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原理与方法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e8acd233d4b14e85246865.png)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第一节人工选择的特点和选择类型1、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和联系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3个主要因素,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达尔文将选择分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和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自然选择是自然条件对生物(包括森林树木)的选择. 把一切不利于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一切对生物本身有利的变异。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从混杂的群体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个体或类型。
优树选择、种源选择等选择育种都属于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联系:人工选择的个体要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所以必须接受自然选择的检验,只有能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群体或个体,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因此人工选择应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自然选择创造的条件。
如要选择耐寒品种,应该到该品种分布的北界区选择,因为那里不适应的个体早已被自然选择淘汰。
人工选择的结果会使群体遗传基础变窄,是基因资源丢失,造成不良后果。
如农作物今天已看到了不良后果。
因此在进行书目选择时,要注意有计划的选择和保存群体中有代表性的类型。
在选择育种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育种材料,使育种群体遗传基础不致因选择而迅速窄化。
2、选择类型对群体进行选择(自然和人工选择)一般可分三种类型:(1)稳定性选择稳定性选择是有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变异系数减小或不变。
自然选择一般属这种类型。
一个树木群体的繁殖性能,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整体上来说都有稳定在某一水平上的趋势,各种形状在上、下代之间都围绕着具有特定遗传的平均数而稳定下来。
选择的结果淘汰了远离平均数的个体,使群体的变异减小。
(2) 定向性选择是对表型分布的某一极端个体进行选择。
选择结果使群体遗传组成定向变化。
人工选择一般属于定向性选择。
人们所追求的是某一方向的反应,如提高速生性,增强抗病性等。
(3) 多向性选择多向性选择是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进行的选择,是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ee14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f.png)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遗传性原理是指数量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拥有遗传变异。
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基因型型、基因频率和基因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选择性原理是指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该根据性状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程度,尽可能选择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较大贡献的个体。
适应性原理是指在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根据目标环境和生长条件来考虑。
选择的个体必须适应目标环境,能够在相应的生态位上充分发挥功能。
直接选择法是指通过直接测量或观察数量性状的表现形式,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测量简单、易于获取的情况。
例如,对于作物的产量性状,可以根据每株或每单位面积的产量进行测量,直接确定高产个体。
间接选择法是通过选择与数量性状有关的可测指标进行间接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无法直接测量或操作困难的情况。
例如,通过选取植株高度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高产作物。
间接选择法可以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背景、遗传相关性和选择效应等指标进行选择。
在数量性状的选择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遗传统计学方法,如相关分析、配合力分析、遗传进展分析等,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选择优良个体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数量性状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性状选择。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育种潜力,提高选种效果。
综上所述,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是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它可以帮助农作物育种者选出更具经济效益和适应性的个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和种质资源。
同时,通过与遗传统计学方法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量性状的深入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课件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a91e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b.png)
选择涉及到对不同选项的认知、分析 和评估,以及基于这些认知和评估做 出的决策。它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 的思维过程,需要理性思考和判断。
选择的重要性
促进决策优化
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通过选择,人们可以在多个可能的结 果中挑选出最优或最满意的选择,从 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选择,人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命运,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效率和效果
选择有助于人们集中精力、时间和资 源,专注于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从 而提高效率和效果。
选择与决策的关系
选择是决策的一部分
选择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对不同选项的分 析、评估和比较,并最终做出决策。
选择的质量影响决策的效果
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决策的效果。一个好的选择能 够带来更好的结果,而一个不好的选择可能导致不理想的 后果。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课件
目录
• 选择的定义与重要性 • 选择的原理 • 选择的方法 • 选择的限制因素 • 选择的应用领域 • 选择的心理偏差与纠正方法 • 选择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选择的定义与重要性
选择的定义
选择的定义
选择是一种决策过程,指在多个可能 的结果中做出最优或最满意的选择。 它涉及到对不同选项的分析、评估和 比较,以及最终的决策和取舍。
在时间压力下,人们倾向于依赖直觉和经验,而非深入分析和思考。
时间压力对决策质量的影响
时间压力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重要信息,做出仓促、不理智的选择。
心理因素
认知偏见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常常受 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导致 对某些信息的忽视或过度 重视。
情感因素
情感状态对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恐惧、焦虑、喜悦等 情感可能导致非理性决策。
第三章林木育种中的选择原理与方法沈阳农业大学.
