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合集下载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肠外营养(PN)的应用时机
• 对于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NRS 2002≥5分,NUTRIC≥6 分),若48~72 h内EN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及蛋白质 的 60% 时,建议给予SPN。
• 对于胃肠功能严重障碍且不能使用 EN 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 建议尽早启动 PN。
• PN 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多由于静脉导管、肠源性和配置过程 污染,规范选择导管途径和标准化维护、尽可能恢复肠内喂 养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举措。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无益。 • 较长时间PN治疗易发生PNALD,尽早启动肠内喂养、优化
PN 处方、控制感染及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是防治的重要方法 。
• 为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应避免长时间过高热量及过量葡 萄糖的摄入,适当调整 PN 处方,如使用中/长链或结构脂 肪乳剂或鱼油脂肪乳剂。
•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经口进食或经胃肠道支持喂养 ,补充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以减少胆汁淤积均可减少肝功 能损害的发生。
肠外营养(PN)的停止时机
• 持续肠外营养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和肠外营养相关 肝病的风险就越大。
肠外营养(PN)的输注途径
•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放置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的水平 ,右侧入路优先于左侧入路,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单腔静脉导管可降低导管阻塞或感染的发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风险较低,
感染性并发症较少,是较长时间 PN 输注的主要途径。
肠外营养(PN)相关感染性并发症
肠外营养(PN)的配制方法
• 与单瓶输注相比,“全合一”PN可减少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相关感染风险,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过程,是PN建 议的应用模式。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培养、抗生素应用(1/4)
预防:针对原因预防
导管脓毒症预防
采用碘伏纱布覆盖导管入口 (2.6% vs 15%)
输液管道终端滤器的应用 (>1.2um)
3L输液袋的应用
代谢并发症
高血糖:渗透性利尿、非酮性昏迷,
表现:多尿、嗜睡、淡漠、昏迷。 原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快速 输注。 处理:立即停止输注高渗葡萄糖液, 同时加用胰岛素,并改用低渗 或等渗盐水输注。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肠外营养: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 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 电解质、微量元素、水 以维持营养状况、增加体重、创伤愈合, 幼儿可以继 续生长、发育 。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用对象
1. 不能耐受肠内的重症患者
脏器功能损害----肠
原因:长期PN支持导致肠粘膜上皮萎缩,变 稀, 皱折变平,肠壁变薄,机械、化学、生物、免疫 预防及处理:补充谷氨酰胺,尽快恢复肠内营养
部分常见肠外营养液认识
三升袋
卡文
氨基酸
脂肪乳
微量元素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三、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
1 2 3 4 5 6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肠内营养剂的分类 肠内营养的途径 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与护理 部分常见肠内营养液认识
机械性并发症处理-脱管
原因 置管位置不当 病人咳嗽 病人自行将喂养管拔出 预防 确认管道位置 通过测胃内容物pH值 判断管道插入的深度
胃肠道并发症处理-恶心、呕吐和腹胀
原因:输注过快、乳糖不耐受、膳食口味不耐受及膳食中脂肪含量过多
措施:
1、稀释—在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时,应将营养液的浓度稀释¼-½,在某些危重 病人,可从温开水或盐水开始,逐渐增加浓度。最高要素饮食浓度一般为 25% 2、滴速—开始阶段以缓慢滴速滴注,如25ml/h开始,如耐受良好,可适量增 加,如50ml→80ml→100ml/h,6-24小时后,根据病人对开始阶段或前一阶 段肠内营养液输注情况,逐渐增加输注的速度与浓度。 3、加入调味剂或更改膳食品种

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

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

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外科钱凤萍一、概述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目的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现代重症医学与临床营养支持泛应用,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是维持与改善危重患者机体器官、细胞代谢与功能,促进病人康复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与肠内营养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 EN)两种方法。

肠外营养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完全和充足的营养素,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所需的目的;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方式已由PN为主要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EN)。

二、肠内营养适应症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在保证机体营养需求、维持肠屏障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功能、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势被逐渐仍可,因此目前许多学者主张“应用全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必要时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只要患者的肠道有功能,我们就要利用肠道。

肠内营养常应用于以下疾病:1、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1)口腔肿瘤、咽喉肿瘤手术后;(2)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脓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及其化疗或放疗时、畏食、抑郁症;(3)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1)胃肠道瘘;(2)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3)短肠综合征;(4)消化道憩室疾病。

