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相加因素法 是对减法法的一种延伸,试图在减法法之前证 实各加工阶段的存在。 理论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 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 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 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 工阶段。
三、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1、进步性: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6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是当代科技的产物,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理论贡献大。 应用的前景十分广泛:个性心理(认知风格、图式)、 社会认知(如人怎样认知自己和他人)、发展心理 (认知、元认知是怎样发展的)、学习心理(问题解 决、阅读与写作、概念学习)、动机理论(在奖励和 惩罚的条件下人的认知变化)、情绪理论(沙赫特的 情绪与认知的实验)、心理治疗(认知疗法)、人工 智能(计算机模拟)等。
优点:可以分解出大脑内一个完整的认知加工过程各 阶段的反应时。 不足:(1)系列加工为前提,而非平行加工。系列加 工不总是正确的;(2)研究者必须对S——R之间的阶 段过程有着精确的认识,这很难;(3)两个相减的任 务之间的共有部分必须严格匹配,这很难;(4)在一 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或减少某些加工阶段 不可能不影响其它阶段的加工;(5)减法的观点与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矛盾,某一阶段单独加工的反 应时不一定等于他放在整体中所占的反应时。
1、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比作“通讯通道”;人的 执行过程需要控制,过程需要监控;强调系统的作用,主 要也是思想上的影响。 2、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 3、计算机科学 人的认知系统也可视为“符号运用系统”。 4、语言学
二、内部条件 1、早期实验心理学 Wundt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出来,开始了早期的实 验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受到早期实验心理 学中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影响。 讨论:有人认为认知心理学不过是回退到Wundt时期的 实验心理学而矣,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二者有如下区 别:(1)高级心理过程能否用实验进行研究;(2) 是否研究无意识(3)方法的区别,注重实验还是依靠 内省;(4)概念、理论和技术手段的不同。
无意识的加工过程:认知不仅寓于我们意识水 平之上的那些认识活动中,同时也寓于人们日 常生活的某些非意识行为的过程中。例如,当 我们平时在听收音机和看报纸时,我们对每一 个声音和字符的辨认都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进 行的,其实,在这些活动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 认知机制。
3、认知与智力、思维的关系
智力(intelligence)、思维(thinking)、认知 (cognition)这三个词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都表 示人在认识方面的特点和能力。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事物和现象并运用知识、 经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所有的与认识活动 有关的能力;“思维”是人运用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 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智力的最高 级和核心的部分。 智力包含思维,思维是智力中的灵魂。 从广义的角度使用“认知”这个概念时,其含义与 “智力”的含义等同;当从狭义的角度使用时,其含 义与“思维”更接近。
2、狭义的“认知” “认知”具体是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心 理活动的产物。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主体 内在的认知过程,但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主体 认知活动的外在行为来推断在其大脑内部进行 的认知活动本身。
讨论:认知与意识
有意义的识记诸如儿童所能记住的某个词列的数量, 儿童在辨认某些图片、字词时所花的时间或计算某道 算术题的正确性等。但心理学家所真正感兴趣的并不 是这些容易被观察到的内容,而是那些潜藏在这些行 为下面的加工过程和技能。例如,6岁儿童和14岁少年 在完成某项认知任务时,所使用的认知操作各是什么? 对词义的辨别速度是如何反映主体对信息的不同贮存 方式的?婴儿是如何利用其关于自己母亲的心理表象 去区别其他形象的?这种心理表象又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被不断精确化的?等等。简言之,认知发展心理 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是,儿童进行认知活动的内在过程 以及导致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2、狭义:仅指信息加工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人如何获取信息;这种信 息怎样表征,从而转变为人头脑中的知识;知 识怎样贮存,又是怎样用以指导我们的注意和 行为。它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从感觉到 知觉、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和学习、思维、 表象、语言和情绪等。
第二节
一、外部条件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及影响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研究原则
经验性原则(empirical):相对于哲学思辨而言,认知 心理学强调以实验、统计为主,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 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能够重复验证,能够证伪)。 分解性原则(analytic):分解实验,研究大问题中的 小问题,即把复杂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部分来 研究,题目小便于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但严格的实验控 制带来较低的外部效度,因此要求“分解”之后再“组 装”才能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过程性原则(process):一幅静态的照片看不出一个人 的多少个性特征,因此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作用、交 互作用、变化)分析问题。一个过程的理论模型代表了 假定的信息加工阶段。
优点:通过严密地推理,可以间接地确定一 个系列加工各阶段的存在。 问题:系列加工假设的合理性;仍然是一种 间接测量,有待检验。
3、开窗法 一种直接测量RT的方法,就像打开窗户,能够 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是减法 法的发展。需要事先对被试进行训练。 基本思想:在各个加工阶段的转换之际给一个 外部指标(如按键),以便直接记录下每个阶 段的RT。