![第三章林木育种中的选择原理与方法沈阳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c12176a45177232e60a20c.png)
4.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
二者的作用方向有时是相互对立的:人工选择往往 有利于林木经济性状不断地改进,自然选择则对适 应性较强的个体更为有利。 人工选择是不断地克服自然选择的过程:当停止了 人工选择措施,群体出现一种“回归”,育种的全 过程中均应坚持不懈地实施人工选择。
对选择效果不明显的性状,选择可以避免性状退化。
2. 选择的类型
(1)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通过自 然界的力量对生物进行的选择。 自然选择就是生存竞争,其效应在于生物对 环境的适应,因而是物种进化重要阶段(变异 -隔离),在整个物种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 起主要的导向作用,它控制着群体内变异发展 的方向,同时导致适应性性状的形成,目前保 留下的生物资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 辅助选择性状的条件
性状表现较早,可以缩短世代间隔(早期选 择); 测定简单易行,可提高测定规模,从而提高选 择强度; 遗传力较高,选择时可获得较高的育种值估计 的精确性; 与目的性状间有很紧密的遗传相关关系。
§2 选择的基本方法
在一个育种方案中,当选择强度、遗传变异和世代 间隔等保持相对稳定时,如何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 即遗传进展公式中的 h,就成了育种者所需要着力解 rAI 决的关键问题。 在选择育种群体中的个体时,需要随着与其有关资 料的出现,不断地对其种用价值进行评定和选留。 任何时候都是利用最有利的资料,以期获得最大的 选择准确性,以求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
(3) 提高选择准确性的育种措施
林木的经济性状多是数量性状
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受多个基因的作用 一般不能对单个基因进行分析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
![选择的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cc16b4b9d528ea81c779bd.png)
测交的检验概率
在测交后代中观测到至少一个隐性纯合子表 型的概率,称为测交的检验概率 测交实验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jcyzx/index.htm
质量性状选择及效应
基本工作:依据对群体的表型分析、系谱分析
和测交实验对特定基因型的判别。
效应:选择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增加群体
中有利基因的.htm
第一节 选择相关概念
自然选择 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作 用: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件控 制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适应性状的产生 人工选择 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 家养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作用。 作 用:进化的方向由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转向有利于 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 愿。
2 p0 q0 .htm
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
p q 1
p0 q0 q0 q1 2 p0 2 p0 q0 1 q0 q0 q1 q2 1 q1 1 2q0
jpksicaueducnjcyzxindexhtm多胎家畜测交所需最少配偶数和子女数所需最少配偶数全部为显性表型个体的最少子女数测交类型p005p001p005p001与隐性纯合子个体交配共11个共16个与另一头已知为杂合子公畜的为经选择的女儿交配10每头母畜10每头母畜与未经选择的女儿交配10每头母畜10每头母畜对于与未经选择的女儿交配
q0 qt t 59 代;如果家畜的世代间隔较长, q0 qt
则所需时间非常长。可见选择进展非常缓慢。 故单纯靠表型淘汰隐性个.htm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原理和方法论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原理和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a3c90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d.png)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原理和方法论
价值判断原理:根据可测量的属性(如功能、性价比、可靠性、安全性等)来评估物品/服务的价值。
价值选择方法论:将所有可能的选择进行排序,并从中选择出最有价值的一个。
依据可以是对价值的直接考量,也可以是使用其他衡量标准,如成本、可行性、风险水平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可以用来帮助企业在决策中抉择。
举例来说,一家公司正在考虑要采用那种技术,把当前的所有技术选择进行价值评估,然后按照价值排序,最终决定选择哪种技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可以帮助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即追求真正的长期利益而非暂时的利益。
例如,企业可以采用低污染材料、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流程、提供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服务等,这些行为的综合价值超过短期的收益。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8d1cf604a1b0717fd5dd6f.png)
三、选择的实质
选择的实质在于定向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从而 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和性能表现。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对质量性状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控制质量性状 的基因进行选择。
