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由来
成语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成语的名称和含义往往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演变,逐渐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固定表达。
一、成语的名称由来成语的名称通常是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寓言或历史背景而来。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中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以防止再次丢失。
这个成语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寓意着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成语的含义成语的含义通常比较深刻,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哲理。
例如,“见义勇为”这个成语指的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为,寓意着要有勇气和正义感。
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勇于维护正义,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有些来自于历史事件,如“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还有一些来自于文化传统,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
四、成语的作用成语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成语简练明了,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使用成语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和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语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的由来与故事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特殊词组,具有固定的词序和特定的词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对于很多成语来说,我们往往只知道它们的表面含义,却对其背后的由来和故事一无所知。
本文将深入挖掘一些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带您一起探索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源于《庄子·外物》篇。
故事讲述一个盗贼想要偷取一口钟,他在打开钟之前先将自己的耳朵堵住,然后掩上两只眼睛。
盗贼最终偷走了钟,但他却没有听到偷钟的声音。
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明知道真相却故意躲避,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2. 如鱼得水成语“如鱼得水”描述了一个人在适应了新环境后感到身心舒适,就像鱼儿回到水中一样。
成语的故事来自《列子·汤问》。
故事中,列子劝告汤问要“如鱼得水”,意即要融入新通知,找到适应自己的环境。
3. 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李陵传》。
原故事中,李陵被秦始皇囚禁,他的邻居杞人看见了这一幕,却担心天空会塌下来压死李陵。
成语中“杞人忧天”形容了一个人无端自扰,过于焦虑和担心。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戏谑那些“杞人忧天”的人。
4. 见仁见智成语“见仁见智”原本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故事出自《列子·尽心》。
故事中,墨子问四个人是否认为楚国王的盐比自己做的盐好。
各个人的观点各不相同,墨子因此得出结论“见仁见智”。
5.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
故事中,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逼真的画,唯独没有勾画龙的眼睛。
当有人提出批评时,画家恍然大悟,立刻点上龙的眼睛,使整幅画更加生动。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成为描述在文章或事物中关键之处的修辞手法。
6. 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故事中,楚国有一个牧羊人失去了一只羊,他意识到羊出走是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于是立即补上了羊圈的漏洞。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之后才想起补救,表示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的由来
成语故事的由来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成语故事的由来吧。
1. 长亭送别。
相传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长安城外的一座亭子与友人告别时,写下了《登鹳雀楼》一诗。
而此诗中的“长亭”一词,后来就成为了“长亭送别”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源自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饮酒后看到了杯子的倒影,却以为是蛇而感到恐惧。
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觉,于是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人们因为疑神疑鬼而感到恐惧的心理状态。
3. 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列子·天瑞》。
故事中,一个农夫在田里守株待兔,结果真的等到了兔子撞死在树根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该脚踏实地,勤劳耕作,而不是空等幸运降临。
4. 画蛇添足。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后来又在蛇的尾巴上加上了腿。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否则会适得其反。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中,有一个人偷了铃却掩住了耳朵,因此没有听到铃声,以为没有人发现他的偷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要正视自己的错误。
6. 望洋兴叹。
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游览了东海后,感叹自己的志向之小,写下了《前赤壁赋》中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自己渺小的力量时所产生的无奈和感叹。
7.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源自于《列子·周穆王》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画师画了一条龙,但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立刻活灵活现。
这个成语形容在完成事物时用简单的手法使作品更加完美。
8. 青梅竹马。
这个成语源自于《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情投意合,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
