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高考语文专题一小说阅读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ec680faf45b307e87197b7.png)
专题规范练十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2013·重庆万州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众多,水草繁茂。
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
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
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送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湖西王庄。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
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
”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心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
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的屁股啊!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捉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
主任把两只鸭子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化小说——浙江卷+《雪》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化小说——浙江卷+《雪》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81314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4.png)
• 答题的角度一般有下面几点:
• ①虚化人物形象。不会刻意追求人物的典型性、丰富性、鲜明性,人物形象可能 扁平而单纯。
•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 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 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 交融,充满诗意。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
2
•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 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问题
• 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特点。(穿过小城.....)(4分) • 2、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 4、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 5、标题“雪”的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特点。(4分)
•1
•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 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 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新主人,竟是他十五六年前的“初恋”,一 面之缘却心心念念的女神。她穿越了十几年时光,也穿越了他的迷 惘,再次出现在他面前。而且,他还年轻,她还未老,雪落无声, 阳光正好。
• 而且,他们之间已不是单相思,是两情相悦。她为他把房子修复 一新,布置成他记忆中的样子,等待他的回家,为他演奏熟悉的钢 琴曲,琴声流淌,烛光摇曳,恍若梦境,却是现实。
• 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 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第3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1专题一 小说阅读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第3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1专题一 小说阅读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1238eeb9d528ea81c779c1.png)
浙江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选文上来说,2012年、2013年考的是散文,2014年到2017年考的是小说,2018年考的是散文,2019年考的是小说。
因此,在复习时,小说和散文应并重。
从题型上看,近几年一直是简答题,只是数量上有了变化,2016年及以前一直是5个题,2017年开始减为4道题。
但分值还是20分。
专题一小说阅读抓文体特征知命题点——依文体特征读懂文章小说阅读,设题的考查点涉及“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特点”“语言手法”等,对“人物形象”考查较多。
一、高考命题的四大着眼点——因为高考这样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通过这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包含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上面文字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人物性格与形象特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塑造方法——正面和侧面。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命题,一般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理解或者对整体语言风格的把握,可以归到“人物”这一命题点。
因此,以上几个关键点就是高考命题者在“人物”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情节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在情节安排的过程中,需要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376a0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6.png)
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
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
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
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
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
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
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
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
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
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
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
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
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
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
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
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
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
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
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
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精讲精炼: 2020浙江高考小说《雪》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精讲精炼: 2020浙江高考小说《雪》](https://img.taocdn.com/s3/m/f69593b6ba1aa8114431d9fe.png)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精讲精炼:2020浙江高考小说:雪(附编者寄语、文本研读、知识建构、试题解析、反馈检测及相关链接)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题材,历年来在全国语文高考卷中一直是考查重点,而且,最近几年的考题越来越灵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应试能力,该内容分为:编者寄语、文本研读、知识建构、试题解析、反馈检测及相关链接六个板块。
编者寄语10月即将过去,北方的冬天即将来临,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雪”中的温暖的故事。
而这篇小说也被选作2020年浙江省高考题。
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是苏联作家。
卫国战争时期他当过战地记者,代表作有《金蔷薇》。
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
其短篇小说写得优美如诗,艺术水平很高,如《雪》《雨蒙蒙的黎明》《一篮云杉果》等。
《雪》平静温和,写了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用真、善、美“修复”破败的家园、身体与心灵的创伤和战时脱离常态的人生。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雪>>>让我们在阅读之前在标题上稍作停留。
以《雪》为标题的作品很多,每一场雪带给人们的体验都是不同的。
看到标题,你想到了什么?白雪皑皑的诗意,还是大雪纷飞的寒冷?从场景设计的角度来看,“雪”可以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作为氛围的营造,可以作为幕间音乐,也可以作为象征。
在这一篇文章中,它又会是什么呢?作者[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
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开篇简洁,却有广阔的写作空间,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文章开篇即交代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过去有什么故事,未来的故事走向又会是怎样的?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花园是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所,而“凋零”就像故事中人物的人生,波塔波夫老人去世,波塔波夫中尉受伤,彼得洛芙娜离婚。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版小说阅读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版小说阅读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e75a5bf5335a8103d22000.png)
对点聚焦练2 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流光似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
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
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
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
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
”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放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