一、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以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为例,假定A对a完全显性, 它们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p 和 q;同时假定群体处于 HW平衡,则三种基因型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分别为p2、2pq 和 q2。 令显性个体的淘汰率为 S,则留种率为1-S。
由上式,判定一头公畜为杂合体的概率为1-P
(1)让公畜与已知为杂合体的母畜交配
─ 原理: D=0,H=1, P (3/ 4)kn 对于单胎动物:k=1 则 P 3 / 4 n , 因此,要在 95% 的概率水平上判定一头公畜为杂合体,有:
95% 1 3/ 4 求解得n≈11头,即需要11个后代; 同理,置信水平为99%时,n≈16头。 对于多胎动物:假定k=10,则有两个配偶的后 代即可。 ─ 应用范围:隐性个体活不到成年或繁殖力很低。
2.作用 是品种培育和改良的一种重要的育种手段。
3. 要素 变异、遗传和选择。
─ 变异是形成品种的原材料;
─ 遗传是传递变异的力量;
─ 选择则是保存和积累有利变异的手段。
4. 人工选择的效果
─ 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家畜品种是经过长期人工选 择而育成的; ─ 在育成的品种中,系统选择某些质量性状可能 育成新品种; ─ 在育成的品种中,选择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 种;
q 02
1 0
0
淘汰率 留种率
选择后基因型频率
0 1
2 p0 q0 2 p0 2 p0 q0
2. 选择进展
p0 q0 q0 q0 1 q1 R1 H1 2 2 p0 2 p0 q. p0 2q0 1 q0
激光器进行纵模模式选择的方法和原理
![激光器进行纵模模式选择的方法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0af1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3.png)
激光器进行纵模模式选择的方法和原理
激光器进行纵模模式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短枪法以及在谐振腔中加入光学原件。
短枪法是利用减少激光器谐振枪长的办法增加纵模频率选择间隔,从而实现单纵模震荡。
其特点在于结构简单,误插入损耗小,只需要缩短腔长就可以实现单模。
但此方法输出功率减少,且只适用于增益介质款的气体激光器。
在谐振腔中加入光学原件,比如色散棱镜、F-P标准具等,利用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束有不同的透过率或损耗特性,使激光的一部分纵模通过,而其它的纵模由于损耗或折射等,不能在激光的谐振腔中形成足够的振荡,从而形成单纵模激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hat选择原理
![hat选择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e0ba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8.png)
Hat选择原理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选择。
无论是购物时选择商品,还是在工作中做决策,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来做出最佳选择。
然而,面对众多选择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和犹豫不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选择原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选择原理——Hat选择原理。
二、什么是Hat选择原理?Hat选择原理是一种基于随机选择的决策方法。
它的原理很简单:将待选择的项目(如商品、方案等)用不同的颜色Hat标记,并随机抽取一个Hat,然后选择这个Hat所标记的项目作为最终选择。
三、Hat选择原理如何帮助我们做出决策?1. 降低决策的难度当我们面对众多选择时,往往很难评估每个选择的优劣。
使用Hat选择原理可以消除我们的主观偏见,将决策过程简化为一个随机的过程。
这样不仅能降低决策的难度,还能减轻我们心理上的压力。
2. 增加公正性和公平性Hat选择原理的决策过程完全是随机的,每个选项被选中的概率是相等的。
这意味着每个选项都有平等的机会被选择,增加了决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尤其在一些组织内部决策和竞赛评选中,Hat选择原理被广泛采用。
3. 提升创造力和突破思维定势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思维定势,无法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使用Hat选择原理可以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式,给予我们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创意设计、研发等需要突破思维局限的领域,Hat选择原理能够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带来新的突破。
4. 用于处理冲突和争议在一些冲突和争议的情况下,Hat选择原理可以作为公正的决策方式。
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可以减少人们的个人偏见和情绪干扰,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如何应用Hat选择原理?使用Hat选择原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示例:1. 确定选择的范围首先,需要明确待选择的项目范围。
比如,你要在几个不同品牌的手机中选择一款。
2. 为每个选项分配一个Hat为每个选项分配一个独特的颜色Hat,并标记在每个选项旁边。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理方法论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理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a0a51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2.png)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理方法论
1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理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理是指人们在决策和选择前,首先进行价值调整和价值判断,从而最终形成明确的价值选择原则。
