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研究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思维成为了当今世界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来积累知识和获得新的发现。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实验等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分析现象,并通过思考推理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为主动者,通过自主探究来构建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如实验设计、观察调查、模型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创意和猜想,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科学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是指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的不同因素、关系和变化,从而形成全局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性实践任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
四、提倡团队合作和交流创新思维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和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或合作性实验,引导他们相互沟通、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五、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创新思维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冒险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怕犯错误,通过错误的经验和反思来学习和改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提倡团队合作和交流以及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示范,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并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如课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2.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还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意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促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产生。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和项目,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5.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探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6. 提供资源和支持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找出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观察、思考、问题解决、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达到创新能力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五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也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如何从课堂中提出解决思路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以小学课堂为中心,提出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国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现代教育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思维和品性的培养,所以,面对当前经济巨大的发展前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现状研究1.课堂完全以老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现代教学来说,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中心,教育的关键应当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过度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认为学生学习缺乏自主、独立性,需要严密的监管,这种思想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缺乏学习的创造性和批判意识,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考方法,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我们也知道,小学是学生发挥自身特色、形成自身思维体系和创新思路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应当将课堂还给学生。
2.老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偏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提出,老师应当明白成功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已不再仅仅是单纯地依靠考试分数,更应当注重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
对于早期教学体系来说,仅仅以最后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体系,大量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缺乏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如何改变当前的教学局面,如何改正老师错误的教学思想,让老师明白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应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科学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
而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思考方式,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成就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意义创新思维是指以创新为目标,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寻找新颖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科学问题充满兴趣,主动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并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2.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创新思维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提倡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共同分享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为了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设计开放式的科学实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和探究,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观点和解决方案。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创意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意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4.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科学书籍、实验器材和科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通过学科科学课程,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知识,达成对自然世界以及人类社会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视野的拓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有所发展。
在科学学科是的课程标准中,要求以探究为核心展开教学引导,探究的思维以及探究的行为,同样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引言: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特殊的,由于知识积累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学生容易对各类事物产生好奇心。
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就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好奇方向,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
通过多种教学引导的方式以及对多种研究参与的方式,学生将会产生创新思维,适应于学习发展需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需求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心理以及具体的学习需求。
首先,可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课程的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对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介绍,并在微课中加入数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要求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为感兴趣的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生活状况与趣味关注点。
可以统计学生的兴趣关注状况,选择学生兴趣最为集中的场景作为教学情境,展开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探讨,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升,独立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1]。
其次,教师需洞悉学生的心理,应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并关注资源的创新性。
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动画作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播放具有创新性的科学动画片,引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需审核动画作品的内容,确保动画作品与课堂教学的需求相适应。
1.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法具有双向的特点,既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同样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实践方法。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1.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能够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创新思维方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创新思维要求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 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提供实验材料和引导学生实施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举例来说,在学习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创造条件,通过实践观察并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摆放光源和屏幕,并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索,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光的传播规律,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科学主题,然后通过合作研究和实践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一、引言创新思维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本文将探讨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作用和价值,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和探索的机会。
而创新思维方法强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促进跨学科思维创新思维方法注重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1. 设计开放性实验传统科学实验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步骤和结果进行设计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和探索性。
而开放性实验则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各种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进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调查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创新思维方法注重多样化的信息获取和综合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思维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摘要:随着对教学水平要求的提高,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其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了重要地位。
基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快速获取知识的关键期,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应借助这一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启蒙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引言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唯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个性化自我,成为创新型的国家栋梁之才。
基础阶段的科学教育,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利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兴趣,鼓励创新,营造创新性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一)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形成基础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对于外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开始从感性认识向抽象的阶段过渡,而科学的逻辑思维,恰好有利于其抽象思维的养成。
