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补体C3及C3a受体ppt课件

补体C3及C3a受体ppt课件

补体C3及C3a受体ppt课件•补体系统概述•C3分子结构与功能•C3a受体结构与功能•补体C3及C3a受体在疾病中的作用•补体C3及C3a受体的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展望与挑战补体系统概述01补体系统组成与功能组成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功能补体具有协助抗体和吞噬细胞清除病原微生物、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经典途径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旁路途径由MBL 结合至细菌等微生物表面甘露糖残基而激活,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凝集素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补体通过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激活,直接杀伤病原体或促进炎症反应。

介导炎症反应补体激活后可产生具有趋化作用的片段,吸引炎症细胞至炎症部位,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免疫调节作用补体可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传递活化或抑制信号,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协助抗体和吞噬细胞清除病原微生物。

补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C3分子结构与功能02010203C3是补体系统中最大的分子,由两条重链(α链和β链)和一条轻链(γ链)组成。

C3分子中存在多个功能域,包括与C3转化酶结合的位点、与靶细胞结合的位点等。

C3分子的结构使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应答、调节炎症反应等。

C3分子结构特点C3在补体系统中的地位C3是补体激活途径中的关键分子,参与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的激活。

C3在补体系统中的含量最高,其浓度的变化可反映补体系统的激活状态。

C3的激活产物C3a和C3b在补体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调理吞噬、溶解细胞等。

参与免疫应答C3及其激活产物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清除病原体。

C3a作为一种炎症介质,能够趋化炎症细胞、促进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加重炎症反应。

4补体

4补体

3
( 二) 补体系统的命名
(一) 补体成份的命名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C1(q、r、s)~C9;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 因子、P因子、H因子;
(二) 补体片段的命名 如C3a、C3b等; 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
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1、C3bBb;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三)补体调节蛋白的命名 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
4
(三) 补体的生物合成
◆ 90%血浆补体成份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 炎性因子可促进补体表达(抗原不影响其表达)。
(四)补体的理化性质
成分:球蛋白,以β球蛋白为主 性质:对热极不稳定,56℃,30min灭活;
24
25
3、免疫黏附作用
----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的重要机制.有助于减少IC产 生,并使已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解离或溶解,避免IC过度生成 和沉积所致的组织损伤
可溶性抗原 抗体复合物 补体 红细胞或血小板
大的免疫复合物
巨噬细胞吞噬
26
4、炎症介质作用— 通过炎性片段C3a、C5a
◆ 过敏毒素样作用 C3a、C5a、C4a可使肥大细胞和
存在于B细胞、活化T细胞、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等表面。 • C5aR ,C3aR:与C5a/C3a结合 • C1q受体: 与C1q结合
20
21
第4节 补体的功能与生物学意义
(一)补体的功能
1、溶菌、溶病毒及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2
◆ 在有抗体与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不同途径介导抗 细菌及其它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可参与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表现为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 性反应。是体内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基于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反应。

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血清蛋白组成。

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溶菌酶、炎症介质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

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在这些途径中,C3和C4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变化反映了补体系统的活性。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将待测抗原与已知抗体混合,然后加入补体蛋白。

如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复合物将激活补体系统,导致C3和C4的降解和活化。

通过检测C3和C4的变化,可以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结合。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1. 免疫学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

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鉴定特定抗原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2. 诊断传染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肝炎、风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完成。

3. 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4.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该方法评估新药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筛选具有抗体结合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缺点补体结合试验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其优点包括: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

同时,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大量的血清样本、结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等。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来评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补体 MHC

