在长期的旅行中,张骞面对荒凉、险要的沙漠和高山,始终坚持着不畏艰难的精神,最终成功抵达了今天的中亚一带。
他的壮举不仅促进了中亚与中国的贸易,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典范。
3.文成公主出国唐朝时期,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标志着中国与藏南地区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在吐蕃期间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并推动了西藏佛教的发展。
她的一生都为吐蕃和中国的友好合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4.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前往中国,见证了中国元大都的繁荣和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
他的游记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旅行文学之一,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马可·波罗的经历不仅为丝绸之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5.一带一路建设在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间的投资、贸易和人员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共赢。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及具体思路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及具体思路作者:田京保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6期“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它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
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一带一路”的由来。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
同样,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兴起。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带一路”建设中将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二是坚持和谐包容。
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陆海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探索上答案
陆海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探索上答案古丝绸之路通过陆上和海洋两条通道,将古老的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一罗马文明、两河文明和中亚文明等当时主要文明中心串联在了一起。
自十六世纪前后的大航海时代以来,对海洋的利用和掌控能力一直深刻影响着各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版图中的地位。
在这轮荷兰、英国和美国相继主导的全球化中,欧亚内陆古老文明国家的全球化进程相对滞后,经济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理论界也在马汉的海权论和麦德金的陆权论间争鸣不已。
同时,随着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产品、技术、信息的开发和合作方兴未艾.迫切需要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蕴含陆海统筹和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赋予了丝绸之路全新的建设理念和时代内涵。
一、我国陆海统筹理念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不仅有约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还拥有超过1.8万千米的海岸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外开放从沿海城市逐渐扩大到内地,但伴随的是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约束的增强,海洋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凸显。
国内学术界,197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等最早提出了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张海峰2004年首先提出“海陆统筹”,并建议将“统筹陆海两域发展”与“五个统筹”合为“六个统筹”①:徐质斌( J998)、栾维新(2004)、李靖字(2006)、韩立民(2006)、叶向东(2008)、曹忠祥(2015)等许多学者对“陆海统筹”这一概念从国内区域统筹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
在政府规划层面,国家海洋局在1996年发布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提出:“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国家对于陆海统筹发展的思路经历了从意识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到注重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从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向全球化均衡发展的一个变化过程。
新201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带一路”
线索二 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主要事件
1、玄奘西游 2、鉴真东渡 3、马可波罗来华 4、郑和下西洋 5、四大发明 6、“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最新模拟
组合列举: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张骞 1.西汉:___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 丝绸之路 发展起来,_______是欧亚的重要通道; (从长安通过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 。 比较开放 2.唐朝:实行_____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活跃;唐都 长安 ___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七十多个国家友好往来,尤其同 派遣唐使 日本、印度等国家来往密切。日本多次_____来华学习 鉴真 ,回国后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唐玄宗时,__六次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东渡日本。唐太宗时,__西游天竺,著有______。
线索一:丝绸之路相关史实
1、张骞出使西域
2、陆路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 4、沟通两条丝绸之路的枢纽工程
线索一 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城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______ 新疆 地区和更 远的地方。 (2)两次通西域情况
时间 第一次
公元前138 年 公元前119 年
目的
作用
第二次
六、“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1.原因 (1)重本抑商的政策 (2)自给自足的政策 (3)维护自身统治 2.表现: (1)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2)清朝统一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 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3.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 卫作用。 (2)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 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特别提示] 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而 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1-12T08:01:46.97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6期作者:李家和陈斐王亭[导读] 众所周知,建立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贸易平台。
