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概括

合集下载

腹股沟疝PPT

腹股沟疝PPT
➢ 急性肠梗阻: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 时,更易误诊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腹股沟区的解剖

腹股沟区的解剖

直疝三角
外侧边 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 腹直肌外侧缘 底边 腹股沟韧带 直疝易发生 腹股沟深环和直疝三角由腹壁下动脉、凹间韧带相隔
腹股沟管解剖
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间隙 成人长4-5cm 内口:深环 外口:浅环 可容一指尖 由外向内、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膜 内1/3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子宫圆韧带或精索通过
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内斜肌起点 外侧1/2 腹内斜肌止点 耻骨结节 腹横肌起点 外侧1/3 腹股沟镰 联合建
腹筋膜
位于腹横肌深面 外侧1/2附着于腹股沟韧带 内侧1/2附着于耻骨梳韧带 腹横肌腱膜弓 髂耻束 腔镜疝修补术 腹股沟管深环 腹股沟中点上方2cm 腹壁下动脉外侧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凹间韧带 深环内侧 股动、静脉 腹股沟内侧1/2
腹股沟区的解剖概要
国 龙 医 院 卢 荣
2012-04-21
范围
下界 内界 上界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由浅至深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 陷窝韧带 股环内侧缘 耻骨梳韧带 腹股沟管浅环 外环或皮下环 耻骨结节外上方 三角形裂隙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避免并发症措施
预防切口感染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并剃除毛发。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降低切 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防术后疼痛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刺激,以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术后可以 使用镇痛药物或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减少手术创伤
腔镜手术通过微小切口进行操作,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拓展手术适应症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手术适应症, 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腔镜技术,如复杂疝、复发疝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将 成为可能。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够进一 步提高手术效果。
保护神经及血管方法
神经保护
在腔镜下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 股神经等重要的神经。在分离组织时, 应仔细辨认神经的走行和分支,避免使 用暴力牵拉或切割神经。对于需要切断 的神经,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 确认。
VS
血管保护
腹股沟区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包括腹壁下 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股动脉等。在手术过 程中,应仔细辨认血管的走行和分支,避 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对于需要切断的血 管,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确认, 并使用合适的血管夹或缝合技术进行止血 。
预防下肢水肿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下肢的淋巴管和静脉回流系统,避免损伤导致下肢水肿的发生。 术后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和穿弹力袜等措施,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 的恢复。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解剖腹股沟区解剖(一)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下半部的内侧,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男性长约4~5cm,内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较宽、耻骨联合较高,故稍狭长,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

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有腹内斜肌的部分肌纤维加强。

治疗腹股沟疝时常用的Ferguson法即加强此壁。

后壁为腹横筋膜,Bassini、McVay及Shouldice等方法即加强此壁。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内口即腹股沟深环,位手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由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是斜疝内容物的进出口。

外口即腹股沟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二)Hesselbaoh三角组成即直疝三角,由三边组成: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

它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

直疝由此三角突出。

(三)股管结构股管是一漏斗状筋膜间隙,实为股鞘内侧份,是股疝的通道。

长约1~1.5cm,平均长度1.3era.有上、下二口及前、后、内、外四壁。

上口即股环,有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其前缘为腹股沟韧带、后缘为耻骨梳韧带、内缘为腔隙韧带、外缘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膈。

股管下口为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下方,大隐静脉在此进入股静脉。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腹股沟区位于髂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

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层次结构虽同,但远为薄弱。

(1)腹外斜肌:此肌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水平以下,已无肌肉,进入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

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总结文档

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总结文档

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总结(转自丁香园)发表者:张瑞鹏13784人已访问随着近年来我国腹膜前修补方式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兴起,我们必须掌握腹股沟区后面的腹膜前解剖。

这就构成了一个前后的“立体解剖”。

这种立体解剖对于我们了解疝是很有必要和帮助的。

在临床实践中,熟悉腹股沟区的立体解剖对于完成高质量的手术是有着关键作用的。

有鉴于此,我将腹股沟区的解剖归纳为“12345”。

“1”指1条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女性)。

“2”指2条韧带,分别是腹股沟韧带(后面是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

“3”指3个区域,分别是肌耻骨孔(或腹股沟盒)、危险三角和疼痛三角。

“4”指4个解剖层面,从前向后分别是①腹外斜肌和腹股沟韧带、②腹内斜肌和弓状下缘、③腹横筋膜和④腹膜。

这里面包含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间隙,腹股沟盒(Inguinalbox)和腹膜前间隙((preperitoneal space)。

“5”指5条腹股沟区的神经,分别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

“12345”概念并没有涵盖腹股沟区的所有解剖元素(当然这些解剖元素也是由相互交织的),只是将目前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基本上包括进来。

所以希望对年轻医师的腹股沟疝的解剖认识有所帮助。

从而对手术规范化的推进有一定帮助。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手术中看到的解剖是“活”的,是有着较多变异的。