补体 MHC
C5a、C3a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C5aR、C3aR) 释放活 性介质( 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 腺素等)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
(2)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C5a、C3a、 C4a 和 C5b67
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炎症反应。
(3)激肽样作用 C2a、C4a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 炎性样充血、水肿。
1. 识别阶段
C1脂酶形成
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 活化
2.活化阶段
C3转化酶和C5 转化酶的形成
3. 膜攻击阶段:
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形成
C5a C4b2b3b C5 C5b + C6 + C7 C5b67+C8 C5b678 + C9 C5b6789n (膜攻击复合体)细胞裂解
❖ 经典MHCⅡ类基因 ❖ HLA-DP、-DQ、-DR 3个亚区 ❖ 产物为HLA Ⅱ类 分子 ❖ 识别结合、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 HLA Ⅲ类基因 ❖ 编码产物为补体组分或参与炎症反应 ❖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 ❖ [2]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 ❖ [3]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B ❖ [4]补体相关基因家族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
1.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血清中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3.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与调节
❖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 ❖ 经典途径 ❖ MBL途径 ❖ 旁路途径
❖ (一) 经典(传统)激活途径
❖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 1.激活剂 Ag-Ab复合物( IgG、IgM )
❖ 2.参与成分 C1~C9
❖ 3.激活过程(三个阶段)
❖ 识别阶段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特点
1、连锁反应性——关键成分常以酶原形式存在,活 化后形成级联反应(cascade)。 2、不稳定性——代谢率居血浆蛋白之首,许多成分 对热敏感。 3、来源广泛性——机体许多器官都参与合成补体成 分,但以肝、脾的巨噬细胞合成 为最,含量占血清球蛋白10%。 4、非选择针对性——效应成分无选择针对性。
C567复合体的形成 C567复合体的形成
C8
C9
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
免疫复合物 C2 C1 C1 C2b C4b2b C4 C4b C3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C6 C7 C3b C4b2b3b C5b + C8 C9 C5
攻膜阶段
C56789——MAC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途径 补体活化的
定义:因为C3b灭活受阻引起的 补体系统激活过程 步骤:C3的活化与灭活 C3灭活受阻 C3正反馈
C3 H因子 C3b
C3自发水解
I因子 I
C3a
C3b
C3bi
C3b的自发形成 C3b的自发形成
C3b的降解 C3b的降解
H因子
I因子 Ba B因子 D因子
C3b C3bBb
C3bBb C3bnBb
过敏毒素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
血管
中性粒细胞
C5a 组织 C3a
趋化作用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免疫复合物
C3b受体
红细胞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C1q——识别免疫复合物、识别病毒膜蛋白 C4a——过敏毒素 C4b——组成C3、C5转化酶、参与免疫粘附 C2b——组成C3、C5转化酶 C3a—— C3a——过敏毒素、趋化因子 C3b——组成C3、C5转化酶、参与免疫粘附、调理作用 C5a——过敏毒素、趋化因子 C5b、C6、C7——组成攻膜复合体 C8、C9——组成攻膜复合体 Ba——参与免疫调节 Bb——组成C3、C5转化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三十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三十章
(5)S蛋白 S蛋白能干扰C5b67复合物与细胞膜结合,阻止MAC的形成, 保护细胞不受损伤。
(6)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过敏毒素灭活因子即血清羧肽酶N,可去除C3a、 C4a和C5a分子羧基末端的精氨酸残基,使之丧失过敏毒素活性。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二、补体激活的调节
(7)膜辅助蛋白(MCP) MCP表达于白细胞、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面, 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介导的C4b裂解。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
1.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 在生理条件下,C3可受蛋白酶的作用,缓慢、持续地产生少量的C3b。
C3b可与B因子结合,血清中的D因子可将B因子裂解成Ba和Bb两个片段, 形成C3bBb ,即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 C3转化酶很不稳定,且效率低, 血清中的P因子可与之结合,使其趋于稳定。
(8)衰变加速因子(DAF) DAF表达于所有外周血细胞、内皮细胞和各 种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可同C2竞争与C4b的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的 形成并促进其分解。
(9)同源限制因子(HRF) HRF又称C8结合蛋白,可抑制C9分子对C8的 聚合,阻止MAC的形成,以保证补体激活时正常自身组织细胞不被溶解破坏。
第一节 概述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补体各成分大多由肝细胞合成,少量由单核—巨噬细胞和肠黏膜上皮 细胞合成。补体化学成分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为α或γ球蛋白,约占血清 球蛋白总量的10%。
在血清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少。补体性质很不稳定,对许 多或消 失,在0~10℃仅能保持3~4天,故抗体保存应在-20℃以下。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一、溶菌和溶解细胞作用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多种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单位,导致靶细胞溶解。 当外源性微生物侵入后,补体裂解微生物是宿主抗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

第三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第三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二)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 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 下,形成C3 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 过程。在微生物进化的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 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 防线。
(八) C9分子