历史成语典故的由来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文表达丰富多样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典故,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了解成语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成语典故及其由来。
1. 四面楚歌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02年,刘备与刘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军队。
曹操败走麦城之后,刘备领兵追击,曹操被困于荆州。
刘备派出军队四面包围曹操,使他在草木皆兵的情况下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
这个典故的意义是指四面受敌,形势非常危险。
2.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有一个人经常喝酒,他在夜晚看到自己的弓和箭的倒影,以为看到了蛇就吓得扔掉了酒杯。
他错把倒影误认为具体的实物,由此延伸出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形容人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庄子·外物》一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砍了树,不小心砍死了一只兔子。
他发现兔子是在树下休息时被砍死的,于是他决定守住这棵树,等待更多的兔子自己撞死。
这个典故形容人只是坐等机会,而不主动去争取,从而错失良机。
4.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来源于《庄子·列御寇》一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的时候,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只记住了掉剑的地方,而没有意识到船已经在水流中移动。
他在原地刻了一个记号,以为船过来还能找到剑。
这个典故形容人死守旧有的观念和办法,不知根据变化,只凭着往事的经验盲目行事。
5. 目瞪口呆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西汉时期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官员被下令去探望帝王,当他进入帝王的宫殿时,被迎面而来的光芒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人因惊讶而失去了语言能力。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成语的典故及由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这些成语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丰富了中文表达的多样性,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让我们珍惜这些古老的传统,将这些成语传承下去,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大概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语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在
这些作品中,有许多描写道德、哲理、传统和故事的话语,其中蕴含
着巨大的智慧。
这些话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
我们今天的成语。
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左传》,到秦汉时期的《左传》、《吕氏春秋》,以及唐宋的《文选》、《史记》等,几乎所有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成语的踪影。
而这些成语
也很快就渗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成语便被传播开来,后
来又被统一编辑、整理汇总,便形成了成语典故。
此外,古代文学家们也自己为抒写表达而创造了大量的成语。
正
如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由于无法把语言说清楚,我们把简单
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成语”。
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新的
社会经济环境的出现,许多新的成语也应运而生。
总而言之,成语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它们蕴含着古人的
智慧,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不断演变繁衍,也成为一种日常交流的
道德准则,以及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发展。
起初,古人没有书面文字,只能依靠口头传播来保存和传承知识和智慧。
由于古人的观察和思考,一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被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成语。
成语的起源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来源:
1. 原生成语: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的民间谚语、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演化而来的,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就有“没
齿难忘”的故事,被后人引申为“铭记在心,永不忘记”的意思。
2. 文学成语: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时,通过巧妙运用语言,创造了许多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来这些词语逐渐被固定为成语。
这些成语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身世淹淹"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至论》。
3. 典故成语:一些成语源于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和典故讲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作为教育材料广泛传播。
这些成语通常有着明确的寓意和教育意义,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语汇。
例如,《左传》中的“杯弓蛇影”,后来被引申为“杞人忧天”,形容人多疑或过分担心。
总之,成语的起源多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文学创作和典籍故事等方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成语的由来——精选推荐
成语的由来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法,是汉语的⼀⼤特⾊,也是汉语独有的语⾔。
那成语是怎样产⽣的呢?将成语粗略分类,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成语主要有以下⼏个来源:⼀、源于古代神话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开天辟地、夸⽗追⽇、愚公移⼭、⼥娲补天、精卫填海……⼆、源于历史事件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
