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传奇新婚夫妇当年因抗战天各一方失散60年,晚年找老伴,对方竟是原配!

合集下载

【取胜作文】2012高考语文押题热点义子反哺,倾家荡产为干爸挡死神

【取胜作文】2012高考语文押题热点义子反哺,倾家荡产为干爸挡死神

义子反哺,倾家荡产为干爸挡死神40多年前,退伍老兵刘远理临终前立下遗愿,把对自己有过救命之恩老战友王永福托付给了膝下的三个儿子。

刘远理的妻子改嫁时,带走了小儿子刘文友,将另外两个孩子过继给了王永福。

兄弟三人成家立业后,王永福不幸患上了肺癌。

他亲手带大的两个孩子均弃老人于不顾户,重情重义的刘文友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王永福的重担,倾其所有为王永福治病。

亲友的不理解、妻子的离去、巨额的债务……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刘文友赡养王永福的决心,他用一颗感天动地的爱心和孝心创造了一个医学都无法解释的奇迹!善良老兵,含辛茹苦带大战友的两个孩子刘远理是抗日老兵,不仅参加过四保临扛、平津和淮海等多场战役,还两次立下了战功。

艰苦的抗战期间,刘远理与战友王永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平津战役中,刘远理所在的连队受命冲锋,当时敌人的炮火很猛烈,子弹如密雨般“嗖嗖”地从身边划过,在距敌人阵前百米远的地方,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匍匐在一旁的王永福冒着生命危险将他救起。

全连战士都在那场冲锋中牺牲了,只有他们俩侥幸活了下来。

战争胜利后,刘远理与王永福一起复员,刘远理感激王永福的救命之恩,总想报答他,便将孤儿出身的王永福接到了自己的家中。

1958年夏火,刘远理结婚,相继生下刘文学、刘文义、刘文友三个孩子。

其间,王永福也谈了几次对象,但都没有结果,所以,一直和刘远理一家生活在一起。

他们相处得很愉快,三个孩子都亲切地称王永福为“干爸”,王永福对孩子们也很疼爱。

1969年9月,刘远理不幸身染重疾。

临终前,刘远理将三个孩子叫到身边,“干爸不仅救过我的命,对咱家也有恩,你们长大以后要像对待我,样来对待干爸,不可忘恩负义……爸死也就瞑目了!”三兄弟依偎在父亲床前泣不成声,郑重地答应用了父亲的遗托。

王永福紧紧握着刘远理的手,也郑重地答应他,他把三个孩子抚养子成人。

刘远理病故后,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也不好改嫁,便听从了王永福的建议,于1924年6月将刘文学、刘文义过继给了王永福,她则带着小儿子刘文友改嫁去了邻村。

抗日战争背后的情感故事家庭与爱的坚守

抗日战争背后的情感故事家庭与爱的坚守

抗日战争背后的情感故事家庭与爱的坚守抗日战争背后的情感故事:家庭与爱的坚守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苦而残酷的历史时期,那个时候,无数的家庭被战火洗礼,许多人失去亲人,家园被摧毁。

然而,正是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无尽的情感故事,看到了家庭与爱的坚守和力量。

作为一个国家,抗日战争的背后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无尽的情感力量。

在那个时代,许多家庭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亲人们被征召上战场,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家人。

然而,这并没有打破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存在。

他们通过书信、来信,尽可能地沟通信息,表达着对彼此的思念和关怀。

这些平凡的家庭通过坚守爱的信念,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国家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一些被分离的家庭用尽办法寻找彼此,寻找自己亲人的下落。

他们四处打听消息,到处寻找线索,不停地穿越战区,忍受着不同的磨难和考验。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从未放弃寻找亲人的希望。

这种无尽的坚持和坚守,展现了家庭之间浓浓的情感和亲情,也展示出了他们对家庭与爱的坚守和珍视。

同时,抗日战争背后的情感故事也包含了许多在战争时期发生的浪漫与温情。

虽然战火纷飞,生活艰辛,但是在这片战火中,许多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们可能是在抗战中相遇的战友,也可能是在疗养之地邂逅的医生和护士,亦或是在逃难途中相濡以沫的夫妻。

他们的爱情记录在历史的长卷中,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他们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给对方以勇气与希望,彼此成为彼此最坚实的支撑。

抗日战争背后的情感故事,更展现出了家庭的力量和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失去亲人的家庭,虽然深受悲痛,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他们不仅要面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还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毫不退缩,用自己的坚守和力量支撑着整个家庭,为子女营造了一个温暖而稳定的成长环境。

他们教育子女要有爱国心,勇往直前,同时也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鼓励。

退伍老兵徐振理39年如一日为英烈寻亲

退伍老兵徐振理39年如一日为英烈寻亲

退伍老兵徐振理39年如一日为英烈寻亲作者:卜金宝来源:《雷锋》2022年第06期虎年清明前夕,记者到江苏省滨海县采风,见到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

他1961年出生在滨海县天场镇,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退伍回乡,成为滨海县天场镇民政办的一名办事员,参加革命烈士证书换发、补发及抚恤金发放等工作。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徐振理扛起了传承家乡红色基因的重任,一干就是39年。

(一)徐振理说,滨海是个小地方,他是个小人物,做的都是“小事情”。

但他时刻铭记“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懈努力,抢救和还原了一段段几乎被淹没的历史。

2005年秋的一天,位于北京市卢沟桥的“抗战雕塑园”,邀请驻京百位老战士召开座谈会,徐振理的族中长辈、原海军政治学院副院长徐平将军应邀出席。

他的家乡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徐丹村曾遭受日军杀人放火之害。

座谈会结束后,他打电话委托徐振理把这段史实搞清楚。

徐振理不负重托,认真调查核实,查清了日寇放火烧徐丹村的罪恶历史。

徐振理爷爷徐万安在《家史》里作了记录:1938年6月17日,驻阜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23人开进徐丹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徐振理的父亲徐邦石当年只有5岁。