C9是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的最后一个分子, 为一单 链糖蛋白,分子量79kDa。 C端37kDa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C9b, N端34kDa由亲水性 氨基酸组成称C9a。因此,C9以其羧基部分嵌入细胞膜 的脂质双层中。 而N端则为与C5b~8相结合的功能区。 12~16个C9分子聚合形成的多聚体C9, 可形成内径 10nm、壁厚2nm的中空穿膜孔道嵌入膜内
(三)命名




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 r、s)、C2、……C9;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 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 MBL等; 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 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 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活化的补体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灭活的 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 iC3b。
1、C1q
C1q为各种补体分子中分子量最大(410kDa)的 球蛋白。其分子结构较特殊和复杂,由6个亚单 位组成,每个亚单位由A、B、C三种不同类型 的肽链所组成。
2、C1r和C1s


C1r和C1s均为单一多肽链分子,又都是丝氨酸 蛋白酶(原)。C1r和C1s多肽链均由接近700个 氨基酸所组成。电镜下观察表明,C1r和C1s的 分子构型极为相似,均呈一端大一端稍小的哑 铃状分子。 目前C1r和C1s的cDNA克隆均已成功,并进行了 全部序列分析。编码C1r的基因定位于人的第 12号染色体短臂,与编码C1s的基因相连。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六版第五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第一节补体概述第二节补体激活第三节补体系统的调节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第五节补体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的发现:十九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 C)。

定义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C)。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份:2.补体受体(CR):3.补体调节蛋白:C1~C9,B、D、P因子,MBL,MASP 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等C1INH、C4BP、H、I、S蛋白和血清羧肽酶, MCP, DAF, HRP(二)补体的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发现的先后命名:C1(q r s)、C2…C92.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D因子、H因子、MBL等。

3.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

4.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如C3a、C3b等。

5.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如C3bBb。

6.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i:如iC3b。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合成:1.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

◆在生理情况下,多以酶前体形式存在。

◆多数补体对热不稳定,56℃,30min灭活。

2.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仅少数成分在肝脏以外的其他部位合成,在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激活过程依据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MBL 途径(mannan-binding lectin pathway);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为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疾病治疗策略的制定
通过对补体系统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某些免疫相 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疾病治 疗策略的改进和创新。
药学教育与研究生的培养
加强对补体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具备 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药学专业人才,为药学领 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展望与结论
补体系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入探索补体系统的分子 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未来将更深入地揭示补体系统 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治疗提供 理论支持。
补体系统与疾病关联的研 究
进一步研究补体系统在不同疾 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 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 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 更多可能性。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也可 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因此,如何利用补体系统的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研究 方向。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补体系统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通过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 活来减轻其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或者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等。这些研究为补 体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基于补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药物设计 和结构优化,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
补体系统与药物代谢和药效的关系
药物代谢
补体系统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影响药物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
药效发挥
补体系统在药物发挥药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影响 药物的疗效和作用强度。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的发现:1895年,Bordet体外重复pferffer的溶菌现象,证明:霍乱弧菌 + 新鲜免疫血清→细菌凝集→溶解+ 新鲜免疫血清(56 30′℃)→细菌凝集↓+新鲜正常血清溶解实验结论:血清中有两种物质与溶菌有关——对热稳定,使菌凝集——特异性Ab:免疫血清中对热不稳定,使凝集的细菌溶解——补体:免疫血清、正常血清中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系统的概念: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C)。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lq、Clr、Cls、C4、C2;③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索(mannan-binding lectin,MBL)激活途径的MBL、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补体调节蛋白:包括血浆中的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以及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同源抑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物等。

3.补体受体:包括CRl-CR5(表5-1)、C3aR、C5aR、C1qR等。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化学特性化学性质:均为蛋白质(或糖蛋白),多为β球蛋白。

