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师:闫淑荣3月17日
【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相关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重点】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通过诗歌的品读与背诵,初步感知杜甫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知识导学】
一、作者及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赢得中国古典诗坛上的最高尊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期,在安史之乱中,他颠沛流离,饱经劫难,他有意识地把诗歌当作史笔来写,完整、深刻地反映了这个历史进程。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曾居住在长安的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故亦称他为“杜少陵”。
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三吏”“三别”、《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很多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二、解题
“兴”是起兴,“秋兴”即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基础演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秋兴()凋()伤塞()上急暮砧()
二、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巩县(今河南),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B.杜甫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
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于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C.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本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等。
D.《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
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三、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
砧。
四、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探究案]
【合作探究】
一、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选择了凋零衰败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汹涌连天的江水、密布天地之间的夔州风云等景物,再加上两度花开花落的秋菊、孤舟和捣制寒衣的砧声(步骤一);描绘了一幅秋天肃杀萧条、孤寂衰败、阴晦苍凉的画面(步骤二);抒发了诗人晚年颠沛流离的悲苦及思念故乡的孤寂和忧伤之情,同时也寄寓诗人为国家局势危急而担忧的忧国伤时之感(步骤三)。
二、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以本诗的颔联为例来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巫峡里面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步骤一)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步骤二)
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步骤三)
三、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如何在写景中表现“故园心”的。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步骤一)。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有家难回,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步骤二)。这个联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寓诗人为国家局势危急而担忧的忧国伤时之感(步骤三)。
【本课总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
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当堂检测】
一、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二、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边塞上
C.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
D.白帝城高急暮砧急:急促;砧:捣衣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其二)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5.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杜甫经历和诗歌创作能够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