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汉代乐舞是伴随着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宫廷表演艺术。我们今天还能从出土汉墓的大量画像石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
在山东临沂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大量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长袖舞、折腰舞、鼓舞、抚瑟、吹竽等,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画像中的女伎舞姿皆呈长袖细腰的阿娜之态,加上折腰、倒立等精彩的表演艺术,又呈现出一种力量的壮美。
源于楚国的长袖舞和折腰舞为汉高祖刘邦所喜爱。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凯旋途中路经故乡沛郡时,大宴父老乡亲,“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此留下了著名的楚味浓郁的《大风歌》。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邦又巧妙地利用“四面楚歌”打心理战,瓦解敌军,致使项羽军队几乎不战而溃,。晚年的刘邦谋废太子孝惠,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事未成,乃令夫人作楚舞而自歌《鸿鹄歌》以抒发心绪。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无论悲喜,都善于运用楚歌楚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展现他对楚歌楚舞的迷恋。而从上行下效的角度来讲,刘邦的这种嗜好自然推动了长袖舞的普及和发展。
“长袖”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助舞道具和艺术特色之一,汉画中的长袖形状有两种:一为喇叭形状的筒袖,一为袖口端接一长飘带。临沂市白庄汉墓画像石中长袖属前一种形式。“长袖”后来演化为两支:一支长袖更加长,变为巾舞,其舞名亦随之改称“长巾舞”;另一支演化为“水袖”,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折腰舞后来则分别被舞蹈、杂技、戏曲、体操等所吸收继承,杂技和体育中的“踏鞠”、“蹴鞠”技艺就与长袖折腰舞融汇在一起。汉代画像石上的舞蹈图像显示了源于楚人的审美趣味。在数以千计的舞蹈图像中,舞蹈者们均着长袖舞衣,长袖或柳枝低垂,或回雪漫卷,或飞扬于空。细腰的表现,以女舞为最甚,个个杨柳细枝显得灵巧飘逸。河南省南阳汉代画像石所表现的舞蹈者细腰达到细若束素的程度。在山东省临沂市白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的舞蹈杂技者均为男伎,表演者有挥舞长袖、单膝着地后脚翘起的舞者;有翻身倒立双脚在空中为弓箭步态者;有右腿弓左腿欲提双手持桴展臂轮翻击鼓者。为舞者伴奏的有吹排箫、吹笙、吹埙、振铎、敲鼓的乐队。在陕西省绥德的汉画像石中,有男女对舞的表演,女舞伎身姿秀美,动作轻盈柔曼,为站立姿舞,其身旁的男舞,则头部夸张,表情滑稽,体态粗壮且半蹲。这种谐趣气氛的表演与一高一低的舞姿和今天我国民间流行的《秧歌》、《花灯》等舞蹈动作十分相似。
在汉代乐舞中较常见的舞蹈形式还有面具舞。舞者各戴假面具,或执兵器作攻战姿态,或戴木质假面扮十二神兽。他们手持各种兵器绳索,模拟驱赶杀逐之状。与假面具舞相近似还有各种拟兽舞蹈,舞者的假面具有的似猪,有的像猴。山东省沂南县出土的汉画像石百戏图上有一只凤鸟,上身地鸟首彩羽,下面露出一人下身,束裙穿裤着鞋。另有一巨鱼,鱼身上部露出二人上身,各戴平巾帻,着高领大袖衣。右手执鼗鼓的似兽舞蹈。这种舞蹈也是当今我国民间龙舞、狮舞等拟兽舞蹈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汉乐舞画像中还有一类为手持各种兵器的舞蹈,舞者手持棍棒、剑、刀、戈、矛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剑舞。《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汉代剑舞的形式多样,有独舞、双剑对舞、一人舞双剑等。在山东嘉祥秋胡山汉画像石中有二人击剑对舞图,二人剑来剑往,栩栩如生。
在汉代,音乐往往与舞蹈、杂技等融为一体。此时的音乐还处于先秦时期的歌、舞、乐为一体的原始形态,多作为伴奏存在。从山东沂南北寨和临沂市白庄及其他地方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出,汉代的乐器主要由击乐器(鼓)、弦乐器(瑟)、管乐器(笙、排箫)等三类构成,而最基本的配器原则是以瑟、笙、排箫等演奏旋律,而以鼓控制节奏。鼓在乐队中必不可少,因为它起着指挥的作用,古人称鼓“为群音之长”。乐器用的较多的是排箫。山东临沂市白庄画像中有一幅乐舞刻石,为贵族庄园生活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在庄园一小亭内,主人袖手观看,神态安然,周围有吹排箫等乐队,亭两侧各有击鼓人,形态逼真。二男子作长袖舞,舞姿雄健豪放。整个画面没有繁杂的人群,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在寥寥数人中表现了长袖舞、排箫、执桴击鼓等场面。这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天地,明快的韵律充分展示了汉代艺术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