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6-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f6ea3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c.png)
6-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概括刘和珍形象,加深对革命者形象的认识。
2. 品读语言,感受鲁迅对革命者的哀痛和对反动派的愤恨;理解鲁迅深刻的反思。
3. 感受革命情怀,激发向上力量,铭记革命英雄。
教学重点:1. 品读语言,感受鲁迅对革命者的哀痛和对反动派的愤恨;理解鲁迅深刻的反思。
2. 感受革命情怀,激发向上力量,铭记革命英雄。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冷静深刻的反思。
壹导入:如果民国也有微博的话,民国15年3月18日的热搜大概是这样的:3月18日热搜三天后热搜许多文人发表了相关文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民国第一大v鲁迅写作的《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为何值得记念,民国意见领袖鲁迅将用一篇记念文章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我们今天一起走近《记念刘和珍君》!贰活动一:阅读标题,提出困惑(设计意图:从标题入手,提出阅读困惑,确定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1:“纪念"为何写作“记念”“记念",现在写作“纪念”,是怀念的意思。
有人认为是当时文白交杂混用,有人认为另有深意。
预设2:为何称刘和珍为“君"?“君”是对人的尊称。
老师为何称学生为“君"?到底该称刘和珍为“暴徒”还是“君"?有时候困惑是阅读文章的障碍,有时候困惑也是引领我们走进文本的向导。
叁活动二:阅读纪念部分,走近纪念对象这是一篇纪念人物的文章,是不是所有部分都是在写对象刘和珍?刘和珍究竟应被定性为“暴徒”还是尊称为“君"?阅读三、五节,说说你的理解并说明依据。
(设计意图:快速阅读,提取纪念主体部分,在两种评价的辨析中走近文章的纪念主角,了解革命者身上的精神品质。
)引导思考的子问题:鲁迅为何反复渲染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欣然请愿面对的是怎样的“罗网”?历史记下一个事件,但是文学却可以关注到具体的个人。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c1ea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了解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意识。
3. 通过对文章的创新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的伟大贡献。
2. 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师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的伟大精神。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创新思维去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刘和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4. 学生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精神在当代的重要性。
三、作业布置2. 选择一首与刘和珍精神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解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贡献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对刘和珍精神的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文本。
2. 刘和珍的事迹介绍资料。
3. 与刘和珍精神相关的诗歌选篇。
4. 教学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刘和珍的事迹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91cc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a.png)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艺术形象;2、体味作者在人物中蕴含的强烈情感;3、总结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塑造的形象丰满、生动的刘和珍形象;2、体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蕴含的复杂情感;3、体会塑造人物手法综合运用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1、深度解读刘和珍等遇害场面;2、体会作者“寓褒贬"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一、引入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英雄的中国人民却始终没有屈服,在救国的道路上抗争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们的精神被不断传诵。
今天我们要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纪念一位爱国青年。
二、回顾形象塑造的方法关于写人的技巧,请同学们结合初中学习内容在充分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整理笔记,在小组迅速交流,小组长汇总小组交流结果,进行展示。
全班同学完善学习内容。
【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有:突出人物的性格、选取典型事件、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摹,充分运用各种描写手法、使用衬托或者他人评价等侧面体现的手法等。
三、鉴赏形象1、鲁迅先生作为师长在文中回忆了学生时代的刘和珍的一些事件。
请找一找。
【学习方法】请找到相关的事件,关注事件中的关键信息,读出刘和珍的特点。
(1)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杂志。
【补充】鲁迅谈创办《莽原》的宗旨:“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
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语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分析】生活贫困,但是节衣缩食预定进步刊物,“毅然"一词非常恰当的体现了她的这种品质,典型的词语传递对于人的评价,这是精彩的语言表达。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a2a69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9.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9f5f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b.png)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评价方式与标准改革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 实践案例分享与反思总结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记念刘和珍君》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介绍《记念刘和珍君》所 处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 初的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 文化领域的新旧冲突。
情感熏陶与价值观培养
情感熏陶
通过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价值观培养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鲁迅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文 学成就及思想倾向,阐明 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重要地位。
文本内容
概述《记念刘和珍君》的 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突出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和 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记 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艺术 手法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
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07
实践案例分享与反思总结
成功实践案例分享
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激发学生对《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情感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朗读、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 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拓展学生思维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5f9ec68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e.png)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字一泪含至情——《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鲁迅凝练厚重的语言特点。
思维创造与提升体会写人记事散文的构思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爱国青年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继承传统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鲁迅凝练厚重的语言特点。
思维创造与提升体会写人记事散文的构思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爱国青年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历史是公正的,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二、活动一追悼介绍1.追悼会上,如果你是刘和珍的亲友,请结合文章向大家介绍。
刘和珍,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学生,于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被段祺瑞政府无端杀害,享年22岁。
她是---她不是---她不是苟活着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2.思考:为什么鲁迅要反复提及刘和珍的温和与微笑呢?强调刘和珍性格的温和,反衬反动政府的凶残,突出痛惜、悲愤的心情,激发人们的同情心理。