分子量:悬殊。

参与级联反应的成分,C1q最大,D因子最小。

2.血清含量总含量: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相对稳定,各组分中,C3含量最高。

3.补体活性的稳定性℃灭活;室温下很快灭活;0~10℃保持几(3~4)天活性;温度: 5630′其他:紫外线、机械振荡、强酸、强碱、胆汁、酒精均可灭活补体。

4.产生部位来源:肝细胞——血浆中大部分补体成分;主要的来源。

补体测试题及答案

补体测试题及答案

补体测试题及答案1. 补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促进炎症反应B. 清除免疫复合物C. 直接杀死病原体D. 以上都是答案:D2.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激活因子不同B. 激活速度不同C. 激活条件不同D. A和C答案:D3.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A. 促进自身免疫反应B. 抑制自身免疫反应C. 无明显作用D. 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答案:D4. 补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哪些?A. C1至C9B. 替代途径因子C. 膜攻击复合体D. 以上都是答案:D5. 补体系统如何参与免疫调节?A. 通过直接杀死病原体B. 通过促进炎症反应C. 通过清除免疫复合物D. 以上都是答案:D6. 补体系统在哪些疾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肾小球肾炎C. 风湿性关节炎D. 以上都是答案:D7. 补体系统缺陷可能导致哪些疾病?A. 反复感染B. 自身免疫性疾病C. 过敏性疾病D. A和B答案:D8.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有哪些?A. 经典途径B. 替代途径C. 凝集素途径D. 以上都是答案:D9. 补体系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A. 增强病原体的清除B. 抑制病原体的清除C. 无明显作用D. A答案:A10. 补体系统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是什么?A. 促进肿瘤细胞的清除B. 抑制肿瘤细胞的清除C. 无明显作用D. A答案:A结束语:以上试题及答案涵盖了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激活途径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测试题,可以加深对补体系统在免疫学中重要性的理解。

补体 系统

补体 系统

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补体的概念补体是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蛋白质,体液中的补体固有成分以及存在于体液或细胞表面的补体调节(抑制)蛋白共同构成补体系统,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重点但不求甚解)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gG1、 IgG2、IgG3、IgM)细菌脂多糖(LPS)、肽聚糖、酵母多糖IgG4、 IgA病原微生物表面甘露糖残基(MBL)补体成分C1~C9 B、D、P因子C3、C5~C9MBL、C2~C9、MASP-1,2C3转化酶C4b2a C3bBb C4b2a,C3bBbC5转化酶C4b2a3b C3bBb3b C4b2a3b,C3bBb3b最终形成攻膜复合物:C5b6789n经典途径,C3转化无C3,C5转化无C5,替代三B全到齐,经典替代美宝莲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功能在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三、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作用备注调节吞噬作用C3b/C4b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形成大分子聚合物,易被吞噬过敏毒素C3a和C5a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3aR和C5aR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超敏反应趋化促炎作用C5a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炎症病灶部位聚集,并刺激细胞分泌炎性介质促进局部炎症应答四、补体与临床疾病(未考但可能考)疾病免疫学机制治疗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1抑制物基因缺陷所致C1抑制剂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磷脂酰肌醇(GPI)无法合成抗C5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依库丽单抗)【例题】参与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是A.IgEB.LPSC.IgDD.IgAE.IgM『正确答案』E【例题】参与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A.IgEB.IgMC.IgDD.LPSE.MBL『正确答案』D【例题】A.C4b2a3bB.C3bBb3bC.C3bBbD.C4b2aE.C5b6789n1.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是2.替代途经的C3转化酶是3.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是4.替代途经的C5转化酶是『正确答案』1.D2.C3.A4.B经典途径,C3转化无C3,C5转化无C5,替代三B全到齐,经典替代美宝莲【例题】补体系统在激活后可以A.诱导免疫耐受B.抑制变态反应C.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D.启动抗体的类别转换E.裂解细菌『正确答案』E。

4-补体

4-补体

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后, 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 体成分,最终导致细 胞膜受损,细胞裂解 的阶段。
穿膜复合物的形成和细菌的溶解
二、旁路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为非抗原抗体复合物, 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 酸和凝聚的IgA和IgG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 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无产生特异性抗体时, 发挥重要作用。
体液中灭活物质的调节



H因子(factor H) H因子不仅能加快I因子灭活C3b的速度,更能 竞争性地抑制 B因子与C3b 的结合,还能使 C3b从C3bBb中臵换出来,加速其灭活。 S蛋白(S protein) S蛋白能干扰C5b67与细胞膜结合。 C8结合蛋白(C8 binding protein,C8bp又称同 源性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 HRF) C8bp可阻止C5678中的C8与C9的结合,从而 避免危及自身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一、经典激活途径

