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de)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de)特点、景物描写(de)角度,景物描写(de)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de)问法其相应(de)答题方向是不一样(de),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de)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de)考查角度作相应(de)解题分析.一、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1、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de)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de)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de)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de)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de)方向是一致(de).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de)问题,即给出准确(de)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de)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de)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de)残云—中条(de)疏雨—远山(de)树色—激荡(de)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de)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de)空幽,宁静.注意: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和分析描写(de)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de),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de)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本身(de)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问:诗(de)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de)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de)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de)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de)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de),只是要求赏析(de)目标不一样而已.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de)菊(de)香味;3、品高(亦可回答具有高尚品格):诗人将菊花(de)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de)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de)品格修养.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好事近宋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de)名字.问: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de) 试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问法要求明确,考生需要通读全诗来赏析诗人在描写景物(月色)过程中所使用(de)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答题步骤:同例1本题答案解析:1、运用了比喻(de)修辞手法.用“玉”来比喻“月色”,突出月光(de)温润皎洁(de)特点;2、白描(也可答语言特点—语言质朴淡雅平铺直叙),诗人用近乎直白(de)口语交代月亮(de)视野角度,并解释其原因,没有华丽(de)语言去修饰月光(de)精致,却使得美丽(de)月色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洗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3、虚实结合,月亮到万花川谷是实景,而面对眼前美丽(de)月色,诗人油然产生对十五十六月色(de)神往,这是虚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丽月色(de)神往.二、分析景物描写(de)角度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画堂春宋张先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问:1、请从写景顺序(de)角度赏析该词,并分析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de)情感2、所谓“景美人更美”,试分析该词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歌女(de)美问题解析:关于景物描写(de)角度(de)问法是一个相对笼统(de)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de)角度有一个系统框架,如本题要求从顺序角度去赏析,而顺序角度又包括时间上(de)、空间上(de),除此之外,还有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角度,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有木有既定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求考生要综合以上角度,联系具体诗句去逐一解答.答题步骤:首先给出你从目标诗句中提炼出来(de)景物描写角度,然后结合具体(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原则同例1,主要角度不漏过,次要角度不放过,争取把分数拿满.本题答案解析:问1答案:1、远近结合.首先写到湖中莲花(de)模样,再写外湖(de)莲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de)好时光.接着继续展开远景—天放晴了,雨后(de)青山,格外(de)青绿,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de)白鸥,显得格外(de)白净;2、高低结合.诗人俯仰上下,只见水天相接,融而为一体.游湖之人陶醉此景,于是听任船只在湖水中缓缓前行.这样美好(de)大自然里,游人忘乎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de)主人.人在船中,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3、这首词通过描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湖山(de)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de)无限热爱之情.问2答案:1、歌声美.词中“桃叶浅声双唱”,写采莲女子(de)歌声轻柔,动听悦耳;2、容貌美.“杏红深色轻衣”,描写出了青山绿水之下,女子们杏红色(de)衣着,更显得色彩艳丽,衬托出女子们青春美丽(de)容颜;3、性灵美.词人印象深刻(de)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有余热,女子们采得荷叶遮面,尽显女子娇柔之态,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感觉到自己也分得了她们手中荷叶带来(de)一份绿阴凉意,烘托出歌女们性灵之美.例4、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后面(de)题目.吴江宋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注:合,应该(de)意思问:从写景(de)角度赏析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de)妙处.问题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de)笼统式提问,根据例3解析并结合颔联所表现出来(de)写景角度,我们需要从感官角度、虚实角度对应回答.本题答案解析: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相结合:江上旖旎(de)风光,让人不自禁(de)想画下来,却又难以描绘,宁静(de)江面上有着断续(de)鸟啼声,却又寻不见踪影;2、虚实角度:美丽(de)景色无从下笔去描绘,寻觅鸟啼声却发现声音从深深(de)芦苇之中传来,看得见,听得着,却又画不得,寻不到,虚虚实实,更加凸显出吴江那种天然之美.例4—1度梅岭清张衍懿拔起危峰万仞雄,势临百粤控南中.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箭通.古碣尚留唐相迹,荒祠谁祀越王功.只今四海梯航日,早见征车度晓风. 注:古碣:记载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梅岭道路之功(de)碑碣;越王: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de)赵佗.