(1)精索(spermatic cord)精索包括输精管、生殖股神经、蔓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2)内环(internalring)内环是腹横筋膜上的卵圆形裂隙。

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精索和子宫圆韧带经内环穿出盆腔。

内环附近的部分腹横筋膜延伸为精索内筋膜。

精索内筋膜、睾丸、精索(包括输精管、生殖股神经、蔓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3)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ment, poupart ligment)和髂耻束(iliopubic tract,Thomsonligment)腹股沟韧带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其内侧的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反折,形成腔隙韧带(又名陷窝韧带,Gimbernat韧带)。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范文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范文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演讲人
目录
01. 腹股沟区的结构 02. 腹股沟区的功能 03. 腹股沟区的疾病 04. 腹股沟区的手术
腹股沟区的结构
1
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
皮肤:腹股沟区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具 有保护、感觉和分泌等功能。
皮下组织:腹股沟区的皮下组织较薄,主要含 有脂肪组织和血管、神经等。
内分泌功能:调节血压、血糖、 电解质平衡等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 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腹股沟区的疾病
3
常见疾病
01
腹股沟疝:最 常见的腹股沟 区疾病,分为 斜疝和直疝两 种类型
02
腹股沟淋巴结 炎:由细菌感 染引起的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 和疼痛
03
腹股沟肉芽肿: 一种慢性炎症 性疾病,表现 为腹股沟区皮 肤红肿和疼痛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 治疗疾病
腹股沟区的手术
4
手术类型
1
疝修补术:用 于治疗腹股沟

2
淋巴结清扫术: 用于治疗淋巴
结肿大
3
腹股沟区肿瘤 切除术:用于 治疗腹股沟区
肿瘤
4
腹股沟区血管 重建术:用于 治疗腹股沟区
血管病变
肌肉:腹股沟区主要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和腹横肌等肌肉,这些肌肉对于维持腹压、 支持内脏器官和参与运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血管和神经
01
腹股沟区的主要血 管包括股动脉、股 静脉和髂外动脉。
02
腹股沟区的主要神 经包括股神经、髂 腹下神经和髂腹股 沟神经。
03
血管和神经在腹股 沟区相互交织,形 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1)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1)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1)[小编按]:以往中国南方疝论坛推出的最受欢迎的文章,即说腹股沟疝的解剖(系列),经陈双教授的再次修改,再次推出,希望对各位的临床有帮助。

经典腹股沟的解剖(一)做好腹股沟疝手术,首先一定是先掌握了腹股沟的解剖,了解学透每一个细节,因为整个手术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之上,就像盖大楼一样,若根基不牢,高楼大厦焉能不倾覆?首先,先从就体表可以看到的,摸到到讲起1)我们如何定义腹股沟区域,它的界线是什么?腹股沟是指腹部和下肢的连接区域。

英文Groin,也称作region-inguinalis或inguinal region(拉丁词-Inguen, 复数形式为-inguinal)。

具体位置在哪?具体位置和分界我们可以在婴儿身上见到。

在我们可以见到的两道皮肢皱褶之间(即腹部皱褶与腹股沟皱褶,这两个皱褶之间就是腹股沟区域),有人说,股疝是不是腹股沟疝,当然是,股疝也是在这一区域疝出的疝。

股疝单单靠你的体格检查是无法与直疝、斜疝完全鉴别的。

为什么要将股疝撇开呢?下图的下图所示(应当指出的是:这两皱褶在婴儿身上很容明显,而成人身上有时并不明显(如下图所示)如果你爱好美术,找个世界名画《土耳其浴室》可以更好地看见。

腹股沟韧带中点:它是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与内环的位置有关,以后会讲到)。

2)我们可以摸到的有哪些结构: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髂前上棘(ASIS) 髂前上棘与骶骨岬在同一水平,常可轻易看见或触及。

耻骨结节(见下图)耻骨联合外侧端3cm左右突出的骨性结节。

它是位于耻骨嵴外侧的圆形骨性隆起。

耻骨结节是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附着点,靠近腹股沟管外环的下壁,精索从其表面跨过,部分提睾肌纤维也附着于此。

耻骨结节位于下腹部皮肤褶皱的深面较近。

耻骨结节的触诊方法:•将手指置于下腹皮肤皱折的中点,施压触及耻骨嵴,然后手指向外侧滑动直到触及耻骨结节•你也可以用手指使阴囊内陷触及耻骨结节•另一个方法是沿腹股沟韧带向内侧滑动,在韧带内侧终点触及的第一个骨性隆起就是耻骨结节•在肥胖的病人,沿长收肌腱向上,亦可触及耻骨结节附着于耻骨结节的结构腹股沟韧带联合腱提睾肌升纤维环腹直肌外侧头耻骨联合连接左右耻骨上支的软骨关节。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

