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数字和运算,更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形成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成为了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进行探讨和分享。
一、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情境创设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技巧1. 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比如在学习面积和周长时,可以设计围墙施工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围墙的周长和面积;在学习时间和日历时,可以设计学生生活中的日常活动来让学生进行时间计算。
这种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设计一个找寻宝藏的游戏情境,让学生扮演宝藏猎人,通过识别不同形状的地图,寻找宝藏的情节来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生动的数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来呈现实际问题;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图片和动画来展示不同的图形结构。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那么,教师应如何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呢?1.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积极探索,从而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家工厂,现在要在它们之间修建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相等,水厂应建在什么位置?根据刚学过的圆的知识,不难联想到:“这水厂应该建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
”“那么这圆的圆心怎么确定呢?”老师马上追问。
老师这一追问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进行画图、思考、讨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境。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建立函数概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东西时,你们的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付款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市场调查某种商品的销售情况:①了解一种商品的单价,并记下至少两组数据与金额;②分析在销售过程中单价、数量与金额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然后将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分析,引导他们得到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进而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概括出函数的概念。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一、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通过起一个具体、清晰、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通常会给学生带来一些疑问或难题,鼓励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步骤创设问题情境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具体如下:1、先确定学习目标在创设问题情境前,需要先明确要教授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使其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2、设计具体场景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需要设计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描写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一个谜题、一个生物学实验、一个历史事件等,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引发他们的思维动力。
3、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问题需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学生掌握目标内容。
4、开启探究之旅通过设计具体场景和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会被引导去探究、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
三、问题情境的优缺点优点:1、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情境能够创造出一个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思维发展: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去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提高知识掌握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
1、需要耗费时间: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时间紧张的教师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2、效果不一定:问题情境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结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开拓学生思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
但问题情境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教师灵活使用,适时调整。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 在教 授 “ 三 角形三边 关系 ” 时, 提 出: 是不是 任意 三 挥 , 为激发学生探求新 知识的欲望牵线 搭桥 , 是数学教 学手段
浅谈创设 问题情境
杨秀梅 ( 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七中学 , 石家庄 O S O 0 0 0 )
一
位教 育学家 曾经说过 : “ 在人 的心理 深处 ,都有 一种根 下 , 能 构成一个怎样 的角 ?学 生饶 有兴趣地进 行拼接活 动 , 最
深蒂 固的需 要 , 这就 是希望 自己是 一个发 现者 、 研究 者 、 探 索 后发现 , 三个 内角拼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 内角 , 此 时学生 自然 地
设计, 创设 各种教 学情境 , 以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动机和 好奇 心 , 使上述 的猜想对 一般三角形都成立 , 还 必须进行 严格 的逻 辑 调 动学 生的 思维功 能 , 使 学生变 “ 被动 ” 为“ 主动” , 变“ 苦学” 证明 。很显然 , 这时学生凭 拼接时得到 的感性 经验 , 将很容 易 为“ 乐学” , 变“ 学会 ” 为“ 会 学” 。这是 我们 完成新课程 新 目标 找到证 明方法 。
Hale Waihona Puke 我们知道 知识来源于生活 , 又服务 于生活 , 在教学 中创设 有效 的数 学应用情境 ,使学生 运用所学 的知 识解决生 活 中的
又如 在讲授 “ 三角形 内角和 的定理 ” 时, 首先让学 生画 一 实 际问题 , 感 受学 习知 识的必要 性 , 同时也真 正地体会 到 “ 获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生验证 , 难点让学生突破 。 尽管此时课堂显得
有点 “ 杂 ”但 就 是 这 种 看 似 无 序 、 规 范 的 嘈 , 不
教 学 , 学 生 的 思 维 得 到 了极 大 的开 发 , 使 由师 生 互 动 变 为 生 生 互 动 , 生 真 正 成 了学 习 的 学 主人 , 是 , 生 参 与 以 探 究 为 目的 的 研 究 活 于 学
关键词 : 物理 情境 问题 如在高 中物理讲 授《 宇宙航行 》 , 先 时 我
播 放“ 七 ” 射 升空 及 瞿志刚 出舱 活动视 神 发 频 , 后 播 放 远 近 不 同 的人 造 卫 星 绕 地 球 旋 然
新 的一 轮 课 改 把 “ 出问 题 的 能 力 ” “ 提 、质 疑 能 力 ” 为 课 程 目标 写 入 了高 中《 理 课 程 作 物 标 准 》 教 师 课 堂 教 学 中应 设 身 处 境 地 感 受 学 。 生 的 所 作 所 为 、 思 所 想 , 极 鼓 励 学 生 质 疑 所 积 问题 。 当老 师 重 视 对 学 生 问题 意识 的 培 养 , 结 合 学 习 过 程 精 心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 学 生 意识 使 到 问题 的存 在 , 到 自己 需 要 问个 “ 什 么” 感 为 、 “ 什么” “ 么办” 时候 , 维已被 启动 , 是 、怎 的 思
案例 : 变 压 器 偿 教 学 中 的 一 在《 补 习题 :
一
个 理 想 变压 器 原 线 圈 的 匝 数 nl 1 匝 , =l0 副
意识越强烈, 思维就越活跃 、 深刻。 越 那么 , 在
