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085c96e53a580216fcfe28.png)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一)班别姓名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一、按课文内容填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的响声,好像()。
顿时(),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近,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人群又()起来了。
二、先填空再回答问题: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再近些,只见(),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请在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近的词。
()()()2、请给划线句子补充正确的标点符号。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
第三课《鸟的天堂》1、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
那么多的绿叶,,。
那翠绿的颜色,,似乎。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个片断是对榕树的静态的描写。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表现在:一是树叶茂密,二是树叶颜色翠绿。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是。
2、“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 "茂盛的大榕树,是听别人说的", 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适合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是亲眼所见的"。
,这名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深情赞美的思想感情。
3、起初周围是寂静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写出了鸟的数量多种类多。
(2)、请在短文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寂静大)——(热闹小)(3)、请用划出动态描写的句子。
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按要求填写古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00a67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7.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大体上,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一)古诗阅读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轼)所写。
(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样一个道理。
2.默写《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所写。
“疑”在诗中的意思是(以为,怀疑)。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111f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f.png)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aa5c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5.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1-4单元)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4.那些叶子绿得则(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则(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大体上,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一)古诗阅读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轼)所写。
(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及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样一个道理。
2.默写《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所写。
“疑”在诗中的意思是(以为,怀疑)。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f9ff2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c.png)
四年级语⽂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四年级语⽂课内阅读第⼀课观潮⼀、《观潮》(⼀)午后⼀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an mēn)雷滚动。
顿时⼈声⿍沸(fai fù),有⼈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会⼉,响声越来越⼤,只见东边⽔天相接的地⽅出现了⼀条⽩线,⼈群⼜(沸腾欢腾)起来。
那条⽩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huó zhú)渐(),(),(横卧横贯)江⾯。
再近些,只见⽩浪翻滚,形成⼀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地飞奔(bēn ban)⽽来;那声⾳如同(),好像⼤地都被震得颤(c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段括号内⽤“√”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
在()⾥填上合适的词语。
3、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犹如()颤动()逐渐()4、我还能写出形容声⾳⼤的四字词语。
(⾄少写四个)5、短⽂第⼀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好像,⼜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
6、从第⼀段话中的“”、“”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群的热情之⾼。
7、⽤“~~~~~~”画出⽂中的⽐喻句,这段中分别把浪潮⽐作()、()和()。
这个句⼦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潮。
(只填序号)①景象⾮常壮观②所听到的声⾳③所看到的样⼦④所听到的声⾳和看到的样⼦8、“再近些,只见⽩浪翻滚,形成⼀堵两丈多⾼的⽔墙。
”中的“⽔墙”指,说明。
9、短⽂中第⼆段话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中最能体现这⼀顺序的词语是“。
”10、这段话从()、()两⽅⾯来描写的壮观景象,使⼈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1、“观潮”的“观”是()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意思。
12、画横线的句⼦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这个句⼦写得很好。
因为它运⽤了⽐喻的修辞⼿法形象地写出了⼤潮发出的巨响和浩⼤的声势。
13、《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这篇⽂章按照记叙⽂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物)。
人教版本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内阅读学习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本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内阅读学习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84ce60b4e767f5bcfce53.png)
太阳希望小学四上语文期末复习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姓名: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仿佛闷雷转动。
立时熙熙攘攘,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仍是海不扬波,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愈来愈大,只见东边水天一线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腾,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愈来愈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驰而来;那声音仿佛(),仿佛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1、这段话是依据()次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双方面来描绘大潮来时的情况,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4.画波涛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何?答:《观潮》以总分构造独具特点,而这篇文章依据记述文的常有形式先交代了()、()、()。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叹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第三课鸟的天堂开初四周是静寂的。
此后突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持续拍掌,树上就变得喧闹起来了,各处都是鸟声,各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3、这是作者第()次到达“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喧闹情况。
4、这段话中描绘鸟的形态的词有()、(),描绘鸟的颜色的词有()、(),描绘鸟的动作的词有()、()、()。
三个“有的”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样(),让我们感觉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和()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单知道了鸟的()多、()多,还可以感觉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6、这段话是()态描绘。
1太阳希望小学四上语文期末复习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说诗的含义。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试题(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试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e0dc583169a4517623a336.png)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e3c67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8.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1-4单元)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4.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大体上,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一)古诗阅读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轼)所写。
(2)诗中“缘”是(因为)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样一个道理。
2.默写《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所写。
“疑”在诗中的意思是(以为,怀疑)。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含参考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9375c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3.png)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含参考答案)四年级上语文阅读理解(一)阅读《但愿人长久》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把序号写在“——”上)①(皓)月当空②心绪不(宁)③(寸)(步)不离④万里无(云)⑤手足情(深)⑥(十)全(十)美⑦(掐)指算来⑧阴晴圆(缺)⑨(悲)欢(离)合描写景物的:描写人物的: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观赏)品味(品尝)朗诵(吟诵)抱怨(埋怨)欣慰(宽慰)想念(思念)好像(似乎)如影随形(形影不离)3、“人有(),月有(),此事()。
但愿(),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代的文学家(XXX)写的《水调歌头》中的后半部分,词中“XXX”指美好的月色。
“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其中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祝愿人们:所有离别的亲人,美好的感情长留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中秋节是人们传统节日,人们一般会在中秋节做些什么?品尝瓜果、观赏明月5、“手足情深”的意思是比喻亲兄弟的豪情深厚。
“手足”在文中指的是XXX跟弟弟XXX。
“手足情深”具体表现在小时分,他们俩一同念书,一同游玩,成天形影不离。
(二)从此,XXX更加奋发(努怒)力。