SUMMAR Y
01
腹股沟区的位置和结构
位置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部的两侧,大致位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 之间。
它是一个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的区域,连接骨盆和下肢。
结构
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是一个潜在的通道, 由内、外环和前、后壁组成。 它穿过腹股沟区,连接腹腔和
下肢。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是由腹横筋膜形成 的坚固结构,连接髂前上棘和 耻骨结节,支撑并稳定腹股沟 管。
疼痛等症状。
02
病因
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
03
治疗
治疗腹股沟区炎症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炎症,需要
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肿瘤
定义
腹股沟区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肿瘤病变 ,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过滤、清除和免疫功能。
腹股沟淋巴结群主要分布在腹股 沟韧带下方,负责收集下肢和腹 部的淋巴液,过滤并清除其中的
病原体和有害物质。
淋巴结还是T细胞和B细胞等免 疫细胞的重要聚集地,参与机体
免疫应答反应。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髋关节
髋关节是骨盆和下肢的连 接点,由股骨头和髋臼构 成,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 一。
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是两块耻骨之间 的连接,是骨盆的组成部 分,对维持骨盆稳定起到 重要作用。
肌肉
腹肌
腹肌包括腹横肌、腹内斜 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 主要功能是维持腹部压力 和协助呼吸。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2)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2)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2)常规腹股沟的解剖(2)引言:腹股沟区的解剖也许是人体解剖中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一门科学。

也许,有的医生做了成千上万台的腹股沟疝手术,但,始终没有搞清楚腹股沟的解剖。

今天,讲的是:腹股沟管的两端的开口。

在腹股沟区域,最重要的解剖是什么?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为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是走行于下腹部的一个斜行的通道。

它可用两条平行线来标记:腹股沟韧带内侧中点上方1cm和1.25cm。

腹股沟管是一个潜在的管腔。

它有两个口,分别叫做“外环”和“内环”由于这两个开口并不在一个解剖层面,所以,也称为“浅环”和“深环”腹股沟管外环腹股沟管外(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上的一个三角形裂隙,位于耻骨结节上方约1.25cm。

三角形或为'n'形,其底边为耻骨棘,斜向内、下的方向。

(上图为右侧腹股沟,腹外斜肌腱膜及其沿续的层面)请注意:腹股沟管浅环的两个边缘,有人也称为脚(角),分别是:●内侧脚—内侧脚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并与腹直肌鞘外侧缘相连。

●外侧脚—外侧脚由腹股沟韧带构成,与耻骨棘相连。

—外侧脚较结实。

两侧脚的顶点由脚间纤维相连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a)腹股沟管的外(浅)环,基底部长约2.5cm,宽1.2cm。

b)腹股沟管的外(浅)环长轴倾斜方向与腹外斜肌腱膜一致。

c)腹股沟管的外(浅)环与精索的提睾肌之间有致密的粘连或融合。

d)男性的外(浅)环大于女性。

外(浅)环的边缘与精索外筋膜相连,即腹外斜肌腱膜向下移行为精索外筋膜相连。

在女性,我们不使用精索外筋膜这一术语,而是称作子宫圆韧带覆盖物。

(上图为左侧外环口,呈'n'形)由于腹股沟管内环边缘与精索内筋膜相连,腹股沟管外环与精索外筋膜相连,所以这两个环不能直接从外面看到。

换言之,精索(园韧带)在腹股沟的两端是被良好地固定了。

腹股沟管内环腹股沟管内环,又叫“深环”λ内环是腹横筋膜上的一个“U”形开口,大约位于腹股沟中点上方1.25 cm;λ内环位于腹壁下血管的外侧;λ是腹股沟管内侧的终点。

简述腹股沟管的解剖

简述腹股沟管的解剖

腹股沟管的解剖1. 腹股沟管的定义腹股沟管是人体中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位于腹壁和大腿之间,连接腹腔与阴囊或髂深动脉,通常用来指代男性的腹股沟区域。

该区域包含许多血管、神经和肌肉,对身体的正常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血管解剖腹股沟区域的主要血管包括髂深动脉和髂浅动脉。

髂深动脉是腹主动脉的分支之一,主要供应下肢和盆腔的血液。

髂浅动脉则是外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区域。

这些血管的分布和通路对于人体的正常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3. 神经解剖腹股沟区域主要有两个神经,即股神经和腹股沟皮神经。

股神经起源于腰部脊髓,通过髂腰肌和髂腰膜进入腹股沟管,在大腿部分为前脚神经和后脚神经。

腹股沟皮神经则是主要供应腹股沟区域的感觉神经。

4. 肌肉解剖腹股沟区域的主要肌肉包括腹股沟肌群和腹直肌。

腹股沟肌群是由内外腹斜肌和横腹肌组成的,它们交叉叠加在腹部和大腿之间。

这些肌肉的收缩和协调运动对于身体的姿势和力量的控制至关重要。

腹直肌则是腹部肌肉中的一部分,这些肌肉可以帮助稳定腰椎和腹部的运动。

5. 腹股沟疝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与腹股沟疝息息相关。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沟区域的腹股沟环和腹股沟管陷入腹股沟区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股沟肿块和呕吐等。