物理 教 学 过 程 中 , 如何 创设 问 题 情 境 , 养 问 培 题 意 识 呢 ? 合 本 人 的 教 学 实 践 及 思 考 作 如 结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优秀4篇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篇一一、基本内涵的解析1、基本内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
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的要求。
3、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2)目的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目的明确,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基础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使学生知道所要讲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程序的建构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
教师应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
1、创设情境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模拟等方法,创设与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生动、新颖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
浅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浅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情境创设”已经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但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可以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走出情境创设的诸多误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其存在问题与实施策略.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1.刻意求新,哗众取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题的引人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花费心思最多,创设情境最多的地方.这里情境创设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能否激发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和后续内容的顺利展开.有时刻意求新反而给人以哗众取宠之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本来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可能会发生偏移.2.创设情境时预设与生成处理不当前不久,我镇举行了“而立杯”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我也在这个行列中,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尽量将本节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为了使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上课即将结束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下面是一些数,教师的幸运数字是这些数中相邻的两个数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组成的一个两位数,猜一猜教师的幸运数字有几种可能,7,6,1,8,9,4,3,5,2.”创设这个情境是因为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我的本意是为了体现我们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这一理念,也就是将学生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可没想到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的回答很简单,有三种可能,7和6,8和9,4和3,原因很简单,学生认为,他们这些数是相邻的两个数,而且靠在一起.我被学生的解释懵掉了,因为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想到这种情况,最后这节课我是草草收场,自己一直在为自己创设的这情境而懊悔不已.3.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表现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仍是陌生的,不可能唤起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就无法让学生借助情境有效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常常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股票的走向图,要学生观察花花绿绿的曲线,学生往往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其实,这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二、我的思考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1)情境具有一贯性,发挥引领作用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用心创设的情境,不能让它在教学中只发挥一点作用,好的情境应该具有一贯性,使它在整章或整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一点在我们创设情境的开始就应该有所考虑.有些教师挖空心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再也看不到这个情境和相关知识的联系,直到最后也看不到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解决,这样的情境虎头蛇尾,缺乏一贯性.(2)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课堂生成教学情境的及时捕捉和应用以及学生错误的巧妙迁移课堂上会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偶发事件,有时因一件小小的偶发事件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那么,当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遭遇”了偶发事件时,怎样正确处理并驾驭它,从意外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能否将课堂中随时生成的情境变成有效的教学情境,那就要看你的能力了.如果你具备了课程资源的意识、高超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那你就会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事件进行巧妙迁移,以更好的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3)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谓贴近生活实际,也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理解的,能够沟通学生经验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数学有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前例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可先投影出示某位病人体温记录统计图,教师问:“看统计图,你看到什么了?病人身体有无好转?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把自己在报纸、电视、杂志、医院等所见说出来,使学生感觉到折线统计图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并不感到陌生,从而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到有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的漫长过程.。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 堂 教学 中 ,教 师 的善 于质疑 ,富有启 发 的提 问 ,会 引起 学
的约 ÷处?还有 ,在美术 、摄影方面 ,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一般 j
都 不把 图的主 体形 象放 在正 中呢? 我这种 富有启 发 的导入 ,紧 紧抓 住 了学生 的心 。接 着 又绘声 绘 色地 描述 着 : “ 因为他 们选 择 的这 一
黄金分 割 ” 。 再 如 :在 教学 《 过 三 点 的圆 》时 ,开始 设 置 以下 问题情 境 ,提 都应 用 了 “ 在 当今 的 社会 ,奇 妙 的0 . 6 1 g ,也 为 现代 科 学 增 添 了异 彩 ,成 出问题 :小 明家 的一块 已被 打 碎 的图形玻 璃镜 子 为 最优 化 的方法 ,在冶 金 、采 砍机 械 、轻 工 、建 筑 、医疗 卫 生等方 ( 如 图 ),现 欲 重 新配 制 一块 圆 形玻 璃
l |
教育教学探讨《
浅谈创设 问题情境
屈青合
( 湖北省房县 实验 中学,湖北 房县 4 4 i f 1 O 0 )
“ 发 明千 千万 ,起点 在一 问 ” 。发问 是动 脑 的结果 ,是学 生求 发学 生 ,能 不能 在现 实世界 中 ,找 出应用 这个 公理 的实 例 呢? 知 欲 ,好奇 心 的流露 。这种求 索性 的心理 倾 向 ,有 力 地推 动学 生不 断 地带 着 疑问 去学 习 、去思考 、去探 索 。 因此 ,在 课 堂上 老师 不仅
