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1927——193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1927——1937)
中国一直是一个诗的国度,传统诗歌为格律诗,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了与格律诗歌不同的诗歌,称之为新诗。

上一个十年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诗、自由诗以及新月派所出现的新格律诗。

早期新月派提出节奏美、建筑美和画面美。

代表作有闻一多的《死水》,他们特别强调每一句话要出现的画面与色彩,注重二者所构成的和谐美。

第二个十年最重要的是在新诗浪漫主义与新月派、左翼诗歌之外出现了“现代派诗歌”,这是本章重点,代表诗人是戴望舒,作品少且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又称为“普罗诗歌”)
2、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漫主义诗歌
3、以戴望舒、“汉园三诗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
中国诗歌会
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鈞等,办有刊物《新诗歌》。

属于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针对新月派和现代诗派而成立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1937年4月解体。

诗歌会的诗歌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也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的格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穆木天《新诗歌》发刊词)
他们的创作特点:
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

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
出身于农村破落的封建家庭,对农民生活有较多的了解,使他成为30年代以诗
会议农村生活,描写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创作上,他得到了闻一多的帮助和鼓励,由于他喜爱古典诗歌和民歌,又受益于新诗,在艺术上显示出朴实、真切、含蓄、凝炼的特点。

第一部诗集《烙印》是臧克家最具影响的作品。

臧克家的诗歌以其对农民生活执着的关注和诗中散发出来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在20诗集中国诗坛享有“农民诗人”、“泥土是人”的赞誉,对于扭转30年代中国诗坛萎靡、浮躁的诗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
在艺术方面臧克家的诗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构思上,有的是人是把情绪往外铺张,臧克家则是往紧里收缩,力求凝炼、集中、精辟。

我用一直淡漠笔
速写乡村
一笔自然的风景
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
有愁苦,有悲愤,
有希望,有新生,
我给了它一个或栩栩的生命
连带着我湛深的感情。

——臧克家《泥土的歌·序句》《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爸爸
在土里流汗;爷爷
在土里葬埋
《村夜》
太阳刚落
大人用恐怖的故事把孩子关进了被窝(那个小心,正梦想着
外面朦胧的树影和无边的明月)
再捻小了灯
强撑住万斤的眼皮
把心和耳朵连起
机警的听狗的动静
臧克家在三十年代中国诗坛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表现内容看,他的诗接近于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但没有了他们那种宣泄式的歌唱;
从语言的精炼和诗形的整齐看,又接近于新月派的诗,但明显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现代派诗歌
三十年代的诗歌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吸收了象征派的象征手法,去掉了新月派的音乐美,吸收其抒写苦闷、哀叹和意境创造的特点)。

现代派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施蛰存、废名等
1932年,施蛰存创办《现代》:《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纯诗的艺术馆,他们主张写纯然的现代诗。

其次是病态心灵和虚无的观念,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深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挣扎的无奈与哀伤,对人的孤独、感伤、异化、丑恶的复杂表现,以及对繁复意象所产生的朦胧性的追求。

三是诗艺的突破与创新。

艺术上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努力追求象征派的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完美结合,突破了新格律诗的局限,使新诗真正进入了现代自由诗的发展阶段
四是对诗的散文化追求。

现代派诗歌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是个美学。

卞之琳
属于后期新月派诗人,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

卞之琳的诗歌是他人生体验与陈思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同意,在技巧上,融汇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按时,构成了隐晦的艺术世界;诗歌讲求格律形式,用韵追求复杂,诗体形式繁复。

《鱼化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熔化于谁都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他所呈现的很多东西是我们能够察觉到的,但是又不是那么清晰。

《无题三》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早她
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
戴望舒
早期诗歌创作是忠于自我,后期创作是忠于自我和人民的结合,具有革命的进步
性,其诗歌体现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包含着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他的诗歌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苦闷的孤独者和飘忽的少女是他诗歌中重要形象;忧郁感伤的情绪是主要的精神状态;诗歌忧伤的律动中适中徘徊着一个寻梦者倔强的灵魂。