在腹股沟区域解剖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种疾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6. 临床意义对腹股沟区域的解剖有深入的了解,对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腹股沟区域手术、诊断和治疗时,对其解剖特点的认识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在了解腹股沟区域解剖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疾病和临床病症,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结论腹股沟管是人体中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通过血管、神经和肌肉的分布与通路,对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腹股沟区域解剖的深入了解,对于医学实践和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保持对腹股沟区域解剖的持续研究和了解,可以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局部解剖学-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

局部解剖学-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
股神经(N)、股动脉(A)、股静脉(V)、股管(Y)
股鞘
1)股神经
前皮支
皮支 内侧皮支
隐神经
股神经 肌支:髂肌、耻骨肌、
股四头肌、缝匠肌
关节支
2)股动脉
腹部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阴部外动脉
股动脉
股深动脉
旋股内侧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 穿动脉
收肌管 腘动脉
3)股静脉
4)股管(平均1.3cm)
股环:股管上口,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股疝: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
(海氏三角)
构 成
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
腹前外侧壁最薄弱处 “直疝”
三、股前内侧区局部结构 1.肌腔隙与血管腔隙(境界、内容物)
2.股三角
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段,呈 一倒三角形,向下与收肌管相续
境界: 上 界——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缝匠肌内侧缘 内下界——长收肌内侧缘
内容物(外侧→内侧):
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而形成。
3.收肌管
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 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
境界
上 口——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 口——收肌腱裂孔 前 壁——收肌腱板 后 壁——长收肌和大收肌 外侧壁——股内侧肌
前——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 内容 中——股动脉
后——股静脉、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
学习要点
1.肌腔隙与血管腔隙的概念及内容物 2.股管与股疝 3.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物 4.收肌管的境界和内容物
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
一、腹股沟管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至5cm 两口:腹沟管内口(深环、腹环)

基础腹股沟区域的解剖(4)

基础腹股沟区域的解剖(4)

基础腹股沟区域的解剖(4)引言在讲完了腹股沟区域的皮肤,管的两个端口和韧带之后,今天我们来谈谈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

作为要做疝手术的医生,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腹股沟管的边界:腹股沟管的边界1) 腹股沟管前壁-皮肤-浅筋膜(两层)-腹外斜肌筋膜-沿腹股沟管的外侧1/3-腹内斜肌肌肉纤维可见于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腹股沟管前壁的全程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在腹股沟管后壁最薄弱的区域——内环内上方,前壁有部分腹内斜肌纤维加强。

请认真地看看下图,对照文字再找一遍,这样你就会记住了。

(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图)2)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层腹膜-腹壁下血管(在外侧部)注意:在沿腹股沟管的内侧2/3有:-联合腱-腹股沟韧带反转部-在外侧1/3有凹间韧带腹股沟管后壁内侧主要由联合腱构成,后者由以下纤维构成:-腹内斜肌-腹横肌(上图,腹股沟管的后壁)还需要强调的是:腹股沟管后壁全程由腹横筋膜参与构成,在腹股沟管前壁最薄弱的区域—外环,后壁有联合腱加强。

3)腹股沟管的顶-腹内斜肌-腹横肌4)腹股沟管的底-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内侧有间隙韧带(Lacunar ligament)也称为陷窝韧带(想要强调的是,上图你若认真的看,它要说的是腹股沟管在不同的位置,即不同的深浅,它的前后壁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时钟的指针表示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其次,我们还要知道,腹股沟管具有那些功能。

由于腹股沟管的出现,导致了,腹前下壁的强度出现了薄弱环节。

但,腹股沟管的存在的斜度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这一薄弱腹内压升高时使腹股沟管前、后壁靠拢,腹股沟管关闭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反转部位于外环的后方,可增加腹股沟管后壁内侧的强度腹内斜肌纤维位于内环的前方,可增加腹股沟管前壁外侧的强度。

问题解答:有人来短信问:1)在上期的“细说腹股沟的解剖(3)”中所述的。

凹间韧带又称Hesselbach韧带具体在什么位置?答:凹间韧带,英文:interfoveolar ligament,位置较深,是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管内环内侧增厚致密,形成近乎矢状位的韧带。