日军放火烧毁村庄、学校的时候,他和姐姐、哥哥跟随母亲到外公家躲避。

日军撤走后的第二天早晨,他随母亲冒着余火余烟回到家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

突然,屋顶上余火未熄的桁条掉了下来,砸到他的右腿……老人直到去世前15天,才把当年侵华日军这段罪行告訴徐振理。

2014年1月26日,徐振理抢救这段历史的经过,以《一部〈家史〉揭开日军滨海烧村暴行》为题,在多家主流媒体刊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5年9月11日上午,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新四军阜东独立团团长郝济民家信捐赠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郝济民烈士的外甥仝建军向纪念馆捐赠1945年郝济民从盐阜抗日根据地阜东县写给父母的家书。

促成此次捐赠的正是徐振理。

郝济民烈士是河北省正定县北孙村人,1936年参军,曾参加平型关伏击战等战役,后随黄克诚部开赴苏北盐阜区。

六十年的忠贞爱情_记一位老八路妻子与老红军丈夫爱情故事

六十年的忠贞爱情_记一位老八路妻子与老红军丈夫爱情故事

2010年第3期11六十年的忠贞爱情——记一位老八路妻子与老红军丈夫爱情故事蔡清辉采访李森老人,还是在厦门市中医院的病房里。

这位已经84岁的老八路,一生戎马生涯、战功卓著。

她对老红军、原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沈仲文的柔情缱绻和忠贞爱情,不亚于剧作家们精心构思、刻意雕琢的情感艺术作品。

沈仲文是从永定走出的一位老红军,李森则来自山西灵丘县,是位老八路。

他们在抗日战火中结缘,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结亲。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一起奔赴战场,并肩作战,他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0年的恩爱夫妻。

1925年2月,出生在太行山北麓山西省灵丘县一个叫小浪门的小山村,9岁时被裹脚,直到现在,脚还是有点伤残。

由于家中太穷,玉梅14岁被送到南坡村当了童养媳。

她多次逃回家,父亲李永用3块大洋把她赎回。

1941年,正是抗日烽火遍中华大地的时期,已是地下党员的父亲,断然把玉梅送到下关镇武委会,从此,李玉梅走上了抗日战场。

参加革命后,为了保护家人,李玉梅改名李森,并任灵丘县第二委会妇女部长。

1941年10月的一天傍晚,李森带着十几个女自卫队员去执行命令,成功切断抢粮敌人的必经之路。

当这些小姑娘看到敌人的两辆大卡车先后被陷被炸的情景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结果被鬼子发现,一颗子弹击中李森的左脸,打穿了她的脸颊和下颚,当场昏迷了过去。

战友们把她抬下山,后来辗转到晋察冀军区野战医院治疗。

虽然她从鬼门关被抢了回来,但她的脸上永远留下了疤痕。

“女孩子都爱美,我脸上却有这么一大块疤痕,难过死了,我不敢想,以后哪个男人会娶我,我甚至想这辈子就不结婚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笑着说,“但遇到仲文时,命运奇迹般改变了。

”那时,李森已经到了延安,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出色,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特等功臣”,一时成为“名人”,并光荣地入了党,事迹被登在了报纸上。

有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军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找到李森供职的被服厂,指名道姓要见李森,并向她求婚。

老军人与爱人年庆时的心酸故事微信公众号文章

老军人与爱人年庆时的心酸故事微信公众号文章

老军人与爱人年庆时的心酸故事微信公众号文章1月8日,我慕名到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街道马家石河村,拜访106岁抗战老兵许xx和他的百岁老伴张xx。

许xx1916年生,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先后跟随山东纵队第九支队、山东纵队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部队,在鲁南、鲁东南、苏北一带,同日寇殊死搏斗,屡立战功。

因身负重伤,于1946年11月回乡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1944年秋,对山东进行“扫荡”的日军一部在我军反击下,不得不全线撤退。

9月,两千多名日军沿着沂博公路撤退到沂水葛庄、草沟一带时,遭我鲁中军区部队伏击,伤亡惨重。

许xx参加了这次战斗。

他说:“我们打死日军300多人,缴获了机枪、大炮”,“缴获了很多罐头、茶叶和一些好吃的,都分给老百姓了。

”在一次对日作战中,许xx身负重伤。

他说:“我们八路军战士都是‘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能流血,不流泪’……”对战火中的军民鱼水情,许xx记忆犹新:石沟崖,甲子山,葛庄等战斗,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打下石沟崖后,附近范家楼、台庄等村的村民,抬着粮面猪肉,敲锣打鼓送到前线。

三关口战斗中,远隔15公里的大古家沟、陆家庄子一带村民驴驮担搭,将大饼、粮食源源不断运往阵地。

葛庄战斗正激烈的时候,附近几个县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送弹药、运粮草、抬伤员。

许多老乡担着一罐罐小米绿豆粥和一卷卷煎饼,一直送到前沿阵地……许xx的家是英雄之家,弟弟许世连13岁跟着他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在1951年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3岁。

许xx的家里珍藏着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写给许xx家人的讣告:许世连同志参军有年,转战国内,历经艰辛,为人民服务之志未曾稍懈。

我国大陆解放之后,人民致力国家建设之际,凶残美帝复举兵侵朝,危及祖国。

许世连同志有见于此,乃毅然志愿赴朝,随全军奋战于冰天雪地之中,敌机、炮火之下,拯邻于危即,挽祖国于水火,屡挫敌锋,迭建功勋,不幸于战场牺牲。

战火奇缘蝶恋花——抗战中的沙飞夫妇

战火奇缘蝶恋花——抗战中的沙飞夫妇

战火奇缘蝶恋花——抗战中的沙飞夫妇作者:王少军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5年第9期王少军一个以摄影为武器的战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首《在松花江上》的歌曲,迅速传遍中国大江南北。

广东省汕头市电报局的职员沙飞(原名司徒传)和王辉(原名王秀荔),顿时热血沸腾,他们思考着如何报效祖国。

在他们的推动下,电台成立了一个救国会,他们都被选为常委,救国会的工作主要是捐款给东北抗日义勇军,出版刊物《醒来吧》。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他们的募捐工作更加紧张,全台的人都很热心。

