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百家争鸣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城市东康一中课时教案
第八课百家争鸣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8年10月日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
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
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但这节课知识容
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
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阐述、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
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
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滚动图片,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
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
的主张形成了很多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设问:这一时期主要都
有哪些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多媒体出示黑格尔的话,指出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设问1:老子是何许人也?
设问2:老子主要思想是什么?
设问3:老子的这些思想主张集中在哪一书中?
老师讲解:老子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我们现在还流传着很多故
比如“塞翁失马”“滴水穿石”,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朴素辨证的思想。但他有
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和事。学
生介绍老子生平,结合课本,学生思考回答,并学生做好笔记。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过渡:春秋时期还有一位思想家,他被人们称为“孔圣人”,他是谁?
第一步:学习思想政治主张
设问1: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播放孔子视频。
老师指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
设问2:为什么孔子是大思想家?他有哪些重要思想主张?
出示材料“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典故。
设问3:这些典故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仁”;仁政,为政以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
老师补充: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宽惠”等一切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标准,
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后来他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第二步:学习教育成就
设问1: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
设问2:你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言论?
多媒体出示孔子言论。
设问3: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安排学生进就行小组讨论。设问4: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
老师: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
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展示与孔子有关的各种图片。
教师总结:尽管受时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爱、人生态度、教育、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言论,至今闪耀着不息的光辉,孔子的学说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遗产。他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
过渡:继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他们纷
纷创立学派,各陈其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步学生活动:学习“百家争鸣”
1、设问: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他们有什么思想主张?
2、猜猜我是谁?
出示材料,分析主要学派的主张
第二步学生活动:学习百家争鸣的影响
设问:这一时期出现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什么影响?
老师分析总结,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各派的主张。
第三步学生活动:感悟“诸子百家”,情感升华
十八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找出其中的思
想源流。(墨子的平等互利兼爱;道家真实自由宽容;法家的公开公平公正;儒家的仁爱礼治。)
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出示胡锦涛的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分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结束语: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二、孔子
三、百家争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