简单来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则就是在考虑和准备做出决策之前,首先考虑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综合考虑全局价值标准,最终做出最为理性的决策和选择。
2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方法论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方法论可以用以下几步骤来进行:
(1)先观念分析。
把问题放大,从宏观上审视价值因素,研究价值含义和内涵;
(2)认同价值观。
根据自身是否认同此价值,比如品行、道德等等;
(3)双边考虑。
全方位地考虑和比较此价值在这两个方面的优劣;
(4)目标对比。
对比分析,从而确定自己最终选择的方案;
(5)总结思考。
在选择完方案后,需要反思把握好,总结经验,以至于未来更好的决策和选择。
3结论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则是每个人在做任何决定前,都应该严格按照的指导原则。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方法论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非常认真考虑自己的价值观,站在宏观的角度准确判断全局的价值标准,最终作出最合理的决策和选择,为自己的未来构筑一道深远的道路。
自然选择的原理和过程
![自然选择的原理和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c206b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f.png)
汇报人:XX
自然选择的定义 自然选择的过程 自然选择的形式 自然选择的机制 自然选择的实例 自然选择的限制和挑战
自然选择的定义
自然选择的定义
自然选择是达尔 文进化理论的核 心,是指自然界 中适应生存的生 物被保留下来, 不适应生存的生 物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生物 进化的主要机制, 通过遗传变异和 适者生存的原则, 使生物不断适应 环境变化,从而 推动物种的演化。
自然选择的限制和挑战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挑战
生物种群对环境变 化的适应能力有限
自然选择过程中, 生物种群需要不断 适应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可能导致 生物种群灭绝
适应性挑战是自然 选择过程中不可忽 视的因素
物种内竞争的挑战
资源有限:物种内个体争夺食物、水源和栖息地等资源 生存空间:有限的生存空间限制了种群数量增长,加剧竞争 繁殖机会:有限的繁殖机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影响种群遗传多样性 竞争结果:竞争导致个体差异,影响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物种形成中的自然选择
物种形成: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经过漫长的进化而实现的。
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适应环境变化,促进了 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实例: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地雀,由于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的不同,逐渐形 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物种。
进化: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促使生物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从而实现了 物种的多样性。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环境 的生物生存下来
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的变 异和遗传
自然选择的机制:生存竞争 和生殖能力
自然选择的应用:生物多样 性的解释和预测
自然选择的形式
5-2选择原理与方法
![5-2选择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2e1b54312b3169a551a406.png)
对种畜按其估计育种值选择
提高选择准确性的育种措施
个体的育种值不能直接测量 需要使用有亲属关系的表型记录 通过统计学方法,估计个体育种值
估计育种值的可靠性取决于
可利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统计分析方法
rAA a F h ˆ
2
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育种措施
扩大可利用的数据规模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措施
实施早期选种措施
━在家畜个体尚未表现生产性状,或尚未完 成性状的表现时,实施的辅助选择措施。 标记辅助选择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早期选种 ,缩短世代间隔。
纯种选育畜群内的基本工作
生产性能测定 种畜遗传评定 良种登记制度
应用生物技术
相关选择反应
Correlated Response
CG 2=b A2 A1 G1
G1 :直接选择反应(膘厚)
CG2 :相关选择反应(瘦肉率)
bA2 A1 :相关选择性状与辅助选择性状间的遗传回归
系数;
相关选择反应公式
辅助性状的选择
辅助选择性状:
─ 一般没有直接经济意义,其价值在于,用 以估测因性别或表现时间较晚或测定难度大 的生产性状。 ─ 辅助选择性状的类型:
育种群应保持一定规模
━同样的选择强度下,大规模育种群将较长时 间保持较理想的可利用遗传变异度;
育种初始群体应具有足够的遗传变异度
━组建初始群的种公畜应保持尽可能多的血统 ,而且相互间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的估计
━ 根据其参数估计值,检测群体中遗传变异度 的变化,并依此确定下一步的育种措施。
留种率:
1 f ( P) e 2
( P P )2 2 2
i
P
P
z p
1 (c ) e 2
05选择原理与方法
![05选择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aceb2a453610661ed9f496.png)
若s=0 则:
若s=1 则:
qs q (1 s) q 1 2 s (1 s)q
2
qs q (1 s) q q 2 s (1 s)q
2
S=0即全部淘汰显性个体(包括杂合子),则下一代的隐 性基因频率为1。 S=1即不淘汰任何个体,则下一代的隐性基因频率仍为q.