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三组:识别 单位(recognition unit) 包括C1q,C1r,C1S; 活化单位 (activation unit) 包括C4,C2,C3; 膜攻击单位(membrane attack unit) 包括C5~9。
(一)识别阶段


C1 是 由 三 个 亚 单 位 C1q , C1r , C1s 依 赖 于 Ca2+ 结合成牢固的非活性大分子,C1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白的补体结合点结合 至C1酯酶形成。 C1q:有6个Ig结合点。 C1r:起着连接C1q和 C1s的作用。
(一)自行衰变的调节

补体

补体

(二)补体的命名 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发现顺序 命名为:C1(q、r、s)、C2……C9 2、其它一些固有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MBL,等
3、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 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
4、补体成分的裂解片断:在其符号后加小写英文
C3b参与捕获、固定Ag
C3b参与激活B细胞
第3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 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凡是进入液相的补体 成分都很快自发裂解。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按作用可以分为三种:
*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我激活。
**抑制或增强已激活的补体成分的作用。


Inflammation Inducing Functions of Small Complement Fragments C3a, C5a,C4a
4、清除免疫复合物( clear up IC ) 补体参与清除循环IC,减少其沉 积在血管壁而造成组织损伤的可能性。










抗原多于抗体
字母表示,如C3a、C3b、C5a、C4b等 5、有酶活性的成分: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 6、灭活的补体片断: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如 iC3b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
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仅
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反应表
面上,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
由抗原-抗体复合 物结合C1q启动
抗原与抗体数量相当
抗原少于抗体
补体清除IC机制: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活化的补体成分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 C4b2a和C3bBb等;灭活的补体片段在C前加i, 如iC3b;组成某一补体成分的肽链用希腊字母α、 β、γ来表示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补体成分均为糖蛋白,多属β球蛋白。肝细胞和
单核吞噬细胞是补体产生的主要细胞。 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性质极不稳定,56 ℃、30 min可使其灭活。酒
替代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机体抵御微 生物感染强有力的非特异性防线。
激活物
某些细菌、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 聚糖、凝集的IgA和IgG4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细胞 等,均可绕过C1直接“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
这些成分提供了补体联级反应得以进行的接触界 面,使得替代途径的激活能顺利的进行。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是启动经典激活途 径的主要激活物质
抗原包括细菌、病毒以及感染的细胞
结合抗原的抗体包括IgG(IgG1、IgG2和IgG3) 和IgM分子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C4、C2、C3以及C5~C9
C1及C1q的结构
经典激活途径-识别阶段
AgAb复合物
C1q
精、胆汁、紫外线照射和振荡等因素均可破坏 补体。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抗体依赖
凝集素途径
替代途径
非抗体依赖
C3的活化和C5转化酶的形成 C5的活化 靶细胞溶解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cial pathway) 是最早发现的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依赖抗体的参与,它是抗体 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的效应方式
2. I因子和H因子 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可将经典激活
途径中C4b或替代激活途径中C3b降解,从而抑制 C3转化酶的形成。

补体

补体
C1r和C1s均为单链长形结构,两端呈球形似哑铃状,分子量均为85kDa。二者除在C端有共同的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功能域外,其N端有约450个氨基酸彼此同源。均含有2个拷贝的SCR和1个拷贝的EGF前体结构功能域。
C2和Bf均为单肽链糖蛋白,它们除在形成两条补体激活途径中和C3转化酶方面十分相似外,在合成部位、合成途径、分子大小、亚单位结构、半胱氨酸位置及数目,以及保守残基替代及活性部位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相似性。C2和Bf分子中相同的结构功能域是均有3个CSR、1个与vonWillebrand因子(vWF)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和1个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功能域。
末端补体分子
末端补体分子C6,C7,C8和C9是构成膜攻击复合体(MAC)引起靶细胞溶解破坏的重要组成成分。功能
激活补体
上的相似性反映了它们结构上的共同性。均具有420kDa的I型凝血敏感蛋白重复序列(thrombospondintypeIrepeatTSP-1),而且与TSP-1特有的β片层、和β螺旋结构的立体配体也是类似的。此种结构单位也存在于备解素(properdin)和疟原虫的羧箕末端。除TSP-1外,它们还具有1个拷贝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功能域(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moduleLDL-R),1个表皮生长因子前体结构功能域(EGfprecusormodule)。在肽链的中央还有1个半胱酸贫乏区与细胞毒性细胞和NK细胞释放的perforin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图5-19)。其中C6和C7具有更大的同源性。二者除上述的结构功能域外,在C端还存在着富含半胱氨酸的重复序列,即为2个CSR和2个与I因子重链中有一个区具有同源性的结构功能域(factorImoduleFIM)。二者的分子量也相近似,分别为128kDa和121kDa。显著的差别仅仅是C6的N端多1个由59个氨基酸组成的TSP-1。

