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为何必须接续中华道统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指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必然需要立足国家的统一,而中国的统一促进了全球多极化,保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一个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复兴的开端,正如把多个城市连接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建设繁荣的大城市,只有祖国统一才能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
历史上,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但在近代,曾遭受分裂和侵略,
另一个祖国成了白纸黑字,不能实现祖先遗志中“大一统”的梦想。
奋斗一百多年,中华魂不灭,中华民族最终完成了伟大复兴,一个完整、一致、繁荣的祖国正式迎来了自己的复兴。
现在,在中国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不受地域或其他侵略性因素的干扰,充
分发挥每一个公民的活力和智慧,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它是实现我们民族统一、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
至于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必须以祖国的统一为基石,紧紧依附国家,实现全民
教育,使更多人有机会获得知识、成长,应用新技术,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
唯有确保高等教育与国家统一接壤,将学术内涵深层次、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大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而定会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日益宏伟的梦想。
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在团结和稳定的国家基础上,不断深化统一,以统一
的精神接受创新的科学教育,使当代中国人在祖国和家园的祝福下,以最充分的热情和智慧,共同谱写一曲动人的伟大复兴之歌。
大型政治共同体的逻辑——读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大型政治共同体的逻辑——读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潘 维(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编者按:潘岳同志《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一文,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民族学等领域多位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并各抒见解予以呼应,潘维教授此文是其中一篇。
潘维1996年于美国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二十余年,是比较政治学、历史政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本文指出:“大一统”是中国政权的特质,也是其“正当性”来源;中华政治共同体能延续三千年,在于社会平等、官民互相依存、纽带的天然性、生产方式的先进性;相比强调利益集团斗争的史观,强调共同体凝聚力的史观更能引起共鸣。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1)02-0033-05一、类似的事件塑造不同的历史路径近日读到潘岳同志的奇文,比较五胡入华的三百年和日耳曼各部入主西罗马的三百年。
文章说明,这两个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中西后来不同的历史路径和不同的政治结果:一个是族群的分散封建,迄今再未有罗马大一统;另一个是胡汉融为一家,一扫汉末至三国两晋到南朝的颓废,恢复了郡县大一统的勃勃生机。
这文章带着股“仙气”。
其一,那段三百年极为血腥的中国史在他笔下变成了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史,“乱华”变成了胡汉文化大交融的“入华”。
其二,华、欧那各自三百年的历史纵横交错、非常混乱,但被他以诗词式的凝练文笔婉婉道来,居然变成了线索清晰的简史,只用了两万七千字。
其三,他用一个个精心挑选的动人故事串联那些惊心动魄的混战,更串联对中西史家重要学术观点的评议,建构了一个能与西方史观比肩的、非常中国的“民族”史观。
在潘岳看来,就形成政治共同体而言,基督教的“普世教会”不起作用,不敌日耳曼族属分收稿日期:2021 - 03 - 17作者简介: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散的文化基因。
强调分散族属的日耳曼制度基因塑造了欧洲乃至西方漫长的历史路径,从此再无罗马大一统。
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原因
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原因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现状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广泛的地域差异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大国。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借鉴西方模式中的有益因素,但必须根据本土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中国道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明确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坚持中国道路,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和挑战,取得更好的发展。
第三,中国道路可以增强国家的自主权和独立发展能力。
中国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依附于任何外部势力。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主权,坚决捍卫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独立性。
走中国道路可以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最后,中国道路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走中国道路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实现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实际,以及中国的优势和发展需求。
坚持中国道路,不仅符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目标,也有助于世界和平和全球共同发展。
祖国统一进程不可阻挡的原因
祖国统一进程不可阻挡的原因随着中国的崛起,祖国统一进程已经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祖国统一进程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进程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力量。
以下是它不可阻挡的原因:第一,历史的基础。
祖国统一的历史基础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政治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共同血统和文化基础。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总是相伴相生的。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中国历史上多次经历过分裂和统一的过程,如北宋、南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都离不开疆域的扩张和维系。
因此,祖国统一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价值诉求。
第二,民族感情的共鸣。
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同胞仍然存在着某些互相不理解、矛盾重重的问题,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民的感情相融的力量。
中国人民都有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不论是在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中国人民都渴望祖国能够早日统一,实现繁荣富强。
第三,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之间的分化和差异越来越小,更多强调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渴望在更多全球事务上发挥其重要作用。
只有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才能更加有底气地走向世界,更好地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四,历史的惨痛教训。