在对待问题时,两种思维相互交错,共同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观念,对于其获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可通过初步的感性思维了解其在外形象,再通过抽象思维,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分析概括,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抽象思维强调的是关联性、逻辑性、概括性等理性因素,是良好创新思维的养成的重要基础条件。
因此在小学的年龄阶段中,教师应注重其思维习惯的培养,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的进行启发指导,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
(二)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应抓住基础阶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及时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注重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问题的逻辑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教学中获得启蒙和发展。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创新思维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或者面对新事物时,能够做出新颖的、非传统的思考和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并且敢于冒险尝试和实践。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因为科学就是让学生去探索未知、挑战传统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猜想原因、实施实验、总结结论的方式,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思维需要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奇特的科学现象或者启发性的科学故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或预测未来的科学发展。
三、倡导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创新思维需要有敢于尝试和敢于失败的勇气。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即使有可能失败也要鼓励他们去尝试。
只有在尝试和失败中,学生才能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
一、设计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比如科学小实验、科学探究项目、科学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持有质疑态度,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解决能力。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此,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对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意义划分,段落标题等。
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研究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是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进而推动他们的学习进步。
研究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一、提供多样化的教材和学习资源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信息来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图片、实物、视频等。
多样化的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情景,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假设,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界定问题和假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他们的思维范围。
三、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放慢步调,引导学生进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选择并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对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和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
五、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分享思想、交流经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六、鼓励学生表达和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成果。
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书面、绘图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思维成为了培养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小学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然而,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并解答教师和家长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专业建议。
问题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鼓励孩子参加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阅读科普书籍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引导问题解决: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小问题或参与家庭决策。
3. 鼓励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游戏和活动。
问题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平衡理论和实践?小学科学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
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实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原理。
家长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2. 观察和探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公园、博物馆等地,让他们亲自感受科学的奥秘。
3. 项目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项目学习,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项目,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问题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精神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培养好奇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素质要求。
而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措施等。
本研究将对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而科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观察、实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他们未来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2. 确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提出可行的方案,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4.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改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
小学阶段作为孩子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教育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科,它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还能为他们提供培养创新思维的土壤。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影响着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科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场地等条件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积极思考。
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时,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有学生提出如果给植物播放音乐,是否会影响其生长速度。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直接否定,而是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来探究。
其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太阳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宇宙的浩瀚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太空之中,激发他们对宇宙的探索欲望。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怎样才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再者,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总结。
比如,在进行“溶解”实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物质进行溶解,观察溶解的速度和效果,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与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与实践在当今时代,创新思维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而小学科学教育则为这一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首先,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当学生能够以创新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主动寻求答案。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面对科学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和挑战时,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跳出常规,寻找独特的解决方案。
再者,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还是其他领域的工作,具备创新思维的人往往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1、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一个宽松、自由、鼓励提问和讨论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不论其对错,都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例如,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播放科普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各种问题。
比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实验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来发现规律和结论;项目式学习则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而小学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实验和科技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概念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能够在水中漂浮的玩具船,然后提问:“为什么船能在水上漂浮而不会沉下去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科学纪录片、科普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怕犯错。
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尝试新的方法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的想法不够成熟或存在错误,也不应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尝试改进实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正确的结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灵感。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来发现科学规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则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让房间更明亮”,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步骤来寻找解决方案。
