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练习答案要点或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练习答案要点或参考答案
冯谖客孟尝君
(王树基执笔)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这种自信的主
客观原因何在?
答:冯谖之自信,从主观方面看,既源于他卓越不凡的见识与才具,也源自于他对主人好客养士以巩固其地位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从客观方面看,他所投靠的孟尝君素以好客著称于世,冯谖此举即使不奏效,也不至引起祸端。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
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答:毛遂生于乱世,当时天下急需人才。他向平原君自荐之时,恰是秦攻赵的危机时刻。
千里马卓荦不群,却被当作凡马视之,它之所以被发现,恰是因为有伯乐这样的善于相马之人。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安定局势需要人才,而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才干,需要有识才之人,需要爱才、用才之人。因此,实行“唯才是举”也好,“不拘一格降人才”
也好,都需要:1.政治上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2.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3.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4.社会上普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四点,是人才成长和得以施展才干的必要的社会条件。
三、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
答: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原文以狡兔三窟比喻避害之策应尽量想得周全,应进退有路。
从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看,有“三窟”可以有选择、有比较,那“窟”更好,更适合自己,就到那“窟”去,即所谓“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从满足个性发展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好事。但“三窟”终究有别,其人事环境、工作内容、性质及具体岗位肯定有差别,由于受教育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不可能身通百技,事事兼通,况且精力有限,人生短暂,想在“三窟”中都游刃有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这就是这一问题的二重性。
四、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有:
(1)抑扬互用,蓄势待发,在波澜起伏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即用抑法。冯谖因“贫乏不能自存”愿为孟尝君食客,但一“无好”,二“无能”,被“笑而受之”,是抑;左右“贱之”,“食以草具”,是抑;“无鱼”、“无车”、“无以为家”,左右皆“笑之”、“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进得门来已是三抑。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本来已到扬处,可孟尝君又“不悦”,竟出言“先生休矣”,可谓抑到了极处了。常言道,物极必反。此后,当孟尝君亲身体验到了“市义”之益时,文章才顿时扬了起来,且一发而不可收。从接连不断的“抑”,我们看到了冯谖的老辣与练达;从此后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扬”,我们又领略了冯谖的远见、谋略与胆识。文章正是在先抑后扬,抑扬互用之中,造成了起伏波澜,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精心组织情节,推动人物性格发展。随着情节的发展,冯谖的形象由隐而显,最后活现于读者眼前。全文故事情节分三折写来,即弹铗而歌、焚券市义和复凿二窟。三折戏顺次展开,
触及的生活面愈来愈宽阔,冯谖也就愈来愈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施展他的才能,人物也完成了由寒士到代表下层百姓利益的政治家到自觉为贵族服务的策士的转变。
(3)主次人物互相衬托。本文在人物的刻画上一宾一主,相互映衬。就人物关系来说,孟尝君是主,冯谖是奴,孟尝君对冯谖的支配地位是明显的。但作者的艺术构思恰恰相反,冯谖凭着他的智慧和才干,不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发挥着对孟尝君的主导作用,它是文章中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在许多地方,孟尝君都不过是配角。
(4)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使得“冯公须眉浮动纸上”。《冯谖客孟尝君》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是借助于他的语言,用人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如“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这一段议论,便是全文的枢纽,作者写得周密而不啰嗦,对于刻画冯谖的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冯谖多谋善断、熟谙权术的性格特征。
总之,《冯谖客孟尝君》所写的具体事件,或者不无虚构之处,这完全是作者为了夸张士人的作用。但作为一篇散文,在刻画人物的技巧上,确实为后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史伯对桓公问
(欧怒执笔)
一、史伯所说的“专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题要点:“以它平它谓之和”,即是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言者无罪,闻者足诫”是民主社会的基本准则。西方社会民主原则承认“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同时,也强调“保护少数人原则”,不能因有不同意见而打击迫害,这是民主的重要精神,如果搞“一言堂”,众口一词,异口同声,那么这不是真正的民主,是抛弃正确的“和”的原则而实行“专同”的专制统治,是“天夺其明,欲无弊得乎?”专制统治的特征正是一切以统治者的意志为出发点,统治者的意志就是众人的意志,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也就是史伯所说的“专同”。
二、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认识。
答题要点包含着多种元素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元素,即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合理性,并正确对待矛盾。以同裨同的方式来消灭矛盾是不可行的,违背了世界是多元统一的原则。只有存在矛盾统一体,世界才是完整的,也只有在矛盾的作用下,世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如果一切都以同为标准,等于取消了矛盾,取消了多样化,最终的结果会限制事物发展。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要承认矛盾,承认不同,正确对待矛盾,而不是消灭不同,消灭矛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李安松执笔)
一、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并细味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答:词的开头把陈亮比作元龙、孟公,既是赞扬陈为豪爽慷慨之士,又写明陈、辛是
意气相投的同志。“硬语盘空”是借喻不合当政的激烈言辞回旋天空。“汗血”、“骏骨”比喻人才处境困顿,备受压抑,更讽刺当政者摧折人才。“中宵舞”说明作者并非一味悲痛失落,有力地展现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形象。“补天裂”用女娲补天事,期待陈亮大显身手,完成统一大业。
以上所用典故,分别出自《三国志》、《左传》、《汉书》、韩愈的《荐士》诗、《史记》、《战国策》、《晋书》和《淮南子》等著作,以自己强烈的感情融汇典史,化为词人的语境,体现出作者“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艺术特色。
二、谈谈词中描写到的自然景物是怎样呈现出浓厚强烈的主观色彩的?
答:上片写两人鹅湖相会,高歌痛饮,描写到的自然景物有“惊散楼头飞雪”,此句用浪漫的笔调呈现出同志欢会、兴高采烈的浓郁色彩。盘空硬语,慷慨激昂,有谁来听?“只有西窗月”,孤月窥窗,饱含了孤寂、冷清之情。
下片的“正目断、关河路绝”,表面状眼前大雪封山之景,实际上是感叹中原恢复之难。
张中丞传后叙
(冯国晨执笔)
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
记论叙述相结合。前部分侧重议论,推理严密,层层深入,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部分侧重叙事,散淡中见生动。前之议论为后之叙事的纲领,后之叙事为前之议论提供佐证。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廷论功行赏。对于张巡与许远,有人利用他们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他们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舆论,为自己贪生怕死开脱,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象,驳斥小人谬论,弘扬正气,打击邪恶,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物描写生动传神。细节描写如南霁云乞师断指射塔明志,张巡的须冉若神、记忆力超凡等堪称神来之笔。正反人物品格互相对比,英雄人物性格互相映衬,张巡的胆识、许远的宽厚、南霁云的刚烈相映生辉,起到了塑像立碑作用。
念奴娇.过洞庭
(李安松执笔)
一、此词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其一是写洞庭月色,表里俱澄澈,物心交融,显现了人格魅力;
其二是写岭表经年,肝胆皆冰雪,光明磊落,突现了人格魅力;
其三是写奇特景象,豪气溢天地,顶天立地,强化了人格魅力。
二、简析这首词物镜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答:词的上片没有停留在洞庭月色、月光如水的景物描写上,而是附上了小舟,引入了作者,表里俱净,妙处难说,把写景与写情、物镜与心境结合起来;下片的肝胆皆冰雪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