沿着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一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衰落,王朝的崛起和替换,和贸易的繁荣和衰落。
沿着这条道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商业和科学交流丰富了各个领域的交流,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最近研究的焦点。
李家和陈斐王亭山东英才学院 250104摘要:众所周知,建立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贸易平台。
沿着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一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衰落,王朝的崛起和替换,和贸易的繁荣和衰落。
沿着这条道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商业和科学交流丰富了各个领域的交流,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最近研究的焦点。
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资料,对“一带一路”共建的未来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并阐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历史价值一、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丝绸之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了古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这些文明跨越了不同大洲和不同肤色、民族和人种,各国之间通过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求同存异,使本地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所以,古代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人类发展交流和共存的典范,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1]。
(一)构建起亚欧交通网络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跨越的距离较长,纵贯亚、欧、非三大洲,堪称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丝绸之路贸易沿线的发展,形成了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基本形式,也逐渐搭建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了亚欧大陆之间最便利的交通渠道。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分论点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分论点一带一路是一个号称要打破国界的世界经济整合计划,其旨在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从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在此过程中,“文明互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建立在平等与包容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
下面是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分论点:一、加强经济互利合作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让许多国家都看到了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发展经济的机会。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同时,经济互利合作也将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
企业和商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将有助于打开文化交流的大门。
逐渐地,这种文化交流便会成为互利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亚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目标之一是通过文化交流和理解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这需要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共同努力实现。
通过各种活动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交流、民间团体和文化组织的合作等,从而达到增强文化了解和传统的目的。
不仅如此,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也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促进,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实现文化互通互鉴,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增强人民互信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动,人民之间的互信也将进一步加强。
这种互信不仅需要政府之间的共识,还需要人民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通过旅游、教育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可以加深人民之间的了解和认识,避免误解和悬而未决的矛盾,从而增强人民之间的互信,扩大互利合作。
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关乎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文化的进步。
在“一带一路”计划框架下,科技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
各国可以通过合作来促进创新,以更好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实现高效的转化和利用。
此外,加强科技创新也有助于加强文明互鉴,推动各个国家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和交流。
五、建立信任在一带一路计划中,特别强调了“信任”这一关键词。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明交流与传统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明交流与传统文化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文明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日益重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一带一路倡议对文明交流的促进以及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明交流与传统文化传播。
一、文明交流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
文明交流作为重要的国际交往方式,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减少误解和偏见。
首先,文明交流有助于增进民众的相互了解。
通过文明交流,各国民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社会风貌,从而增进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文明交流有助于加深国际间的友谊与合作。
通过文明交流,各国代表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并寻找共同话题和利益,从而增进友谊与合作。
最后,文明交流有助于促进和平与稳定。