三、活动二现场刑侦1.惨案现场:如果你是刑侦人员,请结合下面文字给出结论。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1ae68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2.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逝去生命的尊重;(2)认识和平的珍贵,热爱生活,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2)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2)对课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珍贵,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和平的认识和珍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课文情感教育的体验和价值观的认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https://img.taocdn.com/s3/m/b4d2e7e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3.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本课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
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也是高中首次接触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单元
教材分析 要求通过人、事的描写把握人物个性,揣摩作者情感和深意,学
会现代文阅读基本技巧。《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记
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先提出观点,在文章中找到依 意铺垫。主要
据并略作说明(提问各小组代表)
途径是突出 学生主体,通
示例:
过系列问题,
第 1 自然段写了刘和珍一件小事——预定全年《莽 发 挥 学 生 主
观能动性,培
原》(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原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 养 学 生 快 速
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提示记叙文 写人记事基
预设:(提问学生,生生、师生讨论探究完成,最后再 本方法
出示 PPT)
①多次描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态度。明确:外貌神态
描写。 ②黯然泣下。明确:神态描写。 ③欣然前往请愿。明确:心理行为描写。 ④预定《莽原》杂志、反抗杨荫榆。明确:行为描写。 小结:文章通过外貌、神态、行为、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性格气质。 4.思考:全文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描写刘和珍的? 明确:限知视角(非全知视角),即作者只写自己直接 接触和了解到的刘和珍,增强真实性和可信度。
5.请愿被害:热情、正义、勇敢、不畏强暴
一个优秀好青年
良的人。
④刘和珍参加和平请愿被虐杀(第四、五节):学生找
出并朗读这些句子(“况且始终微笑的……喋血呢”“然
而即日……棍棒的痕迹”“我没有亲见……只是没有便
死”)
明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和珍正义、热心、勇敢、不畏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3d6952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0.png)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教材地位】一、目标与情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与一般文学作品学习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在文本研习中,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单元人文主题方面的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教材第6课把鲁迅先生的两篇回忆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组成一个学习板块,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的地位。
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是从长者、师者的角度来看待革命青年和他们的选择的。
那么,跨越百年的我们,如何去看待当时文章中的青年以及如何看待关爱青年的鲁迅,无疑是两篇选文的教学重心。
细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之后,可以发现,两文不但体裁和结构相似,主题、情感亦相近、相通,都是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而作,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国民的呐喊和对革命形式的深刻思考。
在写法上,两文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虽然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鲁迅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的特点:用最冷峻的语言表达最炽热的情感,即爱与憎交织,冰与火交融。
这种看似矛盾的独特语言风格充满了强大的诗性张力,读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基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单元研习任务,既要设置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入乎其内”,细读文本,触摸文本肌理,深入挖掘和感悟文本蕴含的精神价值;也要让学生“出乎其外”,进一步探究、整合,从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比较两文的异同以提升能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理解两篇文章中作者对革命青年的情感态度,并正确评价革命青年的选择和结局;(2)把握两篇文章在内容、手法方面的异同,深入体会鲁迅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的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4995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2.png)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2c4c7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2. 通过分析刘和珍的言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
2. 文章中表现刘和珍精神的语句分析。
教学难点:1. 理解刘和珍英勇无畏的精神内涵。
2.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精神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表现刘和珍精神的语句,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成果展示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5. 教师点评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4.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文章中表现刘和珍精神的能力。
3. 学生对刘和珍精神的感悟和内化程度。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的体现。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
2.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资料。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4. 学生作业收集及评价反馈。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访谈,邀请身边的优秀人物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历,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刘和珍精神,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3. 举办刘和珍精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刘和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0c06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3.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dd93b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d.png)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念刘和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释其中的深层含义。
(3)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认识她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刘和珍的精神价值。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释其深层含义。
3. 刘和珍形象分析:讨论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认识她的精神品质。
4. 课文欣赏: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5. 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刘和珍为素材,展开想象,创作一篇小文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刘和珍的感悟,培养爱国情怀。
6. 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刘和珍为素材,展开想象,创作一篇小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课文解析: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纠正错误。
3. 小文章创作: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刘和珍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4. 写作纸张:用于学生创作小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d68f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2.png)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念刘和珍君》。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的文言文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2)学会珍惜和平,尊敬烈士,培养爱国情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4. 情感教育法: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本文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翻译重要句子。
3.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544fd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c.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文章的解读和意义。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鲁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背景。
2.2 《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刘和珍的事迹和影响。