他们还增加通报时间,专门收集上海十九路军抗战的消息,然后给汕头市民报道。

在抗战救亡中,沙飞和王辉结婚了,他们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是特级报务员,有着优厚(150块大洋)的工资收入。

不久,我的大哥大姐相继出生,家庭中充满了欢乐。

为蜜月旅行买的照相机使父亲对摄影产生了兴趣,逐渐迷上这小黑匣子。

他每月给父母亲寄钱后,留下的不多的钱几乎全用在了摄影上。

最初每逢节假日,一家子出去游玩,或游泳、打球、看比赛、听音乐。

但当父亲的镜头开始对准劳苦大众后,他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在不断发展的抗战形势下,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都积极寻求救国出路。

父亲认为摄影也可以为抗日救亡服务,他努力钻研摄影技术。

1936年初,父亲拿一本外国画报给母亲看。

里面有几幅照片,是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菲迪南大公到访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族一青年用手枪打死的场景,这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他激动地说,一个摄影记者随机拍下了这一历史场景,一下子出了名。

我要当摄影记者,我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说这话时,父亲心情激动,眼睛放着奇异的光,这让母亲终生难忘。

这几张照片,从此改变了沙飞的人生。

1936年6月,父亲背着照相机,乘着小木船,颠簸几个小时,再次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南澳岛。

他拍摄了数十张照片。

1936年11月,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发表了署名沙飞的一整版6张照片,题目是《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

退役军人军嫂事迹

退役军人军嫂事迹

退役军人军嫂事迹
退役军人军嫂们是献身国家军事事业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军嫂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默默支持着丈夫,也在抗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位退役军人军嫂的事迹,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故事。

第一位退役军人军嫂是杨秀芳。

杨秀芳的丈夫是一名炮兵军官,她在抗战期间跟随丈夫奔赴前线,担任通信员。

在战争中,通讯是非常重要的,杨秀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及时传递消息,发挥出了她的重要作用。

在一次战斗中,杨秀芳的丈夫牺牲了,但她没有放弃,继续坚持工作。

最终,在杨秀芳的努力下,战斗胜利了。

杨秀芳的事迹鼓舞了很多人,她成为了全国优秀军嫂。

第二位退役军人军嫂是张秀芬。

张秀芬的丈夫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她在家中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在一次战斗中,张秀芬的丈夫被击落了,失去了行动能力。

面对丈夫的困境,张秀芬毅然决定,自己去亲自营救丈夫。

她找到了一个民间飞机驾驶员,准备让他帮助自己飞行。

但是,当时正值战争年代,驾驶员不敢踏上飞行的路途。

张秀芬不放弃,最终找到了一位愿意帮助她的驾驶员,成功地将她的丈夫营救出来。

张秀芬成为了全国优秀军嫂。

以上两位退役军人军嫂的事迹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和军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衣冠冢里续前缘——一段赴台老兵与新婚妻子生死离别的悲伤故事

衣冠冢里续前缘——一段赴台老兵与新婚妻子生死离别的悲伤故事

INGQIANLIANGAN情牵两岸衣冠冢里续前缘-----段赴台老兵与新婚妻子生死离别的悲伤故事1987年母亲节那天,唐国新和赴台上万老兵们--起走上台北街头,以“母亲节遥祝母亲”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前举行集会。

他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印着“妈妈我好想你”。

大家在纪念堂前一起慷慨高歌《母亲啊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

可曾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可有消息?……母亲呀我真想你……,恨不能够时光倒移……”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无比动容……老兵妻子初见希望1987年12月底,唐国新辗转数地,顺利回到湖南省湘中地区山泉乡探亲。

尽管当时的通讯工具并不发达,但老兵唐国新某日某时抵达山泉乡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遍了十里八乡。

从他下车的乡政府到竹子湾村大约5华里,唐国新一路走来,受到了数百人的注目礼与掌声。

61岁的赴台老兵妻子唐刘氏也站在当地自发组织的迎接队伍中。

唐国新是唐刘氏丈夫唐佳林未出“五服”的堂哥。

唐国新是1945年上半年被抓丁,并不知道堂弟唐佳林也于次年(1946年)被抓丁以及被迫赴台湾的事情。

此时的唐刘氏希望见到唐国新,亲自问问自己丈夫唐佳林在台湾的情况。

唐刘氏记得,那是新婚次日的上午,天边压着几朵墨黑的云,她的心里莫名其妙飞过一丝丝不祥。

当地保长带人撞开了她家破门,来人中有两个穿军装、扛长枪的大兵,几个人如狼似虎、凶神恶煞,二话没说绑上唐佳林就走。

唐佳林牛高马大,平时性情比较暴躁,但此刻手无寸铁,只能无奈地回望哭泣着的妻子离开了家。

从此一去再也没有音信。

时入初冬,天气已经颇有点寒意,但唐刘氏依然穿着一件月白色长袖薄衫。

这件薄衫是她嫁入竹子湾村唐家当新娘时穿的衣服,40多年过去了,这件衣服除了新婚当日穿过之后,她再也没有拿出来穿过。

当晚,唐刘氏在竹子湾见到了刚刚回到大陆家乡的唐国新,她专程来打听丈夫唐佳林在台湾的下落。

唐刘氏向唐国新描述了丈夫当天被抓的情形,又详细地问询了唐国新和老兵们去台之后的情况。

军人夫妻感人的故事

军人夫妻感人的故事

军人夫妻感人的故事
作为一对军人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感人的细节。

他们相识于一次部队集训,两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城市。

在训练中,他们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从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悉,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升温。

训练结束后,他们分别回到各自的单位,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络保持着联系,每次见面都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在一次演习中,他们两人被分到同一个战位。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相互扶持、互相鼓劲,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次战斗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对方,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加牢固。

后来,他们决定在一起,但军人的工作使他们经常分居两地。

然而,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家里,他们都彼此关心、支持和爱护对方。

他们的感情在时间的锤炼中愈发坚定,两人的婚姻也更加稳固。

这对军人夫妻,用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念和深情厚爱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 1 -。

