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7)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时双基练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河北重点高中模拟)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解析材料中洪秀全的意思是:感谢西洋兄弟帮我们杀清妖。通过洪秀全此时期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程度。
答案 A
2.(2015·黄冈市期末考试)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
A.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是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导致的。而这也使太平天国运动不可能成功。应选C。
答案 C
3.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解析《资政新篇》据史实来看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除A;《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C也不符合历史事实;《资政新篇》为农民领袖洪仁玕所写,其刊印也得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同意,故答案为D。
答案 D
4.(2015·南通模拟)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 ( )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资政新篇》的实施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解析“民主革命”是指反封建反侵略,近代民主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的内容,说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序幕是指它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答案 C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 000余人……
5.
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
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答案 B
6.(2015·自贡模拟)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题干是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强调阶级斗争,故是革命史观,A正确;社会史观主要强调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结构与进程,排除B;全球史观要求分析历史事物时应站在全球或整体的角度,排除C;现代化史观主要涉及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等,排除D。
答案 A
7.(2015·安徽示范高中模拟)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辛亥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解析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选C。
答案 C
8.(2015·武汉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
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解析捕捉关键信息: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等,联系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B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C、D歪曲了史实,A无法体现。
答案 B
9.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清帝退位意味着清朝的结束,故C项正确;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但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故A项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D项。
答案 C
10.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
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反革命势力更加猖獗,大多数人民对约法漠然视之,因此,《约法》被毁也是必然之势,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1.(2015·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解析本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A项错误,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B项错误,中国此后主要采用农历和公历纪年;C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符合题意,孙中山当时面对内外压力,不得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