例如:例如:完璧归赵、擢发难数、投笔从戎、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楚歌、草⽊皆兵、三顾茅庐……三、源于前⼈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其事,只是其⼈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例如:胸有成⽵、满城风⾬、尾⼤不掉、抱薪救⽕、门可罗雀……四、源于寓⾔传说古书⾥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古代的寓⾔传说,也是成语的来源。
例如:杞⼈忧天、邯郸学步、掩⽿盗铃、守株待兔、刻⾈求剑……五、源于古⼈原句有⼀些成语直接是全⽤古⼈语句⽽不作改动的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落⽯出、⼀笑千⾦、咄咄怪事、⼀鸣惊⼈……六、截⽤或改易古⼈语句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古⼈的语句,⽽是截⽤或者把古⼈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例如:舍⽣取义、⼀曝⼗寒、⼀⽑不拔、近⽔楼台、⼀丘之貉……七、来源于群众⼝语、谚语俗语在成语⾥边占⽐重较⼤的,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部分是⼈民群众创造的,或者是是群众⼝头中使⽤的谚语或俗语例如:⼤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阔斧、亡⽺补牢、敝帚千⾦……⼋、来源于外来的成语中华成语中也有来⾃外国的例如:来⾃佛经的⼀尘不染、现⾝说法、⼼花怒放等;来⾃西⽅的典故、格⾔以及西洋著作的以眼还眼,以⽛还⽛、旧瓶装新酒、⽕中取栗、新陈代谢等……九、来源于改造的成语有些成语是为了表达上或⾏⽂上的需要,更换某⼀成语中⼀两个字加以改造使⽤例如:⼀举三得、⼀举多得、⼀箭三雕、⼀箭多雕、知难⽽进……⼗、来源于⽣活的新⽣成语有些成语⾮历史传承⽽是在最近⼏⼗年兴起的,来源于寻常⽣活的多次使⽤,可以在成语造句及解释栏⽬找更多的例⼦。
成语故事的由来
成语故事的由来成语作为中文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在历史上发生了,并且仍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著名成语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意义。
一、言之成理这个成语的故事与战国时期的齐国有关。
相传,齐国国君道之,喜爱听讲论政治军事的人,可是他不满意只听到做不到的空话。
有一次,他听到了一个名叫公西赖的年轻人发表讲话,道之感到非常满意。
于是,他问公西赖:“如果我派你出使其他国家,你会如何劝服他们遵守我们的规定?”公西赖答道:“我会先以道理来说服他们,然后劝告他们去遵守规定。
如果他们不能理解我的道理,我会用刀削木来告诉他们我的道理。
” 道之听了公西赖的回答,十分满意。
因此,他用“言之成理”来形容他所听到的公西赖的讲话。
二、半推半就这个成语的故事与唐朝的一位文学家、诗人有关。
相传,唐代时,有一个叫白居易的文学家兼诗人,好赌性格,借债累累,最后倒闭。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一次,他去参加了一个朋友(姓马)的婚礼,但他还是没有能力给新娘送礼物,只好将自己的诗稿送给了这对新婚夫妇。
新婚夫妇对白居易的诗稿十分提高,赞扬不已。
然后,白居易就用“半推半就”描述了他自己刚开始送诗稿的时候,感觉有些不高兴,还是提醒自己不要干扰到新婚夫妇的幸福,才勉强将诗稿交给新娘。
三、三心二意相传,通天大仙曾经获得了天帝的密令,要让他给一个叫做牛魔王的魔头下一道法力。
通天大仙去了牛魔王的洞府,但是他发现牛魔王并不在家里。
他问旁边的妖怪:“你们是谁,我要和牛魔王交朋友,他在哪里?”妖怪们告诉通天大仙牛魔王在处理他的爱情事务,他已经和蚂蚁花仙之间因为一些误会而吵架了。
通天大仙听了之后,十分不满:“他现在脑子里想着爱情,却没有考虑到他的职责,太三心二意了。
” 此后,“三心二意”这个成语被人们广泛使用。
四、一马当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1.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非常善于画蛇的画家,他凭借着自己的绘画技艺声名远扬。
一天,他接到了一个人的委托,要他为自己的画集添加一幅画蛇的作品。
但是这位画家认为添加一条画蛇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擅长画蛇了。
然而,由于客户的坚持,他最终还是按照对方的要求,画了一条蛇。
结果,这幅画被人们评价为画蛇添足,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情或者不必要的补充。
2.井井有条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他的井中出现了一条蛇。
农夫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决定在井上加盖一层木板,并在木板上钉了许多铁钉,以防止蛇从井中爬出来。
如此一来,井的周围就变得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危险了。
人们看到后就说这个井井井有条,意思是安排得井然有序。
3.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看见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在了一颗树根上,当场瘫倒在地。
这位农夫觉得非常便利,他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有兔子自己撞在树根上,他就可以轻松地捉住兔子了,于是他决定守在那颗树旁边等待兔子的出现。
但可惜的是,其他的兔子并没有如他所愿地撞进树干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靠侥幸心理,而应该主动积极去努力。
4.十全十美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很长寿的老人,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什么疾病都没有。
有一天,这个老人突然生了重病,他的家人非常着急,找医生来给他看病。
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老人的病是十分之一,意思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医生以为会找不到治疗方法,但是老人却出乎意料地自愈了。
于是人们就形容老人的身体状态为十全十美,意思是非常健康完美。
5.饮水思源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年轻的学子,他非常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后来,有一个富有的人看中了他的才华,决定资助他继续深造。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又称“因成功而传播的话语”,它可以溯源至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字的一部分。
成语的由来一般是根据古代的故事,或者
有的以谚语为基础,由某一人物或某件事情引申而出,也有少数源于
古代书籍,诗词、散文,或者演化出来的。
比如:“不鸣则已,一鸣
惊人”,这成语可以追溯到先秦苏秦时期。
有传说,苏秦能够吊死一
只鹰,他要求一个弓箭手在不离开起跳的距离射鹰。
最后,有一位叫
庄贤的弓箭手出现了,他耐心磨练,最后一支箭成功射中了鹰,大家
都惊呆了,后语就出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另外,有些成语
源于古书故事,比如“归心似箭”,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中林冲
离家回乡的故事,他一路上思念家中老母,心里处处千里相思,不知
道她是否也在期待他回来,结果他想象中的迎接结果比他想象的还要
更美,家乡的两个信使都骑着马穿越大山小河,终于将老母的信拿到
了林冲的手里,他立马奔走而去,像一支箭一样迅速。
从而形成了
“归心似箭”的成语。
还有一些成语源于古代的书籍,比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出自《论语》中孔子讲述的一段话,孔子教育学生
讲礼仪,有一天,有一位学生问孔子:“你们为什么总是做礼呢?”