通过文明交流,各国之间能够找到共同利益,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文明交流的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为文明交流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平台。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沿线国家的联系和互联互通。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畅通,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为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加强,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得以深化,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传播,为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沿线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推动,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
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推动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与共存。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对沿线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从古丝绸之路到今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一直是连接各国的重要纽带。
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国家,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艺术品也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
这种物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思想、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传播与交流。
而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回忆,加强了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互动与合作。
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文化论坛等活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
艺术家们在这一平台上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不仅提升了各自的艺术水平,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同时,文化产业的合作也得到了发展,文化产品的输出与输入促进了各国文化产业的繁荣。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
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与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多元性为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注入了活力与创新。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再是简单的一种文化输出与接受,而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平等互动关系。
这种文化多元性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也有助于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能够拉近各国人民的心理距离,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在这种基础上,各国政府更容易达成政治共识,加强相互之间的政治合作。
同时,文化产业的合作也会为各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与发展。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为沿线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带一路目的
一带一路目的“一带一路”简称“一带一路”。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传统文化为纽带,坚持开放合作。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文明便以历史性的建筑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丝绸之路的开通,成就了沿途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发展。
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东方文明与新兴繁荣的西方文明相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从此,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我认为这种发展是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世界也是相对孤立的。
他们拥有着自己特殊的文明和技术,并且都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但这些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断层,或许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魅力。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鉴”,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交流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如今取得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由长期发展和积淀而成的。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对古代各个文明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真正地了解这些古文明的历史,除了去书籍上查阅,我们还可以走出国门,亲身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走进博物馆,去参观那些藏品;去画展、剧场,体会一下那些艺术的美丽;去观摩一下当地人的工艺品制作……这些举动可以让我们在心灵和精神上得到熏陶,进而使我们胸襟变得宽广,心态变得平和,不骄傲自满,而且富有爱心,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崇洋媚外,而是从内心深处喜欢我们的民族,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而培养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大唐盛世,李白仗剑去国,不问收获,只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气概;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寄情山水,高谈阔论,恣意洒脱;康熙南巡,一声“皇上驾到”,万民跪拜。
一朝一代,伟人大儒无不汲取先人之精华,造福一方百姓,真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总之,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中国人,身为华夏儿女,我们理应热爱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的祖国,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她发扬光大。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中国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源远流长。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一带一路的背景。
历史背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路径,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公元前206年的汉朝开始,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欧洲,而欧洲的黄金、香料、玛瑙等商品也被传到了中国。
这种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文化背景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学者、艺术家等不同领域的人才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贡献,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丝绸之路上,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还带来了佛教艺术和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丝绸之路上还形成了一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风格。