当所有基因型的存活力和生殖力没有差异时,就不存在自 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特点: 1、促使群体适应性变化. 2、对物种的保存有利. 3、使畜群与环境之间、有机体内部更加协调. 4、选择速度慢.
自然选择的分类: 自然选择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稳定化选择 定向选择 歧化选择
稳定化选择(stablizing selection): 自然群体长期处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个体都能很 好地适应这种环境,则处于正态分布曲线两端的个体与近于 群体表型均数的个体相比,其适应性较差,这种情况下,选 择有利于接近性状表型均数的基因型,这种选择称为稳定化 选择。 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 如果选择有利于分布一端的表现型,则选择是定向的, 称为定向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存在遗传变异性,通过 选择群体平均数发生变化。
产生一个后代基因型为A一的概率是3/4。 在n个后代中,都是显性表型的概率为(3/4)n。不同后代 数的检验概率计算公式为:
P(检验概率)=1-(3∕4)n
同样可根据上面公式推导出,在一定置信水平要求下的 最低后代数。让我们仍以95%的置信水平为例:
0.05=(3∕4)n
在方程的两边取对数得:
log 0.05 n log 0.75
若该公畜有7个后代,都为显性个体,其概率为:
P(7)=(1/2)7=0.78% P(7) <0.01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e29a8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0.png)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数量性状选择是一种遗传改良方法,用于改进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指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和统计处理的,对个体数量发生影响的性状。
数量性状常常涉及数量性状是一些物种在其自然条件下或相应的培育条件中显现出来的表现。
在选择原理方面,数量性状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遗传性原则:数量性状选择基于对性状遗传性的了解。
只有当数量性状受到遗传控制时,才能通过选择来改良这些性状。
2.突变原则:在数量性状选择中,如果我们发现一些个体具有突变的数量性状,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并繁殖这个个体,以期望获得更多具有这种优良性状的后代。
3.遗传预测原则:数量性状选择应基于对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的预测。
通过对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了解,我们可以预测在种群中将表现出来的数量性状。
在选择方法方面,数量性状选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个体选择法:这是最基本的选择方法,即从一个种群中选择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这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和比较个体间的数量性状来实现。
2.家系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选择整个家系作为选择的单位。
通过繁殖那些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家系,可以逐渐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3.杂交选择法:这种方法通过杂交不同家系之间的优良数量性状,融合不同家系的优点,产生具有更好数量性状的后代。
4.群体选择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群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性状,而不是仅仅选择个体或家系。
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数量性状的整个群体进行繁殖,可以改良整个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5.混合选择法:这种方法是将个体选择法、家系选择法、杂交选择法和群体选择法等多种选择方法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总之,数量性状选择是一种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可以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数量性状的个体、家系、群体或通过混合选择的方式来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正确理解和应用选择原理和方法,可以实现对数量性状的有效改善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的概念
选择是物种进化和品种发展的动力
选择是手段,通过外界因素的作用,将群体中的遗 传物质重新安排,以期达到某种目的 选择是一个过程,给予不同个体以不同的繁殖机会
选择分为两类: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
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的概念是,按照人为制定的标准选
择,其目的则使家畜更加有利于人类
━人工选择的实质是,由育种者来决定家畜个 体参加繁殖的机会, “选优去劣” ━系统的人工选择可定向地改变群体的基因频 率,从而打破了群体基因频率的平衡状态。
人工选择的效果
