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1)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共57张PPT优质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共57张PPT优质课件
第三招,挑衅竞争对手,拿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东方 杂志》开刀。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
年均投资 年均办厂 1895-1911 687万 17家 1912-1918 2300万 79家
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在《商人与 中国近世社会》一书中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 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的……国内学 者认为工业增长率在 1912-1920年间达到 13.4%……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时,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 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 化…… 中国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反思, 掀起了继戊戌变法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9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一)
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还需相关历史条件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 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 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之间形 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 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 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 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人不拜天, 又不拜孔, 留此膝何为?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3、指导思想:民主、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专制思想仍 旧根深蒂固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思考2:你在材料中发现了什么?
1919年春天,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主任在《数理 杂志》发表了两篇古怪有趣的文章,主要论述妇女问 题与数学的关系。教授认为“一”代表男人,“二” 代表女人,如果没有“一”就不会有“二”,因此, 如果没有男人就不会有女人。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应该 服从他的父亲或丈夫。其次,“一”加“二”等于结 婚,因为这样产生“三”,这是一个奇数,代表阳或 男,而不是代表女或阴的偶数,所以女人应该服从儿 子。这位作者在社会上被崇拜作维护所谓“国粹”的 保守派领袖,享受极大地声誉。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共28张PPT精品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共28张PPT精品课件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剔除封建糟粕,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曰,不言之无物;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四曰,不作无病呻吟;
五曰,不用套语滥调;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在思
思想文化 想文化领域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接受新思想
的知识分子的不满。(直接原因)
国民心理 国民大众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二、马克思主义的概况
1.兴起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
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 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行为规范,追求男 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你如何看待“打倒孔家店”口号?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 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 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 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据材料思考:当时为什么要将斗争矛头指向孔子?
3.扩大:早期党组织有计划的宣传。
宣传方式: ①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 主义。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进步刊物:《劳动界》、 《劳动者》和《劳动音》。
4.建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共诞生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A、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 的解放; ②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 的洗礼; ③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④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B、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 ②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精选】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3

【精选】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3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新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②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了解:(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政治: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3)主要阵地:新青年4)活动基地:北大3、内容: (见材料)1)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典范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2)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4、意义1)前期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2)积极性:(最重要)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青年人得到大的解放; 使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3)局限性:对东西方的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没有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见课后的学习延伸(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传入:1)开始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进一步传播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备课教案一、引言近代中国曾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思想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运动,它在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并在备课教案中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期,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民主、自由、科学、人道主义、女权主义等新思想,并以此反对旧文化、旧观念和封建传统。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也开始被引入到中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具体表现包括:1、康有为等一批早期思想家通过翻译和创作,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他们的著作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推崇。

2、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社会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鼓励中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通过彻底改造中国社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新文化运动对文化、思想和社会的批判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新文化运动拒绝封建主义的权威性和教条性,强调人民群众的自由和民主,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因此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1、加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如自由、民主、科学、人道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契合,因此新文化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温床之一。

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促进了理论的传播和实践的发展。

2、引领中国革命的走向。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革命运动,其思想和实践活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它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推翻,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催生出革命的运动和意识形态。

3、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应用领域。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说课PPT课件分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说课PPT课件分析
本节课属于思想文化史的范畴,学生不容易深 刻的理解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所以教师应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简 单的死记硬背知识。
一、教学背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和学科指导意见为指导,结 合高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进 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材料二: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 裕酿酒公司”。1915年张裕葡萄酒在巴拿马万国博 览会获金奖。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魏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新授)
一、办《青年杂志》的缘起
辛亥革命后(1915年)的中国社会
请同学阅读以下材料,归纳概括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的原因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教学资源:教材、史料
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启发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新文 化运动 和马克 思主义 传播说 课PPT课 件分析
四、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
新授
提高
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2019秋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2019秋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情。

他们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中心:北京大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3.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猛烈抨击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并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力倡“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表现(1)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文小说。

5.作用对推动文学革命和推广国民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背景(1)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传播(1)1918年,李大钊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的开始。

(2)1919年,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陆续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4)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5)留学生杨夸包安、李达、李汉俊等人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何联系?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用这组常见的人物照片引出本课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9《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32张)(共32张PPT)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9《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32张)(共32张PPT)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十九大报告内容
•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 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 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 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一:《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
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
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
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
建的堡垒”。
——北大学生杨振声
材料二:“无论政治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
国的法子,绝对的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5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5日星期日2021/9/52021/9/52021/9/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52021/9/5September 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52021/9/52021/9/52021/9/5
——陈独秀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课件2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课件2

原因: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 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 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 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 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总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 过程。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经历 了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体 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实质:鼓励和倡导新文化、 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法俄革命之比较》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庶民的胜利》 《孔乙己》 发表《文学革命论》 《布尔什维主义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程标准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
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冲 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袁世凯1912年3月 就任临时大总统
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 进一步传播。
4.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 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北师大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前期、后期),能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2.学生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3.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