问:诗歌是如何描写梅岭(de) 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梅岭拔地而起高万仞之势(de)雄姿以及梅岭俯视百粤(de)情态,以此表现梅岭(de)高险雄峻;2、诗人先总括梅岭(de)气势,后写到具体(de)古碣、荒祠等,又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梅岭(de)历史、文化积淀.三、分析景物描写(de)作用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问: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诗歌鉴赏中,“景为情而生,情由景而发”,故在赏析写景(de)作用时,最直白(de)提问变体就是试从景和情(de)关系去简要赏析目标诗句,其次,景物描写(de)作用还要从诗歌内容上、结构上加以分析,所以一般而言,分析本类题型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写景(de)诗句在内容、结构、情感主旨上(de)作用这三个方向作答.答题步骤:首先找出要求作答(de)目标诗句,熟读并加以理解,特别是要关注目标诗句在全诗(词)中(de)位置,在之于结构上(de)作用,往往是受目标诗句(de)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de)作用,然后从它是否在这三个方面产生作用去作答,一般先从内容上入手,然后是结构,再回答情感主旨.本题答案解析:1、露浓花瘦,表明了故事发生(de)时间是在春天(de)早晨,地点是在花园;2、烘托了少女“薄汗轻衣透”(de)娇美模样(人物形象).注: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句,本题目标诗句主要是交代了时间、地点等内容,即内容上(de)作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作用,故略,情感主旨上,这一句写景只是侧面烘托出一个少女娇美模样,没有抽象(de)情感表达.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宋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问:本诗第二句(de)意思是什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目标诗句是颔联,很明显(de)一个答题主要方向就要考虑到结构上.答案解析:1、内容上,交代了诗人起夜(de)原因—天太冷,被子冷(de)像铁,冻得睡不着;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照应题目,交代了夜起(de)原因是被子冰冷梦不成;启下,引出诗人因为睡不着觉,所以干脆起来傍着梅花读书.例6—1夜泊水村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陆游自称问:试分析尾联(de)内涵及其在全诗中(de)作用.问题解析:先读懂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再分别逐条作答.分析内涵即翻译原目标诗句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读懂了没有,能否利用储备(de)语文知识加以理解目标诗句,并做出准确(de)翻译.作用这一问解析参照例6.答案解析:内涵:尾联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de)寂寥景象—所看到(de)是荒寒(de)汀州之上(de)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之所怎能不叫人潸然落泪呢作用:以景结情,通过对水村寂寥(de)景象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孤独寂寞(de)情感.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问:试从情与景(de)关系分析诗歌(de)前两句.问题解析:本题(de)问法即是景之于情(de)作用常见(de)提问变体,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个答题(de)方向,即通过景物(de)描写烘托出了什么主旨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景物本身(de)特点,本题就是典型(de)一种模式—乐景衬哀情.答案解析:1、诗歌(de)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似锦(de)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他想,于寒食节身在远方思念亲人(de)痛苦与悲伤,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更苦.本节总结:一、景物描写(de)特点常有:(1)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由早到晚、由远及近、由高到低;(3)自然(侧重寻常事物)、清新自然(侧重春天嫩绿,早发(de)景物)、凄清寂寥、粗犷雄浑、神秘诡异、色彩绚丽;(4)层层深入、画面丰富二、景物描写(de)角度常有:(1)感官类:视觉、听觉、嗅觉;(2)顺序类:时间上—早、晚、春、夏、秋、冬;空间上—高、低、远、近、正面、侧面描写;(3)虚实角度、侧面烘托三、景物描写(de)作用:(1)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目标事物(de)外貌形状;(2)结构上 2—1 开头景物描写: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2 中间景物描写:承上启下、过渡连接;2—3 结尾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呼应开头(标题)、深化主题;(3)情感主旨上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课堂讲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相应问题.赠燕李晏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1、诗歌首句“王谢堂前燕”一句(de)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概括.2、诗歌(de)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副怎样(de)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de)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应问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1.嘉佑六年,作者赴陕西路过渑池,其弟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下本诗回赠其弟;2、据苏轼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de)房壁上题诗;3、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问1: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de)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高适黄鸟偏偏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问:1、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de) 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悲伤 2、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de)作用。
专题02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诗歌赏析之景物描写
诗歌赏析之景物描写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赏析中景物描写相关题型的答题格式:一是画面描绘;二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画面描绘和一、创景导入1、PPT出示谈论景与情关系的观点:(1)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2)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3)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导入语:由这三位文人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景物在古诗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诗歌中的写景句也是中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考点。
因此,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相关内容。
(出示课件、板书:景物描写)。
2、概念明晰:景物描写: 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
3、常见题型: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写景句所展现的画面或诗中写景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或请简要赏析某个句子(写景句)。
二、(一)画面描绘之答题技巧1、方法指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画面描绘的答题方式吗?)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妙用修辞,生动描写+画面总特点概括。
过渡语:我们通过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点,来体会画面描绘的答题技巧。
