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血液及骨髓液标本细菌学检验
血液及骨髓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血液及骨髓液培养3. 标本采集与运送3.1 标本采集3.1.1 无菌操作采集静脉血标本无需更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
3.1.2 釆血时间3.1.2.1 发热初期或高峰期时抽血;3.1.2.2 使用抗生素之前。
已使用抗生素者,下一次使用之前。
3.1.3 采血频率3.1.3.1 急性脓毒症:10min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套。
3.1.3.2 急性心内膜炎:1-2h内从3个不同体位采集3套。
3.1.3.2 亚急性心内膜炎:从3个分离部位采3套,间隔≥15min,如24h为阴性,要再采3套。
3.1.3.3 原因不明发热:从不同体位采2-3套,间隔≥60min,如24h为阴性,要再采3套。
3. 1.4 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1/5为宜,新生儿一次采血0.5m1,儿童1-5ml,成人8-10m1。
3.1.5 骨髓标本严格无菌操作,对穿刺一侧部位准备同外科切口,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
采集量一般为1-2ml。
3.2 标本运送3.2.1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细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室温,切勿放于冰箱。
3.2.2 冬季血培养瓶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3.2.3 在细菌室下班时间,标本应送急诊化验室进行标本保温。
4. 检验步骤4.1 培养:扫描血培养瓶的条码,将血培养瓶置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系统中培养。
4.2 阳性血培养瓶转种:当有菌生长时,仪器发出阳性报警,立即在生物安全柜中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以电话方式告知临床医生镜检结果并登记危急值登记本。
同时转种血平板。
4.3 培养:血平板置于35℃培养箱培养18一48h。
4.4 培养结果观察: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有菌落形成即为可疑致病菌,从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致病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
除极少引起感染的微球菌和需氧芽孢杆菌外,均需要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痰液的采集
采集指征
下呼吸道感染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 可伴有胸痛、气急甚至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罗音;
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浸润或胸腔积液 严重可致感染性休克和呼衰。
44
痰液的采集和运送
采集方法
自然咳痰法 支气管镜采集法 防污染毛刷采集 法 支气管肺泡灌洗法 胃内采痰法 小儿取痰法
45
痰液的采集和运送
涂片检查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药敏试验 动物试验 报告
30
尿液的检验
菌落计数
定量接种尿液培养标本 根据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情况 定量报告每毫升尿液中所含有的细菌数(CFU/ml)
31
尿液标本常见的病原菌
病原菌
正常 菌群
G+
金葡 化脓性链球菌 肠球菌 结核分枝杆菌 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 非致病性棒状杆菌
注意培养时间
加做无菌对照
涂片染色检查
结合培养细菌的生长特点对照判断
8
(四)检验程序
标本选择 采集(保存运送)
观察、前处理
直接 涂片
报告
快速 检验
报告
分离培养 (需、厌氧、CO2培养)
可疑菌落 (必要时先做培养)
增菌(需氧、厌氧、 CO2培养)
涂片检查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药敏试验 动物试验 报告
难辨梭菌
杆菌
G-
沙门菌 大肠埃希菌
志贺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弧菌
弯曲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变形杆菌
41
粪便检验的临床意义
肠道致病菌
霍乱弧菌-霍乱,志贺菌-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伤寒;
食物中毒
沙门菌、弯曲菌、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
42
第二节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AYLS7345 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30
编写者:沈继录审核者: 批准人:生效日期:2012。
1。
1文件发放范围:微生物组文件年度审核审核者: 审核者: 审核者: 审核者: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1.目得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血液及骨髓、3.标本3。
1 标本类型血液及骨髓。
3。
2 标本采集3.2、1 采血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前,发热初期或高峰时抽血。
3、2。
2 采血频率对怀疑菌血症得成年病人,推荐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每套包括一瓶需氧瓶、一瓶厌氧瓶或者两套需氧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与真菌血症则应多次采集;婴幼儿病人,推荐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2套,可不做厌氧培养、3。
2、3 采血量以培养基得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5~10 ml,婴幼儿为1~2m1。
3、2、4 骨髓标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
3。
3标本拒收标准3 3.1血培养瓶破裂或有明显污染、33 2 培养瓶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 3用过期得培养瓶采集标本、采血量不足等。
3.3。
4 对于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采集人员重新留取标本。