东方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在艺术领域有所体现,也在科学、医学等领域有所突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文化背景和经济交流的悠久历史。
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这一倡议的提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传承,也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弘扬。
总结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多样,既有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也有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
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将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一带一路专题
“一带一路”专题2015年5月30日2015年,“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度成为国内外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知识梳理一、西汉:丝绸之路1、形成时期及相关人物: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大秦(欧洲)3、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的班超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
4这条商路输出、输入的物品:(1)中国输出的有——丝织品、漆器、铁器(2)外国输入的有——良马、橐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印度的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5、作用:在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亚欧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
二、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两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1、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汉朝和东南亚、南亚等国也有海上的交通和贸易往来,有人把它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促使了海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时期①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陆并举,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
一带一路取得的文化交流成就
一带一路取得的文化交流成就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在文化交流方面,一带一路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一带一路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1.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努力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修复了许多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遗址和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和古城吐鲁番。
2. 文化交流与展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各国举办了许多文化展览和艺术节,展示各自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
这些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 教育与学术交流,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沿线国家之间的教育和学术交流。
通过学生交流项目、学术研讨会和合作研究项目,各国学者和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学术成就,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合作。
4. 旅游与人员往来,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各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5. 语言与翻译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沿线国家之间的语言学习和翻译合作。
各国之间的语言交流和翻译合作有助于加深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促进商务合作和人文交流。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文化交流与展览、教育与学术交流、旅游与人员往来以及语言与翻译合作,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这些成就对于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发展历史
一带一路发展历史1、古代背景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2、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一带一路”文明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40热点述评Highlights Review【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张耀军 邱 鸣“一带一路”文明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人文格局走势看,“一带一路”文明之路要做世界和平稳定的“粘合剂”突破语言、地域、族群、宗教等限制走向交流融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文需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主导下的“西强东弱”国际人文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文明歧视、文明偏见、文明对抗和文明较量等现象在世界呈现高发、并发、多发态势。
全球文明治理体系碎片化和低效率痼疾难解,越来越无法适应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变革需求。
如何化解国际人文格局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对人类文化社会心理变化造成的严峻挑战,进而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文明交流互鉴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是一个需要持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明多样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障。
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纽带。
有助于打造“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实践体系,推动构建“和而不同”的“一带一路”文化圈,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避免文化焦虑造成的文化休克,为形成互尊互信、包容互鉴的世界文明秩序凝聚认知感和归属感,为世界和平稳定营造多元、平等、包容、共进的良好人文氛围。
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看,“一带一路”文明之路要做全球发展繁荣的“润滑剂”中国是东方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儒家文化诞生地和集大成者。
中华文化倡导民本、贵和、尊道、包容、诚信、仁爱理念,为各国人民享受安宁、富足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发展思想的厚度与深度。
民心相通与文明的共融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宗教因素分析