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历史事件中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打击和屈辱,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怀的痛。
因此,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将祖国统一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复兴的目标,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尊严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使全体国人在祖国的统一使命上形成了强烈的共识,决不容忍任何的分裂和破坏。
总之,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史、民族情感、国家发展趋势和惨痛的教训都是促使祖国统一进程不可阻挡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不会放弃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土和人民,而会更加努力地为实现祖国统一共同奋斗。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作者:楼宇烈 [ ]一当今不少人都在预言说,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乃至是“东亚”的世纪,并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汉字圈文化,将成为下一世纪的文化主流等等。
对于这些预言的准确性(或者说科学性)究竟如何,我不想妄加评议,因为这是需要由下一世纪的事实去证实的。
但我深信,这些预言的出现则绝非偶然,更不是少数东方知识分子的自大狂或所谓的“民族主义”情结,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的。
简而言之,一是随着本世纪下半世纪以来东方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变化,在文化上也开始有所自觉,恢复了对自己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自尊和自信;一是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因而迫使人们对于当今世界的文化建构,特别是其中作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加以必要的检讨,并由此而意识到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以及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建构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所以我认为,在思考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问题时,有必要首先对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中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然后才能对下一世纪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有一较为清晰和自觉的认识。
毋庸讳言,与亚洲东方所有国家一样,从总体上来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走的是一条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道路。
中国的末代王朝——清王朝,在经过康熙、乾隆、嘉庆三朝盛世后,自道光朝起开始走下坡路,朝政日趋腐败,国力日益衰弱。
当时一些有眼光的思想家,也已深刻地觉察到了清王朝和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如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于鸦片战争前夕在揭露当时清王朝的腐败和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后,就深刻地指出说:“即使英吉利不侵不叛,望风纳款,中国尚且可耻而可忧。
”〔1〕这样的政府是无法防止内乱和抵御外侮的。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同时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上“重道轻器”的偏颇和弱点。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儒学概观儒学起源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
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
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
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
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
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思想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王明生2017年01月09日16: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以其高远的价值追求、开放的世界胸怀、包容的文化视野、成功的伟大实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不仅如此,中国道路还打破西方发展模式主导世界发展的垄断格局,走出西方“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发展模式窠臼,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如同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各个国家在社会发展道路上应尊重多样性、尊重选择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但西方国家通过建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西方中心论”等话语霸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将广大发展中国家裹挟进西方体系,继续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薄弱且被动的一环。
尤其是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西方国家似乎不战而胜。
这不仅巩固了西方国家的强势地位,而且将西方话语霸权推至顶峰,有人甚至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和现代化发展道路预言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终要靠事实说话,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作出选择。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
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跨越,实现从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全球制造基地的跨越,实现从贫穷落后到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跨越。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的理由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的理由强国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近代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进行强国建设。
以下是我认为强国建设是民族复兴接力棒的理由:第一,强国建设能够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前所未有。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只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才能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只有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具备足够实力才能够让世界更加尊重和信任中国。
第二,强国建设可以带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只有当中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时,才能够在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有效。
第三,强国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在近代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进行强国建设。