3、不完全肠梗阻和胃排空障碍;4、多发性创伤与骨折及重度烧伤患者;5、肠道检查准备及手术前后营养补充;6、肿瘤患者辅助放、化疗;7、急性胰腺炎的恢复期与胰瘘;8、围手术期营养支持;9、小儿吸收不良,低体重早产儿(应用儿童或新生儿适用的肠内营养制剂)。

10、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因恶性肿瘤、艾滋病等造成的营养不良。

肠内与肠外营养-ppt课件

肠内与肠外营养-ppt课件
.
指南主旨内容
指南的局限性
指南并非绝对的要求。应用指南不能确保患者预后改善 ,在任何情况下,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的判断均优先于指南中的推荐意见 .
参考文献
时至2008年5月的307篇文献及19个表格
目标患者人群
成年内科和外科危重病患者 , 预期ICU住院日>2或3天 ,不适用于在ICU临时监护或有轻微创伤性应激反应的患者 .
氨基酸 1.2-1.5 g/kg/d
电 解 质
钠 80-100 mmol
钾 60-150 mmol
镁 8-12 mmol
钙 5-10 mmol
氯 80-100 mmol
磷 10-30 mmol
Energy value roughly 4 kcal/g
脂 肪 乳 剂 Lipids
提供能量(9kcal/g)和必需脂肪酸: - 减轻高血糖和利尿 - 减轻脂肪肝、保护肝功能 - 减轻呼吸负荷 RQ - for long chain fatty acids (LCTs) = 0.7 提供能量比例: 30-50% of infused calories 输入速率慢:LCT < 0.1 g/kg/h MCT/LCT < 0.15 g/kg/h
肠内营养制剂
* 蛋白质分类:整蛋白型(适合有消化功能者)、肽类、氨基酸。 * 糖类的组成:单糖、双糖、多糖(糊精和淀粉,适合DM者)。 * 脂肪的组成:LCT、MCT、单酰甘油或二酰甘油,来源于玉米油、大豆油、葵花子油、椰子油等。 * 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部分高于RDA标准。
肠内营养制剂与自配营养剂比较:
北京同仁医院 许媛等
完全肠内营养
None
EN+PN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在危重症支持治疗中应用研究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在危重症支持治疗中应用研究

内营养( E 结合 在危 重症 支持 治疗 中 T N)
的应 用及 护 理 。 方 法 : 2 0 对 0 5年 6月重 症 患者 通 过 肠 外 4
营养与肠 内营养 结合进行 支持 治 疗及 护
理 资料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3 8 2例 患 者 恢 复 良好 , 因病 情 危 重死 亡 , 6例 5例 失
氮, 以保证蛋 白质 的充分利用 。在补充 足 够热量 的同时还 应充 分补充水 、 维生 素及 各类微 量元 素。 肠外 营养 。对于 危重 症 由于 胃肠 功 能抑制不能进食 , 或因手术及病情需要禁 快速改善患者 的营养状况 , 减少能量 的进

管提供营养物 质至 胃肠道 进行 营养支 持 治疗 。这种方 法 更 符 合 生 理 , 给 药 方 且
证: 营养不 良, 估计 5~7天不能 进食 , 消 化功能 障碍 , 瘘 , 肠 短肠 综合 症 , 肠梗 阻 , 急性胰腺炎 , 大 的手术 、 伤 、 较 创 烧伤 , 严 重感染及其他高代谢状态 , 恶性肿瘤营养 较差者 。 T N是近年 来 医学界 的一 项重要 进 P
养 支持 , 效果 良好 , 高了治愈 率, 少了 提 减 并发症 , 降低 了医疗成 本 , 节约 了 医疗 费
肠 外 营养 与肠 内营养 结合 在 危 重 症支 持 治 疗 中应 用 研 究
合伤 13例 , 8 食管癌 、 胃癌 、 大肠 癌等消化
李 丽 萍
72 0 100陕 西 咸 阳 市 二 一 五 医 院 五 官 科
并调整胰岛素 的用量 ; 周测 电解质 、 每 肝
道大手术 后 患 者各 2例 , 胸 术 后 患者 开 8 例, 1 重症感 染患者 4 7例 。 治疗方法 : 算营养需要量 。最经典 计 的计算方法是按 照 H r s e d t 简称 ar —B n i ( i c H 公式计 算基 础 能量 消耗 值 。以此估 B) 算患者基 础需要 量 ( E ) B E 。最 简单 的计 算法是按 15—15 J2 3 k a) k 每 0 2 k( 5— 0 c1/ g 天计算 。再根据 具体 病情 、 动 量 、 活 体温 等因素计 算 出实际 能量 消耗 ( E 。 A E) A E=B E×A E E F×I T 。AF为活 动 因 F× F