A B = A C,一不 留心 ,它的一部分被墨
水 涂没 了 .只 留下 一 条底 边 B C 和 一个
点 ,正是 黄金 分割 点 。为 什么 叫 ‘ 黄金 分 割 … ? 意思 是说 ,这样 底 角 c,大 家想 一 想 ,能 否将 原 来 的 △A B C 重 新 画 出来 ? 当学 生 分 割 的一 条线 段 ,在科 学 技术 和生 产建 设 以及 文化 艺术 等方 面都 有 经过动手实践 ,画出图形后 ,要求学生说 出其画法。学 生中有 的 着 像 黄金 一样 极其 宝 贵 的应用 。在 古希 腊 的艺术 中 ,可 以看 到许 多 美 的数”的杰作 ,像美与爱之神的维纳斯塑像 ,无不表 用量角器量出 c 的度数 ,再 以B C 为一边 ,B 为顶点作 B : C 、 符合这样 “ B 、/ -C 的边相 交得 到顶 点A;也 有 的取 B C 边 的 中点D 作B C 边 的垂 现出最美 的人体 ,是以人 的肚脐为中心点 ,各个部位都符合匀称的 美 的数 ”的标 准 。… …而且 ,在 生 活 中也 常常应 用 到它 。如 ,桌 线 ,与 c 的一边 相 交 ,得 到点 A,连 A B 。这些 画 法 的正 确性 是 “ 需要 用 “ 判 定定 理 ”来判 定 的 。于是教 师用 问题 “ 这样 画 出来 的三 凳 、 门窗 、电视 机 、收音 机等 ,为 了协调 与悦 目 ,也都 用 ‘ 黄 金分 割 ’的化例 来划 分 尺寸 。就 连我 们 的学 习用 品如 书 、作业 本 、杂 志 角 形是 等腰 三角 形 吗? ”来 引入 课题 ,创 设 了问题 情况 。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浅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金塔县第三中学白林义“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
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信息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善于运用直观演示、试验探索、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情趣,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1、用诗词来创设问题情境诗歌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古诗词为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培养自己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在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的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启发式教学
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把 学生设置成为 问题的主角 ,特别是生活情境 问题 的主
跳, 摘桃子” 。所 以问题的提出最好 有
层次 性, 总是从简单到复 杂 , 从低级到高
级, 从具体到抽象 , 有层次地发展 。设计
一
系列相互联 系 、 渐次加深 的问题 , 构成
角更能提高 学生发现 问题 、分析 问题 、
解决问题的主动 陛、积极性 。促使 学生
主动参与 ,积极配合 ,引发学生的求知
欲 和 思考 。
“ 问题 系列” ,将每 一个 问题顺次呈现 给
学生 。
例如 ,在 几伺概型概率 的教学中可 以设计如下一系列的问题情景 ,加深 学 生 对 古典概 型和 几何概 型 的区别 。问 题 :你午 觉醒来 , 发觉 表停 了 ,你打 开
对 数 学 的认 识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数学 思维
站 点 ,1 0 路公交车每隔 1 5 分钟有一辆
到达 ( 假设每辆汽车可以带走车站上的 所 有乘客) ,你到达站 点的时刻 是任意 的 ,求你候 车 时间 不超 过 3分 钟 的概 率?在你上车后公交车行进前方有一个 红 绿灯 路 口 ,红 灯亮 的时 间 为 2 O秒 ,
能力 、创新能 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 改
善学生的学 习方式等方面 起到了促进作
用 , 因此教 师应在 数学课 堂教 学 中需 要充分创设 问题 情境 ,以高质量的问题 设计为切 入点 ,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 点和价值 。使学生在 学习中得到激 励 ,
! 相约矗中! 校 长 论 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宁墩中心小学:沈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精深,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的确,较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注意情境的宽泛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直观性和生活性,还要注意情境的定向性、高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和教学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范围,要注意宽泛性和定向性的关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96《9+几》的主题情境图的教学,教学时我们会提出“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
上述问题情境具有宽泛性,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情境图中,符合小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
可事实上,一年级的学生提的问题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
当有学生说有人在跑步时,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别的学生可能会抢着回答:有人踢毽子,有人跳远……甚至有些学生会提出“地上有小草,有人乱丢垃圾”等与数学无关的问题。
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个问题情境缺乏定向性。
这时如果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会使教学陷入“问题多,离题远”的境地,结果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了问题情境图,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后,就补充了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有宽泛性,又能培养学生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9+几”这一主题展开。
可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用时角度,要注意探究性与高效性的关系。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统计》的教学,我们往往利用讲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做用的时间较长,由于片面强调主体的自发性,通常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要珍惜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之我见
创设问题情境之我见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
从我的角度来看,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问题情境可以通过创造具有情感性和亲身体验感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唱歌、游戏等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从事主动学习。
其次,问题情境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那么教师不应该过早地给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情境,以免学生迷失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遗忘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三,问题情境的设定应该是个开放性的过程。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多种可能的情境,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以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让每个学生自主掌握内容,并开展自己的想象与发掘的能力。
第四,问题情境应该充分体现交互性和反思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探究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评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探究进度,及时给出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最后,优秀的问题情境还应该具有具有可持续性,即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积累效应,并推动学生自我总结和深化学习。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发掘出不同历史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完善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应用其所学,不断地创造出具有情感和亲身体验感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以后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 学抽象 、 运用 比较 、 析 、 分 综