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
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
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
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
”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
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
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练习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962332cad51f01dc281f1ff.png)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练习原文让傻二成为名人的那一天,与以往的每一天一样稀松平常。
当傻二从被窝里钻出来打着哈欠的那一天早晨,也没有什么预兆。
天一亮,傻二就起了床,顶着一张眼角爬满眼屎的脏脸,背起蛇皮袋,打着哈欠,艰难地拐瘸着,走一步,肚子往前用力一拱地到大街上去上班。
傻二近来一直睡不好,邻居赵一家的哭声就象一根钝锯条,哧啦哧啦地在他的心上拉,拉得他身子一抽一抽的。
脂粉扑鼻的小城风景挑不起傻二的兴奋神经,唯有那些被人遗弃的碎铜烂铁废纸塑料瓶才能使他眼睛放光。
在一群苍蝇忙碌的垃圾筒边,当傻二捡到一双半大的小孩皮鞋时,竟莫明其妙地产生了一种说不上来的冲动。
这种说不上来的冲动,使他毫不犹豫地将右手伸进了一只皮鞋里去。
皮鞋里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
傻二不灰心,心中的那种冲动正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赴后继,没有个完。
傻二鼻头胀红,又将手伸进了另一只皮鞋里。
傻二的心怦怦直跳。
激动使他唯一的那条好腿一个劲索索颤栗,这便害苦了那条病腿,本不稳实的脚下支撑点稍一懈怠,整个身躯失了重心,极不甘心地扭了几扭,一个趔趄,大脑壳便跌进了垃圾筒。
傻二喘吁着抬起头,摇落满脸的泥土纸屑,从皮鞋里掏出了一卷纸。
一层层打开这张画满儿童画的纸,里面竟躺着一沓钱。
这十张面值仅为壹元的钱使傻二的呼吸又开始了急促。
傻二站在原地不动了。
他停下了自己的工作,张着漏风的大嘴朝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停地问,你你你,你皮鞋里藏钱了么?想物归原主的傻二,热脸蹭到的却是一张张冷屁股。
傻二很失望,有点不知所措。
突然,街对面响起一阵鞭炮炸响声,吓了傻二一跳,身子扭了两扭。
不等那一团团剌鼻的硫磺硝烟味散去,那里便围上了一群人,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飞速滚动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有人在这家投注站,买彩票中了十五万!望着疯了似的红男绿女们嗷嗷直叫的激动样,赵一家的哭声钝锯条样,又开始哧啦哧啦在他的心上拉,拉得他身子一抽一抽的。
傻二想,“偷猪站”不偷猪,卖变钱的“菜瓢”?十五万有几多,能装满我这蛇皮袋吧!傻二兴奋了,并又一次产生了一种说不上来的冲动。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d17dd8e08762caaedc33d459.png)
③寻找线索后概括:可以 中××的变化 字样。
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 历程。
比线等。
(1)××部分在人称运
用上有什么特点?有
①储备叙述人称、
何效果?
题干中有“叙
叙述方法、情节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 述”“情节展
情节手
结构手法等知识。
有何特色?请赏析。 开”“构思”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 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文本开头较长,细 致地描写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为主要人 物“老头”的出现作铺垫;结尾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同时这种安排也体现了作者 的匠心,使文章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答案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 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 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 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 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读文指导示例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还都叫 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 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 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 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 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
两步骤解决三类情节题
小说情节类题目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查题型有:情节 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为了能正确地区分这三 类题型并快速确定答题方向,考生需把握和熟记以下表格中 的要点,以备解题所需。表格按“常考题型→常见设问→审 题定向→答题角度”顺序梳理,是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 设计,做题时可以运用“审题干、定方向→据要点,找对应” 的“两步骤解题流程”来规范答题。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浙江版教师用书:专题三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浙江版教师用书:专题三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b3b179ff00bed5b9f31dce.png)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侧重于审美体验的理解与鉴赏文体精要整体读文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只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
因此,要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然后再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本课题就主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知识速览】一、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读文要抓“根”(一)小说内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的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
(二)小说3要素小说有3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的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正面起笔,也可侧面烘托。
2.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9bca0cb14e852459fb5727.png)
浙江高考小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一望的蔗园,大半被染成陆离的赤铜色。
——青铜色的夕阳,无言里,悄悄地半沉在苍紫的狮仔山。
初秋的冷风刮得半阵蔗叶沙沙蔌蔌的响。
“唉!……哟!……”桂蕊悲痛地叹了一息,忽惶地把剥下来的枯蔗叶集起来,要捆成一块儿。
她的面庞,虽很不似这外国种的蜡蔗那般的青黄色,但她的双手,已是憔悴到非这直径一寸半的蔗茎之可比了。
“十五日了!”桂蕊忽这样自言自语。
“……初七的下晡①同吴伯伯被大人②拿去……初八、初九……今儿是二十一了!唉,整个两礼拜了!”桂蕊的泪珠儿从颊上滴落在蔗园的土块上。
然而这土块因几天来的干旱,完全干燥,所以她的几滴泪珠儿,只是留下了几个小小的痕迹而已。
“我们的或者要迟慢二十日,蔗叶不可剥得过光。
”“哟,这是因为你没有下了豆粕的缘故哩!”“豆粕?哪里有甚么豆粕。
因为,哈哈,因为你要耳环,要甚么……所以……”文能半揶揄的这样回答桂蕊。
桂蕊娇然地,故意把圆形丰腻的面庞背着文能说:“呵呵,讨厌的。
你甚么时候曾给了我耳环呢?”她装像很不愿似的。
“哈哈……枉屈枉屈。
”文能一面这样说,一面拭汗。
青春——贫的、穷的、贱的也有一时的青春,虽是很短,虽是很微,可是他们时常因有这一时的青春,得有一时忘掉了劳动的痛苦,粗衣淡饭的无聊无味。
两礼拜前他俩在这蔗园里的说笑情景,历历地浮出桂蕊的眼前。
二“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难道我们永远应该做牛做马吗!不、不、决不!好,看他们耀武扬威到甚么时候啊!”文能打进入篱笆门,就愤愤地这样说。
“坚强是不先定了价钱吗?”桂蕊不安地这样问。
“哼,坚强是要先刈甘蔗,坚强是要先刈!而且来了几多的……软土深掘③。
是哪,软土深掘。
”文能拿出石麟烟包和卷烟的纸,卷了一支烟。
可是他只抽了一口,就把那支烟掷在地上,一缕的烟,轻轻地升上这土角屋④的屋顶,似从茅草的隙间漏出屋外。
“吴伯伯没有和会社⑤商量商量了吗?我们实在是穷的了不得的……”“商量?商量甚么!唉!”文能吐出一个息。
“呵!是,今儿母亲有爽快些没有?”“今儿早起啜了些泔糜⑥。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3板块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3板块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1546f102768e9951e7389f.png)
浙江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选文上来说,、考的是散文,到考的是小说,考的是散文,考的是小说。
因此,在复习时,小说和散文应并重。
从题型上看,近几年一直是简答题,只是数量上有了变化,及以前一直是5个题,开始减为4道题。
但分值还是20分。
专题一小说阅读抓文体特征知命题点——依文体特征读懂文章小说阅读,设题的考查点涉及“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特点”“语言手法”等,对“人物形象”考查较多。
一、高考命题的四大着眼点——因为高考这样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通过这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包含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上面文字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人物性格与形象特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塑造方法——正面和侧面。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命题,一般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理解或者对整体语言风格的把握,可以归到“人物”这一命题点。
因此,以上几个关键点就是高考命题者在“人物”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情节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在情节安排的过程中,需要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
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有:一、情节叙述技巧1.叙述人称就是命题者在“情节”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专题15.1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浙江专版)一-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5.1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浙江专版)一-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4ed58edacc22bcd126ff0c91.png)
专题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浙江专版)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砸琴(节选)张炜(1)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
