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将长期占据优势,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它信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谋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人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倡导和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它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劳动者权益保护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社会保障。
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凝聚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起着决定性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动员全体人民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优势体现在促进无产阶级专政、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确保了国家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备集中统一和高效执行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实行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能够迅速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和规划。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调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视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1. 科学发展观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在制度上,这体现为优先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个体发展、繁荣中小企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合理性,进入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
一、民主集中、协同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凸显优越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它使我们党具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汇集全党优秀执政骨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它能保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国家统一高效推进各项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
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
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它体现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新,确保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它体现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光明的未来。
三、执政为民、扶贫济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受群众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这些年中国人民有了越来越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后我们还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增强了“四个自信”,更加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和平发展、天下为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的中国价值激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的观念,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
当前,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中国作为当今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激发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
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的身份将越来越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省委政研室朱卫平保持初心持续做好民族出版工作青海民族出版社李伟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测试
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错误B.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BA.正确B.错误AB [暂不确定答案] AA.唯一B.基本C.最大D.核心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一B.二C.三D.四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优秀B.传统C.现代D.先进ABCD [暂不确定答案]A.物质B.美好C.和谐D.高质量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人民为中心C.改革创新D.与时俱进ABCDA.层级分明、依法行政B.尊重民意、汇集民智C.职责明确、依法行政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ABCD [暂不确定答案]A.标准化B.国际化C.社会化D.现代化ABCD [暂不确定答案]A.《共同纲领》B.《土地改革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BCD [暂不确定答案]A.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B.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C.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D.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ABCD [暂不确定答案]A.经济发展B.社会稳定C.国家安全D.科技创新ABCD [暂不确定答案]A.社会主义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ABCD [暂不确定答案]A.教育与管理B.民主与法制C.制度与治理D.改革与发展ABCD [暂不确定答案]A.政治B.制度C.体制D.机制ABCD [暂不确定答案]A.行政体系B.制度体系C.管理机构D.法律体系ABCD [暂不确定答案]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劳动性质和特点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ABCDA.党内B.审计C.民主D.行政ABCD [暂不确定答案]A.高效率B.高收入C.高质量D.高学历ABCD [暂不确定答案]A.长效B.有效C.高效D.基本ABCD [暂不确定答案]A.医疗B.养老C.教育D.保险ABCD [暂不确定答案]A.普惠性B.实惠性C.基础性D.兜底性ABCD [暂不确定答案]A.社会协同B.公众参与C.法治保障D.科技支撑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人人有责B.人人尽责C.人人享有D.人人出力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植根中国大地C.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D.深得人民拥护ABCD [暂不确定答案]A.固根基B.扬优势C.补短板D.强弱项ABCD [暂不确定答案]A.为人民服务B.对人民负责C.受人民监督D.使人民受益ABCD [暂不确定答案]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有效执政D.依法执政ABCD。
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具有深厚的人民根基、鲜明的人民底色。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党和国家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直以来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而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更要是人民群众利益最忠实的守护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深刻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深刻原因作者:杜芹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明所从来则动力充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源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阐发了有关未来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简单地运用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机构来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不仅符合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直接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活学活用,坚持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实践
作者: 陈文华[1]
作者机构: [1]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7-1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实践;生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最新成果;人民群众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划时代的理论飞跃。
她的孕育和发展,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种经济体制既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又有市场的机制自主调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实行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战略。
通过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问题,实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养优秀人才、加强科技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发展和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包括扩大开放、优化城市建设、加强司法和法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发展道路,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深刻原因
772020年01月(下)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咨政论坛收稿日期:2019-12-16杜芹(中共山东薛城区委党校 山东枣庄 277000)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明所从来则动力充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源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阐发了有关未来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简单地运用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机构来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党史的重要经验与启示思考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党史的重要经验与启示思考发布时间:2021-09-09T03:15:21.58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3期作者:马吉芳[导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对我国近百年来的党史总结之后所得出来的经验和启示。
马吉芳中共鹤壁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河南鹤壁 458030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对我国近百年来的党史总结之后所得出来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并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辟了光明前景,必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党史;重要经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前我国需重点发展推进的伟大事业,也是自建党以来所总结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其体现的是建党一百年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亦是我党对治国理政经验的准确把握。
