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鲁迅婚姻现代散文
鲁迅《离婚》的读后感及感悟

鲁迅《离婚》的读后感及感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离婚》的读后感及感悟【导语】:鲁迅《离婚》读后感一《离婚》这篇文章,我在初中的时候已经读过,那时老师告诉我们的说:作者叙述了一个人普通农村妇女婚后被欺凌,起来反抗夫权压迫又遭到失败的,表现了旧中国妇鲁迅《离婚》读后感一《离婚》这篇文章,我在初中的时候已经读过,那时老师告诉我们的说:作者叙述了一个人普通农村妇女婚后被欺凌,起来反抗夫权压迫又遭到失败的,表现了旧中国妇女在婚姻问题和家庭中的无权地位。
鲁迅《离婚》解读

鲁迅《离婚》解读(原创版)目录一、鲁迅与《离婚》的背景二、《离婚》的主要内容与主题三、《离婚》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四、结论正文一、鲁迅与《离婚》的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作品丰富且有深度,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离婚》是他于 1925 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一书中。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鲁迅借《离婚》一文,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当时中国家庭关系的束缚,以及女性地位的低下。
二、《离婚》的主要内容与主题《离婚》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洋时期小镇上的离婚事件。
故事的主人公是乡村小学教师方鸿渐,他在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后,开始对自己的封建家庭产生不满,尤其是对包办婚姻的妻子产生了无法忍受的反感。
在经历了种种家庭矛盾和冲突后,方鸿渐决定与妻子离婚。
然而,在离婚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恨妻子,反而对她产生了怜悯之情。
最终,在种种压力和矛盾下,方鸿渐放弃了离婚的念头,重新回归家庭。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家庭关系的破坏,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
作品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摆脱封建思想,追求自由和平等。
三、《离婚》的艺术特点与价值《离婚》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1.人物塑造丰满鲜活。
鲁迅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妻子等角色,他们各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
故事围绕离婚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家庭矛盾、冲突等情节,将人物性格和命运推向高潮。
3.语言简练,具有讽刺意味。
鲁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讽刺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离婚》作为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家庭关系的破坏,还对女性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鲁迅的《离婚》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北洋时期的离婚事件,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家庭关系的破坏以及女性地位问题。
鲁迅散文诗集(优秀10篇)

鲁迅散文诗集(优秀10篇)现代散文诗集篇一午夜的细雨,飘落在深秋的街头。
世间的一切,重温润物无声的温柔。
做着一个春天的梦。
细雨滴落眉间,凉得通透。
无边的思绪,放飞在雨里。
织就一张斩不断的网。
前方幽暗的灯光,引领疲倦的脚步。
路在脚下,心在远方。
坎坷无法阻挡飞蛾扑火的悲壮。
呼出的热气,混入凉凉的细雨。
冬天的信使,带去一腔热血的奔放。
执着的信仰从不惧怕寒凉。
一枚黄叶,跳动在枝头,展示生命的荣枯。
细雨打开冬天的门楣,雨后的白雪书写着春天的诗行。
野草是散文诗集吗篇二《野草》主要内容《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
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鲁迅散文篇三鲁迅散文精选“友邦惊诧”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②,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③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某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离婚》鲁迅

《离婚》鲁迅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社会观察家,着重描绘了当时旧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心态。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有一篇作品名为《离婚》,通过讲述一个离婚夫妻的故事,揭示了当时婚姻观念和社会风俗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篇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现实主义的描绘《离婚》是一篇充满现实主义元素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孙思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
他沉浸在过去的幸福婚姻回忆中,却无力应对眼前的困境。
而孙思邈的妻子孙美玉则坚定地选择了自由和解脱,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对传统束缚的反叛。
通过对这一婚姻破裂故事的描写,鲁迅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家庭关系中的困境,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
二、婚姻观念的隐喻《离婚》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反讽意味。
在旧时代,婚姻被认为是人生的唯一归宿,离婚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被视为破坏伦理道德和家庭和睦的行为。
然而,通过鲁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
他通过孙思邈和孙美玉的角色,将离婚视为一种解脱和自由的象征,是对旧社会束缚的抗争和反抗。
这种隐喻在小说中情感真实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触动。
三、女性形象的解构在《离婚》中,孙美玉是一个非常独立而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不再为一个骄纵的丈夫而束缚自己的人生。
她不愿被婚姻所局限,希望得到自由和尊严。
鲁迅创作了一个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角色,将孙美玉塑造成一个追求个人信仰的现代女性。
她的选择不仅仅是关于婚姻,更是关于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和自由。
通过对女性的解构,鲁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呼吁女性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四、家庭关系的矛盾《离婚》以一个失败的婚姻为背景,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和危机。
孙思邈和孙美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困扰和矛盾,最终导致两人冷漠和分离。
《离婚》 鲁迅