孔子答道:“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太多的礼数反而是在有害,
而谦虚接受才是能带来好处的。
从而形成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成语。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
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思想、习惯和生活经验,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成语的由来要追溯到历史的悠久,一般有三种主要来源:经典、
神话传说、人物和典故。
一是经典之源,成语大多出自中国古代文献《诗经》《楚辞》
《史记》《诗经》《孔子家语》《礼记》《孟子》《汉书》《司马迁》《庄子》《尚书》等文献,后世专家编纂成语,形成了一大批写有就
经典故事或者思想观点或者人物行为的成语。
第二来源是神话传说,主要指中国传说中的主要神话故事,如
《大汉禹贡》《封神演义》《牛郎织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
语中很多典故出自此处,如“穷通极”出自《封神演义》中五奇状元
比试赠杯剧情,“满载而归”出自《牛郎织女》中牛郎归婚时油灯那
一幕。
最后一来源是人物典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行
为和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及民族精神,他们的事迹也流传
到了成语里,比如“一丘之貉”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脱颖而出”出自秦末的太甲和王翦等人的故事。
总之,成语的源流深厚,凝练的文字把历史、神话和人物故事记
载下来,存留在人们心中,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
尊崇,成语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凭借简练而形象的表达方式,凝练出了丰富的修辞意义,成为汉语中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由来。
一、杯弓蛇影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多疑心理。
这个成语的由来,据说是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熊猫的将军,他平日里非常警惕,时常怀疑有敌人偷袭,一天晚上,他在驻地的大厅喝酒。
酒过三巡,他看到自己的酒杯弯弯的像弓一样,瞥见墙上的蛇形影映在自己的杯子中。
他因为多疑心理,在害怕他人偷袭的记忆的驱使下,不禁以为有人要对他下手,情绪紧张慌乱起来。
后来这个故事由于熊猫将军的经历,成了现在所说的成语“杯弓蛇影”。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或者为已经完美的事情再做不必要的补充。
这个成语的由来,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名叫宋玉的画家,他善于画蛇。
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身体线条优美,神态活灵活现。
但由于他有人贪心,为了突出画面效果,他在蛇身上画上了四只脚。
结果使得本来高贵的蛇因多此一举而落得滑稽可笑的结局。
这个故事因而衍生出成语“画蛇添足”。
三、亡羊补牢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已经发生了损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据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在夜里看守家畜。
但他却因为困意而没有好好看管,结果羊被狼吃掉一只。
第二天他发现这个事实后,赶紧修补羊栏,结果没有失去更多的羊。
孟子指出,我们要像那个人一样,既要正视问题的发生,又要有决心改正错误。
四、扬眉吐气扬眉吐气,比喻经过奋斗后取得胜利,重获自信。
这个成语的由来据说是来自秦末汉初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刘邦身为刘家的嫡长子,但地位却不如赵活。
赵活曾经当过秦国官员,经过一番斗争后,最终获得胜利,成为汉朝的首领。
在刘邦获胜后,他吞并了赵活一族,恢复了刘家的威望,于是感慨万分,扬眉吐气。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现在的成语“扬眉吐气”。
五、班门弄斧班门弄斧,比喻对在行的人显示自己的本领,以此自谦自贱。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是指一句由四个字或以上字组成的短句,反映出社会风气,具有深刻含义并充满讽刺意味的智慧话语。
它由来已久,起源于
中国文化传统,体现了古代曹操之智慧、思想和文章手法。
一般来说,成语的起源有三个主要来源。
首先,许多成语都是由
古代帝王、将相、大臣以及其他历史名人的故事中衍生而来的,他们
的故事最终被编入诗歌、史书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才成为成语。
其次,许多成语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的成语是当时
的服装、文化、节日、天气等,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这些传
统文化也会随着时间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
最后,许多成语都是由动物、植物、建筑物等象征性的物品而来,这些物象能够说明一个简洁而又富有意义的故事,让读者从中感受到
深刻的道理,从而帮助读者学习和记忆的便利。
成语的发展,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
体现。
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代生活的真实状况,学习文化,以及让
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的由来和含义摘要: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二、成语的由来:1.古代神话2.历史事件3.文学著作4.民间故事三、成语的分类:1.人物类2.动物类3.自然现象类4.抽象概念类四、如何运用和传承成语:1.学习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注重语境和表达效果3.创新成语运用4.传承历史文化正文: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历史事件、文学著作和民间故事等,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语成语体系。
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成语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短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和含义。