特点:对个人忧郁与爱情苦闷的书写
音韵美、散文美、
戴望舒的诗歌中多种手法的运用也是重要特点。

如痛感、比喻、顶针、拟人、象征、重叠等
戴望舒的诗,是近年来新诗坛的尤物。

凡读过他的诗的人,都能感到一种非凡的魅惑。

这魅惑,不是文字的,也不是音节的,而是一种诗的情绪的魅惑。

——施蛰存
散文(1927-1937)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
政治化的分野。

这是三十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

这是三十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合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有各自长足的发展。

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它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毛泽东
一般情况下,我们称鲁迅最后在上海的十年的生活和创作为鲁迅后期的生活和创作。

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因为支持进步学生的正义斗争收到北洋军阀的通缉而离开北京。

他与许广平的爱情是广受质疑的,他自己曾在《两地书·序言》中就说到“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地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由,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

”鲁迅的杂文精神在他日后的杂文《死》中有所体现,即“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

阅读林语堂所做《鲁迅之死》
鲁迅在生命最后十年,他开始逐渐向新“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从进化论最终走到了阶级论,实现了从彻底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但是他始终是中国近代革命以来的最激进的民主斗士,须臾没有离开五四那个巨大的精神尸体,他的战斗始终
原因如下:
1.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动,对鲁迅原来所持有的进化论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冲击。

2.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证,促使鲁迅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艺论著。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925年,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之后,鲁迅的主要精力就倾注在了杂文方面,鲁迅的杂
文都是编年出版的。

杂文这种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是中国现代杂文却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个名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鲁迅独创的新文体
鲁迅杂文的分期:
鲁迅的杂文最早可以追随到日本留学是用文言写的《文化偏至论》等长篇论文,这是他开始形成自己文章路数的关键时期,他后来所挂心的问题和运用的手法已经多有展露。

1918年,和《狂人日记》同时,鲁迅在《新青年》随感录和栏用现代白话文正式开始杂文创作。

1.前期。

(1918-1925)
从1918年鲁迅《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开始,到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之前属于鲁迅杂文创作的前期,这一时期的杂文大都收入《热风》、《坟》两个杂文集中。

特点是:还带着无私初期热忱健朗的特点,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偏重于探究文化思想和社会现象的本质问题,是对民主和科学、个性自由解放的大声疾呼,没有很具体的人与事件的针对性,却能够就一些分散的题材解剖或者针砭带有高度普遍性的思想观念。

代表作如《我之节烈观》。

这一时期在艺术上已经
2.发展期(1925-1927)
作品多数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两个杂文集中。

这一时期,鲁迅开始在原有的姿态上,建立起为现在抗争的姿态,这一时期,由北京到厦门到广州,最后定居于上海,生活动荡,思想也极为复杂。

先是因为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和现代评论拍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决裂,又在号称革命的策源地的广州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青年,中国社会现实斗争激化的过程中,他变成了一个真正挣了眼看时事的正直而勇猛的精神斗士。

这医师亲的笔下开始出现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类型形象,形式多样化,笔法具有参差变化。

3.成熟期(1930-1934)
到上海之后鲁迅遭到了“太阳社”、“创造社”等的攻击。

这一时期杂文集主要有《而已集》、《三闲集》等
特点:炫彩广泛、内容丰富、视点集中、几乎参与了同当时社会各种任务的思想交锋,从而也把社会思想的百态反映在了自己的杂文创作中。

4、后期(1934-1936)
这一时期主要收录在《且介亭文集》
特点历史感强
鲁迅杂文主要的思想内容。

1、抨击时弊。

如《友邦惊诧论》
2、关注农民、妇女和儿童的命运
这些人出自中国式的奴役关系的最底层,命运最悲惨,也是最无力述说的一群人。

鲁迅对他们的处境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3、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情解剖
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源于传统的奴隶性。

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的是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的启蒙者,分析知识分子的心理就是鉴别民族的灵魂,目的是促其最后的觉悟。