离婚鲁迅“阿阿,木叔!新年恭喜,发财发财!〞“你好,八三!恭喜恭喜!……〞“唉唉,恭喜!爱姑也在这里……〞“阿阿,木公公!……〞庄木三和他的女儿——爱姑——刚从木莲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许多声音一齐嗡的叫了起来,其中还有几个人捏着拳头打拱;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四人的坐位来了。
庄木三一面招呼,一面就坐,将长烟管倚在船边;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
“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的问。
“不上城,〞木公公有些颓唐似的,但因为紫糖色*脸上原有许多皱纹,所以倒也看不出什么大变化,“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
〞合船都沉默了,只是看他们。
“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质问了。
“还是为她。
……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这回还是到慰老爷家里去?……〞“还是到他家。
他给他们说和也不止一两回了,我都不依。
这倒没有什么。
这回是他家新年会亲,连城里的七大人也在……。
〞“七大人?〞八三的眼睛睁大了。
“他老人家也出来说话了么?……那是……。
其实呢,去年我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2〕总算已经出了一口恶气。
况且爱姑回到那边去,其实呢,也没有什么味儿……。
〞他于是顺下眼睛去。
“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八三哥!〞爱姑愤愤地昂起头,说,“我是赌气。
你想,‘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也不要我,好容易呀!七大人怎样?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3〕,就不说人话了么?他不能像慰老爷似的不通,只说是‘走散好走散好’。
我倒要对他说说我这几年的困难,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
只有潺潺的船头激水声;船里很静寂。
庄木三伸手去摸烟管,装上烟。
斜对面,挨八三坐着的一个胖子便从肚兜里掏出一柄打火刀,打着火线,给他按在烟斗上。
“对对。
〞①木三点头说。
【①“对对〞是“对不起对不起〞之略,或“得罪得罪〞的合音:未详。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

《伤逝》是鲁迅唯一 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 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 1925年 ,收录于《彷徨》 中。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 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 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 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 “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 的口号。
子君的形象内涵
•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 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个性解放成为 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 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 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 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自由恋 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 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
(伤逝》的艺术特色
• 1.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 《伤逝》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这 是极适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 动的形式。作者不重在事件过程的 叙述,而把笔力集中于人物的心灵 历程和感情波澜的抒写,展示主人 公悲欢离合的感情世界。
2.浓烈的抒情色彩。
《伤逝》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由于采取涓生 追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强烈的感 情色彩,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色调。作者运用 了多种抒情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者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层层递进,或者通 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伤逝》以诗的 语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仅 以深刻的思想启示读者,而且以情动人,似一首 深沉、悲怆的抒情乐曲,饱和着感情力量震动读 者的心弦。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 够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 这种局限可能导致的悲剧。
鲁迅《离婚》解读

鲁迅《离婚》解读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矛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封建道德束缚的社会中,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残酷。
《离婚》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杜少庸与陆麦子的离婚故事的描写,鲁迅实际上是在揭示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和其对个人命运的摧残。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封建中国的农村,其中的男主角杜少庸是一个小有产业的农民,而女主角陆麦子则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女。
杜少庸通过商人之友得到一笔贷款,借此扩大了产业规模,经济状况开始改善。
而在鲁迅的描述下,封建道德尊严却开始威胁到了这对夫妇的幸福。
小说揭示了封建伦理对于个体自由的束缚和损害。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是家庭的贤良淑德的象征,而男性则是权威和家庭的主人。
鲁迅通过刻画杜少庸与陆麦子之间的夫妻关系,表达了对传统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
杜少庸成为传统的男子汉,开始压迫和控制陆麦子。
他限制她外出,不让她参与家庭的决策,进而限制她个人的发展。
这种封建观念对于女性的禁锢和压迫,在小说中得以清晰体现。
鲁迅通过小说展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小说中,杜少庸一方面过于自私和冷漠,另一方面又控制和虐待陆麦子,从而导致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且,封建婚姻制度还使得离婚变得异常困难,给受苦受累的妇女们增添了更多的痛苦和困扰。
在小说的结尾,陆麦子选择了离婚,她不再愿意忍受封建伦理的束缚和虐待。
然而,她的选择也并不代表真正的解脱和自由,而是被社会当作一个“离异妇女”的代价来付出。
通过《离婚》的描写,鲁迅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带来的个人苦难和社会问题。
他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限制,呼吁社会应当给予妇女更多的权益和自由。
小说中的夫妻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更是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的体现。
通过对小说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封建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总的来说,鲁迅的《离婚》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个人命运和自由的摧残,对女性权益的剥夺,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鲁迅现代文体闲话风代表作