2、温习旧知: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描绘画面注意步骤:(1)找出描写到的主要景物:山、烟、日、城(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山(重叠)、烟(长)、日(落)、城(孤)(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描述出来:山:崇山峻岭。
烟:炊烟袅袅。
日:夕阳西下。
城:一座孤城。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成画面(概括画面特点):站在险峻的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三)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 对偶
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细描、衬托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Hale Waihona Puke 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4、白描
5、多种观察角度结合
6、多角度描写
此外:侧面烘托 叠音词的运用
渲染
多种意象组合
方法一:运用修辞
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 什么样的作用。
▪ 例1、(08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 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2、诗的前两句写雨后池塘水面平静,像新磨的明 镜一样,映照着檐楹,写出了池水平静时的景象; 后两句写忽然刮起了东风,杨柳随风翩翩起舞, 触破了湖面的平静,让湖面泛起万点涟漪,写出 了池水动态的景象。
诗歌鉴赏之写景技巧答题模式范例
早春寻李校书
❖
元稹
❖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
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
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三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运用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 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生 动形象描写了事物。
❖ 2、动静结合。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 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渲染出早春 的生机。
❖ 3、调动多种感觉写景。云白、柳绿、梅红等 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 小”写的是听觉,全面而细致地写出了早春 风物。
❖ 4、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是近 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 使画面具有层次感。
❖ 5、用词精妙。如“穿”字形象地写出春的活 力,破土而出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含”字写出了梅花的含苞待放的情状,生 动写出红梅迎春之势。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鉴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与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与答题技巧一.答题模板1.第一种形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答分析:景--情--境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一个双音节的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清冷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为什么?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①迟日:出自《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句。
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 / 72.第二种形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的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续上示例《绝句二首》(其一)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答: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 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 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 诗的关键?为什么?或:诗中的哪一个词 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 用?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如何表现了怎样的意象特点和 怎样的意境,或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第一种类型: ⑴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 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 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 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 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 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 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 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 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 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⑸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 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 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⑹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 (形和色),听觉(声),嗅觉, 味觉,触觉;或通感。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 ⑴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 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⑵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 描写,细节描写。 ⑶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 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设问,反 问,反语。 ⑷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七种类型:分析人物形象 常式问:简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概括是什么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 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③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 感情。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考点:1.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 4.思想感情
【理解情景型】提问: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
通过对……的描写(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海浪滔天的雄伟气势。
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描述画面型】提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如:寂静冷清的意境。
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恬淡清幽的意境。
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被贬后的抑郁和惆怅之情。