3。
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室温,切勿放冰箱。
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中应采取一定得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4。
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过氧化氢、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4。
2 BACT/Alert 3D或BACTEC 900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VITEK鉴定系统。
成人需氧血培养瓶、厌氧血培养瓶、儿童血培养瓶、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真菌鉴定卡(YBC)、药敏纸片、ATB板条等、4、3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02培养箱等、4。
4 试剂得有效期与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细菌鉴定与药敏质控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门诊病人要同时登记住址,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实验七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二)
一
目的要求
1. 1.掌握血液标本中的细菌学检验程序,方法 和注意事项。 2.掌握血液标本中常见细菌的检验技术。
二 器材
1.试剂:革兰染液 3%过氧化氢 2.葡萄球菌生化鉴定试剂盒 3.MH平皿(自倒) 4.棉签,药敏纸片,镊子等 血浆
三
内容
1.常见致病菌 革兰阳性球菌:金葡 表葡 A链 B链 草绿色 链球菌 肺链 肠球菌பைடு நூலகம்厌氧链 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伤寒副伤寒 大肠 肺炎克雷 伯 肠杆菌属 铜绿 不动 流 感嗜血 气单胞菌 去消化产 碱杆菌 胎儿弯曲菌 沙雷 类杆菌 梭杆菌 布鲁菌 鼠 疫耶尔森
3.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金葡,溶血性链球 菌,脑奈多见。 4.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要是草绿色链球 菌。 5.血液病,肝硬化患者并发败血症以及烧伤 病人,以金葡,绿脓常见。
五
报告方式
1.初报:疑有?菌生长 2.终报:血液细菌培养?天,有?细菌生长 并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3.阴性结果:血液培养7天,无细菌生长
六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血液和骨髓是无菌的,血培养是 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常用方法。 1.疖,痈,脓肿继发的败血症,主要由金 葡,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2.尿路,胆道,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的败血症, 主要为大肠,变形,产气 ,粪产碱次之。
革兰阴性球菌:脑奈 卡他 革兰阳性杆菌:产单核李斯特 炭疽 产气荚 膜杆菌 丙酸杆菌
2.菌落形态描述 3.涂片染色镜检 4.生化鉴定:a 过氧化氢试验 b 血浆凝固酶试验 c 葡萄球菌属鉴定试剂盒 5.药敏实验
四
结果判断
1.判断每个实验的结果并做好记录 判断每个实验的结果并做好记录 2.算数值 算数值 3.查编码手册 查编码手册
《医学微生物学》三大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
《医学微生物学》三大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病原学做诊断,或查找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这对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很有价值的。
因此,对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检测应掌握以下原则。
1.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处理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关系很大。
病人标本一般应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对血液、脑脊液或穿刺液等标本,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采集;对鼻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等标本,虽无须严格无菌操作,但也应尽量避免杂菌混入。
2.采集容器上应贴好送检号及病人姓名的标签,连同检验单一起尽早送检验室。
若路途较远,应冷藏保存送检;对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特殊标本,送检时应35℃~37℃保温。
3.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有正常菌群,但不致病,故在涂片检查或分离培养时,应区别标本中是常居菌群的污染还是致病菌。
另外,对某些无菌的部位,如血液、骨髓、脑脊液等,如检查出细菌应视为致病菌,但必须要排除采样及操作中的污染。
4.根据标本来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选定各种分离培养基和孵育环境。
如痰标本一般选用血平板,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的分离。
【血液标本检查】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
当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细菌学检验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标本采集l.标本采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即应去除皮肤上的细菌,又应注意空气中的细菌。
穿刺部位以碘酒、酒精棉球消毒,用干燥的灭菌注射器抽取血液,立即注入选定的液体培养基瓶内,充分混匀以防凝固。
2.采血一般应在治疗前,并在高热、寒战时作培养。
伤寒在发病一周内即菌血症期间采血;化脓性脑膜炎,鼠疫应在发热1~2d内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宜于发热高峰采血或多次采血,且每隔1~2h采血一次,连续3~4次,可获较高的阳性率。
3.采血量应相当于培养液的1/10,通常是50ml培养液采血5ml,这样可使存在于血液中的补体、抗体、调理素、溶菌酶等抑制因子被稀释,使之减弱或失去抑制作用。