4、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的思考终其鲁迅的一生也未尝间断。

著名的《拿来主义》就是这种思考宣言式的总结,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是在抱着为民族寻找出路的苦心来创作杂文的。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教材(P291)
1、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这是他最显著的特色。

2、切近现实人生。

具体的只会使得鲁迅得以推开种种障碍眼目的悬浮性观念、名词、学说、主义、口号等,而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大地,成为了现代中国的卓越
而忠实的代言人。

3、形象的类型化,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和无可争辩的文学性,就在于他塑造了一些列“个”与“类”统一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

4、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他的语言是自由无拘,具有创造力。

口语与文言,长句与短句,散文与骈文相互交错,声情并茂,同时还夹杂着大量的饭规范语言。

5、体裁形式的多样化。

鲁迅的杂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痛苦的人手挣扎于热情的寻求创造相交织的心灵轨迹,称得上是经纬现代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大典。

和其他作家相比,鲁迅的杂文比较能够注重文章的内涵,能够遵从个体心灵的召唤。

《故事新编》
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在取材和写法上不同于呐喊与彷徨,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在1936年出版时,鲁迅曾在《序言》中回顾了它的成书过程。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运用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活跃的想象力,打破了他在《呐喊》、《彷徨》中为中国现代小说所建立的规范,有意识地在这部作品中系统地整理了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思考。

艺术特色:
一、融今人今事于历史故事中,以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

二、将古人写活。

在《故事新编》中庄严与荒诞的两种色彩
四、风格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的文学主张主要就是幽默和闲适。

林语堂和潘光旦、李青崖、邵洵美、章克彪创办《论语》
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单、隽永、甘美,要求作品具有灵性、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格小品散文流派“论语派”
论语派拥有三个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和周作人。

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

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实际上起了麻痹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

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阵营发起了围攻。

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散文题材非常庞杂,几乎无所不谈,他西学和国学弟子非常深厚。

他把谈话艺术引进散文创作,幽默从容睿智,行文轻松自然,从另一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代表作《吾国与吾民》呈现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林语堂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

更由于在酱缸里酱的太久,思想和批判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都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柏杨
他的另一部小说《河殇》仍未解禁。

《生活的艺术》(1937)
林语堂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工人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的意见……(序言)
《京华烟云》
这个是林语堂写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于奸倭抗日人。

与《风声鹤唳》、《朱门》合称林语堂三部曲。

周作人
周作人是论语派实际上的精神领袖。

他和林语堂一样,都是现代散文闲话一派的宗师。

这一时期出版的杂文集有《看云集》、《书房一角》。

人生态度明显走向了消极,1934年发表《五十自寿诗》之后,已经彻底地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蜕变为一名隐士,作品总体倾向消极避世。

丰子恺
开明派大都是上海立达学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代表作家又丰子恺、夏绵尊、叶圣陶等人,他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大致分为四类:
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带有玄思的色彩
描写儿童的情趣
回忆自己的创作力撑
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细小片段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是典型的的随笔体散文。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社会的苦难。

何其芳
她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爱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

这种独语又多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并浸透着感觉汁液的朦胧的意象拼贴组合,组成魅力的心灵感验世界,所写散文意象扑朔迷离,想象奇特,诗情洋溢。

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创造出一种情调:忧世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波动。

典型作品《黄昏》
《画梦录》
1、追求纯粹的糅合、纯粹的美丽。

2、善于运用绚丽精致的语言、繁复优美的意象、奇特的想象、轻灵的毙掉,来委婉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愫,事情洋溢,而文字充满了纤弱的感情和雾般的朦胧。

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但有时雕琢过分,失去了自然。

这种唯美到极致的情怀在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很有共鸣,但是它也很容易就转化为对美的迅速放弃。

36年后,他的感情开始变得蹙起来了,艺术简介发生了巨变,从此再也没有了精致制作,抗战之后,他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风格日趋朴素自然,但却也失去了他独特的风格,不再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代表作《预言》、《独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