她在战火中与王平上将结为夫妻,两人伉俪情深,携手走过59载

她在战火中与王平上将结为夫妻,两人伉俪情深,携手走过59载

她在战火中与王平上将结为夫妻,两人伉俪情深,携手走过59载在战争年代,人们朝不保夕、流离失所,所以,爱情对于他们而言,是奢侈的,是可望不可求的。

但是少数人的爱恋还是幸福的,他们一起携手走过五十年甚至更久。

这样的爱恋难道不叫人羡慕吗?今天笔者要介绍的这位女同志。

她在战火中与王平上将结为革命伴侣,两人伉俪情深,一起相守度过了59年。

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是他们依旧乐在其中。

此人正是范景新。

和王平结为伉俪范景新1919年出生于河北一个革命进步家庭,父亲是村委会主任,二爸是交通站站长,五爸是地下党员。

受父辈们的影响,范景新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就担任了本县动委会一区的妇女主任。

她一心放在工作上,哪个村的军鞋和军服不够数,她就去要;哪个女人不让自家的男人参军,她就去动员;哪里扫盲缺人手,她就去当老师;为此经常忙得连吃饭和洗漱都顾不上。

红军时期曾任27军军政委的王平还兼任阜平县县长,并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

在此期间,王平与范家多有联系,对当地人称范家三姐妹中的“老范”范景新印象很深。

其实“老范”当年只有十九岁,但性格沉稳,办事利落。

范景新也很仰慕老成持重的王平。

就这样,他们一来二去地熟络起来,并且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

1939年,范景新和王平举行了简单但热闹的婚礼。

婚后两人互相扶持,伉俪情深,一起相守度过了59年。

王平对妻子的关爱1941年冬,日军加强了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根据上级安排,时任三分区妇女主任的范景新准备到完县检查坚壁清野的落实情况,临行出发前,丈夫王平很担心妻子范景新的安危。

王将军出于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他特意将自己那条一直带在身边的军毯交给妻子让她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这条毯子还真救了范景新一命。

范景新一行人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这里是一片废墟。

可是夜色已晚,不宜行走,他们只能找一处破旧的土屋夜宿。

在寒冷的夜里,范景新等人互相依偎靠着这条军毯挡住了寒风的吹打。

王平的夫人范景新一直都是王平的贤内助。

我的兵哥丈夫

我的兵哥丈夫

我的兵哥丈夫
曾志芸
【期刊名称】《当代护士:学术版》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我和丈夫的相识是老掉牙的红娘牵线,虽过了流行做军嫂的年代,但经不起红娘那番巧言,仍答应了约会。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曾志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兵哥\"张玉平在煤海12年的无悔人生 [J], 李霞;张小艳;冯春;白文飞
2.稽查班的转业\"兵哥\" [J], 徐德兰
3.兵哥哥 [J], 谭守谋
4.兵哥梦科技集团网约车项目发布会在四川广元成功举行 [J],
5.兵哥哥的暖心留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

福建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吕惠珊朱丹萍陈琳试卷说明:本卷共七大题,21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Ⅰ卷(共36分)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8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和“______”写女子在看到“氓”前后不同的表现,可见她爱“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

(2)在《离骚(节选)》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5)《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相融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实写现在扬州长街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借写字、品茗来掩饰内心无聊、惆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伯牙、阮籍的典故抒发世无知音,孤独无聊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弄.堂(nòng)倾酒.(sǎ)豺.(chái)狼方枘.圆凿B.熨.帖(yù)行藏.(zàng)瞬.(shǜn)息豆蔻.词工C.絮.(xù)语鷦鷯.(liáo)峭.(qiào)壁斩钉截.铁D.舂.(chòng)米口讷.(nà)山脊.(ji)不假思索.3.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3分)A.未至二三里,催藏马悲哀伏清白以死直兮B.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伶俜萦苦心C.何方圜之能周兮蒲苇纫如丝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进不入以离尤兮4.下列加点字均为活用词,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3分)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②使人听此凋.朱颜③名.余曰正则兮④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⑤侧身西.望长咨嗟⑥化宦..于台阁⑦高.余冠之岌岌兮⑧足以荣.汝身⑨又非君所详.A.①③/②⑤/④⑧/⑥⑦⑨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C.①/③⑥/②⑧/④⑤/⑦⑨D.①③/②⑧/⑤⑥/④⑦⑨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既若见.录既见.复关,载笑载言B.好自相.扶将叶叶相.交通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D.帝高阳之.苗裔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③渐见愁煎迫④长余佩之陆离⑤不吾知其亦已矣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⑦嬉戏莫相忘⑧步余马于兰皋兮A.①⑧/②⑥⑦/③④/⑤B.②④/⑤⑦/③⑥①/⑧C.②④/①⑤⑥/③⑦/⑧D.①⑧/②⑤⑦/④//③⑥7.下列对课文相关知识与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问题剧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用浪漫主义笔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

古代战争结束后士兵归家发现妻子并未老的故事

古代战争结束后士兵归家发现妻子并未老的故事

古代战争结束后士兵归家发现妻子并未老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的战争是一场残酷的生死较量,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兴奋地踏上回家的路途,心里期盼着能够与挚爱的妻子团聚。

当他们回到家乡,却发现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妻子们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老去。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这里的村民们勤劳朴实,过着平和安宁的生活。

村庄的几名士兵在战争中受了伤,被迫退役返回家乡。

他们兴奋地穿过了青翠的田野,越过了虫鸣的溪流,越来越接近家乡的村庄。

当他们终于回到村庄时,却惊讶地发现,村子里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房屋修补得亮堂整洁,道路上铺着鹅卵石,村庄的气氛充满了繁荣和热闹。

几名士兵的家人们,尤其是他们的妻子,看起来依然年轻美丽,仿佛时间在她们身上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士兵们对这些变化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村子会变得如此繁荣,为什么妻子们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容颜。