血培养标本采集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血培养标本细菌学采集、运送、验收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标准血培养标本细菌学采集、运送、验收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精确可靠。
2. 范围微生物实验室受理血培养瓶。
3. 职责3.1 医护人员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送检。
3.2 临床科室标本运输人员负责及时将血培养标本送至检验科微生物室。
2血培养指证2.1患者出现寒战,发热〔≥38℃〕或低温〔≤36℃〕.2.2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皮肤粘膜出血;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1×109/L〕,血小板减少等.2.3疑心血流感染时,医院内肺炎.2.4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2.5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昏迷。
2.6有严峻根底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病症、多器官衰竭。
2.7临床医生疑心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血压降低,CRP 升高及呼吸快〕。
2.8新生儿菌血症,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3血培养采集3.1采集血量:采血量以培养基的 1/10 为宜,成人每瓶采集:5~10ml,婴儿每瓶采集:1~2ml。
儿童每瓶采集:2~5 ml。
婴幼儿病人,一般只抽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
3.2血培养份数和采血时间对疑心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举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举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培养或一套血培养。
屡次采血不应在同一部位进行,应更换部位。
对于间歇性寒颤或发热应在寒颤或体温顶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
对于某些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一瓶需氧瓶,一瓶厌氧瓶为一套,或者两套需氧瓶为一套〕急性发热疑心菌血症者,应尽量在抗菌药使用之前,在10分钟内于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标本。
对于非急性感染,疑心有菌血症者,应在24h内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每次采血的间隔不应小于3h,并应于抗菌给药前采血。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发表时间:2013-05-21T10:52:18.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袁颖何小芹徐建利[导读] 血及骨髓常规培养的三级报告方式如下。
袁颖何小芹徐建利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60-02 1 标本采集1.1 采血部位与方法:实验室应按照CLSI的有关文件制定用不同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的规范(如:H3-静脉穿刺血液标本采集程序,H4-外周血液标本采集装置和程序,H11-动脉血液标本采集程序,H21-凝血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及各种抗凝方法的性能特点)。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在肘动脉或股动脉处采血为宜。
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时,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1~2 mL注入培养瓶内。
要事先规定好是何种血液标本,是动脉血、静脉血还是毛细血管血;如果需要抗凝血,应选择何种抗凝剂。
还应考虑到样品是否应该维持在真空状态(例如钙离子的检测)。
分离血清或血浆的真空采血管和硅化注射器能干扰某些测试,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1]。
血液采集后应尽快分离红细胞和其他细胞碎片。
当采样条件偏离标准状态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考虑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从已报道的文献中寻找解决方法。
1.2 采血量:一般要求血液量与培养基量之比应为1:5~1:10。
采血量每人每份1瓶,成人每瓶8~10mL,儿童每瓶l~5 mL。
骨髓采血量每瓶1~2mL。
1.3 采血时间及采集份数:采集血液标本应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于24h内采集2~3份血液标本(抽取1次血做多个培养应视为1份),最好分别于不同部位采集(如左、右肘静脉,颈静脉)。
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集血液,或于寒战、发热后1h进行。
关于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
•
6.采用专用无菌容器收集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防止渗
漏,但不得使用消毒剂。标本中不可添加防腐剂。
•
7.采样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h内。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
本置于适当的储存环境待送,但不超过24小时。对可疑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对外界环境敏感的
苛养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应室温保存。当标本量小于1ml时应于15~
• 3.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 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
• 4.采样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污染可能降至最 低。
• 5.收集真正感染的病灶处的标本,且避免邻近区域 常居菌群的污染。
•
• 注意事项:
• 采样时机
•