医学免疫学课件: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课件: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课件:补 体系统
2023-11-12
目 录
• 补体系统概述 • 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 • 补体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 补体系统的研究方法 • 展望与结论
01
补体系统概述
定义与作用
补体系统
是一类经由固有免疫应答产生的、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机制激活的、 在补体调节蛋白的调控下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水解系统。
单基因遗传病分析
研究单基因遗传病与补体 系统基因变异的关系。
群体遗传学分析
研究群体中补体系统基因 频率和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
补体功能异常的检测与诊断
疾病诊断
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相关指标, 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药物疗效监测
监测药物治疗前后补体系统相关指体补体系统遗传背景与疾病 发生风险的关系,为个体化预防和 治疗提供参考。
03
补体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补体系统与感染性疾病
补体系统激活与病毒入侵
补体系统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表面蛋白与补体 分子结合,激活补体级联反应,产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细菌感染与补体调节
细菌感染时,补体系统被激活,通过产生补体激活产物和炎症介质 ,参与抵御感染。
寄生虫感染与补体激活
寄生虫感染可诱导补体激活,产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助于清 除寄生虫感染。
补体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 2 3
自身抗体与补体激活
自身抗体可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补体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可 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引起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与补体异常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 体,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和关节损伤 。

补体ppt课件

补体ppt课件
补体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因此有望应用于细 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干细胞移植等。
补体与疫苗研发
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因此可以探索将补体作为疫苗 佐剂或靶点,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未来补体研究的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补体的分子机制
尽管对补体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其精确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仍 需进一步揭示。
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03
补体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补体能够通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
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同时,补体还能够调节B细胞分泌的抗体类型和
数量。
04
补体与疾病关系
补体缺陷与疾病
补体缺陷类型
包括遗传性补体缺陷和获得性补 体缺陷,遗传性补体缺陷多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获得性补体缺 陷则由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因素 引起。
探索补体的新功能和应用
随着对补体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发现更多新的补体功能和应用领 域,如神经免疫、代谢免疫等。
解决补体研究中的技术难题
目前补体研究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如如何精确测量补体活性、如 何有效调控补体系统等,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活途径,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补体调节剂
02
通过调节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正负反馈机制,使补体系统恢复平
衡,达到治疗目的。
靶向补体的药物研发
03
针对补体系统中的特定分子或通路进行药物设计和研发,为补
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05
补体的实验室检测与应用
补体成分的检测方法
免疫化学法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沉淀反应、凝集反应等
补体激活产生的C3b等分子可以结合到微生 物表面,作为吞噬细胞的识别信号,促进 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和清除。