选择的理论和方法是家畜育种学中研究相当深入、 理论体系比较完整、效果十分明显的领域之一 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家畜优良品种均是经过长期人工 选择而育成的
rAI
(rA r ) (n 1) h 1 (1 r )1 (n 1)r
2
多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
顺序选择法(tandem selection)
又称单项选择法,对计划选择的多个性状逐一选择 和改进,每个性状选择一个或数个世代,待一个性 状得到预期选择效果,停止选择,再选择第二个性 状,然后再选择第三个性状等等 选择效果不理想 无法克服性状间的遗传拮抗作用,以及自然选择的 回归作用,往往是顾此失彼
1 (n 1)rA
1 (n 1)r n
h
rA为家系内个体间的亲缘相关系数; r为个体间的表型相关系数,亦即组内相关系数;
家系内选择(within-family selection)
在稳定的群体结构下,不考虑家系均值的大小,只
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均值的偏差来选择,
在每个家系中选择超过家系均值最多的个体留种;
家系指的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
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均值决定
个体的去留
更远的家系的信息对选择意义不大
家畜育种中应用于限性性状,
对于遗传力偏低的性状,而采用含量较大的家系选
择,效果良好。
家系选择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家系的含量、个 体间的表型相关和性状的遗传力:
rAI
n为家系含量;
在一个育种方案中,当选择强度、遗传变异和世
代间隔等保持相对稳定时,如何提高选择的准确
性,即遗传进展公式中的 rAI ,就成了育种者所
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种畜的选择中,需要随着与其有关资料的出现, 不断地对其种用价值进行评定和选留。任何时候 都是利用最有利的资料,以期获得最大的选择准
确性,以求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
在育成的优良品种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某些质量性 状也可能育成新品种(红白花牛、无角美利奴羊) 选育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种(Booroola羊)
在育成的优良品种中,选择可以改变生产性能方向 (大约克夏猪)
影响家畜遗传改进的因素
遗传变异性
选择强度
选择的准确性
世代间隔
遗传进展
遗传变异性:遗传改良的基础,相对稳定 选择强度、世代间隔:依据育种措施和育种方案 选择的准确性:取决育种值估计的方法和利用的信息量
影响遗传改良效果的因素
遗传进展=
选择强度×遗传变异度× 选择准确性 世代间隔
选择强度的概念
P z i P p
被选留种个体数 p 参加性能测定的个体数
选择强度与留种率
多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
独立淘汰法(independent culling)
也称独立水平法,
将所要选择的家畜生产性状各确定一个选择界限, 凡是要留种的家畜个体,必须同时超过各性状的 选择标准
同时考虑了多个性状的选择,于顺序选择法 容易将那些在大多数性状上表现十分突出,而仅 在个别性状上有所不足的家畜淘汰掉,而各性状 上都表现平平的个体反倒有可能保留下来。
同时使用家系均数和家系内偏差两种信息来源
根据性状遗传力和家系内表型相关,分别给予两
种信息以不同的加权,合并为一个指数 I,
其公式为:
I b f Pf bw Pw=h Pf h Pw
2 f 2 w
依据合并指数进行的选择,其选择的准确性高 于以上各选择方法,因此可获得理想的遗传进 展。其选择准确性可从下式中得出:
个体选择(individual selection)
也称为大群选择(mass selection),只是根据个
体本身性状的表型值选择;
简单易行,性状遗传力较高时,选择有效;
在不太严格的育种方案中可使用这一选择方法;
个体选择的准确性取决于性状的遗传力大小,即
rAI h
家系选择(family selection)
多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
影响选择成效的因素及 提高选择效果的育种措施
提高动物生产效率的遗传效应
通过人工选择获得的遗传进展(genetic process)
在一个品种内进行 速度较慢
效应可累积
通过杂交获得的杂种优势(heterosis)
多个品种(系)联合进行 获得速度较快
效应不可累积
单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
经典的动物育种学将单性状的选择方法:
━ 个体选择
━ 家系选择
━ 家系内选择 ━ 合并选择
个体表型值的组分
个体的表型值可分剖为两个组分:
个体所Pf),亦
也称之家系内偏差,用Pw表示,
个体表型值与选择方法
Pi Pf (Pi Pf ) Pf Pw
多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
综合指数法(index selection)
根据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将各性状,分别给予 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到一个指数 个体的选择仅依据这个综合指数的大小 指数选择以将候选个体在各性状上的优点和缺点综 合考虑,并用经济指标表示个体的综合遗传素质 因此这种指数选择法具有最高的选择效果,是迄今 在家畜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选择方法。
主要应用于群体规模较小,家系数量较少,且性状
遗传力偏低
家系内选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小群体内选配、
扩繁和小群保种方案中。
家系内选择的准确性取决于性状遗传力及 个体的表型相关,而与家系含量无关:
n 1 rAI (1 rA )h n(1 r )
合并选择(combined 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