抗生素使用前(停用抗生素3至5天或下次用药前)采样
• 采样方法
•
采集无菌部位的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非无菌部位尽量减少正
关于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检验标本 采集和运送原则
内容
• 1.微生物标本及常见致病菌 • 2.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 • 3.图片展示:现场指导和培训
微生物标本及常见致病菌
• 1.血液标本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 或败血病的基本方法。
• 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 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排除采集标本或具他操作 过程污染),提示有菌血症或败血症,或心内膜 炎、心包炎、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病原菌主要 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 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脑膜炎奈瑟菌、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
• 2.骨髓标本正常人的骨髓是无菌的。
• 若从患者骨髓中检出细菌(排除污染),提示细菌 性骨髓炎或菌血症、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同血液
血培养操作规程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世上最全基本操作流程)2016-08-22来源:南方检验医学网阅读: 1291次【字号:大中小】导读: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一、标本采集(一)操作方法1.将患者拟采血部位放平,扎以止血带,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皮点为中心用2.5 %~3 %碘酊从内向外周擦拭,待干后再以同法用75 %乙醇脱碘。
消毒范围不得过小。
2.以无菌手续由静脉取血5 ml ,立即注入适当的液体增菌培养基内,迅速轻摇,使充分混合,以防止凝固。
(二)注意事项1.血液标本应在病人发热1 ~2 天内或发热高峰采集培养为宜,此时阳性率较高。
2.培养基与血液的比例为10∶1 。
3.培养一般细菌用普通肉汤或酚红葡萄糖肉汤,培养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用肝浸液或胰胨肉汤等。
4.采血和接种时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杂菌。
5.磺胺和抗生素可影响细菌检出的结果。
故在采集标本时应力争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
如果病人曾服用磺胺类药物,应在每100 ml 培养基内加对氨苯甲酸5 mg ,以防止磺胺类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如果病人已用青霉素治疗,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酶100 U/50 ml (青霉素酶不耐热,应在临用时加入)。
若病人已用其他抗生素治疗时,可用硫酸镁肉汤增菌。
6.标本的采取应以提高阳性检出率为目的。
二、检验程序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见下图。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一)一般细菌的检验1.标本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后,立即置35 ±1 ℃温箱内孵育,每天取出一次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应特别注意观察肉汤内有无混浊、沉淀、菌膜、色素、血液变色、指示剂变色等现象,并记录之。
如有细菌生长,肉汤可呈现各种不同的生长现象,若发生混浊,大多可疑为革兰阴性杆菌;若均匀混浊有绿色荧光,则可疑为绿脓杆菌;上面澄清,下面有沉淀,可疑为链球菌;若见自下而上的溶血现象,可疑为溶血性链球菌;若呈现肉冻样凝固现象,疑为葡萄球菌;若表面有灰白菌膜,疑为枯草杆菌或类白喉杆菌。
2.当疑有细菌生长时,应以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一旦见有细菌生长,并能排除污染,应及时转种于血平板或其他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或分离培养。
11.2.1血液标本细菌学检验
标本的采集
采血时间与次数:采集血培养都应该在使用在 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对间歇性寒战,应该估 计寒战或体温高峰时间。
采血部位:肘静脉或肘动脉 骨髓采集: 增菌培养:培养基中加入SPS
检测方法和报告
普通培养:分别做厌氧和需氧培养 阳性表现:
均匀浑浊,革兰阴性菌 浑浊有绿色,肺炎链球菌 表面有菌膜有绿色荧光,铜绿假单胞菌 下面沉淀,链球菌 溶血,溶血性链球菌 浑浊有胶胨,葡萄球菌 灰白色菌膜,枯草芽孢杆菌 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直接药敏、分离培养 报告临床 阴性结果加5-10%CO2 伤寒或其它沙门菌:接种葡萄糖胆汁肉汤或胆盐肉汤 草绿色链球菌:胰酶酪蛋白大豆肉汤,同时做需要、
CO2和厌氧培养 L型细菌:高渗液体培养基,“油煎蛋”菌落 厌氧培养:牛心脑浸液、庖肉培养基 真菌培养:SA
案例
• 患者徐某,男,26岁,因烧伤入住某院烧伤病房等待植皮手术。 期间,患者烧伤创面有蓝绿色有甜腥气味的粘稠分泌物渗出,随 后患者出现41℃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昏迷。临床诊断为 败血症休克,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抗菌治疗与对症支持治疗,同 时采集血标本送检验科微生物室检验并要求做药敏试验。请问, 该患者可能为哪种细菌感染?血培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该如何 进一步鉴定?在进行药敏试验时发现单一抗生素对其效果不佳, 则可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试验?如何操作?
血培养课件
1.Bartlett JG, Dick J. The controversy regarding routine anaerobic blood cultures. Am J Med , 2000, 108: 5052506. 2. Khanna P, Collignon P. Anaerobic bottles are still important in blood culture sets. 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Dis, 2001, 20: 2172219.