腹股沟区的解剖

腹股沟区的解剖

旋髂深动脉
旋髂深动脉是髂外动脉的 分支之一,它在腹股沟管 深环处进入腹股沟区,为 该区域提供血液。
神经
腰丛神经
腰丛神经是腹股沟区最重要的神经之一,它由第1至第3腰神经前支组成,支配着腹股 沟区的肌肉和皮肤。
生殖股神经
生殖股神经起源于第2至第4腰神经前支,它支配着大腿上部的肌肉和皮肤,同时也支 配着阴囊或子宫。
起自腹白线和胸腰筋膜, 止于髂嵴前部,功能是
使躯干旋转和侧屈。
腹横肌
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 胸腰筋膜和髂嵴前部, 止于腹白线,功能是维
持腹压。
韧带
01
02
03
04
腹股沟韧带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腹横 筋膜卵圆孔的两侧,能够固定
腹股沟韧带管内的结构。
髂耻束
位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能够固定腹股沟韧带管内的
控制着腹股沟管的开闭。
03
精索的移动
精索是连接睾丸和腹腔的重要结构,其移动使得睾丸能够进行升降和旋
转。腹股沟区的肌肉、韧带等结构协同作用,控制着精索的移动。
稳定性
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其稳定性对于人体的运动和平衡至关重要。腹股沟区的肌 肉、韧带和关节囊等结构协同作用,保证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部 分组成,它们在前方通过耻骨 联合相互连接,形成髋关节。
髋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能够 使下肢进行屈曲、伸展、外展、 内收和旋转等运动,是人体最 重要的关节之一。
骶骨和尾骨
01
02
03
04
骶骨是连接脊柱和骨盆的骨骼 结构,位于脊柱的最下方,与
腰椎相连。
骶骨呈倒三角形,上缘分为一 个中央部分和两个外侧部分,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韧带的作用:韧带在腹股沟区起到稳定和支撑作用,防 止肌肉和肌腱过度拉伸和损伤
肌腱和韧带的损伤:肌腱和韧带的损伤可能导致腹股沟 区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需要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
肌肉的功能和作用
腹股沟区的肌肉主要包括腹 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直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脊柱 前屈、侧屈和旋转,以及稳
03 腹内斜肌:位于腹前内 侧壁,起自胸腰筋膜和 髂嵴内侧面,止于耻骨 联合和耻骨嵴。
04 腹横肌:位于腹前壁正 中线两侧,起自耻骨联 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 剑突和第5-7肋软骨。
肌腱和韧带的连接
腹股沟区的肌肉和肌腱: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肌腱和韧带的连接:腹股沟区的肌肉和肌腱通过韧带与 骨盆、脊柱等部位相连接,起到稳定和支撑作用
演讲人
目录
01. 腹股沟区的结构 02. 腹股沟区的血管和神经 03. 腹股沟区的肌肉和肌腱 04. 腹股沟区的临床意义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皮肤:腹股沟区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具有保护、感觉和分 泌等功能。
皮下组织:腹股沟区的皮下组织较薄,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 组织构成,具有缓冲、保温和保护作用。
定骨盆和腰椎。
腹外斜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脊 柱侧屈和旋转,以及稳定骨
盆和腰椎。
腹内斜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脊 柱侧屈和旋转,以及稳定骨
盆和腰椎。
腹横肌的主要功能是稳定骨 盆和腰椎,以及参与呼吸运
动。
肌腱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肌肉 和骨骼,传递肌肉的力量,
保持关节的稳定和活动。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腹股沟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 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
腹股沟疝的发病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后 天性损伤、长期腹压增高等。

腹股沟区的解剖医学

腹股沟区的解剖医学

2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居中,股静脉位于股 动脉内侧,而股深动脉则位于股动脉的后方。
3
闭孔神经、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等神经结构则沿着 血管走行,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支配相应的肌肉、 皮肤和器官。
04
腹股沟区的淋巴系统
腹股沟区的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01
主要收集腹前外侧壁下部、臀部、下肢的浅在组织的淋巴液。
腹股沟区的解剖医学
目 录
• 腹股沟区的概述 • 腹股沟区的肌肉与韧带 • 腹股沟区的血管与神经 • 腹股沟区的淋巴系统 • 腹股沟区的疾病与治疗
01腹股沟区Βιβλιοθήκη 概述定义与位置定义
腹股沟区是指位于下腹壁和大腿交接 处的三角形区域。
位置
腹股沟区位于腹部和大腿之间,上起 自肚脐,下至耻骨结节,两侧与腹直 肌的外侧缘相平行。
形成的包块。
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 股沟直疝两种类型,其中斜疝 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多见于儿
童及青壮年男性。
腹股沟疝的主要症状是腹股沟 区出现可复性包块,通常在站 立或行走时出现,平卧时可消 失。
腹股沟疝的病因包括先天性解 剖异常、后天性腹内压增高等 因素,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 疗。
腹股沟淋巴结炎
的目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腹内斜肌
附着于腰椎和骨盆,与腹 外斜肌共同作用,维持骨 盆稳定。
腹股沟区的韧带
腹股沟韧带
由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连 接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 对维持骨盆稳定起到重要 作用。
腔隙韧带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连 接髂耻结节和耻骨梳,对 限制腹腔内容物向腹股沟 区域突出起到一定作用。
陷窝韧带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连 接髂前下棘和耻骨梳,对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具有一 定作用。

简述腹股沟斜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简述腹股沟斜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如肠管、膀胱等)因腹壁发育异常或受力增大等原因,在腹股沟区域产生的疝。