成语在语句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
我们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成语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
二、成语的由来1.古代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
这些神话故事成为了成语的源头,传达了勇敢、坚持、创新等价值观念。
2.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如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等。
后人将这些历史故事凝结成成语,用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文学著作: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如《红楼梦》中的“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出自《诗经·小雅·巷伯》。
4.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成语,皆来源于民间故事。
三、成语的分类1.人物类:如岳飞、诸葛亮、曹操等,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品质和事迹。
2.动物类:如狐假虎威、马到成功等,以动物为题材,寓意深刻。
3.自然现象类:如春暖花开、雨过天晴等,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
4.抽象概念类:如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传达了人们应遵循的道德观念。
四、如何运用和传承成语1.学习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要想运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含义、来源和用法,这样才能使表达更加准确。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
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历史事实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
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
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
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
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 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
”(《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
“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
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
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指的是汉语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俗语,为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所通行。
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更多的是在汉朝时
期得到发展。
成语的“诞生”,与古代人们习惯性的把浅显的语言比喻化有关。
比如《诗·小雅·关雎》中的:“长空雁发声,万里鹊归何处?”这
种形象柔和而有意境的比喻,在当时的文字匮乏的、信息灌输慢的年代,实属难能可贵。
今天,类似于这样的比喻句子,我们就把它们称
为“成语”了。
成语在不同时期都发生着变化,比如隋朝的“买椟还珠”,宋代
的“守株待兔”,明代的“九牛一毛”,清代的“三心二意”等等。
它们的构成有单字,也有双字,甚至有多字的,但都能够概括出最精
练到位的描述:一句便能道尽百意。
在今天,成语仍然是维系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们不仅在中国文学艺术中闪耀着光芒,而
且在商业、日常生活中也活跃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卓群
有朋友问“成语”这词是如何产生的?这涉及成语这个语言事实,还涉及“成语”形义的历史发展。
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诗经》中的语句被引用来表达己意者,先秦典籍中不难看到,《诗经》中的一些语句被反复引用,历代沿习,流传至今成为成语的约有150多条,如:“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高高在上、求之不得、不可救药、有的放矢”等。
再如狐假虎威的故事,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
浓缩这一故事的四个字“狐假虎威”相沿习用,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一条成语。
成语这一语言事实,先秦以来就有。
而出现“成语”一词则在元朝。
元朝以前,用什么来指称成语呢?人们把它同典故混为一谈。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指常例、典制和故实。
大约汉魏以后,“典故”又用来指引用古书中的传说、故事或词语(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
引用典故来表达己意,我们叫用典,古人叫用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沈侯(约)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意语也。
”唐宋时,人们赋诗著文,讲究用典,大力宣传“取古之陈言用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宋·黄庭坚《答洪与驹书》)那时用典相当普遍。
典故的特点之一是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特别是源于典故故事的事典即是如此。
如“狐假虎威”作为典故,用例所涉语形有“狐假虎威、威假狐虎、虎威狐假、假虎之威、狐虎之威、狐假虎势、假虎张威、假虎树威、威假虎狐、虎威余、狐假、假威”等。
源于诗文的语典其语言形式一般没有事典多。
我们将此二者作为典故发展的一条路线,都是以“多形、引用”的方式表现的。
在一个典故运用的过程中,往往有一条或两条被反复引用、相沿引用,形成习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锤炼,使其形式和意义固化,并为人们所熟知。