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时,才能够让中华民族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第四,强国建设可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高。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社会稳定、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强国建设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高,才能够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全面、均衡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强国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只有通过强国建设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带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实现民族复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才能够让中华民族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探求其原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谐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却早已灰飞烟灭。
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是黑格尔曾说过:“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探求中华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有很多原因。
对此,学者见仁见智。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经济方面:长期以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中国是千年的农业大国,千年来不变的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人创造了以稼穑为生计的农业文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③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并存;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男耕女织、自己自足、基本不依赖商业的小农社会。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宗族间的纽带因此就比较紧密。
因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在古代,由于其稳定,减免了统治者很多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麻烦,所以为历代王朝皇帝所采纳。
当然这种模式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自然经济曾在传接中华文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核心原因(一)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保护多边贸易体制,并在气候变化、全球卫生、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欧非等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
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中国提出了许多可行的中国方案。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贫事业,通过扶贫项目和组织国际减贫合作,帮助更多国家实现脱贫目标。
中国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努力。
同时,中国倡导通过对话对抗、和平解决争端,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并通过提出可行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问题,促进了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
【2016年】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当代中国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而战国时代“九州岛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岛的情景,反映了九州岛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
……九州岛就是中国,九州岛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当谈论中国的现代化时,往往会涉及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干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现代化过程必定与其奇特的民族性休戚与共。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特色与融入世界文明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流传至今,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岁月,已经深度人心,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寄予。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务必充分尊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将自己的奇特性保持下来。
传统的道德观念、家族观念、孝道观念等,都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的奇特象征。
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人应当保持这些传统美德,用现代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与沟通,不失其民族性。
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务必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紧密的联系和沟通。
与世界对话、借鉴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阅历,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应当乐观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文化沟通体系,全面开放市场,吸引外资,让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位重要参与者。
然而,在世界性进步的同时,中国务必保持自己的民族性。
在全球化的今日,各种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碰撞层出不穷。
中国要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不容易。
中国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化相结合,需要进行现代性的解构和重新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要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借鉴外来的新观念和新技术。
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也能保持自己的奇特性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等级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等在改革开放之前,可能对现代化的进程带来阻碍。
中国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阅历,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思想观念转变方面做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创新。
中国的政治体制应该更民主、透亮,更加重视公平宁法治精神。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同时也能保持民族特色。
第一讲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