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见于成年男性,但也可能出现在女性和儿童中。

了解腹股沟斜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危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1.腹壁肌肉:包括腹直肌、外斜肌、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这些肌肉组织在腹壁的构成中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2.腹股沟小韧带:位于腹直肌与腹横肌之间,是一个软韧组织带,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3.腹股沟管:是连接腹腔和阴囊(男性)或阴唇(女性)的通道,是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关键部位之一。

二、腹股沟斜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1. 腹壁发育异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如果腹壁肌肉和腹股沟小韧带的发育不良或发生异常,容易导致腹股沟区域的薄弱处和缺陷,从而为腹腔内脏器的脱出提供了可能。

2. 腹壁受力增大:长期的腹腔内压增大,如因慢性咳嗽、便秘、提重物等情况下,会导致腹腔内脏器对腹壁产生压力,使腹股沟区域的薄弱处逐渐扩大,形成疝囊并最终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发生。

三、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治疗1. 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患者常出现腹股沟区域隆起、疼痛、不适感等症状。

在咳嗽、提重物等情况下,症状可能加重。

医生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体格检查来确认诊断。

2.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腹股沟斜疝的位置、大小和有无并发症等,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3. 手术治疗:目前,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

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腹股沟斜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是在腹壁发育异常和腹壁受力增大的情况下,在腹股沟区域形成薄弱处和缺陷,从而导致腹腔内脏器脱出,形成疝囊。

了解该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处理腹股沟斜疝,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腹股沟斜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涉及到多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其中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发生。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3)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3)

经典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3)小编按:腹股沟区可有N多条的韧带,且多以外国人名命名,非常难记而且易混淆。

如果想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不妨听听陈双教授是如何说的。

前面的第一章节已说过,腹股沟是腹部与下肢的连接区域。

一定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使得这一区域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结构。

其韧带就是最好的体现。

外科医生学习有关的解剖,对腹股沟区域的韧带尤为最要,因为它们常常是作为手术时的解剖分离时的标志,又是手术修补(如,缝合、固定)需要使用的材料或基础。

的确,这个区域的韧带繁杂,如何分清又记牢这个区域的各种韧带呢?其实并不难,有二条:第一,请记住腹股沟韧带,第二再记住腹股沟韧带它的延伸部分、附着部分,这样就可以弄清其它韧带的来龙去脉。

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腹股沟韧带是腹股沟区最大,最长的韧带。

这个韧带是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的卷曲形成的。

纵切面看,如“L”形(如下图)。

形成在髂前上棘(Anterior suerior iliac spine)与耻骨结节(pubictubercle)之间,全程都可以触及。

腹股沟韧带的上端具有“L”形状的部分的内侧半构成腹股沟管的底,包绕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如,下图)腹股沟韧带又称为Poupart韧带,是为了纪念法国的外科医生Poupart而命名的,他是第一位用这一韧带修补腹股沟疝的外科医生。

腹股沟区的其他韧带呢?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腹股沟韧带,还应了解它的附着物和它的延伸腹股沟韧带的附着物●阔筋膜与腹股沟韧带的下缘相连。

当阔筋膜收缩时,腹股沟韧带也会向下方移行。

●腹股沟韧带的上缘有二层肌肉-腹内斜肌:起始于腹股沟韧带的外侧2/3-腹横肌:起始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侧1/3另外,还有从以上两个肌肉来源的提睾肌起始于腹股沟韧带的中间部分腹股沟韧带的延伸腹股沟韧带的3种延伸结构:●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腹股沟韧带的返折部分腔隙韧带(英文Lacunar Ligment,又称为Gimbernat韧带)(见上图和下图)腔隙韧带是腹股沟韧带在靠近耻骨结节部分的延伸部分,其纤维向后下弯曲与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相连。

腹股沟区解剖详解

腹股沟区解剖详解

髂腹下神经 iliohypogastric nerve
髂腹股沟神经 ilioinguinal nerve
在髂腹下神经下方,相距约一横指并与其平行,经腹股沟管,位于精索的外侧,出浅环后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前部的皮肤。
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lacunar lig.。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腹外斜肌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起自第12胸神经及第 l腰神经前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行于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cm处通过腹内斜肌,向内下方达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在浅环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前皮支常经浅环的内侧脚上方穿出分布到耻骨上方的皮肤。
斜疝
直疝
手术前
发病年龄段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青壮年居多
基本见于老年人
疝突出途径
经内环、腹股沟管、外环至阴囊
经直疝三角由后向前,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
半球形
回纳后压住内环
不在出现
仍然突出
钳顿机会
较多极少手术中疝囊位置在精索前方在精索内后方
腹壁下动脉位置
在疝囊颈内侧
在疝囊颈外侧
七、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胚胎早期:脊柱两侧。 胚胎3个月:膈窝。 7个月:接近腹股沟管深环。 出生前约1个月:左右睾丸在腹股沟深环处沿腹膜鞘突进入腹股沟管。 出生前:降入阴囊内。 如出生后睾丸仍停留在腹后壁或腹股沟处,未降入阴囊,即为隐睾。
正常情况下:睾丸降入阴囊后,鞘突包绕睾丸形成固有鞘膜外,其他部分则完全闭锁,形成鞘突剩件(鞘韧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概括作者:章由贤随着近年来我国腹膜前修补方式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兴起,我们必须掌握腹股沟区后面的腹膜前解剖。