他像一(个匹)(不知疲倦)的(俊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XXX)列着许多欧(洲州)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XXX就进馆去临(摩模)。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经过潜心临摹,XXX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XXX的生活十分清苦。
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1、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2、选择括号中正确的字词(用“√”表示)。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清:①寂静;②清楚,认识打听;③一点不留;④贫寒。
贫苦(④贫寒)清静()说不清()...(2)临:①来到;②对着,靠近;③照着字画模仿;④将要。
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2110ba0116c175e0e486b.png)
课内阅读训练(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1:《观潮》节选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顿时(),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3.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2.由远及近3.形状声音4. 白线水墙战马5. 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课内阅读2:《走月亮》节选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稻田。
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
我在豆田里找兔草。
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豆,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 - 最全面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 - 最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60a2b8b0717fd5360cdcbd.png)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峦庄小学(一)阅读《但愿人长久》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把序号写在“——”上)①(皓)月当空②心绪不(宁)③(寸)(步)不离④万里无(云)⑤手足情(深)⑥(十)全(十)美⑦(掐)指算来⑧阴晴圆(缺)⑨(悲)欢(离)合描写景物的:描写人物的: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观赏)品味(品尝)朗诵(吟诵)抱怨(埋怨)欣慰(宽慰)想念(思念)好像(似乎)如影随形(形影不离)3、“人有(),月有(),此事()。
但愿(),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的后半部分,词中“婵娟”指美好的月色。
“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其中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祝愿人们:所有离别的亲人,美好的感情长留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中秋节是人们传统节日,人们一般会在中秋节做些什么?品尝瓜果、观赏明月5、“手足情深”的意思是比喻亲兄弟的感情深厚。
“手足”在文中指的是苏轼跟弟弟苏辙。
“手足情深”具体表现在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二)《徐悲鸿励志学画》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怒)力。
他像一(个匹)(不知疲倦)的(俊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阵陈)列着许多欧(洲州)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摩模)。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1、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2、选择括号中正确的字词(用“√”表示)。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清:①寂静;②清楚,明白;③一点不留;④清贫。
清.苦(④清贫)清.静()说不清.()(2)临:①来到;②对着,靠近;③照着字画模仿;④将要。
临.摹(③照着字画模仿)临.街(②)光临.(①)(3)潜:①隐在水面下活动;②隐藏,不露在外面;③秘密地,不声张。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09b786ce2f0066f533226c.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10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10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171e8150e2524de5187e60.png)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10篇(1)观潮(节选)(15分)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1)人声鼎沸:(2)山崩地裂:2.按照时间顺序把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用“/”在文中标出),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2分)3.“一条白线”指的是,“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
4.第2自然段从和两方面描写了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分)5.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句中“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说明了。
(4分)6.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写道:“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文中哪句话描写的是这句诗的情景?请抄写在下面。
(2分)参考答案:1.(1)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2)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2.第1~3句为一层,第4句为一层。
过了一会儿3.浪潮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4.形状声音5.比喻白浪水墙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6.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
A.从近到远B.从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53838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9.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课内阅读训练(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1:《观潮》节选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顿时(),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3.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闷雷滚滚,人声鼎沸,平静的水面和天空都沸腾了。
拉长变厚,20多尺高的过江水墙齐头并进,山崩地裂。
2.从远到近3.形状声音4.白线水墙战马5.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课内阅读2:《走月亮》节选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村道已经修好了,坑洼已经用碎石和新土填好了。
是收割庄稼的时候了。
在收割庄稼之前,修理和修补道路是这个村子的习俗。
秋虫在歌唱,夜鸟在拍动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水花四溅,闪着银光……从果园里,传来水果的清香。
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是。
月光下,在坡顶的果园里,这些美味的水果挂满了枝头。
水汩汩作响,令人满意。
是的,旁边就是它浇灌的水田。
哦,奶奶,这不是我们家的土地吗?春天,我们种植油菜和蚕豆。
我在豆田里找兔子草。
我吹蒲公英飞,飞.我收获了豆子,种了水稻。
你看,稻子就要成熟了,稻穗耷拉着,稻田像镀了月光的银毯。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4abc9bdd36a32d727581aa.png)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方向一、课内阅读重点篇目《观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长城》《颐和园》《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详细讲解其中的重点片段)二、课外阅读要点要点一: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要点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点三: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要点四:分析某些特殊语句的含义要点四:分析分账主题要点五:由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拓展生活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6、这段话是(动)态描写。
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嫩红:颜色浅嫩叶:初生而柔弱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答:①仔细观察;②连续观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直的)的,后变为(弯曲)的了。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和(刨开、挖)。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扒)、(搬)、(踏)、(推)、(铺)。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答: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简朴)、(清洁)、(干燥)、和(卫生),外部特点是(向阳)、(隐蔽)、(有门)和(有平台)。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唱歌)和(住宅)。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A: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B:(因为)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宁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也不)肯随遇而安。
4、修辞: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设问)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夸张)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1、解释词语叱责:大声地斥责。
任性: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答: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4、本文是一篇(童话)。
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第十一课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
”)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答: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瞅)、(瞧)和(望)。
4、《去年的树》作者是(日本)国作家(新美南吉)。
这篇童话通过(对话)展开的故事情节。
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共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是(鸟儿)与(树)的对话;第二次是(鸟儿)与(树根)的对话;第三次是(鸟儿)与(门先生)的对话;第四次是(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
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友情)。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答: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
第十三课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答: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
3、这段话从(鹅的步态)和(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两个方面写了鹅(傲慢)的特点。
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鸭)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傲慢)。
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答:我不喜欢这只鹅。
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
6、作者还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高傲),主要采取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又是(过度)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第十五课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
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