项目式学习则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展开学习,如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挥创新思维,完成项目任务。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以传授知识和灌输观念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创新思维方法应用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提供适当的启发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在教授植物生长过程时,可以给学生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因素。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引入设计思维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方法,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通过教授一些基本的设计思维工具和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授气象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模拟设计一个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的器材。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启发式教学和设计思维方法,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游戏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通过游戏的竞争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科学实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授动物世界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动物分类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动物特征,自己去进行分类。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动物分类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在当今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基础时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更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创新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能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其次,创新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再者,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一些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教育实践的现状尽管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教育具有诸多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他们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机会。
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些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器材,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条件。
此外,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教育实践的策略为了更好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法学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启慧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放飞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引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兼具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科学思维是一种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关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思维、推理论证思维、创新思维等。
其中,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除了要教授学生必备的科学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品质。
基于此,本文探究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首先,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认知挑战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知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挑战欲望,希望在自主探究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这种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正是他们学习兴趣的来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具备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一个个具有思维难度与挑战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了解学习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保持较高的科学学习热情。
其次,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科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其中科学思维就是核心素养在思维层面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研究王明艳小学科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科学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而且要把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科学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兴趣广泛,联想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加强逻辑训练、引导学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加强语言描述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创造中进行总结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谈谈作为科学教师需注意的问题。
儿童的创新思维并非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来,所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
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从科学教学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著名科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因此,应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
爱因斯坦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
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法,实行教学民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讲台走下来,从“中心位置”“退居二线”。
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有强烈的参与环境的尝试动机及尝试行为,目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原本面貌,体验尝试的过程,因而大多带有大胆冒险、想当然、反常态的特点,由此也就多少带有不合理性和不安全性。
例如在有关化学、物理知识的实验中,教师一再强调注意事项,以防发生试管爆炸、触电等事故,但有个别学生偏要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来尝试爆炸和触电的“感觉”。
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是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优化教学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
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为此,目前最主要的是: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推动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不满足已有的认识和已掌握的方法,总是寻找一种最新的,最完善的方法来进行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饱满的情趣投入学习。
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运用创设情景、观察实验、开展竞赛、讲故事等等方法。
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力》时,我利用了观察法、实验法、首先示范利用大气压力使“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实验,学生看了感到惊讶,从而激发了好奇心,引起了学习兴趣。
在《电磁铁》的教学中,采用开展竞赛的方法。
首先我准备好三节电池、一根长导线、一个大铁钉,向学生提出竞赛要求:“比一比,哪组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最大。
”使学生开动脑筋,最后得出电磁铁磁力变化的规律。
这样寓问题于竞赛中,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不论任何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可以使兴趣发展上升到志趣。
学生有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准备学具,认真实验,专心听讲,主动地完成作业,热烈地讨论、研究问题,于是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智力得到开发,也提高了科学素质。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造个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通过提问这种手段,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可以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使是不完善的见解,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楼梯扶手上,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
学生们有的说:听到的声音很大,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扶手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扶手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
又如,在《哺乳动物》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哺乳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繁殖特征后,我就出示许多动物图,让学生讨论那些动物是哺乳动物,那些不是。
在汇报时,有学生说:蝙蝠不是哺乳动物,是鸟类。
另一学生说:“蝙蝠是生小蝙蝠的,不是生蛋,所以应该是哺乳动物”。
我夸学生们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然后引导他们先观察蝙蝠的外形,告诉学生蝙蝠的前肢中的指骨变长了,四肢和尾骨之间连着一层薄薄的肉质膜,形成了翼翅,这种翅与鸟的翅在构造上是完全不同的,再加上它是胎生,由此,我们可以说:“蝙蝠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鸟类。
这样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们存在的疑问和见解。
因而适时地鼓励学生们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如,冷开水能养鱼吗?天上为什么会打雷?太阳为什么不会被地球的引力吸下来?宇宙里有没有外星人?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如,为什么人要吃饭?公鸡为什么不会下蛋?这时候我没有简单、粗暴地责怪学生,认为学生胡言乱语,扰乱课堂秩序,而珍惜这可贵的“灵动之气”,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
以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
3、加强逻辑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还要对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综合和论证,没有周密的逻辑思维,是难以奏效的。
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或活动中要突出逻辑思维的训练。
教《摆的秘密》一课,首先,我指导学生用桌上的摆线、摆锤制作“摆”。
实验活动时,有的学生的“摆”10秒钟摆17次,有的14次,还有的8次。
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有的‘摆’摆动得快、有的‘摆’摆动得慢?谁能发现这个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究:有的学生先直接让“摆”摆动了10秒,记下次数,再把摆线缩短又让“摆”摆动10秒钟,也记下次数。
比较次数之后便惊呼自己的发现。
有的学生是光在摆线上挂一个钩码让它摆动10秒钟,记下次数,再加一个钩码后让它摆动10秒钟,同样记下次数,比较次数之后大家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记下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看哪个学生发现“摆”的秘密多。
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和分析之后,同学们得出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摆线短摆得快,摆线长摆得慢”的结论。
通过对摆的秘密的探究与研讨,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如《磁铁》教学中,在学生明白磁铁能吸铁的东西后,我取出一长颈烧瓶告诉学生:一枚图钉掉入盛满水的长颈玻璃瓶底部,不能倒掉水,要取出它,谁能想出好办法,并表演给大家看。
学生们面对实物,身处智力游戏的情景中纷纷举手。
有的说:用线扎住磁铁,再放入水中,利用磁铁能吸铁的道理,吸住图钉,吊离水面;有的说,用磁铁隔着玻璃吸铁图钉,沿外玻璃上移,到瓶口取出图钉;有的说,用筷子去夹;有的说,取根小棒粘上橡皮泥,放入水中,利用橡皮泥粘着钉取至瓶口。
这些方法都让学生当场操作,并在实践中根据他们的亲身体验组织讨论,明确哪些方法是简便、有效的。
这样对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综合和论证,使学生解答后增添成功的喜悦感,发展自信心。
只要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突出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够培养起来的。
4、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激发灵感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实验操作都能激发灵感思维的,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则有利激发灵感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在探索性实验动手操作中往往会突然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引起创造的动机,激发了思维的灵感。
许多科学家也是在生活实践、科学实践中激发起创造灵感的。
爱迪生有句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他就是在不停的科学实验中不断发现、为断发明,不断创造,发明了电灯、电话、留声机……科学家探索未来事物的顿悟,都被认为是获得灵感的表现。
小学生思维的灵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己亲身经历探索实践。
如教学《水有浮力》时,我取出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沉下了,我问有何办法让它浮在水面上。
教学采用先小组实验讨论,后班级集中交流的组织形式。
有的学生把橡皮泥做成碗状,但其他学生说不好看,要折成船状;有的学生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长方体。
有的学生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长方体。
有的说:顶上要开孔,这是新式的集装箱小船,等等,群策群力,千方百计。
既完成老师提出的课题“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又尽善尽美地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形状。
教师带领学生这样做了,既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又进行了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经验。
有时实验失败了,没关系,只要让学生明白失败对创造过程来讲,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它实际上是创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