【鉴赏人物型】提问:诗中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如: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
生活环境的清幽。
隐居生活。
表达了他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
高洁不俗。
悠闲潇洒。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追求。
【炼字型】提问:该字好在那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这个字的意思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分析技巧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
”(清?诗丐《绝命诗》)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无名氏《四喜诗》)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一、分析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应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答题示例: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答:此诗通过描写凉气、月光、重露、飞萤、宿鸟等意象展现出深秋月夜的景象。
(步骤一)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围。
(步骤二)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
(步骤三)江宁夹口(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诗人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这首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步骤一),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般分为抒情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此外还有结构特点)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两种。
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出题类型及答题技巧——分析意象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出题类型及答题技巧——分析意象类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
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1、指认形象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试题解析】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
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晚时分。
2、体会画面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
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
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
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
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试题解析】这句诗借野水、渡口、孤舟的形象,描绘了孤寂的心绪。
如何使这几个简单的形象与作者的心绪融为一体,这就需要考生通过想象营造充实画面了。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答题步骤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②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术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关键字词”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赏析重要诗句”答题步骤: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意及其独特的表现力。
(如果本句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②概括本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六、“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使用的。
③此手法的作用(术语),刻画了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
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1. 以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有哪些方法分析景物描写可以从以下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 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效果:渲染——通过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分析渲染了什么氛围——就景物本身分析衬托或烘托——分析景物中的人物的性格、心情等——就景物与人物、情节的联系写景的方法(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二)动静结合(三)色彩的渲染(四)采用白描手法写景(五)从多种感官写【触觉,视觉,听觉】(六)移步换景,多角度的进行描写(七)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八)对比描写,突出景物特点例如: 1.孙犁《荷花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或衬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3.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附: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对回答有疑问请追问!如果赞同请及时选满意答案,您的赞同是我助人为乐的动力谢谢。
鉴赏景物描写句子的答题格式42条
鉴赏景物描写句子的答题格式42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鉴赏景物描写句子的答题格式42条1.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技法分析ppt课件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杜荀鹤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16.后人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一句意味深长,请说说这句诗蕴含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6分)
答案:①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 苦状况。 ②这既是对堂弟刻苦求学的劝勉(别人的维度),也是对自我的宽慰 与勉励(自己的维度), ③同时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追求 充盈的精神世界。(社会的维度)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人说“坼”、 “浮”两字很有表现力,请探究这两个字的表现力体现在哪里?
炼字题:①释义-②翻译、描画面-③手法+效果-④感情
①“坼”:分裂、划分,“浮”:漂浮。(释字) ②洞庭湖浩瀚无边仿佛把吴楚东南划分开,日夜 星辰昼夜好像都漂浮在湖面上。(翻译、描画面) ③运用想象、夸张手法,借景抒情,写出了洞庭 湖的磅礴气势,具有鲜明的动态感,描绘了一幅浩瀚 壮阔、气势宏大的洞庭湖景图。(手法+效果) ④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孤独漂泊之感。(情感)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明特色: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②列例证:词
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句比 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③析作用:表现了诗 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抒发了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 态度。
句的精妙之处。(6分)
(步骤一)1、释句意。理解诗句含义,描述诗句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问:1、请从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该词,并分析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所谓“景美人更美”,试分析该词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歌女的美?