这就构成了一个前后的“立体解剖”。

这种立体解剖对于我们了解疝是很有必要和帮助的。

在临床实践中,熟悉腹股沟区的立体解剖对于完成高质量的手术是有着关键作用的。

有鉴于此,我将腹股沟区的解剖归纳为“12345”。

“1”指1条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女性)。

“2”指2条韧带,分别是腹股沟韧带(后面是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

“3”指3个区域,分别是肌耻骨孔(或腹股沟盒)、危险三角和疼痛三角。

“4”指4个解剖层面,从前向后分别是①腹外斜肌和腹股沟韧带、②腹内斜肌和弓状下缘、③腹横筋膜和④腹膜。

这里面包含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间隙,腹股沟盒(Inguinalbox)和腹膜前间隙((preperitoneal space)。

“5”指5条腹股沟区的神经,分别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

“12345”概念并没有涵盖腹股沟区的所有解剖元素(当然这些解剖元素也是由相互交织的),只是将目前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基本上包括进来。

所以希望对年轻医师的腹股沟疝的解剖认识有所帮助。

从而对手术规范化的推进有一定帮助。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手术中看到的解剖是“活”的,是有着较多变异的。

(1)精索(spermatic cord)精索包括输精管、生殖股神经、蔓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2)内环(internalring)内环是腹横筋膜上的卵圆形裂隙。

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精索和子宫圆韧带经内环穿出盆腔。

内环附近的部分腹横筋膜延伸为精索内筋膜。

精索内筋膜、睾丸、精索(包括输精管、生殖股神经、蔓状静脉丛、睾丸动脉以及来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睾肌纤维)从内环穿过。

(3)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ment, poupart ligment)和髂耻束(iliopubic tract,Thomsonligment)腹股沟韧带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其内侧的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反折,形成腔隙韧带(又名陷窝韧带,Gimbernat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在外环口又分为上方的内侧脚和下方的外侧脚,而外侧脚分出部分纤维(反转韧带),向内上反折,经耻骨结节表面和内侧角的后方,与腹白线相附着,参与腹直肌前鞘的构成。

反转韧带及附近的腹直肌前鞘是我们固定补片的重要结构(而不是固定在耻骨结节的骨膜上!)。

髂耻束由Hesselbach 曾在1814年予以叙述,于1836年由Thomson作了详细描写,故髂耻束又称为Thomson韧带。

髂耻束是腹横筋膜增厚的部分,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耻骨上支。

通常在开放式前进路手术中较难看到,在开放式后进路修补术或腔镜修补术中可以看到,尤其是直疝更为明显。

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的关系“只是位置非常接近而已”。

(4)耻骨梳韧带(pectineal ligament, 又称Cooperligament)耻骨梳韧带在解剖上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理解是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在耻骨梳的延续,覆盖于耻骨上支有光泽的纤维结构由骨膜、髂耻束反折的纤维和腹股沟韧带组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韧带。

是用于固定补片的主要结构,但固定时要小心走行于其上的死亡冠血管。

(5)腹股沟盒(inguinal box)和肌耻骨孔(MyopectinealOrifice)通常把腹外斜肌下的腹股沟管里一个封闭的解剖间隙即腱膜下间隙,称为“腹股沟盒”。

国外测定值平均结果为:从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为12cm,内环到耻骨结节为5cm,腹外斜肌腱膜在腹直肌前鞘的插入处到腹股沟韧带倾斜缘的凹面端为5cm。

其研究报告表明这个间隙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设计一种定型补片,使之适用于所有原发性疝修补成为可能。

在Lichtenstein术式中,Amid建议补片的大小8×15cm(原来5×10cm)。

这个尺寸文献报道不一。

我们国人的这个大小较欧美人要小一些,但至少也要6×11cm大小的补片。

肌耻骨孔由法国医师Fruchaud在1957年提出的。

人体的腹股沟部位有一个薄弱区域,其内界为腹直肌外缘,外界为髂腰肌,上界为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界为骨盆的骨性边缘,这个区域称为肌耻骨孔。

肌耻骨孔内无肌层结构,抵挡腹腔内压力的只有腹横筋膜,当腹横筋膜薄弱时就会发生腹股沟疝。

肌耻骨孔概念的提出为腹膜前修补疝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解剖依据。

图2-1 腹股沟区肌耻骨孔示意图(Myopectineal Orifice,MPO)(5)危险三角(又称Doomtriangle )1991年由Spaw提出。

是指在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其中有髂外动、静脉通过。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三角平面的角度是多变的,是因人而异的,在做腔镜疝手术时要注意。