总第83期 第2期2021年4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2, 2021Serial No.83摘 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行的社会根基,在本质层面上指涉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与互鉴。
作为文明核心要素的宗教,推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沿线国家文明的交融互鉴;在世俗化影响下,当代宗教出现了各种复杂面向,对民心相通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挑战。
作为应对,在文本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尊重沿线各地域原有的文化和信仰,在通行的国际规则下进行商贸和文化往来,以解除人心的隔阂;在现实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各种灵活应对,力图通过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来消弭地区宗教冲突与暴乱,以达至民心相通与文明共融的愿景,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的实现提供新的路径与视角。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明互融;宗教因素中图分类号:D 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1)02-0061-05民心相通与文明的共融互鉴张蕾蕾(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4)收稿日期:2020-01-06作者简介:张蕾蕾(1981—),女,汉族,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宗教学专业博士。
千百年以来,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伴随着交通、通讯、信息技术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文明得以相互碰撞、交融,全球化逐渐将不同的地域和国家整合成一个整体,任何地域都不再是一个孤岛,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人类已渐渐形成了利益与命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人类共同体的未来该如何规划、建设,是全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问题。
面对当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由中国倡议发起的“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基于自身历史与现实,对人类未来共同体建设提出的规划构想。
从文明交流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行根本上是多元文化的融通,在由愿景变为现实的过程中,需要人类文明的深度交流和相互理解[1]。
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交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愈发密切。
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来探讨一带一路的重要性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历史渊源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商贸通道,也是货物、文化、技术和宗教的重要传播媒介。
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人员往来。
一带一路的提出则是对丝绸之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之一是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对于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和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将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弘扬各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这将有助于缩小文化差异,增进友谊与信任。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各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
例如,学生交换项目可以促进教育领域的合作,旅游交流可以推动人员流动和知识传递。
此外,文化节日、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也是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这些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可以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国际合作与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国家间的共赢合作。
通过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合作和人文交流,各国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可以与沿线国家分享,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通过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如经济不稳定、环境污染和恐怖主义等。
只有通过合作,国际社会才能共同应对这些问题,并产生更多的机遇和福祉。
结语一带一路倡议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得这一倡议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巨大的价值。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各国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深入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分论点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分论点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全球合作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并推动共同发展繁荣。
在这一倡议下,文明互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
下面是关于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分论点:一、文明互鉴促进经济交流和合作文明互鉴可以帮助各国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商贸关系,进而推动经济交流和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互鉴,各国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商业习惯、市场需求和制度差异,进而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贸易合作。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为重点,这两条路线涵盖了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文明互鉴,可以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二、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文明互鉴可以帮助各国之间建立更加友好和理解的关系。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可以帮助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人们的相互认同和亲近感。