重症患者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的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一、重症患者的代谢和营养特点机体遭受严重打击后在神经内分泌及炎症介质的作用下,特别是反调节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皮质激素等)的分泌增加,呈现以分解代谢为突出的应激代谢特点,表现为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加,肝糖生成增加和胰岛素介导的外周葡萄糖利用减少,蛋白分解增加、肌肉蛋白合成减少、骨骼肌和内脏蛋白质的迅速消耗;体外无脂组织群(lean body mass,LBM)迅速丢失,伴有生理机能受损,这些改变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营养的负平衡,进一步导致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迅速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与饥饿代谢不同的是应激代谢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补充外源性营养底物获得逆转,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降低体内储存的能量与蛋白质、LBM的丧失。

二、营养支持的方法(一)营养支持时机在经过早期的有效复苏(特别是容量复苏),生命体征与内稳态失衡得到一定的控制后,为了维持细胞的代谢与器官的功能,防止进一步的营养损耗,应及早开始营养支持。

目前多数认为在有效的复苏与初期治疗24-48小时后,可考虑开始营养的供给。

(二)能量的消耗与供给恰当的能量供给是实现重症患者有效营养支持保障,早期供给20-25Kcal/(Kg.day)(84-105KJ/(Kg.day)的能量,蛋白质1.2-1.5g/(Kg.day),氨基酸0.2-0.5g/(Kg.day),是多数重症患者能够接受的营养供给目标。

即早期“允许性低热卡”的能量供给原则。

随着应激状态的改善,稳定后的热量补充需要逐渐增加,达30-35Kcal/(Kg.day)(125-146KJ/(Kg.day)。

否则,长时间的低热卡营养很难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与营养不良。

(三)营养支持途径及其选择原则临床上采用的营养支持途径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或狭义为静脉营养。

营养支持方式以由胃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支持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等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
p h o s p h a t e g e 1 ) 是一种新型制 酸剂 , 由活性磷酸铝及天然有机 凝胶组成 , 能 附着 于胃黏膜 表面 , 具有 中和 胃酸 、 保护 胃黏膜
的作用 , 磷酸铝 中的铝 一般 不被消化道吸 收, 肝 肾毒 性低 , 不
注: 两组对 比 P<O . 0 5,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不 良反应 , 有 少数几个病例 出现便秘症状 , 程度较轻 。
3 讨论
些蔬 菜、 瓜果 , 或加 用莫沙 必利促 进肠 蠕动 等方法 可缓 解
综上所 述 , 雷 贝拉 唑联合应 用磷 酸铝凝胶 的治疗可迅 速
老年人 消化 性溃疡是指年龄≥6 0岁 , 经 胃镜及病理检查 排 除恶性病变 的消化 性 溃疡 患者 ,随着我 国人 口老龄化 日 益严 重 , 老年 人消化性溃疡 的发 病率也逐 年增加[ 2 ] 。老 年人
1 4 6 3 — 1 4 6 4 .

物) , 致 使消化道血 流缓 慢 , 黏膜修 复 能力下 降 ; 同 时老年 人 胃肠 动力下降 , 幽门括约肌功能减退 , 食 物残 留多 , 对溃疡 反
复 刺激作用导致 溃疡难 以愈合 。本 文 中治疗组 患 者采用 雷 贝 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 治疗 , 治疗第 7天症状缓解 率 明显 高 于对 照组( P<O . 0 5 ) , 能更早地缓解症状 , 大大增加 了患者 治
堡 璺理 鲎望 黛 墼 呈 0 1 4 年第 2 7 卷第 5 期
表 2 服药 8 周 后两组溃疡愈合情况 比较
V o 1 . 2 7 , N o . 5 , Ma r 2 0 1 4 J Me d T h e o r &P r Q c
6 1 7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以防止或减轻病情恶化,并促进康复。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治疗或医疗操作等因素,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从而影响恢复和康复。

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以促进早期康复。

一般情况下,应在72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成分比例。

2. 营养成分的选择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盐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患者高能量消耗和营养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优先的选择。

肠内营养包括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和感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4. 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5.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危重症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监测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开始营养支持、营养成分的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和康复。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肠外营养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来说,肠外营养是一种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概念、适应症、实施方法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重要挑战。

一、概述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营养物质,以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元素和能量。