2.3 文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3.1 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过渡和转折。
3.2 文章的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
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3.3 文章的意义解读对刘和珍的纪念和赞美。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第四章:阅读理解与讨论4.1 阅读理解练习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4.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五章:文学鉴赏与创作5.1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创作练习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如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语言特色6.1 细读重要段落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分析段落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6.2 语言特色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6.3 语言实践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创作一小段文字。
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主题思想与历史背景7.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e8868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9.png)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3)分析并欣赏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和珍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和平生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感受其英勇精神;3.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刘和珍英勇事迹背后的深层含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2)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赏析文本:(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分析刘和珍英勇事迹背后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珍惜和平生活;(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2)分享读后感,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其他英雄事迹;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提出问题和分享心得的质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八、课程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英雄主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对英雄的理解和敬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03e12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7.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1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edf5a25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8.png)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2、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介绍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
天津大沽口事件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3月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所谓最后通牒,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北京多所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
会后,李大钊等带领部分爱国学生、工人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并前往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请愿队伍在执政府门前遭遇执政府卫队的残酷镇压,造成40余人遇难,近200人受伤。
任务一:整体感知,了解人物要求:自主思考: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
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任务二:细读文本,体味情感01“鲁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不写)间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写)与不说(不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的内在线索。
”——钱理群先生02自主思考:把握情感线索,找到相关语句,分析作者为什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实在无话可说”。
明确语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def2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3.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3b4c8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f.png)
1《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向理智借一真情,铭记不应忘却的人--《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概括事件,认识其人,感受人物高尚品质;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情感,领略抒情笔法之妙;3.结合所学手法,理解技巧,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情感,领略抒情笔法之妙;2.结合所学手法,理解技巧,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背景资料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
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诬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任务一:致敬刘和珍1、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刘和珍的形象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才知道……请愿的事。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提示:刘和珍君是一位品性善良、谦和,坚定地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嫉恶如仇,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单纯中裹挟着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女子。
2、刘和珍作为鲁迅的学生,她留给鲁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有何作用?提示:“常常(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外阅读《读本》中记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2.写一篇学习心得。
六、让我们在本课结束时,齐声朗诵陶渊明的《挽歌》来寄托我们对烈士的感怀和哀悼之情吧。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滴殷红的血。
附陶潜《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硗。马为仰天鸣,风为白萧条。幽室一已闭,前年不复朝。前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
2.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3.我也有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愤忧虑全在文中十处血语上。”今天,我想通过课文这十处写血的文句来引导大家对全文做一个把握,先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文中十处写血的语句。
4.按课文顺序给十处写血的语句归类,分析内在逻辑关联。
⑵提问:淡红的血色怎么又“纵使洗成绯红”?苟活者又为何只看见淡红的血色?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
1.探讨两个疑问:见上⑵。鲜血──淡红──绯红──淡红
2.研究几个重点文பைடு நூலகம்的语言。
二、讨论
1.“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的血色”?
2.“淡红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绯红”,最后还是“淡红”?
提示:①联系语境
②关注行文逻辑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年地3.18惨案。
鲜血
第一、二部分──血
(交代写作缘由:记念流血者)淡红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难的实况──“罪”)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战
(总结教训──“罚”)淡红的血色③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记念死者──悲痛
痛斥论客──悲哀
⑴写作缘由控诉当局──愤怒“悲愤”
2.了解课文背景(3.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分享:
72
喜欢
激励猛士──哀痛
唤醒庸人──悲哀
⑵学生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问讨论:“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血的颜色为什么减淡?)
2.速读课文三、四、五部分,刘和珍等人的喋血情况怎样?
血痕(罪证)
喋血抨击当局杀人
血污(罪证)
3.学习第六、七部分(罚)
⑴总结历史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大量的流血牺牲只换来极少的成果。
明确:烈士鲜血虽为庸人随着时间淡忘,但鲜血不会白流,也应当有其影响和意义,人们会逐渐明白烈士之死的意义。在先生看来,这样的牺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终还是归于“淡红”。
三、具体探究重点文段的深层含义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结
1.情感线索主题思想
2.先生的“孤愤”和“救世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