合、 归纳 、 概括等方法 , 认识事 物 的本 质特征 , 立相应 建
的科学概念 。 、
2 3 学生的认 知规律 , 求科 学教 学需以创 设 问题 情 . 要 境为切入点 从学 生 的认知 规律 看 , 在特 定 的问题 情 境 中, 知客观现象 或实验事 实 , 头脑 中形 成一定 程 感 在 度上的直观 、 括 、 概 可操作 的表象 , 然后 进行有 效思维 , 是形 成概念的一般思维操 作步骤 , 因此 , 创作 问题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 次 的信 息加工 。而深 层次 的认
知加工过程 , 正是学 生建 立科学概念和规 律所必 需的。
3 科学课 堂创设有 效问题情境 的策略
根据马丘什金的研究 , 问题情境有 三个主要 特征 : 问题 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 的、 未知的东西 ; 问题情境对
未知东西的需要 , 反映了思维 的动机方 面 ; 问题情境 中
点 。让学生看 到 真实 的 问题 情境 , 学生 形成 真实 的 使
问题 , 让学生进行 真实的研究 , 这是现代 科学教学 价值
观使然 。 2 2 科 学概念 的抽 象性 , 求科 学教 学需 以创 设 问题 . 要
律、 符合学 生的认 知心理 , 加符合 学生 的个 体心理特 更
点 。而课堂教学 的情 境学 习理 论认 为 : 知识 的学 习 与
创造是学 习者与 腈境互 动的产 物。这 就要求 科学课堂
教学应 当积极开展问题 情境教 学。那 么什么 是问题情
情 境为切入 点 中学阶段科学 概念 的教 学既是教学 的 有效地进行 科学 概念 的 教学 , 在教 学 中就要 想办法 创 设相应 的问题情 境 , 题情 境能使 学生 获得 相应 的感 问 性认识 , 能使学生产生认 知冲突 , 能够 引发 学生进行 思 考, 能使学生形成有价值 的问题 , 能使学生 产生解决 问 题 的期待 , 能为 学生 进行 猜 想、 设提 供依据 , 假 能够 为 教师与学生 、 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有效 交流搭建 平台 , 能 够提高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学生在 获得一定 的感性认识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
由此可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而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是营造这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前奏,还是点燃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火种。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创设轻松、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神秘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诚然,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持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或游戏等,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一定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比如:在教学“小数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时,一上课老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数36和63住在数学王国里,因为63比36大,经常欺负36,有一个叫‘小数点’的小精灵很爱打抱不平,它看36经常受欺负,决定帮助它。
到了晚上,它悄悄地跑到63的中间,使63变成了6.3,第二天早上,63发现自己变成了6.3,再也不敢欺负36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能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呢?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
”这样的故事引入新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低学级的教学中,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采用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家欢迎吗?它就是小狗欢欢(出示小狗少一只耳朵的图片)。
”师:大家为什么笑?生:因为它少一只耳朵,很好笑。
生:因为它的耳朵不对称。
师: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好孩子,那么我们来重新帮它贴另一只耳朵好吗?可是欢欢要求我们同学们蒙着眼睛贴,谁来试试?(让学生试贴)师:你们为什么摇头呢?生:我看还是不对称、不好看。
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一个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来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1. 增加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而会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会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1. 以生活为背景,切入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入数学知识。
在讲解正比例函数时,可以以购物为背景,让学生计算商品的折扣和实际价格,引导学生了解正比例关系,并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
在讲解面积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规划一个小区的绿化面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3.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来创设情境。
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可以通过投影仪呈现太阳的高度和阴影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高度与阴影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正弦函数的概念。
4. 利用数学课外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解概率时,可以利用地理、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创设涉及概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知识结构。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依据目标来选择适当的问题情境。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应该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学目标可能包括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铁钉会生锈?生锈的速率如何影响铁的使用寿命?如何测量铁的生锈速率?这些问题都与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二、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
问题情境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化学酸碱中和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肥皂可以洗掉油脂? 在肥皂分子与水中成的溶液中,肥皂分子呈现为阴离子和带有过渡金属离子的阳离子,与油脂中的脂肪酸分子结合形成微粒子,将其分散于水中从而起到清洁和去污的功能。
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化学电化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锌钢笔的笔芯用完了之后我们可以用锤子弹出笔芯的内芯后,它还能写一段时间,而普通的笔芯则不行?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探究笔芯内的电化学反应原理,如锌离子与电解质的作用和电子转移过程。
四、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多样化。
不同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和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融入情感。