它通常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道功能障碍、管路阻塞、严重腹泻等情况。

ICU患者常常处于严重疾病状态,其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较高,因此肠外营养对于维持其营养平衡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二、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肠梗阻、肠瘘、胃肠瘘等情况,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摄取足够营养的情况下,肠外营养支持是必需的。

2. 重大手术或创伤:手术后的恢复期以及严重创伤后,患者往往需要高能量和高蛋白质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素。

3.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在MODS患者中,晚期肠功能障碍常常出现,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维持患者营养状态的稳定。

4. 重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静脉营养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胰腺负担。

5. 严重腹泻:长时间的严重腹泻导致体液和营养的大量丧失,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三、实施方法1. 营养评估:在决定是否使用肠外营养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营养状况以及预测能量和营养需求等方面。

2. 静脉通路插管: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常见的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3. 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营养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营养配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营养输注控制:在开始肠外营养支持之前,需要明确输注的速度、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监控相关的指标,如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
主要内容
营养支持相关知识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途径 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1 营养支持相关知识
概念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 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PN)是指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 营养要素,包括热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 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
养耐受困难时,可加上部分胃肠外营养剂) • 逐步过渡到胃肠道功能完整后提供含多种
膳食纤维(尤其是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整 蛋白型肠内营养
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专 家共识”专家小组. 2006
3 肠内营养途径
EN的途径
口服Biblioteka 鼻胃管 鼻空肠管胃造瘘 空肠造瘘
EN的途径
1
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2
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3
组件型肠内营养制剂
4
特殊应用型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和特点
分类
1.要素型 制剂
名称 氨基酸为氮源:爱伦多、维沃
特点 营养全面,无需消化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无渣膳 食,,用于胃肠功能不全的病人
短肽为氮源:百普力、百普素
2.非要素 型制剂
• 1.匀浆制剂
输送到肝脏,有利于内脏蛋白合成与人体新陈代谢调节
保护胃肠道功能是危重病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什么提倡肠内营养?
不能正常进食 胃肠道功能障碍
肠缺血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 粘 膜 萎 缩
屏 菌、
障内 破毒 坏素

官 功 能 障 碍、



吴肇汉主编,2001年10月第1版; 蒋朱明,等主编,2002年4月第2版

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课件

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课件
肠外营养支持适用范围
适用于消化系统完全丧失或极度虚弱的患者,如严重烧伤、短肠综合征、胰腺 炎等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完全的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 求。
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优缺点
肠内营养支持优点
可以刺激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和黏膜修复;营养物 质在肠道内被吸收,有助于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操作简 单方便,费用较低。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
定期监测
预防感染
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生命体征、血 糖、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反应。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导管和 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保持通畅
控制并发症
确保导管固定良好,避免导管移位、打折 或堵塞,确保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通畅。
处理方法
对于吸入性肺炎,应重新评估喂养管 位置,调整喂养速度和体位。
对于胃肠道并发症,可调整营养液的 配方、温度和喂养量,必要时使用药 物治疗。
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及处理
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
01
02
导管相关感染:如导管入口处红肿、疼痛等 。
代谢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 紊乱等。
03
04
处理方法
对于导管相关感染,应定期更换导管,保 持导管入口处清洁干燥。
05
06
对于代谢并发症,应监测血糖、电解质等 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液的配方。
并发症预防措施
定期评估病人情况, 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和 输注速度。
加强病人护理,注意 观察病人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 更换导管。
THANKS
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选择依据
肠道功能状况
对于肠道功能尚可的重症病人,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 对于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食的重症病人,选择肠外 营养支持。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营养支持ICU 患者通常存在病情严重特点,部分患者存在消化功能障碍无法自行进食,为保证患者机体正常代谢,需要积极为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干预。

但是很多人不了解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营养支持相关内容。

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科普,提升ICU患者关于营养支持的了解。

什么是营养支持?营养支持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患者无法自行进食或者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法,如静脉、肠道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保证患者能够维持机体各项指标正常。

重症医学科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营养支持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的病情危重性,例如经历严重的创伤,烧伤,感染以及急性疾病等,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机体代谢障碍,以高代谢高消耗为主。

这部分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存在吞咽障碍,造成无法进食。

患者进入ICU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开展营养评估工作,通过评估结果对其是否存在营养风险进行判断。

如果存在营养风险,通常会在患者初期治疗后24-48h开展。

但是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者患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再或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这种情况不建议为患者实施营养支持。

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哪些?ICU患者的营养支持通常被分为2种,第一种为肠内营养支持,第二种为肠外营养支持。