于是,他们决定去找一位在村庄中地位较高的长者,询问这些奇怪的现象背后的原因。

长者闻言,笑眯眯地对士兵们说:“原来你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因为一个神秘的奇迹发生在我们村庄之中。

”长者顿了顿,继续说:“几年前,我们这个村庄曾经饱受战火摧残,村民们悲痛欲绝,甚至失去了希望和勇气。

我们曾向上苍祈祷,希望他能给予我们一个奇迹,让我们重新拥有生机和希望。

”长者接着说:“就在那时,一个名叫神仙仙的老者闯入了我们的村庄,他自称是一个修炼多年的神秘仙人,拥有着无穷的神奇力量。

他看到了我们的困境,决定以自己的力量为我们做出一个奇迹。

”“于是,神仙仙施展了他的法术,为我们这个村庄带来了无数的好运和神奇。

村庄繁荣起来,百业兴旺,妻子们看起来不老,年轻的容颜沐浴在幸福的光芒中。

这些都是神仙仙为我们带来的奇迹。

”听完长者的话,士兵们心情瞬间变得澎湃起来,他们感激涕零地跪倒在地,向神仙仙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他们明白了,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在神仙仙施展神奇法术之后回到家乡,重逢心爱的妻子。

抗战老兵79年之恋

抗战老兵79年之恋

抗战老兵79年之恋作者:潘彩霞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第3期潘彩霞只要有人记得你,你就是不朽的。

在青春的站台相遇,喜悦充溢着两颗年轻的心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电视里开始直播公祭仪式时,家住重庆市望龙门小区的张淑英老人顿时眼含热泪,93岁的她缓缓走到桌上摆放的一张照片前,上香,默哀。

照片上的男子,一身戎装,英武挺拔,年轻的容颜定格在77年前。

他叫钟崇鑫,是她的初恋,南京保卫战中,不幸以身殉国。

“我很多很多事情都忘了,记不得了。

但是这七十多年当中,我没丢过他,我都是想着他的。

”无须刻意,时间的沙漏自有安排。

1935年春天,福建福州西湖公园长堤卧波,垂柳夹道,柳丝泛绿、桃花似火,14岁的张淑英无心欣赏如画的美景,她心头如小鹿乱撞,既羞涩又忐忑,她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前来相亲的。

“他眉毛很粗,轮廓长得很好,五官端正,1.75米左右的个子,高大却很温柔。

”初见钟崇鑫,张淑英便被打动了。

这个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年轻军官,英俊、和善,“一说一个笑”,之前那些凶狠、剽悍的军官印象一扫而空,她的心,有着说不出的绵密和妥帖。

钟崇鑫也一样,张淑英的端庄秀丽让他一见倾心,看着刚从女子私塾毕业的她端正地写下“洋头口”三个字时,他顿时赞不绝口。

在青春的站台相遇,喜悦充溢着两颗年轻的心。

一个月后,一场盛大的婚礼在福州举行。

张淑英身穿大红旗袍,头戴钟崇鑫百般周折拿到的、她最喜欢的白头纱,脚上,是钟崇鑫为她添置的最时髦的高跟皮鞋。

军车来接新娘的时候,看热闹的人几乎挤破了门槛,这样的风光和浪漫让小姐妹们羡慕不已。

不久,张淑英随钟崇鑫来到南京。

闲暇,他喜欢带她逛街,虽然两人没有牵手,但距离不会超过一个拳头;她做的那些简单的饭菜,他都会满怀柔情甘之如饴;他怜惜她,不让她洗衣服,说“军装太厚了”,会磨破她的手;他的军饷也归她管,她想买什么,他一律支持。

“感情好,是放在心里头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

一个抗战老兵的昆明姻缘

一个抗战老兵的昆明姻缘

一个抗战老兵的昆明姻缘
王宏志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2015(0)12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地处昆明北郊的麻线营村,产生了一个中国远征军战士与村里姑娘的一段旷世婚姻,曾一度成为当地的美谈。

上个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由在昆仑关刚打了胜仗的戴安澜将军率200师作为先头部队由广西经昆明赴缅参战。

抗战老兵陈凯是中国远征军200师的一名坦克兵,安徽蚌埠李楼乡人,在担任坦克兵前曾当过炊事兵、汽车驾驶兵,还教过其长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女儿开车。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王宏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个抗战老兵的无悔人生
2.《醒世姻缘传》"一个"的语法化等级
3.一个漂亮女人的三次姻缘
4.“我们班就我一个活下来了”——记抗战老兵向本金
5.《醒世姻缘传》中开头"一个"的语义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踏山跨海,只为找到你——退役军人徐振理为新四军老战士、烈士后人寻亲的故事

踏山跨海,只为找到你——退役军人徐振理为新四军老战士、烈士后人寻亲的故事

62岁的徐振理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半生竟会和“寻找”二字联系在一起。

从2014年12月16日起,到2021年8月22日,7年间,他5次上央视《等着我》栏目,为新四军老战士寻找战友、救命恩人,为烈士后人寻找烈士牺牲地,捧回英雄遗骸……央视《等着我》栏目自开办以来,5次登上该栏目为新四军英烈寻亲的红色志愿者仅他一人。

2022年3月,春暖花开,在江苏省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工作室,我们见到了他,他是这个县的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他调侃:在全国像他这样的草根会长也许只有他一人。

因为他只是乡镇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

徐振理与央视《等着我》栏目结缘是在2014年。

2014年12月16日晚,央视《等着我》栏目首播,91岁的阜宁籍新四军老战士王博夫给主持人倪萍拿出一张18人的残损老照片,并说这是他的护身符。

原来,这张残损照片是新四军三师八旅和二十二团、二十三团、二十四团4支宣传队,于1941年4月,在江苏省阜宁县二区辛荡村举行“五卅”汇演大会时拍摄的。

后来,王博夫的战友朱子龙住宿在一个老乡家,无意间在床下捡到这张残损照片,看到上面有王博夫,就转送给了他。

因战火倥偬,王博夫和朱子龙失去了联系。

跨越73年后,徐振理受托寻找朱子龙和这张18人的残损老照片的另一半,几经周折,被徐振理考证为是85人的大合影,并为王博夫找到了当年赠送给他照片的战友朱子龙的子女,帮助老人完成了73年的未了心愿。