第四章补体

第四章补体

3、理化特性及含量
4、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但可协助、补充、加 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但可协助、补充、 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5、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只有在抗原 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 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才能激活酶原变成 以激活补体发挥作用。 酶,以激活补体发挥作用。2.参与成分 Nhomakorabea.参与成分
三.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相关内容
激活物 补体固有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作用
经典途径
抗原与抗体( 抗原与抗体(IgM或 或 IgG1-3)形成的复合物 ) C1~C9 Ca2+、Ma2+ 、 C4b2b C4b2b3b
替代途径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 酵母多糖等凝集的IgG4 、 酵母多糖等凝集的 IgA C3、B因子、D因子、P 、 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和C5~C9 因子和 Ma2+ C3bBb(P) C3bnBb(P)
C1q 由六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又由 三条多肽链组成,其羧基末端盘卷成球状,为C1q的识别 三条多肽链组成,其羧基末端盘卷成球状,为C1q的识别 结构,它可主动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抗体的补体结合位 点(IgG的CH2和IgM的CH3)。而此时,C1q必须有二个 点(IgG的CH2和IgM的CH3)。而此时,C1q必须有二个 以上的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IgG在与相应抗原结合以后 以上的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IgG在与相应抗原结合以后 其构型由“ 型转变为“ 其构型由“T”型转变为“Y” 型, 可使CH2功能区的补体 可使CH2功能区的补体 (C1q)结合位点暴露,从而为C1q“桥联”免疫球蛋白, C1q)结合位点暴露,从而为C1q“桥联” 为启动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一个IgM分子在与相应抗 为启动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一个IgM分子在与相应抗 原结合后其构型改变如“蟹爬状” ,可使若干CH3功能区 原结合后其构型改变如“蟹爬状” ,可使若干CH3功能区 补体(1q)结合位点暴露,为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 补体(1q)结合位点暴露,为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 C1r和C1s均为单链多肽分子,在Ca2+存在的情况下, C1r和C1s均为单链多肽分子,在Ca2+存在的情况下, 它们以C1s C1r- C1r- 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并与 它们以C1s -C1r- C1r- 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并与 C1q分子相连,组成C1大分子。C1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 C1q分子相连,组成C1大分子。C1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 C1q和C1s的作用,当C1q启动后,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 C1q和C1s的作用,当C1q启动后,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 活性的C1r,后者可诱导C1s活化。C1s在C1大分子中以酶 活性的C1r,后者可诱导C1s活化。C1s在C1大分子中以酶 原形式存在,被C1r激活后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原形式存在,被C1r激活后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此酶 的活性可被C1抑制物灭活。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 的活性可被C1抑制物灭活。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 (即C1s )可作用于相应底物即后续补体成分C4和C2,进 (即C1s )可作用于相应底物即后续补体成分C4和C2,进 一步引起酶促连锁反应。本阶段产生一个关键酶: 一步引起酶促连锁反应。本阶段产生一个关键酶: C1s