第一讲:《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引言:当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迎面扑来的是一阵恐慌的动乱;那被人们传说已久的话,可能将成为事实!二十一世纪很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中国要走向何方呢?我们看出中国要走的方向也决定了世界要走的方向,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谁是中国人:当我们关注中国寻找中华民族根源的时候,首先令我们感到困惑的就是谁是中国人?这个我们要先下个定义!在中国大陆我们说:华夏民族.海外华人叫:炎黄子孙.谁是中国人有很多的说法! 有一些是按地区来分,说在这个地方就叫中国人,有一些就说我们应该按照血统来分,还有人说用看眼睛大小来分,还有人认为我们应当按文化来分,还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按语言来分,按语言来分就最麻烦了,因为今天我们有很多是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人,还有很多他会说中国话但他却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当代学者认为:华人就是中国人,就算他加入了外国的国籍,他还是中国人。
在印尼报纸上说:“今天为了生活的需要我们已经成为印尼公民,但是对祖籍国无可否认的仍然还保留着人性自然的情感。
”(天下华人,同根同源)有一首歌叫《中国心》:流着心里的血,滂湃着中华的声音,虽然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烙上了中国印;虽然身穿洋装,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样的血,一样的种。
中国的名称和何谓中国:那么这个民族有很多的名称.我们说他叫”中国”中国最早的名字叫”神州”就是上帝所爱的土地的意思;下面还有一些:赤县,九州,华夏,以及中华.这些名字都是用来形容这个民族的;中国五千年来每一个朝代没有一个把自己叫着中国的;比如叫;夏朝,商,周,秦,汉朝等等.但是没有一个朝代说自己叫中国;我们研究下来发现中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他可以有不同的朝代,但是不同的朝代都是在中国的这个大概念之下.那么我就要问大家“中国”是什么意思!我们给大家两种解释:一种说中国的位置处在中间所以叫中国;第二种“中华”的“华”,说文化非常美丽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国外的人喜欢称自己叫华人华侨。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的理解与看法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的理解与看法题目: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和文化的繁荣衰落。
如今的当代中国,无疑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阐释当代中国是如何延续和发展历史中国的。
一、政治发展的延续与发展1. 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体制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而在当代,中国依然延续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治体制在保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领导层的连续性:中国的政治历史中,领导层的更迭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当代中国在政治方面的延续性主要体现在相对稳定的权力交接和领导班子的衔接上。
二、经济发展的延续与发展1. 农业文明的传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而当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依然保持着这一特色。
虽然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渐减少,但农业依然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基础。
2. 根植于工业化: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迅速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代中国在工业发展方面继续保持并发展中国工业的良序进行。
3. 崛起的服务业:中国的服务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代中国继承了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三、社会发展的延续与发展1.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当代中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2.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
当代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3. 社会治安和安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社会治安和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当代中国通过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文化角度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性
文化角度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五干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各族人民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才能安享和平,民族分裂必然战乱频仍。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分裂状态,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演进的主旋律,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理念,早就深深地浸透在中国人民的血脉里,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是保持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精神源泉。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从历史上看,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祖国完全统一既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更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的浩荡潮流。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既充分考虑照顾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社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严。
只有国家统一,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岸同胞应携手同心,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注定会失败。
白皮书强调,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渐进台独”,图谋推动“法理台独”,强化敌意对抗,挟洋自重,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外部势力视台湾为“棋子”,企图“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和平发展。
但无论“台独”分裂分子和外部势力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摘要:现代新儒学是创新的,以重构现代人思想为己任的儒学思潮,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对国人产生了促进儒学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并吸收西方思想解决现代化中的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中国人影响现代新儒学是不同于历史的,是创新的儒学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对当今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均产生影响。
它的创新性,在于其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研究积淀之上,作为儒学重建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和现实作独到阐述基础上,对传统儒学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由现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导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具有以知识作为先决条件的批判姿态的理性、客体性,以知识评判事物价值,吸取传统精华并加以改进,试图理性地探究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忠孝价值观,展现对个体心灵人本主义的关怀。
现代新儒学面对在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冲击下难以发展并显得凋敝的传统儒学,试图重构其儒学思想,谋求适应现代的新发展。