前者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肠道实现营养吸收,后者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静脉进行营养补充。

(1)肠内营养支持,该种营养支持方式患者通过口服营养素或者利用管饲方式进行能量供应。

针对ICU患者,如果其为胃肠功能正常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这种情况下,可以为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

如果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或者能够正常地吞咽且能够正常消化吸收能够经口进食者,均建议使用肠内营养支持。

针对无法经口进食者,如气管插管,昏迷,胃排空障碍等,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适合的营养液实施鼻胃管、口胃管营养支持。

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到ICU护士通常会拿着肠内营养混悬液或者肠内营养乳剂(TPF-T)的情况,但是大多数人均不了解其内部成分。

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减少损伤的 分解代谢反应
降低并发症率
改善临床结果 缩短住院期
减少相关花费
评估:NRS-2002
Risk>3;High risk≥5
评估:NUTRIC评分
Without IL-6≥5;IL-6≥6
营养支持的原则
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发生应激后24~48小 时开始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而后期的营养支持则是促进 患者康复。
营养支持
应用于20世纪上半叶 发展于20世纪下半叶
60年代末, Stanley Dudrick等 成功经深静脉置管
提供营养物质
❖临床营养支持为ICU治疗的三大支柱技术之一,与ICU 技术、器官移植并称20世纪医学发展里程碑
Today 对营养支持的更深刻认识
营养不良
营养不足
营养过剩
Today 对营养支持的更深刻认识
2、对于返流、误吸高风险的重症患者,宜采用经小肠喂养方 式和应用促胃动力药物;
3、体位保持上胸部抬高30-45° ;
4、监测胃残余量(Q4h):2次以上>200ml,或1次以上> 250ml,或>喂养的50%,应予减量,加用促胃排空药物,如 胃复安等,仍不改善则应停输;
5、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肠内营养的途径
经鼻胃管途径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经皮内镜下空经肠胃造/空口肠术造口 经鼻空肠置管
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
经鼻胃管途径 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
及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 饮食的患者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 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经鼻空肠置管 优点:返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理念的更新和肠内营养技术的进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也不断发展。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我们就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一、肠内营养适应证
危重患者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或无法达到营养目标时,应考虑肠内营养。

具体适应证包括: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等。

二、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鼻肠饲料优先于胃肠饲料。

持续肠内营养优于间断肠内营养。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肠内营养方式。

三、肠内营养的启动、进展和转换
肠内营养的启动应严格评估患者的肠功能。

肠内营养的推进应缓慢增加至目标速度。

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逐步减少,平稳转换至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相关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终末灭菌的肠内营养制剂,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并监测患者感染指标。

五、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胃残留量、腹泻次数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素。

六、转归评估
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继续肠内营养或转为其他营养方式。

我们呼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本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也将根据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意见。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引言: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管理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肠内及肠外营养是常用的方法。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鼻饲管、胃管、肠造瘘管等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肠道,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营养物质输入血液,供给患者全身所需的营养。

一、适应证:1.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包括口服困难、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瘘口、肠损伤等病情。

2.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包括胃肠道完全性功能失调、吸收不良、重大手术后等病情。

二、操作步骤:1.肠内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营养导管,根据口腔、食管、胃、肠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导管。

(4)准备好导管,插入导管到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导管。

(5)将营养配方逐渐注入导管,注意调整注入速度和容量。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2.肠外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肠外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静脉途径,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途径。

(4)准备好静脉输液装置,将肠外营养配方连接到输液装置。

(5)将输液装置连接到静脉途径,按照医嘱调整输液速度。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三、操作注意事项:1.营养物质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配方。