问题解析:关于景物描写的角度的问法是一个相对笼统的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一个系统框架,如本题要求从顺序角度去赏析,而顺序角度又包括时间上的、空间上的,除此之外,还有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角度,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有木有既定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求考生要综合以上角度,联系具体诗句去逐一解答。
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
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的菊的香味;3、品高(亦可回答具有高尚品格):诗人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修养。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
度梅岭
【清】张衍懿
拔起危峰万仞雄,势临百粤控南中。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箭通。
古碣尚留唐相迹,荒祠谁祀越王功。只今四海梯航日,早见征车度晓风。
注:古碣:记载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梅岭道路之功的碑碣;
越王: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的赵佗。
问:诗歌是如何描写梅岭的?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梅岭拔地而起高万仞之势的雄姿以及梅岭俯视百粤的情态,以此表现梅岭的高险雄峻;
问2答案:
1、歌声美。词中“桃叶浅声双唱”,写采莲女子的歌声轻柔,动听悦耳;
2、容貌美。“杏红深色轻衣”,描写出了青山绿水之下,女子们杏红色的衣着,更显得色彩艳丽,衬托出女子们青春美丽的容颜;
3、性灵美。词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有余热,女子们采得荷叶遮面,尽显女子娇柔之态,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感觉到自己也分得了她们手中荷叶带来的一份绿阴凉意,烘托出歌女们性灵之美。
课堂讲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相应问题。
赠燕
李晏
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
1、诗歌首句“王谢堂前燕”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诗歌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应问题。
2、诗人先总括梅岭的气势,后写到具体的古碣、荒祠等,又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梅岭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
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问题解析:先读懂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再分别逐条作答。分析内涵即翻译原目标诗句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读懂了没有,能否利用储备的语文知识加以理解目标诗句,并做出准确的翻译。作用这一问解析参照例6。
答案解析:
内涵:尾联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之上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之所?怎能不叫人潸然落泪呢?
二、景物描写的角度常有:(1)感官类:视觉、听觉、嗅觉;(2)顺序类:时间上—早、晚、春、夏、秋、冬;空间上—高、低、远、近、正面、侧面描写;(3)虚实角度、侧面烘托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1)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目标事物的外貌形状;(2)结构上2—1开头景物描写:开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2中间景物描写:承上启下、过渡连接;2—3结尾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呼应开头(标题)、深化主题;(3)情感主旨上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作用:以景结情,通过对水村寂寥的景象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问:试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前两句。
问题解析:本题的问法即是景之于情的作用常见的提问变体,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个答题的方向,即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了什么主旨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景物本身的特点,本题就是典型的一种模式—乐景衬哀情。
本题答案解析:
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相结合:江上旖旎的风光,让人不自禁的想画下来,却又难以描绘,宁静的江面上有着断续的鸟啼声,却又寻不见踪影;
2、虚实角度:美丽的景色无从下笔去描绘,寻觅鸟啼声却发现声音从深深的芦苇之中传来,看得见,听得着,却又画不得,寻不到,虚虚实实,更加凸显出吴江那种天然之美。
例4—1
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的,只是要求赏析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答题步骤:同例1
本题答案解析: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玉”来比喻“月色”,突出月光的温润皎洁的特点;
2、白描(也可答语言特点—语言质朴淡雅平铺直叙),诗人用近乎直白的口语交代月亮的视野角度,并解释其原因,没有华丽的语言去修饰月光的精致,却使得美丽的月色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洗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宋】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问:本诗第二句的意思是什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目标诗句是颔联,很明显的一个答题主要方向就要考虑到结构上。
答案解析:
1、内容上,交代了诗人起夜的原因—天太冷,被子冷的像铁,冻得睡不着;
3、虚实结合,月亮到万花川谷是实景,而面对眼前美丽的月色,诗人油然产生对十五十六月色的神往,这是虚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丽月色的神往。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宋】张先
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例4、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江 【宋】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注:合,应该的意思
问:从写景的角度赏析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的妙处。
问题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笼统式提问,根据例3解析并结合颔联所表现出来的写景角度,我们需要从感官角度、虚实角度对应回答。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案解析:
1、诗歌的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他想,于寒食节身在远方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悲伤,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更苦。
本节总结:
一、景物描写的特点常有:(1)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由早到晚、由远及近、由高到低;(3)自然(侧重寻常事物)、清新自然(侧重春天嫩绿,早发的景物)、凄清寂寥、粗犷雄浑、神秘诡异、色彩绚丽;(4)层层深入、画面丰富
答题步骤:首先给出你从目标诗句中提炼出来的景物描写角度,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原则同例1,主要角度不漏过,次要角度不放过,争取把分数拿满。
本题答案解析:
问1答案:
1、远近结合。首先写到湖中莲花的模样,再写外湖的莲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接着继续展开远景—天放晴了,雨后的青山,格外的青绿,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净;
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好事近
宋【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