(6)疼痛三角(pain triangle)疼痛三角位于精索血管的外侧、髂耻束的下方。

有腰丛神经的分支(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和股支、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穿过。

比较容易损伤的是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

所以不能在该区域内钉合补片!(7)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的再认识腹横筋膜的解剖非常诡异,我们对它很熟悉但同时知之不多。

目前认为包绕腹膜的一个有广泛连续性的筋膜: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较增厚,紧贴于联合肌腱、腹横肌腱膜、腹股沟韧带的深面与之形成较坚强的腹股沟管后壁,覆盖了腹横肌腱膜弓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裂隙。

腹横筋膜在内环处呈漏斗状包围精索,形成精索内筋膜。

如发育不良或退性形变,腹膜由漏斗口向外突出,是造成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因素。

有些文献将腹横筋膜分为两层进行描述,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其实是和腹膜前间隙分为两层搞混淆了。

在手术中,特别是在TEP过程中,我们发现腹膜前间隙分后两层:前层(浅层):紧贴腹横肌及其腱膜的深面,富含脂肪,腹壁下动静脉从此通过,又称腹膜下筋膜。

所有的操作都在该层后方进行。

后层(深层):由不规则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易于和腹膜分离,又称为腹膜前筋膜,术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分离。

我们操作的层面应该放在浅层和腹膜之间,这也是我们放腹膜前补片的地方。

有鉴于此,为了统一开腹式腹膜前疝修补和腔镜腹膜前修补的认识和说法,有利于术式的描述。

我建议把腹横筋膜分为“三层”,1.透明筋膜层,其实是半透明的。

最致密,起主要加强作用。

在腹股沟区增厚,甚至局部加强为髂耻束、凹间韧带、直疝的假疝囊等;2.腹膜前脂肪层(原腹横筋膜浅层),分布很不均匀,在脐韧带处几无,在髂血管前、内侧陷凹、外侧陷凹处最多。

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腹壁下动静脉走行其中。

在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中,往往以“脂肪瘤”的形式存在。

3.网状纤维层(原腹横筋膜深层,有些作者称之为脐膀胱前筋膜)最薄的一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几无血管,与腹膜结合松散,在腔镜充气后很明显。

是腹膜前理想的操作层。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把腹横筋膜分为两层,认为前面所说的第二层腹膜前脂肪层因为质地太软且不连续而不能自成一层。

但我认为,鉴于腹膜前脂肪层在手术中有着定位的重要意义,还是着重强调的好。

(8)髂腹下神经(iliohypogastric nerve)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前方约2.5cm处穿过腹内斜肌,向内下方走行于腹外斜肌深面,然后在外环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离开腹股沟管。

(9)髂腹股沟神经(ilioinguinal nerve)髂腹股沟神经较髂腹下神经细,在其外下方,几乎与之平行,在腹股沟中与精索伴行,然后出外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

(10)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生殖股神经来自腰丛(L1-2神经),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前分出股支和生殖支。

股支进入股鞘,支配大腿近端前方皮肤的感觉,损伤会引起股三角区的感觉过敏。

生殖支:穿过腹股沟管,在精索的后外侧穿出,分布于睾提肌和阴囊肉膜,提供提睾肌、阴囊和大腿内侧感觉的神经支配。

损伤会引起射精障碍、射精疼痛感。

(11)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nerve)股外侧皮神经来自腰丛(L2-3神经),在髂耻束的下方通过髂肌的前面,提供大腿外侧皮肤感觉的神经支配,位置较表浅,较其他神经相比最容易损伤。

(12)股神经(femoralnerve)股神经是腰丛最大的分支,主要支配大腿前方皮肤和伸肌。

位于比较深的平面,通常不易损伤。

但是要小心其细小分支的损伤!(13)Retzius间隙、Bogros间隙和间隙分割韧带(intervalligament)Retzius间隙由瑞典解剖学家Retzius提出,指的是耻骨膀胱间隙。

它位于正中线, 前方有腹直肌、腹横筋膜和耻骨, 后面是膀胱。

这个间隙上至脐平面, 下至盆底肌, 外至腹壁下动脉,主要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 基本为无血管区域。

Bogros间隙可以看作是Retzius间隙在外侧的延续,它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在下腹部两侧各有一个这样的间隙。

此间隙最早由Bogros提出,后来由Nyhus将这一概念引入LIHR中。

这个间隙内有一些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操作上必须小心谨慎。

值得一提的是,在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之间,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有分隔的,在TE P手术中特别明显,表现为一层薄层较韧的韧带,我称之为“间隙分割韧带”(应该不是凹间韧带,凹间韧带在腹壁下动静脉的前方,和髂耻束是一个层面)。

必须用剪刀予以剪断,使得两个间隙得以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