在《等着我》节目现场,王博夫老人和朱子龙子女喜泣相拥。

倪萍说:老人寻找的是一代生命,找回的是那一代年轻人无悔的青春啊!徐振理再上央视《等着我》栏目是在两年后,他作为志愿者为滨海县8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王飞吼,找到了救命恩人“刘嫂子”的后人。

1943年,13岁的王飞吼是一名儿童团长,他在一次书写抗战标语时,突遭侵华日军的袭击,日军的刺刀向他胸前刺来,生死攸关之际,一位素不相识的年■鲁青袁哲——退役军人徐振理为新四军老战士、烈士后人寻亲的故事踏山跨海,只为找到你徐振理和滨海县“重走宋公堤”银晖志愿队2022.4铁军·特别策划TIEJUN·TEBIECEHUA封面故事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2.4轻孕妇猛地为他挡开刺刀,救了他一命。

走心入骨是战友——新四军老兵顾理昌的传世故事

走心入骨是战友——新四军老兵顾理昌的传世故事

2020.7炎热的北京。

在一套不宽敞、家什陈旧简陋的居室里,89岁的顾理昌坐在我们架起的摄像机前,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

说着说着,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我命大,活了下来,跟我一起出来抗日的不少人早就牺牲了。

离休前,顾理昌是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1925年8月,顾理昌出生在江苏海安一个叫顾陶村的海边村落。

祖辈是农民,他读过私塾、高级小学。

全面抗战爆发,目睹日军肆无忌惮的暴行,顾理昌满腔仇恨。

1940年,新四军东进开辟苏中根据地,15岁的顾理昌开始投身抗日活动。

走上革命道路,他始终铭记着一个领路人:袁顺森。

2007年5月,顾理昌从北京来到江苏高邮,买了花篮走进烈士陵园,跪在袁顺森同志的墓前,像孩子一样痛哭起来,哭诉着与这位战友别离60年的绵绵哀思。

1947年7月,袁顺森带领部队在高邮作战时牺牲,年仅30岁。

袁顺森比顾理昌大8岁,相识于1940年。

这一年秋天,新四军组织的民运工作队深入苏中地区,袁顺森分在如东县浒澪镇,负责学校、商界等行业的民运工作。

顾理昌当时在浒澪镇读书,袁顺森慧眼识人,动员顾理昌担任儿童团长。

他说儿童团、农抗会、妇抗会等都是为了抗日救国成立的,一个组织好比一根筷子,筷子多了拽在手里不容易折断,这叫全民抗战力量大。

袁顺森见顾理昌字写得好,教他上街买来彩色油光纸,自己拟好内容,让顾理昌书写抗日标语,写完一起上街去张贴。

一次贴标语时,正好遇上苏北参议会副议长朱克靖。

朱克靖看后,赞扬标语写得好。

袁顺森向朱克靖介绍顾理昌是儿童团长,朱克靖拍了拍顾理昌肩膀说,“好好干”。

第二年4月,顾理昌跟随民运工作队参加了苏中军区成立大会,聆听了粟裕师长的讲话,还学唱了《苏中军区成立歌》,他最喜欢歌中那句“军民团结是军区的旗帜”。

一天,袁顺森派民运队员张凤娇找顾理昌谈话,辅导他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共产党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入党和党组织活动为啥秘密进行等问题。

铭记,和抗战军官那段凄美的爱情

铭记,和抗战军官那段凄美的爱情

铭记,和抗战军官那段凄美的爱情作者:郝瑶冉文来源:《党员文摘》2015年第05期1935年,14岁的张淑英做了国民革命军军官钟崇鑫的新娘。

两年之后的1937年,钟崇鑫随军开赴抗日战场,再无消息。

1944年,苦苦等待的张淑英接到丈夫已经阵亡的抚恤令,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70多年过去了,这份曾经甜美的爱情,一直深埋在张淑英的心底。

2014年11月,93岁的张淑英前往供奉抗日捐躯将士灵位的台北忠烈祠,只为看到英烈谱上丈夫“钟崇鑫”这个让她刻骨铭心的名字。

与年轻军官相亲一见钟情张淑英1921年出生在福州台江码头附近,父母是生意人。

她14岁时,随父母搬到了台江洋头口一带。

1935年春天,经人介绍,张淑英在母亲的陪伴下,到福州西湖与一个年轻军官相亲。

这个年轻军官就是重庆荣昌安福镇人钟崇鑫,是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生,时任国民革命军71军87师的少校参谋。

初次见面,她就被对方打动了。

“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子,长得高大却很温和。

”张淑英老人回忆说,“他问我会不会写字,我回答会的。

没想到,他去拿出纸笔来,我便写了‘洋头口’三个字,他看了赞不绝口。

”钟崇鑫家里三代单传,母亲催促他早日结婚。

订婚一个月后,两人在福州举办了婚礼,细心的新郎还特意为新娘弄到了西式白色长头纱。

张淑英老人回忆起当年甜蜜的情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当时,姐妹们都说我好福气,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结婚后,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他按照福州的习俗,叫我‘阿妹’。

”张淑英老人说,“他把每个月的军饷都交给我,还鼓励我多学文化,而且还不让我洗衣服。

”不过,丈夫不喜欢她化妆和穿颜色艳丽的旗袍,“他总是说,阿妹不化妆就很美”。

1935年,农历八月,钟崇鑫所在部队调到南京下关,张淑英跟随丈夫来到南京。

由于经常搬家,她感觉自己给丈夫带来很多麻烦,让丈夫分心。

最后,张淑英和婆婆搬到江阴乡下,钟崇鑫每周回家探望一次家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钟崇鑫随部队调往上海奔赴抗日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老兵传奇新婚夫妇当年因抗战天各一方失散60年,晚年找老伴,对方竟是原配!抗战老兵邱大明其人奇人异事一,日本侵华时期邱大明、刘泽华就居住这样的房子92岁的抗战老兵邱大明和88岁的刘泽华在接受我的造访(摄影:甘侠义记者)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我刚刚去重庆和广州采访。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生活在重庆市的邱大明老人。