4.感悟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后期)。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比较归纳;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20世纪初,北大师生课前问好的对话。

教师:“老爷们好!”学生:“大人好!”教师:“老爷们辛苦了!”(问学生会怎么回答?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已不知怎样回答了)学生:“升官发财!”(出示答案)当时北大官僚气息颇浓,当时很多学生多是在京军官或想做官的人。

北大的这种状态,肯定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那么,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怎样的问题呢?二、新课学习第一环节悬丝把脉——民族困境(背景)困境一:图1 近代思想解放的代表人物图2 1914袁世凯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困境二:女大学生朱友云毕业于孝感女子师范学院,未婚夫生病,媒人说只有朱小姐嫁过去冲喜才有希望治愈。

朱友云便主动嫁过去,潦草成婚。

半个月后,丈夫死去,朱友云又吞金自杀,殉夫而去。

作者评论说:“朱烈女的死,不仅是全国女学界之光荣,更是我中国古国对于世界上之光荣也。

”——1914年《妇女时报》困境三:探究1:回顾图1几个人物的救国思想?结果如何?探究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20C初中国面临哪些困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环节对症下药——文明再造(内容)探究活动:分五个小组——民主组、科学组、新道德组、新文化组、马克思主义组,五组同学结合课前老师提供的图文资料,探究本组的思考题,还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史实,以此作为本组观点的依据。

1、民主组材料一: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高中历史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2)

高中历史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2)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 、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这句话,展示图片,引发辜鸿铭与北京大学的关系,辜鸿铭,用自己偏激的方式维护尊严,表现中国人民的骨气.加之展示北京大学新聘贤达装束的特点,体现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方针。

辜鸿铭嘲笑诸公心中“无形的辫子”,借以提问学生:想要去除这“无形的辫子”该如何做?引出思想解放这一回答,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活动】讲授新课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探究一展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图材料二:“民主共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主要思潮之一。

到20世纪初,介绍西方启蒙思想的书籍已翻译了250多种,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观念进一步传播。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新气象学生思考..。

...回答: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材料三:“猿举大刀杀人多”漫画袁世凯天坛祭奠称帝图思考:思考:这些新气象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学生讨论、思考。

.。

.。

.。

..。

.。

答案:袁世凯专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上: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如1915年与日本正式签订《民四条约》,以二十一条为基础,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②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者政治上有护国运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

③军阀割据混战: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北师大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

2、理解: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3、运用: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探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1、以课件演示加背景音乐烘托历史情境,以亲历者的视角来带领学生领略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增强历史时代感,借亲历者的讲述来设置问题,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2、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分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3、采用课件、表格、漫画、视频、历史图片形式,增强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4、开展讨论、质疑等课堂形式,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

5、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了解和学习先辈。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过程导入: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的课件演示加背景音乐,烘托新文化运动发生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且艰难的抗争活动,由此导入本节内容。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北师大必修3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北师大必修3

特别提醒:新文化运动前期各项内容之间的 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条件 (1) 新 文 化 运 动 猛 烈 地 冲 击 了 __封__建__思__想___ 的 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52022/1/152022/1/151/15/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52022/1/15January 15,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52022/1/152022/1/152022/1/15
2.兴起 (1)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 创刊号上发表《__敬__告__青__年___》一文,率先举起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 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中心及主阵地: _北__京__大__学____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中心,《新青年》则是运动的主要阵地。
要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展,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启蒙运动,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感受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因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称人们之为“红楼”。

这里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鲁迅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这里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在这里,最能让我们联想起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这时,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图片2: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成为诱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

图片3:民众思想保守封建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大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而脑子里却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从1916年起,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率先在中国高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勉励青年要崇尚自由、进步和科学。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新青年”的六条准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合作探究:结合“‘新青年’的六条准则”的材料,说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用意?20世纪初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努力,其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该文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4.新文化阵地的守护者--—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革新北大。

一是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聘请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使北大由封建官僚的摇篮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大,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合作探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了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

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材料呈现:“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

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精神奴役。

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

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

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口号:打倒孔家店。

材料呈现:我翻阅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做法?对象:孔子和儒家学说。

原因是: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提出“打倒孔家店”,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这种做法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著名学者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锋。

1918年起,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文小说,有力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胡适(1891一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兰花草》:原名《希望》,是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

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

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该诗后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

材料呈现: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胡适说一说:这首新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认为文学革命体现在什么方面?清新、质朴、深情。

内容上,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形式上,以新文学(新鲜、平易、富有思想内容)取代旧文学(陈腐)。

结合视频——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图片1:新文化运动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图片2: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苦寻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3: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表现(1)发表了大量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