现当代新儒学正因其这些特征,它对于当今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于丹或李零、傅佩荣等的儒学阐发,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再解读,而是以现代甚或后现代的眼光理解、改造、重塑儒学形象及内涵,使之适应当下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解决普遍存在的虚无感,焦虑感。
“现代新儒学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延续宋明理学研究问题,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融汇西学”,以求中国现代思想建设道路的文化思潮。
尊崇宋明理学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精神取向。
他们本质上所理解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本源,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一种保守回应。
现代新儒学并非与孔教派、国粹派以至康梁哲学并列的文化保守主义,我认为,它还是更加开放的文化开放主义,是保守主义的现代变体,因为它已经面向现代改进其学说。
2024年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2024年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首先,语言文化交流是沟通桥梁的基石。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化。
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也是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我们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其次,教育体系互鉴是提升沟通能力的关键。
各国教育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将中国的教育经验分享给世界。
这样不仅能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也能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经贸合作发展是沟通桥梁的重要支撑。
经贸往来是各国之间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纽带。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各国在经贸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深化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四,科技创新合作是沟通桥梁的动力源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体系的对接,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第五,国际组织参与是沟通桥梁的重要平台。
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会议等方式,加强与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民间友好交往是沟通桥梁的润滑剂。
民间友好交往是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民间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如互访、旅游、文化交流等,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谈谈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代人接力的理解
谈谈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代人接力的理解1. 引言1.1 概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然而,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接力奋斗。
本文旨在探讨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代人接力的理解,以及接力理念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包括其概念、背景、目标等方面;第三部分将重点讨论接力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探讨其与代际传承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将通过案例分析来剖析接力理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总结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代人接力的理解,并进一步探讨加强接力理念的必要性与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接力理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不断传承与发展这一理念。
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和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加强接力理念的探索提供参考和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加良好、持续的发展。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定义和特点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概念和定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实力达到先进水平,并拥有对外影响力的国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义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
这包括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科技实力和人才资源。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为何必须接续中华道统作者:崔玉忠这里我们所说的道统,不是唐代韩愈(768~824年)以后中国诸多学人构建的狭隘儒家道统,而是不离名相,又超越名相,不离百家,又超越百家的大道。
从内圣到外王,中华道统囊括儒、释、道,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黄老之学是其典型代表。
说它不离名相,是因为心物不二,色空不二——若心无所住,则名相自然超越。
说它不离百家,是因为百家皆言大道(心术)——若心通大道,自然超越百家。
二十一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领域已经高度发达,为何我们还要接续中华文化的大本大源——道统?一、过去五百年伪人文主义盛行这是因为,自文艺复兴迄今五百年来,一种背离基督教及一切文明基本精神,违反人类清静本性的新蒙昧主义像病毒一样在世界上漫延,它打着人性解放的旗帜,走向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另一个极端,放纵人欲,名为人文主义,实为兽性主义,这是一种反道德的“伪人文主义”。
具体体现为:将德性在一切领域内最大程度地抽离——从学校知识传授到政治经济原则都是这样。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接续中华道统,就是要用中华文化符合人性的人文主义取代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伪人文主义,用新的启蒙取代近世的新蒙昧主义。
要现实这一伟大的,惊天动地的目标,需要我们认清楚过去五百年世界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这种历史路径会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不仅毁灭人的灵魂,亦将毁灭人的肉体?文艺复兴是近代史的母体。
这个由意大利佛罗伦萨金融业巨头,美第奇家族长期支持的事业改变了整个世界史。
面对中世纪基督教对商业金融的鄙视和相当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萨美第奇家族努力创造一种同情商业的文化,努力创造一种可控制的市场环境。
前者要求物欲取代道德,后者要求资本控制政治,二者锁定了过去五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路径……今天,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已经风靡世界,军工企业联合体已经主导世界。
其结果是人类精神上的空虚与混乱,资源的紧张和为掠夺资源进行的残酷战争。
二者加和,加剧了人类文明毁灭的危险——这已经成为世界上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二、教育中圣贤之学被精心屏蔽掉了教育是改变社会的基础。
为了实现物欲取代道德的目的,近代大学教育应运而生。
它以讲授实用知识、技艺为目的,而一切知识、技艺至精微处,维系清静中正心智的道德却被剔除了——圣贤之学被精心屏蔽掉了!事实上,有术而无道是极其危险的,哪怕一个人再多才多艺。
用《管子·戒第二十六》中的话说就是:“博学而不自反,心有邪。
”诸子百家皆言道、言德。
大体是内篇言道、言理、外篇言术、言事。
黄老学传世经典《管子》一书不分内、外篇,言道主要集中在《内业》、《白心》、《心术》上、下四篇中,其他篇亦有言道者,只不过显得零散。