如果让我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邱大明老人的一生的话,我只能用:“92岁、61年、210块和一脚踹踏”来“浓缩”他的人生和现状。

顾名思义,92岁,当然是老人现在的年龄。

(笔者说明:此文初稿写于2006年。

)61年,指的是因为日本发动的战争,他和原配妻子在分别61年之后重逢,再婚。

210块的“块”字,是北京土话,指的是人民币的“元”。

邱大明准确的收入是210元。

那么“一脚踹塌”的意思是,邱大明现在居住寓所的墙,我一脚可以踹塌。

其实,邱大明老人是国军抗战将士们人生的“浓缩”代表,他们的人生具有“远去时代”、“已去时代”的意义和烙印。

看见这一个人,就看清楚这一批人;而且,就了解了一支曾经的军队;了解了在二战中曾经让侵华日军焦头烂额的军队的全部由来及其根源和去向。

站在邱大明老人的家中,我感慨万千:侵华日军轰炸陪都重庆的时候,邱大明住的房子就应该是这样的。

如今,快70年过去了,很多重庆人的生活条件都大大地改观了,可是,我们曾经参加抗战的老兵邱大明还住在这么破烂的地方。

在邱大明家里,环顾四周,除了电视是今天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印迹、和历史的还原。

没有想到的是,邱大明非常健谈。

他像一架打开的收音机,只要你不关上开关;他就永远地播放自己坎坷的人生和对战争的看法。

这声音和思想的专递,时而,像慷慨激昂的交响乐;时而,又像委婉动听的小夜曲;还像伤感悲伤的少女们在乡间小溪旁的抽泣……。

我方军去过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

在世界各国的国情中,国民“有罪”和“终生有罪”,这样的国家着实不多。

他邱大明是1975年被释放的,毛主席、蒋介石也都逝世40年了。

可是,在看官中,还有不少人认为:“邱大明是反动派,应该被镇压。

”——就是说他“罪不可赦”、“终生有罪”、“不可宽恕”。

如果我说:“邱大明在抗战中被日寇的步枪子弹击中两枪!”这,当然还是“罪不可赦”。

——我是日本通,日本人看中国人从来是这样的情景:“四个人以对手的方式站在互殴的对手面前;其中,两位日本人踌躇满志、信心勃勃。

而那两位中国人,已经被互殴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

——作为中国人的人生部分:就是自己打自己。

这一点,日本人已经是习以为常、举杯相庆了。

”在对邱大明等国军抗战将士问题的同情,中国人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演变着。

在1950年,就没有人敢于同情他们。

在1967年,就更没有人同情他们,1966年,中国人有六亿人每一天早上都做仪式:“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那时,美国一亿人口中,没有一人敬祝美国总统“万寿无疆”、敬祝副总统“身体健康”。

现在的中国,也已经无一人“敬祝万寿无疆”了。

——这就是变化。

1860年以后,美国人没有屠杀美国人的记录。

2037年,卢沟桥事变一百周年时,中国人民之间的敌人还是在中国人民中间吗?——邱大明就是一部分中国人民的敌人。

尽管他曾经和侵华日军血战过。

本自然段说的是“国军抗战老兵邱大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然生活无改观。

”其实,政治上(国家荣誉)他、他们,也是无从改观。

而且,丝毫没有改观的希望。

——至死如此。

这就是我方军下的政治、时代、历史的定义。

邱大明、刘泽华每月只有210元人民币的特困补助二,善待国军抗战老兵已经是一句空话2006年9月1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我的好朋友《重庆晨报》的记者夏显虎记者、甘侠义记者,带我去了92岁的抗战参加者邱大明先生的家。

邱大明先生的寓所在重庆长江南岸区的野猫溪,顺着崎岖不平的山间石阶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等走到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时,就走到了。

如果没有四川当地记者的带领,想在重庆市叫作“野猫溪”的地方找个人物的话,可能比登天还要困难。

首先是问路,对方可以听懂北京话,可是,他们说的四川话我却未必完全可以理解。

——多亏重庆当地记者!夏显虎、甘侠义是四川的大记者,他们是最早采访抗战老兵邱大明的记者之一,他们写邱大明的文章已经风靡中国的媒体;他们笔下的抗战亲历者已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得到永生。

他们笔下所描绘的邱大明,无疑,已经是脍炙人口的;要不,我这个北京的追星族怎么会一路追到重庆去呢?尽管是赴四川记者之后尘,我同样感到采访充满意义。

四川重庆记者甘侠义、夏显虎带领我去重庆江北城三洞桥邱大明老汉家。

一进门,92岁的邱大明就微笑着走过来和我们握手。

我自以为92岁的老人应该接近“呆傻、迟钝”的范畴,谁知道全然不同,邱老头子非常精神、健康、健谈。

邱大明的老伴儿88岁,叫刘泽华。

她刚刚摔断了胳膊,坐在床上不能动换。

刘泽华看见甘侠义记者就像看见了亲人一样,她拉着甘侠义记者的手哭诉了起来:“……胳膊摔断喽,没有钱医治……。

你们来看看我们,太好了。

”我拿出200元钱放在老太太手上,她感动地又哭了。

我感到她浑身软软的,像面条一样。

我轻轻扶了她受伤的臂膀一下,她马上痛苦万分的呻吟。

吓得我急忙缩回手来。

采访开始。

我以下的文章部分引用四川重庆记者夏显虎的文章:“70年前,1936年秋天,四川宣汉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一个名叫李德芳的农家姑娘,偷偷和一个驻扎在当地的国民党士兵邱大明结婚了。