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百年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100周年,这一百年来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地投入到民族复兴探索当中,并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不但探索实现民族复兴梦的有效措施,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曾经有过辉煌鼎盛时期,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起,使得我国蒙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也使得我国千古文明蒙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一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著作,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制度优势和发展历程等内容。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艰辛探索得来的宝贵成果。
它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
同时,它还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发展壮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者。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而且还有助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摘编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一科学论断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提出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
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
这表明,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几个问题心得
《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心得》一、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我国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性地改变了我国的面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让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 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我国的领导地位,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3. 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和启示1. 加强我国的领导。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首先是要加强我国的领导地位,使之始终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和领导者。
2. 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民主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权益。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坚持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加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不断加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全面推广。
三、在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在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认为要充分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深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浅谈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浅谈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陈中天很多人提出了:“世界还会有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承认目前是社会主义阵营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几十年的较量后,确实是有点失利。
目前的世界,的确是资本主义一家独霸天下,凯歌高奏。
西方的资本主义正以新帝国主义的面目气势汹汹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动攻击和渗透。
即使还有少数国家,如中国、古巴、朝鲜等,虽仍守着“社会主义”的牌子,但也早已名不符实,并且只是在不断的妥协中苟延残喘。
面对这样的局势,提出:“世界还会有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样的问题,无论他是资本主义阵营扬扬得意的讥嘲还是社会主义者沉痛的反思,提出这个问题都是非常必然和必要的。
社会主义信仰者们,虽然很沉痛,但更应该很好地深思和回答。
正如这位“远心”所说“只有找到失败的原因,才能重振社会主义”。
那么,目前社会主义阵营的败因何在呢?有的左派朋友给出了各种回答,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内因是共产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外因是帝国主义成功地利用了这些利益代理人. 从赫鲁晓夫直至戈尔巴乔夫。
我认为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问题是为什么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偏离了社会主义原则、都出现了赫鲁晓夫并都被帝国主义成功利用了呢?这就意味着还有更深层次的必然因素。
我认为另一些朋友的回答可能更接近这一点:“社会主义没有失败,只是刚刚演完了序幕”,“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宏观上;“各种势力都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非要有长期的交替, 斗争不可, 生产关系不完全发挥它的作用就不会消亡, 人民还没有完全觉醒, 现存社会制度还没有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 还需要很多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其一个阶段)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失败是很正常的,没有失败才不正常。
从今天的局面来看,社会主义的形势是令人沮丧的,但如果我们把眼光延展到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的话,得到的则会是另一种感受;当一八七一的巴黎公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时,它的地域仅限于一个城市,仅存在了几十天便惨遭屠杀;但在巴黎公社的旗帜下,半个世纪后却产生一个幅原辽阔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帝国主义群围剿下,苏联不仅没有灭亡,二战以后,却反而产生了中国、朝鲜、东欧、古巴、越南等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主要是原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对峙。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知识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它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它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了中国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中国的发展实践。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先进性,它能够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
这种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全国一盘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种制度优势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能够解决中国特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制度优势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不仅是中国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治理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与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与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发展阶段。
在新时代下,我们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并积极应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一、意义1.1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整个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进一步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潮流。
1.2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目标出发,推动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必将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挑战2.1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时,还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 社会问题的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的挑战。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3 意识形态竞争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竞争的挑战。
新时代全球媒体影响力的增强,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教育,加强现代舆论引导,坚持中华文化的本土化传播和创新,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软实力。
2.4 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下,生态环境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它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深入挖掘中国特色、中国途径,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和发展是依据中国国情而定的,务实求实。
中
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从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中间收入群体,提高社会整体水平,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机制的作用,有效地统筹协调着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中国走出了一条新型农业发展道路,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从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平衡发展农、工、商三大经济体系,发展大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就业和收入全覆盖,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而使农村得到科技进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真正做到改变"三农"形势,极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再次,中国正以特色前行,推动现代化建设,推进全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改革
开放,发展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迎接全球经济融合,加快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宣扬文明文化,建立勤劳勇敢的人民,不断提高社会综合素质,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来自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顺应时
代变革,扎实强基,求得发展,以及诸多领域改革中技术、文化等方面变革正在催生出全新发展模式和动力来,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就,未来发展的繁荣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有中国特色,就不可能在中国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既是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使命,又是一个又一个新的思想理论形成的前提。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与时俱进,表明我们的发展观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和准确。