“狐假虎威”即是。
这就形成了典故发展的另一条“定型、习用”的路线。
这一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为成语从典故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并成为成语的主要来源。
由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典故的分离,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
“创造新的语言(词汇)”是“经过语言的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的长期积累”来实现的。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成语的新质积累了一千多年,到宋元之际约一百二十年间是“成语”由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拐点。
所谓宋元之际,指南宋、金、元交错共存的一个历史时段。
这三个阶段正好有三位关注典故俗谚的学者:南宋的洪迈(1123-1203),金朝的王若虚(1174-1243),元朝的刘祁(1203-1250),从洪迈出生到刘祁去世,共约一百二十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语”由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拐点。
先说洪迈,他对典故俗语之类很感兴趣。
他的著述《容斋随笔》五集中,尤喜对宋朝人使用的俗语典故考本溯源。
如《容斋五笔·狐假虎威》:“谚有狐假虎威语,稚子来扣其义,因示以《战国策》、《新序》所载。
”下文叙其故事及含义后说“俗谚盖本此。
”大约因为俗谚是通俗的习用的固定语句,为众所知。
故洪迈用俗谚去指称“狐假虎威”。
后来清人赵翼《郂余从谈·成语·序》说:“洪容斋(迈)渭世俗称引成语,往往习用为常,反不知其所出。
”清人用“成语”去取代洪迈的“俗谚“,看来洪迈似有“成语”的概念,但还没出现“成语”一词。
金朝王若虚试图用“成言”去概括指称,他在《滹南遗老集》中有“‘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成言也。
”“成言”是先秦就有的一个旧词,王若虚试将其赋予新义。
这个新义词“成言”未被人们接受。
洪迈和王若虚同时在世有29年,可惜他们没有研讨过“成言”之类的问题。
洪迈还使过金朝,但不去搞学术交流。
金朝的另一位太学生刘祁,和同朝王若虚同时在世40年。
王若虚在金朝做官,1234年金亡,王若虚微服北归。
1232年,元兵攻打金朝汴京,刘祁逃到乡间,在他的归潜类中写作《归潜志》。
入元,刘祁生活在元朝了,与王若虚无缘相交,仍然写作他的《归潜志》。
刘祁熟于典故俗谚,他思考对其中习用的固定语句如何指称,于是考虑用一个新词“成语”来概括。
今天的《汉语大词典》“成语”条列有二义,其一义:“习用的古语。
”首例引:“元·刘祁《归
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用生涩求异。
’”目前所知,这是使用“成语”一词最早的用例。
“成语”一词一出现便被人们接受了,这大约是因为“成言”一词所指是固定的现成话。
王若虚所用的例子都是俗语谚语格言之类。
“成语”在古代多指现成的诗文语句,也指有出处的习用的固定的词、词组、俗谚等。
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谈》和钱大昕的《恒言录》中的“成语”篇所收成语即是。
里面收有一般词汇,如“毛病、罪过、便宜、妖精、不中用”;有俗谚,如“快行无好步、急则抱佛脚、远水不救近火、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诗文句,多是名句;也有今天我们确认的真成语,如“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矫枉过正、大器晚成、数米而炊、不学无术”等。
“成语”一词在清朝已普遍使用。
洪迈、王若虚、刘祁等人都看到了这种习用的固定语句,都考虑用一个词儿去指称它。
从运用旧词“俗谚”到新义词“成言”,再到新词“成语”;而“成语”这一新词的出现,是成语孕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标志。
明人继承,使用开来。
清人加以补说,并用实例给以定位,为后人研究成语做了基础性工作。
辛亥革命后,1915年出版的《辞源》和1936年出版的《辞海》,吸收了宋元以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相关研究成果,给“成语”下了定义,前者为:“成语”,“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以征引来以表己意者皆是。
”后者为:“古语常为令人所引用者曰成语。
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定义着眼于古语、有出处、相沿习用。
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第二讲中提出“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这就从成语结构格式的特点上把大部分俗谚和习用的一般性词儿区分开来。
1957年,王力《汉语史稿》下册“成语和典故”一节中说:运用“成语和典故,统称用典。
”并提出“在中国,我们有必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王力先生在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成语”和“典故”从“用典”中分离开来。
到六十年代,有学者研究成语和俗语、谚语的区别,成语和熟语的关系等问题。
1978年正式出版了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已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进一步研究,给“成语”下了科学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对“成语”从语义、结构、来源、运用四个方面概述了它的定义,帮助我们从共时平面(如当代)认识成语。
八十年代是我国成语研究的一个丰收时期。
这十年,成语论文、专著、成语词典大量涌现。
根据大家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成语的特点概括为三句话:一、结构的凝固性,二、意义的整体性,三、运用的沿习性。
对这三点,学者们多有论析。
1986年至1994年连续出版了十二卷《汉语大词典》,其中“成语”的第二义是:“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
多由四字组成。
”《汉语大词典》把古代对成语的基本理解列为第一个义项,把上述今人的认识列为第二个义项,这便从历时平面(从古到今)帮助我们对成语的理解。
今天的成语,大部分是从典故中分离出来的。
“成语”一词,最早见于元代刘祁的《归潜志》。
古代所指成语的对象较为宽泛。
《现代汉语词典》为“成语”下了科学的定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成语”一词及其含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