”那时的邱大明在中国政府军20军杨森的部队。

甘侠义记者告诉我:杨森,四川军阀,娶妻几十个。

杨森,就是今天的“西安杨森”制药集团的那个总裁杨森。

“邱大明是四川荣昌县人,19岁参军,随部队调遣到四川宣汉驻扎。

在那里,经过司务长的介绍,邱大明认识了李德芳,并经李德芳父母的同意,他俩确定了恋爱关系。

由于军队不允许士兵和驻地百姓结婚,邱大明就只能与李德芳偷偷来往。

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就决定结婚了。

那时,李德芳才17岁。

婚后邱大明仍然呆在部队,不值班的时候,他就跑到李德芳家里,和妻子恩爱缠绵。

(李德芳就是今天的刘泽华。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鬼子随随便便就枪杀一个中国人。

半年后的一个晚上,邱大明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连夜开拔奔赴四川万源。

来不及向妻子道别,邱大明就随部队走了。

”邱大明对我说:“当时是紧急集合,军官在夜幕苍茫中声嘶力竭地训话:“弟兄们!经过整编,我们要连夜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了。

今天,我们要强行军到万源县集结,在那里,我们和兄弟部队一律打乱系统,重新整编成新的部队。

如果谁开小差的话,当兵的要挨打,当军官的就地枪决!”当时,我们川军武器非常不好,只有少量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捷克轻机枪装备部队。

一个连百十号人,只有2/3的士兵有中正式步枪。

我们川军先开到淞沪前线,败下阵来撤退南京。

当时,南京都失守了,让我们川军顶上去。

我们同日军作战是打一回,败一回;打一回,败一回。

飞机没有,坦克没有,骑兵没有。

好在我们部队有少量的枪榴弹,还是美国支持的。

”邱大明说:“数不清的弟兄们战死了,连我们师的师长和副师长也阵亡了。

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说是横行肆虐,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干尽坏事。

”邱大明手指老伴儿,叹口气对我说:“这一走,就是60多年。

”刘泽华对我说:“我17岁,刚刚结婚5个月。

他就上前线抗日去了!”邱大明所在部队是杨森的部队,开赴上海补充淞沪抗战爆发被打垮的国军。

随即溃退至南京。

然后,再转战江西九江、湖北枝城一带抗日。

邱大明也因为拼命杀敌,升为少尉排长。

有一天,战斗间隙,邱大明在一个集镇上,碰见一位老婆婆坐在路边伤心哭泣。

老婆婆说,她得到一块银圆,准备到街上买点大米,却被告知是块假银圆。

邱大明拿过银圆,趁老婆婆不注意,就用自己的一块真银圆和老婆婆的假银圆调换了,交给老婆婆。

说:您别哭了,这银圆不是假的,去买大米吧。

老婆婆很高兴地走了。

邱大明把那假银圆揣在左胸的内衣口袋里,又回到战场上去了。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侵华日军一颗流弹击中邱大明的左胸部,这重重的一击把邱大明打了一个跟头。

弟兄们都大喊:“排长中弹受伤了!”滚到坡下的邱大明慢慢恢复了紧张的神志,他伸手一摸,发现是那块假银圆挡住了日军的子弹,救了他一命。

多年以后,当他和李德芳(今天的刘泽华)奇迹般重逢时,他也认为是自己积德行善的结果。

三,淞沪抗战爆发两人分离,时隔60载再婚照片说明:邱大明一年前开始随老伴儿一起相信天主教,说是为了精神上有寄托。

“失散61年再婚夫妻竟然是原配”四川重庆记者夏显虎以此为题在《重庆晨报》上馔文描写这段人间奇事。

我突发奇想,一再追问这对亲历抗日战争聚散离合的老夫妻:“如果不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你们的事情是否会被更多的人物提及?关注?比方,四川各大报纸都采访了你们;四川电视台也追踪报道了你们。

甚至,中央电视台也在主要节目中播放了你们的坎坷经历。

如果没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的话,你们二位会不会被人们忘却?”邱大明和刘泽华一时语塞。

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我会问这样的问题。

四川重庆记者夏显虎在他的采访记中这样写到:新婚半年,丈夫上战场,天各一方60年。

年老寻伴,对方竟是原配!惊喜交加,演绎爱情传奇。

我市惊现爱情传奇:新婚夫妇当年因抗战天各一方失散60年,晚年找老伴,竟发现对方是原配!近日,记者在南坪这对患难夫妻家里,采访了这个惊世爱情故事。

刘泽华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嫁给一个高大的男人。

那时正值抗战,丈夫在结婚半年后随部队开拔,从此再无消息。

刘泽华后来又结了婚,1954年来到重庆,住在两路口。

后来,她在南坪的一座山上,买了一套很小的房子,住了下来。

刘泽华的老伴去世了,家里就出现了很多矛盾,刘泽华老人住不下去了,就带着积蓄的一点钱,悄然出走。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孤独地在山城的街头飘荡。

最后,她来到江北城三洞桥,偶然认识了一个中年女子。

那女子就把老人带回家,认老人做干娘,让老人暂住下来。

干女儿夫妻俩都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老人就得经常把随身藏着的钱拿出来,买米买菜,补贴一家人的吃喝。

这样住了一年多时间,老人带的钱就剩余不多了。

老人很着急啊,身上没了钱,干女儿一家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哪来闲钱喂养她这捡来的老婆子啊?老人在麻将馆里认识了叫李蜡芝的热心妇女。

于是老人就托李蜡芝帮她找一个合适的老伴。

李蜡芝很是同情老人的遭遇。

几天后就有消息了:这老汉是李蜡芝的干爹,一个人住,也是很孤独的,身体还很硬朗,有简陋而干净的住处。

刘泽华老人满心期望地等了几天,那个老汉却没有露面。

刘泽华坐不住了,主动提出在李蜡芝的家里见见那老汉。

左等右等,那老汉终于来啦,戴个很旧但很干净的草帽,那时是夏天。

那老汉一进门,居然像个害羞的姑娘,低着头半天才低声说:“我没钱,吃低保的,养不起你。

”“我不要你养啊,我还有点钱,我只要个落脚的地方就行了。

”但是,那老汉又不开腔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