一、只有立足本国国情,才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注重社会公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共同富裕作为其奋斗目标。
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管有怎样的特色,也不管多么经常地处于变化和改革之中,只要它具有上述的共同本质,它就是社会主义的;反之,则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党领导人民所要长期从事的大业。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们心目中长期形成的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模式有诸多差别,在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虑,例如有人有意无意地把“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由此动摇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这种疑虑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是在于没有把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清晰地区分开来。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它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而是从活生生的客观现实出发,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不仅因各国国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而且在一个国家内,也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不顾本国的国情,教条式地照搬别国的模式,决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和失败。
因此,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有中国特色,就不可能在中国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
既然社会主义在各国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又处于经常变化和改革之中,那么,怎样来判断某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否是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同志为此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
前者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因此,社会主义要注重生产效率,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后者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条基本原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因此,社会主义要注重社会公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共同富裕作为其奋斗目标。
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管有怎样的特色,也不管多么经常地处于变化和改革之中,只要它具有上述的共同本质,它就是社会主义的;反之,则否。
由此,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说,具有超过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同样,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有一个过程。
它受制于人们的主观认识,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正确与否及其正确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与此同时,它还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即使对社会主义的主观认识正确,人们也只能在客观现实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去逐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侧重点也会有差别。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而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就成为突出的矛盾。
在那里,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们自然地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侧重点放在实现共同富裕上。
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鉴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针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建立在普遍贫穷的基础之上,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
但是,从普遍贫穷不可能直接跳跃到共同富裕,其间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
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生产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改革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完全必要的。
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途径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采取这样的大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既要允许贫富差距的这种扩大,又要防止富的愈来愈富、穷的越来越穷这样的两极分化。
这就是我们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根据所在。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基本制度上有本质区别,不可混淆,但两者之间确实还有不少共同的东西。
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的水平各个不同,但它们都以不同程度的现代生产力为基础。
性质相同的社会生产力,必然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它们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例。
其次,当前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其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中互相打交道,就必须制定和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
鉴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比我们早,经验比我们多,在他们那里推行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都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但不能由此混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基本社会制度上的本质区别。
既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方面有不少共同的东西,而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那么,怎样保证我国社会能正确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呢?主要有两条: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要保证我国社会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而不致迷失方向,离不开体现公众意志和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共产党的执政是使政府能够始终充分体现公众意志和代表公共利益的角色的保证。
当然,这个党应该不断进行自身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特别是拒腐防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是在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同时,保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是政府赖以为体现公众意志和代表公共利益而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只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里保持国有经济的支配地位,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
当然,这种国有经济应该是有效率、有竞争力的。
这就需要政企分开,发展有国有经济参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多样的、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这样做,不仅不削弱国有经济,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上述条件并不是自然形成和凝固不变的,而是需要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去改进和完善的。
社会主义社会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中发展的。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处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由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毫不动摇”……这样,就适应新的发展阶段的国情,能更好地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使我国社会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胜利前进。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业是宏伟的、史无前例的,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坚定信念,永不懈怠,求真务实,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克服艰难险阻中开拓前进。
这样,就一定能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来。
二、只有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勇气,把总结经验与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把总结历史经验与总结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它在一系列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在正确应对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中胜利地向前发展。
究竟是什么使它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以理论创新的成果,为这一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形象地比喻,哲学是人类解放事业的“头脑”。
无产阶级只有掌握这一精神武器,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用这种哲学看问题,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会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因此,他们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重视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和丰富发展,“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理论创新的历史。
在俄国,没有创新,就没有列宁主义;在中国,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
正是实践中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飞跃。
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正是由于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辟、丰富和发展,更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邓小平同志深得马克思主义之真谛。
他在努力恢复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邓小平同志明确将实事求是定位为“马列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探求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反对抽象地谈论问题,主张不搞空洞的争论;不赞成搞纯粹的逻辑演绎,或者企求从现成的本本中、固定的模式中,寻找对问题的答案;倡导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种思维的求实性、开放性和新颖性,体现为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思想的提出,其理论创新成果凝聚成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