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
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
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
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
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
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
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2)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
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
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
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
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
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
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
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3)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
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
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
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
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第4部分专题一高考命题点一小说阅读课件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第4部分专题一高考命题点一小说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03e0c1ba0d4a7303763a27.png)
情 节
决定 文体特点――→高考考点 ③情节手法题,如:(2011· 高考浙 江卷 T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 情 节 ③情节安排讲究技巧, 前后情节须做到有机的 结合 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018· 高考全国卷ⅠT6)小说历史 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 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
高考文本展示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 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 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 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 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 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 的一切细节。
第三步:联系环境 方法:寻找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 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 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四步:思考主旨 方法:综合考虑,人生或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会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 方面,小说也不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 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 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 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 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社会的某一方 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 了。
决定 文体特点――→高考考点 ①蕴藏于作品所有艺 术形象中 ②蕴藏于情节的发展 主 题 变化中 ③蕴藏于典型的环境 中 ④蕴藏于关键的语句 中 ⑤蕴藏于标题中 ①主旨意蕴类题,如(2017· 高考浙江 卷 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 试简要分析。 ②探究题,如:[2016· 高考全国卷 ⅠT11(4)]“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 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 进行分析。(这一题从探究关键语句 内涵的角度,体会蕴藏的主题)
浙江省高考语文之外国小说阅读精选
![浙江省高考语文之外国小说阅读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4b07444a8956bec0975e355.png)
浙江省高考语文之外国小说阅读精选【C】一·【2009绍兴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当玫瑰花开的时候【智利】佩德罗〃普拉多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
他像蜜蜂似的把花朵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种类不同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
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羡。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
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
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囔着园丁对她说的话。
从那时候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啊!‛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都奉献给您啊!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
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朵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老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过程。
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
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他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这出落在花枝上。
谁也无法确切确切地把他们截然分开。
长到何时算是花萼,又长到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水渗出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吧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他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侧重于审美体验的理解与鉴赏文体精要整体读文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只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
因此,要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然后再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本课题就主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知识速览】一、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读文要抓“根”(一)小说内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的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
(二)小说3要素小说有3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的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正面起笔,也可侧面烘托。
2.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3.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析文要理“枝”小说阅读“4步法”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运用下面的“4步法”: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不同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
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
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
综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读文演示】【真题试做】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答案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答案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答: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答: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答: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小说答题指导】考生有时能够清楚地知道题目答案就在文章的某个部分,但组织答案时又不能准确抓住信息,常常把似是而非的语句写进答案。
表面上看是粗心大意,其实是读文基础不扎实。
夯实基础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并提升答题要点(1)回答问题,要平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2)综合分析,要有概括、具体的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
(3)对应题旨,要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一般是“按点给分”。
(4)看赋分,配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有一点。
一般情况下,每个要点2分。
2.掌握答题的基本顺序(1)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哪些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核心(作者的创作意图)——审准题干要求,提取关键信息。
(2)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
文章各段的内容是什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
(3)把握解题的一个核心原则——以文为本。
无论是哪类题型,解题都要依本探源,内引外联。
3.能有效地组织语言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
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陈述的对象,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答案。
研究真题明确考向【真题体验】(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
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