采血量不足
只做需氧培养,不同时做厌氧培养 采血前或采血时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 贴标签时不应覆盖瓶身上的原有标签
某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在2010的12月 份收到的BD BACTEC瓶
正 确
错 误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的规范实践
血培养临床实践指南
CLSI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 Approved Guideline (M47-P,2006)
4
• 在130万病例中,有78万例发生在ICU病区
1. March 2003 report 2. Crit Care Med 2001; 29: 1303-10
3. Medtap International 4. Society for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ress release 2004)
CLSI 简介
CLSI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的英文缩写,英文名为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前身是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英文名称为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常见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简述
分离培养
将标本接种在适宜的培养 基上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注意事项
01 确保采集工具的无菌性,避免交叉感染。
02 采集足够的标本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 确性。
03
及时送检,避免延误检验时间。
04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PART 02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方法
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
将临床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固体或 液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和 环境下进行培养,使细菌得以生
免疫学鉴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通过免疫学方法进行细 菌的鉴定。
药敏试验
纸片扩散法
将含有不同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 种细菌的平板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 况,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 度。
稀释法
E试验
将细菌接种在含有抗菌药物的平板上 ,通过测量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细菌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通过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观察 细菌的生长情况,以判断细菌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程度。
结果解读
1 2
解读临床意义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判断细菌种类、 感染部位及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医 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鉴别病原菌
通过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实验手段,鉴 别不同病原菌,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3
判断耐药性
监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预测治疗效果,为 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择的参考依据。
伤口分泌物标本
用无菌棉签擦拭伤 口表面分泌物。
血液标本
采集静脉血液,常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 。
呼吸道标本
采集鼻咽拭子或痰 液,用无菌棉签擦 拭鼻咽部或咳痰。
粪便标本
采集新鲜粪便,避 免污染。
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血液及骨髓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血液及骨髓。
3.标本3.1标本类型血液及骨髓。
3.2 标本采集3.2.1 采血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前,发热初期或高峰时抽血。
3.2.2 采血频率对怀疑菌血症的成年病人,推荐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每套包括一瓶需氧瓶,一瓶厌氧瓶或者两套需氧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真菌血症则应多次采血;婴幼儿病人,推荐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2套,可不做厌氧培养。
3.2.3 采血量以培养基的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5-10ml,婴幼儿为1-2ml。
3.2.4 骨髓标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
3.3 标本拒收标准3.3.1 血培养瓶破裂或有明显污染。
3.3.2 血培养瓶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3 用过期的培养瓶采集标本、采血量不足等。
3.3.4 对于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采集人员重新留取标本。
3.3.5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室温,切勿放入冰箱。
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糠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BACT/ALERT 3D 或BACTEC900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鉴定系统。
成人需氧培养瓶、厌氧培养瓶、儿童培养瓶、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BS)、真菌鉴定卡(TBC)、药敏纸片、TTB板条等。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4.4 试剂的有效期和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6. 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门诊病人要同时登记住址,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6.1 自动化培养将血培养瓶置全自动血培养仪中。
当标本有菌生长时,仪器发出阳性报警,应立即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将结果向临床医师报告,同时转种血琼脂平板,麦糠凯平板或加做巧克力平板,并进行直接药敏试验,置35°C、5%CO2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
血液标本中常见化脓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一
会引起感染,如心内膜炎和血流感染等。
03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表皮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圆形、表面干燥、凸起、灰白色至棕色的
菌落。通过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可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鉴定。
溶血葡萄球菌
生物学特性
溶血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约1μm,常呈双排列。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直径约1mm,圆形、不透明, 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凸起、无色。
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 、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分离培养与鉴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凸起、不透明的菌落,菌落周围 可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通过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
接种工具
使用无菌接种环或针头将血液标 本接种到培养基上。
接种方法
将血液标本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或用划线法接种,以促进菌落的生 长。
防止交叉污染
在接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培养条件
温度
化脓性球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 度,一般为35-37℃。
湿度
保持培养箱内的湿度,以防止培 养基干燥。
致病性
溶血葡萄球菌可引起人类和动物感染,如尿道炎、前列腺炎、伤口感染和心内膜炎等。其致病力可能与产生毒素和其 他毒力因子有关。
分离培养与鉴定
溶血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凸起、无色的菌落,菌落周围可形成完全透明的 溶血环。通过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可对溶血葡萄球菌进行鉴定。
06
血液标本中化脓性球菌的感 染与防治
血液标本中化脓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于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内容
一、检验程序 结合自己的检验标本来写,包括检验条件 二、材料 三、方法 四、结果(另附原始记录纸) 五、初步鉴定 六、讨论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要求列出主要的鉴定 依据及需要补充的实验)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成都医学院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
掌握血液标本的检验程序和方法。 熟悉血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已增菌的血液标本1、2、3号标本。 2.血平板、革兰染色液、生化试剂、 optochin纸片、接种环、酒精灯、载 玻片等。
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