浅谈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 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 到这一目的的心里困境。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 即: 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 不平衡, 而又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蓄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 突, 动摇其已 有认知结构的平衡, 进而唤起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其内在 驱动力, 使其自 觉地充当问题的探索者, 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 而使其成为 学习的主体, 最终达成掌握知 发展能力、 识、 培养思维的目 的。 1.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民主是 当今教学的主旋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可以触动学生潜在的问题意 识,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 压抑感和焦虑感,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观点, 敢于质疑, 善于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这种积 极参与和共同探讨, 无疑为实现师生互动、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立了条件。 2.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人的认知过程往 往都是一个“ 始而疑之、 继而思之、 终而知之” 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 明, 在人的思维主体— 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 “ 具有极其重要 地位。 可以说,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虽然人的问题意 识和问题能力是与生俱来, 但也得靠一定环境才能得到保护和促进发 展, 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我们不仅可以通过 创设直观性和抽象性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由此及彼 、 由表及里地思 考问题, 使他们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 从抽象到具体, 从而培养其思维 的深刻性; 而且也可以通过矛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的思维定 式受到冲击和影响, 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 “ 的状态, ‘ 排” 凌” 激发他 们的探求欲望, 从而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放性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 鼓励学生多方位、 多层次、 多角度地去发现问题、 产 生问题、 提出问题、 以至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 同时, 由于何题情境为学生创造出更多更广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敢于 思考、 敢于存疑、 敢于质疑, 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问题 出 课堂, 调动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 加工、 处理相关信息, 从而引导 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苏霍姆 林斯基说过 :“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 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问题情境正可以满足学生的这 一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他们 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他们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能做到“ 匠心独运”就可使问题情境 , 成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一项优化策略。 二、 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 为了创设出既有利于学生探索, 又能 使教学取得实效的问题情境, 本人认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般应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呈现出的新问题,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
那么,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一节果的问题很多,如果不加选择往往会使问题繁杂而缺乏中心,抓不住重点、难点,从而造成事倍功半。
教师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服从教学目标,考虑要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学会何种技能,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提炼出能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中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调查显示,教师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的不明确。
有的教师夸夸其谈,问题一个又一个,枝叶繁茂,迂回曲折,就是问不到关键处;还有的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交待清楚不走路,小问题用时不少,主要问题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突破、去强化。
二是目标过多且分散,本想巩固知识但用在理解和应用上的时间却不足;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连举一反三、反复训练都做不到。
东一榔头西一棒,学习的内容不少,学生掌握的却不多。
贯彻目的性原则,就是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
教学中,要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剪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重点问题,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形成众星捧月的态势,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实际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所预期的理想效果。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
很多教师往往从自身出发假定问题的存在,或者靠推测来假设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教学思路,结果往往造成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师胸有成竹如先知先觉,学生却想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想到要这样做?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茫茫然无动于衷。
这种作法严重扭曲了教与学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果是教师认为所有内容和方法讲过了学生就都会了,其实很多学生离预想的效果还差得很远,还需要强化和巩固。
教师认识上的偏差既造成夹生饭,又失去了纠差补漏的良机。
贯彻适宜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上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只有当所教的东西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感觉到问题,学生才能从事积极的思考和创造活动,才会被有效地同化。
因此,教师地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底数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
研究证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又不能充分解决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激发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探求欲望,全身心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过易的问题,学生不需思考就可解答,根本不能构成问题情境;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维的起点,惘然不知所从。
这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因此,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构成有效的问题情境,引起思维的共鸣。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和应用,而应走在前头,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才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因此必须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那些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积极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