研究过程的重要性:(1)关于过程的理论比关于内容 的理论更具有概括性、恒定性(程序与数据的关系); (2)过程的研究有利于确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顺序, 有利于建立精细的理论模型;(3)具有实践意义,特 别是应用于智力开发、人工智能等。 追踪过程的困难: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可见的S与R之 间的O是不可见的,只能间接测量(所以是灰箱)。 原则总结: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格式塔学派 要研究意识,试图揭露有别于生理机制的心理 过程,对知觉、思维等研究的贡献最大。提出 “完形”的整体观。反对把人看成被动的刺激 反应器,强调人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主动性, 这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4、二战后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脑中的认知过程,被 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1956年,几项重要的研究代表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 点。 1967年Neisser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 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其影响之大 是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相比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 包括测量理论(最早的测量学派认为认知能力是由各 种亚认知能力构成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生 物、数理逻辑为基础,认为人的认知具有不同的性质, 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的思维有本质差异)、生态 学理论(Gibson提出,认为心理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实 验室内,更重要的是生态学效度,即在自然环境、没 有严格的条件控制下,能够发生和实验室条件下相同 的结果就说明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效度)、信息加工理 论(即狭义的认知心理学)。
【实验】Sternberg(1969)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证 明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各阶段的存在。 思路:(1)假设一个加工系列的各阶段;(2)设计 若干个二因素实验操作(多因素的不行,因为不是平 行加工的假设);(3)统计实验结果,检验有无显著 的交互作用;(4)得出结论,确定阶段(可能修正理 论)。 程序:先识记1——6个数字(测试项目),然后再看 一个数字(探测词Probe),判断是否识记过,用实验 证明了四个阶段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
参考文献:
Robert J. Sternberg (2005). Cognitive psychology.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斯滕伯格(Sternberg,R.J.)著,杨炳钧等译。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6年1月。 彭聃龄著。《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J R 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杨清、张述祖等译,《认知心理学》。吉林 教育出版社,1989年。 Robert L Solso. Cognitive psychology. 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五南图书出 版有限公司,1991年。 John B Best. Cognitive psychology. 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0年。 Michael Eysenck & Mark Keane,高定国译。《认知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 罗伯特.索尔索、金伯利.麦克林、奥托.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7版)-英文影印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4.2。 王甦,朱滢等。《当代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行为主义
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Watson高举行为主义大旗, 提出只有外显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反 对研究意识,S-R。 认知心理学受到了行为主义,特别是新行为主义方法 上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实证的心理学研究。 如Tolman强调S—O—R。 行为主义大约盛行了40年,它的影响至今仍在。由于 它的极端性,孕育了新兴学派的诞生。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概述
一、“认知“的涵义 1、广义的“认知” “认知”:描述个体在认识方面的能力。 一方面,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广泛,“认知”——认识 和知识,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 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另一方面,为 了能将在学术意义上进行讨论的内容与在较为通俗意 义上使用的名词(认识)区分开来。 采用“认知”这一概念来指代和描述个体呈动态或静 态的各种认识能力。
2、受到的批评: 以认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情绪、个性等其他心理现 象的研究少得可怜。 单纯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的思想方 法具有缺陷。 认知心理学缺乏较为统一的概念和理论。 方法上的日益完善导致研究领域日益分裂,实验室效 应大,生态学效度较低。 其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反应时技术研究源于“人差方程”
1、相减因素法
理论逻辑: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 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 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 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实验】Donders(1868)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模式 识别、选择反应等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A任务:1个S,1个R;绿色——右手按键,简单反应时 RT1 B任务:n个S,1个R;红色——不反应,绿色——右手 按键,复杂反应时RT2=(RT1+刺激归类的时间) C任务:n个S,n个R;红色——左手按键,绿色——右 手按键,复杂反应时RT3=(RT2+选择反应的时间)
第一章 绪论
绪论部分的学习要求
内容:认知心理学的对象、兴起及影响、研究 方法以及争论。 明确“认知”这一概念的涵义,理解认知心理 学的研究对象。认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从总体上理解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同学们在理 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且能够在分析实验时加以 应用。 辩证地看待不同的观点或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