文明互鉴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基础,也是政治和安全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文明互鉴,各国可以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人员交流和教育合作,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三、文明互鉴推动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文明互鉴可以帮助各国之间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带来的经验和智慧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从而提升各国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通过文明互鉴,各国可以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创新,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此外,文明互鉴还可以推动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四、文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文明互鉴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通过文明互鉴,可以改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和安全关系,增强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安全问题往往源于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误解,通过文明互鉴,可以减少这些误解和偏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此外,文明互鉴还可以通过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多边机制来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推动和平解决问题的发展。
一带一路 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封闭的孤立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一植根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朝向世界的提法,鲜明体现了“一带一路”总体设计中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活跃。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日益显明。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撼动旧有的“丛林法则”,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流。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激化了全球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态势,导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地区冲突日益增多。
“逆全球化”的思潮开始抬头,恐怖主义、核弹危机、难民潮等亦在不断威胁世界和平、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面对这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冲突和问题,人类应当向何处去?发展之路在何方?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整套“中国方案”。
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们看到了这一“中国方案”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大放异彩。
中国有决心、有信心通过“一带一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这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哲学范畴与思想理念——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博弈、共享而非独霸、共赢而非零和。
因此,在“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国深入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蕴含着中国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创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封闭的孤立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一植根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朝向世界的提法,鲜明体现了“一带一路”总体设计中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
一带一路 国家故事
一篇一带一路 国家故事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各国的互利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以下是一篇关于一带一路国家故事的文章:《一带一路:国家故事》古老的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文明交流的纽带,而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再次点燃了这条古老之路的烛光。
这是一幅由各国共同书写的画卷,每一个国家都为这一伟大的合作构建添砖加瓦。
中国 - 开启新时代的引航者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者,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希望借助经济合作,打破地理的界限,构建全球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俄罗斯 - 战略合作的同道者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北邻,是“一带一路”伙伴中的重要一员。
两国通过合作项目,如中俄天然气管道和欧亚高铁等,拉近了两国的经济联系,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界。
巴基斯坦 - 朋友情谊的见证者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最早实施的国家之一。
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为这两个友好邻邦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港口、能源、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合作,成为中巴友好的鲜活见证。
埃及 - 文明交流的重启者埃及,这个承载古代文明的国度,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中埃经济特区的建设,为两国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拉近了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距离。
印度尼西亚 -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起者印度尼西亚,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再次成为海上合作的发起者。
印尼致力于构建亚洲经济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推动了该地区的共同繁荣。
意大利 - 艺术之路的加盟者意大利,作为世界艺术之都,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大合唱中。
中意互利共赢的合作不仅仅限于经济,更包括了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意大利在这一倡议中,为文明的互鉴贡献着独特的智慧。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更是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的体现。
每一个国家都在这一大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共同谱写着互联互通的时代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上的史前共同文明作者李传学导言:本文是《人亦大的史前史》续篇。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演讲中提出“中亚的古城撒马尔罕、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是“韵味不同的文明”。
中亚的土库曼斯坦方诺石印,卢克索神庙、孟图神庙的方尖碑,埃及猫神,如同古埃及金字塔一样,印证着中华龙门信仰文明,早在史前就已融入世界文明之中。
从史前“会通”到“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共同文明、合作共赢、人心所向,延续着世界文明的整体性!一、“一带一路”上的古埃及方尖碑与古埃及金字塔。
考古领域人文合作,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埃孟图神庙联合考古就是其中的一项,而作为孟图神庙中的方尖碑,如同古埃及金字塔寓意、建造意图一样,更是有着不解之缘。