即不超越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这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中的问题,也是教学中最适宜的问题。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精心设计的最佳激活状态,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3、顺序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遵循知识的结构顺序。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
组织者把新的学习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和脚手架,便于对新知识的建构,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熟悉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相互联系,明确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根据知识的结构顺序设计问题,既要使重点逐渐分化、细致、清晰、稳固,又要适时将各类知识协调整合,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要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使之井然有序,珠连壁合,在学生已知和未知识间架设桥梁,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土壤上茁壮成长。
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讨,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灵活延伸的、具有生长力的、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善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要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最易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这恰恰是导致教学中重内容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最根本原因。
教育学研究表明:知识的内容不仅包括概念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在于涵盖概念性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它蕴含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效性,在于多方面知识结合而成的问题图式,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教学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因此,要充分挖掘知识潜在的认知策略和程序规则,作为重要内容构建在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图式。
其次,问题要求的能力要有层次,要由低到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六类:(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并指出这六类目标按层次排列,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发展,整体构成了一个层次递进的认知过程。
问题设计时,可先具体后抽象,先个别后一般,先易后难,先简后繁。
按层次区分,可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再提应用和分析性问题,最后是综合评价性问题。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用辅垫或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问题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时提供协助学生认识问题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征问题,诱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引导他们及时分析评价,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启发的艺术掌握得不够熟练,经常造成启而不发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利用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性参与不足,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启动的方式不合理或时机不成熟。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过难,使学生无从思考;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明确,学生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不知从哪开始思考;还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从而造成启而不发。
那么,如何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要设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囫囵吞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对知识掌握了一点,但又不完全明了。
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知识模糊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知识不足,诱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及时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启发。
(2)问题要设在知识迁移处。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死板教条,不能灵活运用。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置于新情景下,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新情境时,通过分解、比较、联想、类推、转换、重组等思维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灵活提取适用的原则、原则去解决问题。
(3)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处。
教师可利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相矛盾的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明辨是非,达到完善思维的目的。
(4)问题要设在学生思维的盲点。
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后,往习惯于按常规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造成思维定势。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种思维定势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思维困境,使学生进入欲想无路、欲罢不能的境界,及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敲:①现在知道什么条件?②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看问题?适时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煅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5、新颖性原则新颖性原则是指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要新颖,要能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的最初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然而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感兴趣,他总是有选择地接收一些信息,遗漏一些信息。
只有那些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可觉察到的新颖问题,才能称为有意义的刺激,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贯彻新颖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所提问题的内容要新。
可以是考查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表现,也可以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延伸、扩展、生长出的新知识,要使学生听后感觉新颖别致,产生浓厚的兴趣。
②提问题的角度要新。
对学生熟悉的一些内容,要认真研究问题的各个侧面,反复变换条件、角度和结果,寻找新的切入点。
问题的设置,要引起学生从新的角度对知识重新审视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倡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③呈现问题的方式要新。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出问题。
可以从日常事例、科学史料、有趣的故事、实验现象等多种材料上提出问题,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模拟变幻事物变化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和材料的分析论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