鲁迅现代文体闲话风代表作鲁迅现代文体闲话风代表作:《野草》与《朝花夕拾》《野草》将鲁迅个人经验原料创造性调整为象征结构,以诗的语言创造意象和意境,抒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触或思想感情的片段与波动,以及深不可测的潜意识世界。
《野草》体现了鲁迅对现实的关怀和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以诗的语言记录了特定时期鲁迅最“黑暗”的思想,最“悲凉"的人生体验,展示了一个与现实理性世界相对立的潜意识世界。
《朝花夕拾》的创作特点《朝花夕拾》在“爱”与“死”主题的“反顾”中,表达了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以及对摧残人类天生爱心的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审视和对所谓正人君子的辛辣嘲讽。
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种体式,即“独语体”与“闲话风”散文。
静静地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故事,可以发现全是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往事。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这大概便是书名的内涵吧!我心中这样想着。
这本《朝花夕拾》中,虽弥漫着一股率真烂漫的童趣,却又渗透着鲁迅先生尖锐讽刺的笔调,而鲜明的对比手法为文章添色不少。
就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而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来。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可见,《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讽刺了商人的封建礼教,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话鲁迅婚姻现代散文
鲁迅
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研究鲁迅的学者更是趋之若鹜,对鲁迅的生平事迹如数家珍,只是和鲁迅的思想相差甚远,无疑鲁迅是值得研究的,他的思想唤醒了中国人,于是伟人所做的事情那也都是伟大了,就连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也称之为伟大的爱情,说什么冲破了世俗的阻力。
在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中,朱安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那就是鲁迅的原配夫人,鲁迅曾言跟朱安之间根本没有爱情可言,完全是因为其父母的意愿。
这么说来娶朱安的是鲁迅的母亲而非鲁迅了,朱安成为鲁迅和许广平爱情上的绊脚石,只是她这个原配当的实在有点像小三,只是扮演小三的人应该非常漂亮,即使不漂亮也得别有风情,可是朱安呢,两样没有一样合适的,据史料记载朱安四方大脸,鼻子塌在脸上,相貌很丑。
只是这样一个女子为何能与大文豪鲁迅能有一段姻缘呢?
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决定了朱安一生命运。
文人墨客说这段婚姻纯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早年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时候,其母亲给他捎信说自己病危让他快点回来,鲁迅回来的时候才知道是母亲骗他,鲁母让他和朱安成亲,鲁家中道衰落,鲁迅也不愿意拂了母亲的好意,想想自己在日本,家里有个人,便也不会过多牵挂。
成婚当晚,鲁迅便在藤椅上坐了一晚上,没过几天便回到日本了,毫无疑问鲁迅对朱安是没有感情的,只是这个女人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成婚当晚她便独守空房,自己幻想了无数次的婚姻生活竟然是这样,朱安在新房中独自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她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
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场婚姻中,她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
从这一天起,她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到了一起,然而她名义上的丈夫的一切又似乎与她无关。
鲁迅仅仅跟她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
她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
毫无怨言,她还是尽心尽力的伺候鲁迅的母亲,这个女子本来想得到丈夫的疼爱却不曾想跟丈夫仅仅有几面之缘。
名人终究是名人,鲁迅曾说过朱安是他母亲的太太并非自己的太太,并且在许广平被北大校长杨荫榆痛批后,与其同居。
这个时候的鲁迅仿佛才得到了真正
的爱情,鲁迅对许广平关怀备至,甚至在其生产的时候更加加倍的对她好,许广平曾经说,一个女人在恋爱的时候受到异性的关怀已经非常荣幸,如果在结婚后依然受到关怀那实在是幸福极了。
鲁迅与许广平的婚姻是美满幸福的,只是苦了朱安,朱安也是个女人,她也非常想得到鲁迅的体贴与疼爱。
但是这不过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
周海婴说,鲁迅和许广平在一起的十年所创造的价值比他以前二十年的都多很多,这就很好的证明了鲁迅是多么的爱许广平,鲁迅去世后,朱安要求许广平带着孩子来北平的家中居住,并且视周海婴如己出。
朱安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所以把自己丈夫的亲人也当作自己的亲人,他对周海婴如此的好,乃至于事隔多年后周海婴提起朱安还是唏嘘不已,非常的尊敬。
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在困难的岁月里也经常汇生活费给朱安。
1947年6 月间,朱安病逝于北平。
许广平汇钱为朱安办了丧事。
在朱安去世前几年,她曾拒绝接受周作人的钱,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生活费。
她对人说:“许先生待我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确是个好人。
”
朱安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有个报馆说只要朱安交出鲁迅的遗作就会得到一大笔钱,按理说,朱安应该动心,自己一辈子从来没有得到鲁迅的爱,但是朱安还是拒绝了,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听说这些后,纷纷慷慨解囊资助朱安。
历史确实是残酷的吗,在鲁迅和许广平伟大的爱情面前,朱安非常的尴尬,历史赋予她的这些已经烟消云散,只是当世人赞美鲁迅的伟大,赞美鲁迅和许广平伟大爱情的时候不要忘记了那个被历史遗忘的女人一一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