大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已建有金字塔。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金字塔,规模宏大。
其建造过程,从石料开采、加工、运输、提升、到安装、定位,工作量、难度可想而知。
建一座金字塔,一般工期需要几十年,这在生产力低下社会环境下,连续不断建造,也的确给法老带来了压力,而且社会力量难以承受。
但是,法老利用龙门易数信仰征服洪水的骨气,以及自身特有的威武、高大形象,却始终如一。
针对这一状况,法老便有了利用方尖碑替代金字塔、两全其美的做法。
从金字塔到方尖碑进一步证明,古埃及金字塔不是法老墓地,原本建造意图,就是为了用信仰的力量来征服洪水。
古埃及法老怎样用方尖碑来替代金字塔呢?所谓替代,必须具备同样的形状、寓意、意图。
1、方尖碑自身的高度,不言而喻体现了法老高大形象。
这与金字塔的宏伟是一致的。
2、方尖碑下部呈方柱状,横截面叠加是“四方八位”的空间概念。
其俯视效果,与金字塔底面“四方八位”相符。
3、方尖碑始建与金字塔停建,时间无缝衔接。
方尖碑,是埃及帝国权威、法老高大、威武形象的象征。
有人说,从中王朝时代(约公元前2133年--前1786年)起,法老就开始建造方尖碑。
然而,工程浩大的古埃及金字塔,却在公元前1550年新王国开始,就已停建。
因此,古埃及方尖碑开始建造时间,应在公元前1786年,就可以满足无缝承接金字塔意图。
4、方尖碑方尖部分,与金字塔形状完全一致。
就物理性质来说,圆锥状、三棱锥状均比四棱锥状稳固得多。
那么,方尖碑为何采取了四棱锥状呢?这也与鲤鱼跳龙门传说、五行龙门易数信仰的存在不无关系。
半坡人鱼盆()、含山玉版、“丼”形龙门信仰标志、以及河图,也是古埃及方尖碑顶部四棱锥形状寓意的最佳选择。
下面用龙门易数信仰在古埃及金字塔建造中的应用,来说明古埃及方尖碑延续金字塔的寓意与建造意图。
中华龙门易数信仰充满了鲤鱼跳龙门精神,更是古埃及金字塔(方尖碑)建造的意图所在。
古埃及金字塔(方尖碑)寻求的是勇敢、威武、吉祥、祝福信仰,天人合一形象。
然而这也只有在远古中华民族鲤鱼跳龙门神话中才能造就。
远古法老信“道”,为征服洪水建造金字塔。
金字塔是法老在各地治水的信仰力量,并非为己造墓。
法老治水奋斗终生,不过最终长眠于此罢了。
由四个三角形(+山)鱼头标志组成的八角星图形,存在着含山玉版与金字塔(方尖碑)一致的平面拓扑关系。
一是,古埃及金字塔(方尖碑)的四个三角形向外移动展开后的形状,与含山玉版的“四方八位”涵义相同,与含山玉版的“四方八位”模型等价。
二是,古埃及金字塔(方尖碑)的四个三角形向内移动展开的形状(角尖相对或相交),则是中华民族以“丼”型为标志的龙门信仰文明特征。
移动过程,尽管存在拉伸、压缩这样的变换,但是点、线关系不变,仍是紧联的等价关系。
在不撕裂前提下,三角图形等价。
三是,将以上外展、内展的两种平面图形叠加,便呈现一个完整的古埃及金字塔(方尖碑)示意图(钻孔含义在胡夫塔)——含山玉版。
四是,古埃及金字塔(方尖碑)四方向位与河图四方向位一致,显示采用来自鲤鱼跳龙门的河图是吉祥之兆。
古埃及方尖碑是古埃及金字塔的翻版!特别是,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方尖碑)的高大、宏伟、壮观气势,彰显了史前威震泛滥洪水“人亦大”的龙门信仰骨气、“人亦大”的法老形象。
鲤鱼跳龙门精神、易数信仰骨气,在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与《道德经》记载中,相互吻合并非偶然。
老子不但传承了远古洪荒时期龙门阴阳五行、龙门易数信仰文明,而且在《道德经》等经典中弘扬、发展了阴阳五行与龙门易数信仰。
老子的哲学思想及由其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信仰。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然而有史以来,宗教却绑架了“人亦大”的史前文明,弱化了世界的整体性。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是世界人心所向!(网络发表/20190429)二、南湖陶罐刻纹中的古埃及猫神。
古埃及金字塔见证了“人亦大”的史前史,古埃及人更渴望神灵对金字塔的庇护。
至今,埃及人宠猫、敬猫如神,并视之为神圣的精灵。
心目中,猫是女神在人间的象征、幸运的吉祥物、受人崇敬的国兽。
在埃及,猫的地位至高无上,虐待猫甚至要受到极刑。
因此,南湖陶罐刻纹中出现的“犬”类,应当是埃及猫神的形象。
埃及猫的前额正中有一类似M型标记,是埃及猫特征。
作为兽类“狸”猫,在《山海经》有许多记载。
如“又北四十里,曰霍山...。
有兽焉,其状如狸...。
养之可以己忧”;《山海经.南山经》“亶爱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
自古民间对家猫的称谓,就有“狸猫”之说。
经过许多年,狸猫演化,是必然的事情。
说到猫,人们又往往联想到鱼。
《山海经.中山经》专述“(渭、黄)河、洛(水)、伊水”方圆二三百(公)里,与“(六)千六百七十(公)里”之遥的古埃及金字塔。
其中,涉及与“鱼”有关的内容多达九处。
远古人信仰“人鱼”合一,崇爱“豪鱼、飞鱼、鲋(鲫)鱼”,并指出防“毒鱼”之物;“难忘渚,禹父所化”,“其神状皆人面兽身”,远古人以“鸡(吉)”“祠”“祈”“(六)千六百七十(公)里”之外,为治水而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禹门英雄。
因此,鲤鱼跳龙门是发生在“(渭、黄)河、洛(水)、伊水”方圆二三百(公)里,有着龙门信仰、有着如同“人、鱼”情缘一样的“猫、鱼”情缘,与洪水斗争的传说。
鱼、猫的情缘表现在哪里呢?猫天性捕食老鼠,喜腥味食物,但不食动物骨头。
史前洪水过后,一无所有,无奈之下猫食离水之鱼(无骨气)肉、仍保留鱼刺骨,这便有了猫、鱼情缘。
南湖陶罐刻纹中的埃及猫,仅食怯弱、无骨气之鱼,不食有骨气之鱼。
这是因为鱼骨构造,以及龙门易数信仰在古埃及金字塔建造中得到了应用。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古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宠猫、敬猫如神的来历之一。
中华在历史上曾有过六十还天子的传说。
那时老鼠肆虐,经常袭击皇宫,群臣无法,面临惩罚。
然而有臣子袖中藏猫,猫声却吓退了所有老鼠。
皇帝大喜,问这是谁的主意,臣子就将他私藏六十岁父亲,是父亲的主意道了出来。
从此皇帝降旨取消了六十还天子皇规。
老鼠生来善于打洞、破坏建筑,牙齿锋利、啮啃木物,携带鼠疫、传播疾病,夜间活动、啮噬粮食。
猫的出现,使史前埃及人生命财产得到了安全、金字塔及金字塔内木乃伊得到了保护。
因此,埃及猫是埃及人、木乃伊、古埃及金字塔的保护神。
埃及猫不伤鱼骨、禁止老鼠啮噬,意在保护好古埃及金字塔的鱼骨架结构。
①鱼脊柱骨之上,原生纵向排列的肋刺骨之间的夹角呈52°(下左图)。
②上、下鱼肋刺夹角52°的转化(下右图)。
先将肋刺骨沿脊柱骨垂面方向运动,然后使上、下肋刺骨呈52°夹角两两相对横向排列,实现肋刺骨52°夹角的转换。
③金字塔肋刺骨构造图(下左图)。
肋刺骨构造,是以脊柱骨为正方底面,四列52°夹角肋刺骨在表面两两相交,呈金字塔棱角线;又在底面两两相邻垂直、两两相对重合,相互交织而成渔网纹状。
金字塔底面52°夹角,符合自由塌落极限角、稳定角52°的物理特性。
并在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建造、劈道施工中应用。
④胡夫金字塔南半部(无劈道)俯视图(下右图)。
胡夫金字塔是鱼肋刺骨构造,南半部俯视效果如南湖陶罐图中6渔网纹,同时折角“√”与胡夫金字塔离底面13米处的△出口一致。
这就是,为什么南湖陶罐刻纹图案6右上角网纹中存在折角“√”符号的缘故!从半坡人鱼盆对五行(易数)属性的试验、验证,到南湖陶罐刻纹的五行生成数研究在于有骨气“成龙”区间,这与古埃及金字塔64°—76°信仰区间是一致的。
金字塔高大、宏伟、壮观,彰显了威震泛滥洪水的“道大,天大,地大”的龙门易数信仰,彰显了“人亦大”的法老形象。
因此对于追求最高“成龙”信仰的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来说,关注的是鱼骨气强大阵势,即64°—76°“成龙”信仰区间。
“骨气”是指刚毅不屈的气概。
半坡人鱼盆人口中的鱼刺骨、含山玉版、南湖陶罐刻纹均是利用鱼骨刺来表达骨气。
南湖陶罐刻纹鱼刺多少则表达了鱼骨气的强弱。
在浩瀚的动物世界里,其生理骨骼越发达,运动能力越强大,骨气蕴含就越浓厚,作为鱼类来说也不例外。
南湖陶罐刻纹充满着远古人在洪水面前,迎难而上的骨气。
而无骨气之鱼(怯懦者)只能是“犬类”口中之物。
鲤鱼逆流勇进、奋发向上跳龙门,是勇气和骨气的体现。
远古人面对泛滥洪水威胁,迫切需要这种成龙的勇气与骨气以求生存。
洪水面前,埃及猫神庇佑着有骨气之鱼。
古埃及金字塔是为征服洪水而建造,胡夫金字塔最具代表性。
远古人面对洪患治水有成,充满了对鲤鱼跳龙门成功的信奉与敬仰。
南湖陶罐刻纹图案的大意是:波纹表示洪水泛滥(图中5),意在鱼跃水连天,逆流而上跳龙门;半坡人鱼盆是实验、验证鲤鱼跳龙门的工具(图中4),不同的是刺激鱼跳的方式不同,盆外面五组横线代表研究五行生成的五个档次范围;跳跃高度标尺,与澄湖陶罐刻纹标尺一致(图中3),图左是刺激渔跳工具,图右标尺下端指示放鱼盆,中间口型是可上下活动的范围变动标记;鱼刺多的是档次范围64°—70°间的高度观测记录图(图中2);鱼刺最多的是档次范围70°—76°间的最高观测记录图(图中1);将鱼刺少者(骨气不足)排除在外(图中8),上半部无刺(45°以下50%无骨气)表现的是“归来伴凡鱼”者,“犬”类口中之物。
图中7同时表现了埃及猫神时刻庇护着金字塔。
埃及猫神与中华道家的龙门信仰共存。
(网络发表/20190425)三、安诺石印上的鲤鱼跳龙门符号。
多年来,西方学者竭力鼓吹“中国文明西方传播论”。
2004年,在土库曼斯坦的安诺遗址出土的石印,更是引起了一场关于汉字起源的争议。
其实,安诺石印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不过是把中华鲤鱼跳龙门的道家龙门易数信仰刻在了上面。
安诺石印充满了史前“人亦大”的骨气势【注】,是吉祥、驱邪、祝福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