第4章 补体

第4章 补体

(二) 补体系统的组成
1. 补体系统组成:按功能分三组:
(1) 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 B、 D、 P因子、MBL、丝 氨酸蛋白酶。
(2) 调节分子: a. 可溶性调节因子; b. 膜结合性调节分子。 (3) 受体成分:C1qR,CR1,CR2, CR3,C3aR.,C5aR等。
一般性质:
A.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B. 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C.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 D因子最少; D.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E. 性质不稳定:加热56℃, 30min 失活。
二. 补体系统的激活 ------ 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MBL途径(MBL pathway)
4. 免疫调节作用
A. C3b 促吞噬细胞;
B. C3b 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 促B细胞增殖分化。
本章提要
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可溶性和膜蛋白,是体内重要
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补体各固有成分可分别经经典、旁路、MBL途径活 化,通过共同的末端途径,最终形成MAC参与特异 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补体活化过程中还产生多种活性片段,发挥广泛的 生物学作用; 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调控补体的活化; 补体活化也可导致病理性免疫损伤。
(六)C1q受体 配体:C1q 主要生物学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和调节血小板功能。
五.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主要包括:MAC的生物生物效应; 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 (一) MAC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 细胞裂解作用 补体系统活化 膜攻击复合物 溶解靶细胞(如:奈氏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 红细胞等)。 实际意义:A. 抗感染; B. 自身免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 补体的命名
(一)补体成分的命名 (二) 补体片段的命名 (三)其他命名原则 1.按发现的先后:C1(q r s)、 按发现的先后: ( )、C2…C9 按发现的先后 )、 2.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 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 抑制物 抑制物; 结合蛋白 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 3.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如C3a、C3b等 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 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 、 等 4.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如C3bBb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s) .补体调节蛋白( ) 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 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 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 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 浆中H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 蛋白、 浆中 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 、 、 蛋白 、 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H因子样蛋白 FHL)、 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因子样蛋白( )、H 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 );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 ); )、膜辅助蛋白 )、CD59等。 子(DAF)、膜辅助蛋白(MCP)、 )、膜辅助蛋白( )、 等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三)MBL激活途径 激活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 pathway)指由血浆中甘露聚 ) 糖结合的凝集素( 糖结合的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MBL) 直接 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 进而依次活化 、 、 、 、 , 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 转化酶 转化酶, 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 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 促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 促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 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四)补体激活的终末过程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图:三条途径比较示意图 三条途径比较示意图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补体系统的活化过程存在精密的调控机制,主要为: 补体系统的活化过程存在精密的调控机制,主要为: 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 ①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 补体活性片段的自发性衰变; ②补体活性片段的自发性衰变; ③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 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 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而 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 组装等关键步骤而 发挥调节作用。 发挥调节作用。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补体3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补体3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 经典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指主要由 )指主要由C1q与激 与激 活物结合后,顺序活化C1r、C1s、C2、C4、C3,形成 活物结合后,顺序活化 、 、 、 、 , C3转化酶(C4b 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 转化酶( 转化酶( 转化酶 ) 转化酶 ) 促反应过程。 促反应过程。 1、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 、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 成分依次为: 、 、 和 。 成分依次为:C1、C4、C2和C3。 2、 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 、 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 、 分子。另外, 反应蛋白 细菌脂多糖( 反应蛋白、 )、髓鞘脂 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 )、 和某些病毒蛋白( 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等也可作为激活物。 的 等 等也可作为激活物。 3、经典途径活化过程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补体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的调控 1.对C1酯酶(C1s)和 MASP的调控 酯酶( . 酯酶 ) 的调控 2.对C3转化酶 转化酶(C4b2a)的调控 . 转化酶 的调控 (二)补体旁路途径的调控 (三)补体激活终末过程的调控 (四)补体调节的同源限制现象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免 疫 分 子
补体系统
二、补体的生物合成
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仅少数成分在肝脏 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 以外的其他部位合成, 以外的其他部位合成,在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 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3、MAC攻击阶段 、 攻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段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二)旁路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指由B因子 因子、 因子和备解素参与 因子和备解素参与, 指由 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 异物激活C3,形成C3与 转化酶 转化酶, 异物激活 ,形成 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 应的活化途径。 应的活化途径。 1、 旁路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 、 旁路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 葡聚糖等。 糖、葡聚糖等。 2、旁路途径活化过程: 、旁路途径活化过程: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附:调节因子的作用
按其作用特点可分为三类: 按其作用特点可分为三类: 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①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②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③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第四章 补 体 系 统
n n
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 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二、 补体激活 三、 补体活化的调控 四、 补体受体 五、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六、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免 疫 分 子
补体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补体:十九世纪末 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 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 补体:十九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 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 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 即证明 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 可辅助 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 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 故被称为补体 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故被称为补体 (complement)。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多种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通过3条途径激活补体: 多种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通过3条途径激活补体:①从 C1q-C1r-C1s开始的经典途径 开始的经典途径( pathway), ),抗 C1q-C1r-C1s开始的经典途径(classic pathway),抗 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 C3开始的旁路途径 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②从C3开始的旁路途径 pathway),其不依赖于抗体; ),其不依赖于抗体 (alternative pathway),其不依赖于抗体;③通过甘 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BL)糖基 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 MBL)糖基 识别的凝集素激活途径( pathway)。此外,上述3 )。此外 识别的凝集素激活途径(MBL pathway)。此外,上述3 条途径有共同的终末反应过程。 条途径有共同的终末反应过程。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份、补体受体、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份、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 补体固有成份 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 又 称 补 体 成 分 ( complement component), 乃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 、 构成补体基本 ) 乃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 组成的蛋白质,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 组成的蛋白质,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 、 、 、 C2、C4; 旁 路 激 活 途 径 的 B 因 子 、 D 因 子 和 备 解 素 、 ; 因子) ( properdin,P因子 )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 因子 途径) 相关丝氨酸酶( ( MBL途径 ) 的 MBL、MBL相关丝氨酸酶 ( MASP); 途径 、 相关丝氨酸酶 ) 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 、 、 、 、 。 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 、C5、C6、C7、C8、C9。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旁路途径示意图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二)旁路途径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旁路途径的C3b放大效应 旁路途径的C3b放大效应 C3b
免 疫 分 子
补体系统
(三)MBL激活途径 激活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 pathway)指由血浆中甘露聚 ) 糖结合的凝集素( 糖结合的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MBL) 直接识 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 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 而依次活化 、 、 、 、 , 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 转化酶 转化酶, 和经典途径相同的 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 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 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N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