比如《管子·戒第二十六》,言圣贤大道极为精妙,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想象一下:两千六百多年前,齐国宫庭幽暗的灯光下,两位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伟大政治家,齐桓公、管子君臣在倾心谈论大道。
他们将修行作为人生的基础,目标是为了身心的现实成就,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福祉。
他们谈到了圣、德、道这些心法的核心观念,谈到一个人有术而无道的危险——将如童子操刀,其伤必多。
什么是圣贤境界呢?在管子看来,只要正确地调节身体、情欲,自然会“静然定生”,由定生慧,成圣成贤。
我们在生活日用中当孜孜行善,好好修行。
《管子·戒第二十六》写道:“合理的饮食作息,目的是为保养生命;好恶、喜怒、哀乐,是生命的变化;聪明中正地处事,是生命本有的德能。
因此,圣人总是调节饮食安排作息,控制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不让声色物欲侵害自己,身上没有邪僻的行为,口中没有背理的言论,心清静了自然就会生定,这就是圣人。
”(原文: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聪明当物,生之德也。
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静然定生,圣也。
)什么是德呢?具体体现为仁、义二字,行为中要做到不为物欲迷惑,重德轻利,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心,无为无不为,赞天地之化育了。
《管子·戒第二十六》写道:“仁是从心里发出的,义是在外面实行的。
仁,所以不利用天下人谋私利;义,所以不利用天下人猎取私名。
仁,所以不肯取代他人而自立为王;义,所以年到七十而交出政务。
因此,圣人总是以德为上而功业在下,重视道德而轻视物欲。
道德在身,所以不被物欲所诱惑。
因此,即使身在茅舍之中,也毫无惧色;治理天下,也没有骄傲之态。
这然后才可以成为天下之王者。
其所以叫作有德,就是不必鼓动,人们也知有所努力;不用言语,人们也能够理解;不自为,事情也能做成;不召唤,人们也能到来。
这都是德的自然作用。
”(原文:仁从中出,义从外作。
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
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
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
如此,而后可以为天下王。
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
)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德性充实,才会体用兼备,证道之体,得道之用,知人、知用、知道——自在无事矣!《管子·戒第二十六》写道:“天不用动,四时自然运行,万物自然化育;君无为而治,政令自然发布,万事自然成功;心不用动,使用四肢耳目,万事万物都能正确感知。
交游少而亲者却多的,叫作知人。
用力少而成效却好的,叫作会办事。
听一言就能够贯通万物的,叫作懂得大道,因为道无所不在。
”(原文: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君不动,政令陈下而万功成;心不动,使四肢耳目而万物情。
寡交多亲,谓之知人。
寡事成功,谓之知用。
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紧接着,《管子》论证了德不配位,光有知识,道德缺失的危害。
道德是本,知识是末,这是中国文化最基础的观念之一。
《管子·戒第二十六》写道:“言语很多而不得当,不如少言;学问广博而不会反省自身,一定产生邪恶。
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是交游的凭借。
内不思考孝悌,外不直行忠信,离开这四点而空谈学问,这样的人简直是自取灭亡。
”(原文: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
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
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通“释”]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
)到这里,管子与齐桓公的对话告一段落。
穿越千年时空,今天的学者,还有多少人能听懂他们的心声——闻大道并勤而行之呢?两千年前“尊道而贱物”的金玉之言早已幻化成今天“尊物而贱道”的广告宣传,内圣之学对于当代知识界已经陌生到见面不识的程度——这是现代的愚昧,比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人,身处信息时代时代的我们在灵性上已经严重退化了!三、放纵物欲必将导致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反映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上,这种灵性上的退化表现为文明本身的倒退。
私欲膨胀,为了满足个人或特殊利益集团的私欲,客观上要求自由竞争的合法性,因为只有这样,以强凌弱才有了法理的“政治正确”基础。
西方人很少会为屠杀美洲印第安人道歉,因为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后者是病弱的异教徒,他们在“现代文明”民族丛林中被消灭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几百年来,西方学人塑造的自由竞争丛林法则,在中华道统中似乎只能用两个字表述:禽兽!这是对过去五百年来西方异化了的人文精神(非基督教精神本身)最为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关于道与欲(利)的关系,列子时代一个叫严恢的人曾经作如是问:既然学道的人能够实现富有,现在我通过积累珠玉财宝也能富有,还学道做什么?列子的回答斩钉截铁: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欲利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
幸好我还没有对你讲过,现在告诉你: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就如同鸡狗。
抢着吃饭,用角力互相斗争,胜者宰制弱者,这是禽兽的行为。
(《列子?说符第八》原文: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
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
幸哉余未汝语也。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
”)在中国先贤看来,放纵物欲与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二者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这是社会失序,经济贫困,政治动乱的根本原因——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人性本静的大道相违背的。
《礼记·乐记》的作者清楚地写道:人生来心性是清静的,这是人的天性。
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冲动,这是由人性产生的欲求。
外物的各种影响使人产生了不同的感觉,人们的喜好和厌恶的情绪就反应出来了。
人们对好的事物总是不会主动拒绝,外界的美好事物持续存在,不断诱惑人,如是人们不能反省自己,就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这样就会丧失天性。
外物对人的影响诱惑种类繁多、无穷无尽,如果好恶没有节制,那么在外物的影响下,人就会被外物诱惑并深陷其中,成为外在事物的俘虏,从而失去人的天然本性。
人变成外在事物的俘虏,就会失去天性,执着于某种欲望,这样就会有悖逆之心,虚伪之心,出现虚假敷衍的心态,就会发生纵欲放荡,为非作歹的事情。
于是强暴的人就会胁迫弱小的人,多数人就会欺凌少数人,聪明人就会欺骗愚笨的人,勇敢的人欺侮怯懦的人,生病的人没有人照顾,老幼孤独者无依无靠,这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呀!(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通“智”]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这里,真诚建议读者三复斯言,因为上面这段话从内圣到外王,说尽了人间大道。
要知道:圣贤之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预言,它不断地为古往今来、四处碰壁的世人指示未来。
从社会生活到国际政治领域,在物欲主义、弱肉强食近乎成为人类行为准则时代,是我们彻底反思过去五百年人类历史进程的时候了!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现代主义……,这些主义背后的历史背景如何,它们本质上在宣讲什么?一个难以否定的现实是:过去五百年来,人类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物质生活领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在上述主义铸就的精神生活领域却大步倒退了——这种严重失衡的局面已经影响到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现代社会对外破坏自然,对内破坏人性的残酷现实,我们怎能无动于衷!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治本之策似乎只有一种选择:回归两千多年前中国圣贤为我们明白指示的大道——接续中华道统!这不是中国人文化自豪感的膨胀,更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唯一的选择——所有具有正常心智的现代人都应清楚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