2.操作前应仔细检查导管或途径的通畅性和完整性,并消毒操作区域,避免感染的发生。

3.操作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肠道或血管造成不良刺激。

4.营养物质的注入速度要缓慢逐渐增加,避免急性肠道反应的发生。

5.患者在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开始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而后期的营养支持则是促进 患者康复。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虑到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 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
• 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 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 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应考虑 肠外营养,不良的分类
➢ 低蛋白血症型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 (kwashiorkor)突发严重疾病,外观及人体测量值基 本正常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受损
多见于创伤、烧伤、感染等严重应激的重症患者
➢ 消瘦型营养不良(marasmus) 外观消瘦 , 体重及人体测量值 ↓↓ 血清蛋白及免疫功能基本正常
优点:返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 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
缺点:喂养开始阶段,营养液渗透 压不宜过高
精品PPT
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 (2)
胃造口螺旋型空肠管 PEJ
在内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并在内镜引导下,将营养管置入空肠上段, 可以在空肠营养的同时行胃腔减压,可长期留置
优点:减少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减少返流与误吸风险、可在 喂养同时进行胃十二指肠减压
精品PPT
营养支持
应用于20世纪上半叶
发展于20世纪下半叶
60年代末, Stanley Dudrick等 成功经深静脉置管 提供营养物质 ❖临床营养支持为ICU治疗的三大支柱技术之一,与ICU 技术、器官移植并称20世纪医学发展里程碑
Today
对营养支持的更深刻认识
营养不良
营养不足
营养过剩
精品PPT
屏 障
营养
屏 障
蛋 白 酶


生 长
免疫屏障
分 泌
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IgA
精品PPT
肠内营养适应症:
当病人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 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胃肠道功能允许而又 可耐受,首先考虑采用肠内营养。
精品PPT
肠内营养的应用
1、重症患者EN时宜采用持续泵入方式,营养液输注速度根据 患者耐受程度确定(一般20ml/h起,逐渐维持滴速100120ml/h ,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5-7d达到全量), 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
精品PPT
微量泵的应用
喂养泵的应用 预防EN并发症 恶心、呕吐、腹泻 管道堵塞 减轻护理工作量
多见于慢性消耗的恶性肿瘤患者
➢ 混合型营养不良(Marasmic Kwashiorkor) 多见于慢性疾病及处于高代谢应激状态的患者
精品PPT
营养不良造成的危害
危重症患者
免疫功能损害
营养不良
换气动力损害
换气依赖延长
呼吸肌衰弱
发病率死亡率 上升
需要营养支持治疗
精品PPT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意义
2、对于返流、误吸高风险的重症患者,宜采用经小肠喂养方 式和应用促胃动力药物;
3、体位保持上胸部抬高30-45° ; 4、监测胃残余量(Q4h):2次以上>200ml,或1次以上>
250ml,或>喂养的50%,应予减量,加用促胃排空药物,如 胃复安等,仍不改善则应停输; 5、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6、警惕高血糖; 7、保持肠道通畅,定期灌肠,保证定期排便加快肠内容物排 出,保证每日大便通畅。
管饲喂养
预测时间>6周?


鼻胃(肠)管饲 高度肺吸入风险
胃肠造口术 高度肺吸入风险




鼻胃管饲
鼻肠管饲
精品PPT
胃造口术
空肠造口术
复尔凯家族:专业肠内营养输注 系统
精品PPT
肠内营养的优越性:“四屏障 学说”
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
维 持
机械屏障





固生 有物
肠内
化 学
酸 及
菌 丛 的
适用:有误吸风险、胃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淤滞等需要胃十二指肠减压 的重症患者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管 PEG
指在纤维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腔 优点:减少鼻咽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可长期留置营养管 适用:昏迷、食道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患者
精品PPT
肠内营养的管饲喂养途径选择
精品PPT
营养支持治疗的途径
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
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
精品PPT
营养支持的途径
肠道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经胃肠途径提供能量及营养素以满足 人体需要,包括口服、鼻饲和造瘘三 种方式。
精品PPT
肠内营养的途径
经鼻胃管途径
精品PPT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经皮内镜下空经肠胃造/空口肠术造口 经鼻空肠置管
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
经鼻胃管途径
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 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 的患者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
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经鼻空肠置管
Today
对营养支持的更深刻认识
精品PPT
流行病学(营养不足)
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15-60% 年龄>75岁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65%
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发生率45% 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发生率85%
ICU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40-100%
精品PPT
营养不良的代谢特点
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 脂肪代谢紊乱 蛋白质分解加速 微量元素及电解质浓度变化 胃肠道功能障碍
精品PPT
危重病人能量补充原则
• 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卡”原则 (20 - 25 kcal/kg•day);
• 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适当的 增加(30-35 kcal/kg•day)
“允许性低热卡”其目的在于:避免营养支 持相关的并发症,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 淤胆与脂肪沉积等 。
促进伤口愈合
改善消化道结构
营养支持 治疗的意义
减少损伤的 分解代谢反应
改善临床结果 降低并发症率 缩短住院期
精品PPT
减少相关花费
评估:NRS-2002
精品PPT
Risk>3;High risk≥5
评估:NUTRIC评分
精品PPT
Without IL-6≥5;IL-6≥6
营养支持的原则
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发生应激后24~48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