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合集下载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而下迚行,对于任何的自下而上方 式迚行的试验都要慎重。其次,构 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 迚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 行政任务和实际需要。第三,处理 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第四,处理 好大部门改革的通盘规划与分步骤 推迚改革方案的关系。第革简单地等同于大
这和以前的“官本位”是相冲突的, 而且大部制实际上是在精简机构,各 级政府存在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这 个动力有观念上的,也有实际利益上 的冲突。
• • • • • •
改革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 2.总体性统筹原则。 3.系统性集中原则。 4.制约性协调原则。 5.总揽性分别原则。
• 首先,大部门体制变革一定要自上
• 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
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 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 其意义并不大。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 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
改革难点与弊端
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 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大部门体系应采取决策权、 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大部门体制的实质是 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 机制再造的统一。[
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2013年大部制改革
2013年3月10日发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 职能转变方案表示,国务院组成部门至 少减至25个。(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 总局(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六)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人员分流难:大部制下,机构减少了,官位势必也减少,必定要有 一部分人为此而“牺牲”官位。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 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 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 社会稳定。以1998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为鉴,基本办法有四种,即带职 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和优化结构。
运行监督难: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 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 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 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 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 以抑制。但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 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相当于过去一 个副总理的职权,就会“尾大不掉”,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而如 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 和运行机制,是最为关键之举。
政职能错位和交叉给经济带来了副作用,研究表明,1999年至2005年间 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达到负的1.73%。
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
调整后的部委 合并或包含的原部委 新增下级机 隶属关系调整
名称
构பைடு நூலகம்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 发改委(部制不变) 员会
国家能源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 国家国防科技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的分流方式。 从机构改革的历史来看,大部制的组织架构设想并非是机制上的创
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有国家经委这样的大部委设立;“文革”中将 政府的数十个部归并为几个大组,或者以“口”划权,比如农林口、工交 口等;2003年国家设立商务部,是将原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以及原国 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整合组建之举,可以视作大部制的“热 身”。

公安机构改革调研思考范文

公安机构改革调研思考范文

公安机构改革调研思考范文公安机构改革调研思考范文大部制通过将相近职能部门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减少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以整体型组织结构和资源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提高组织绩效。

我国公安机关的内外部环境现实使大部制改革成为必要和可能。

应通过整合职能、整合责权、整合流程,分层次构建公安机关大部制改革框架。

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依法改革、动态改革、因地制宜改革、整体改革、配套改革以及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公安机关大部制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 ) 理论依据 1.大部制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背景大部制即大部门制,是当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流行趋势。

相对于“小部制”而言,其特点是通过将相近职能机构实施整合,构建管理幅度较宽、组织层次较少、内部相互协作协调的大部门,以整体型部门结构应对外部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需求,避免因机构分设过于精细而带来的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引发的行政管理高成本、低效能,其本质目标在于通过简政放权、精简机构、优化结构,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建立有限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效能。

大部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超越了古典组织理论,是现代组织理论中适应性系统理论与偶然性理论的融合体。

适应性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在稳定的环境中组织趋于传统的科层制官僚体系,而复杂多变的环境则强调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松散性。

偶然性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生存依赖于其生存环境、技术和组织结构三要素的良好配合,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时,组织必须学会“垂直兼并”,集中能力于核心职能,合并组织中的连续、相关生产阶段,以组织较为完整的资源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因此,适应性系统理论与偶然性理论要求组织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做出适应性调整,包括强调核心功能、下放权力、合并机构等,即实行大部制。

大部制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流行绝非偶然,我国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更非盲目效仿。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班级:基层行政管理班姓名:胡文训学号:3100310044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进行了七次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或者称“大部制改革”。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就其内容和影响展开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职能转变、人员减少、部门减少目录绪论 (1)一、1982年改革 (1)二、1988年改革 (6)三、1993年改革 (7)四、1998年改革 (9)五、2003年改革 (10)六、2008年改革 (11)七、2013年改革 (12)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绪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府机构,为了管理的需要,几乎处于臃肿的状态,对此,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共进行了数次的“大部制改革”。

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政府把那些职能相近、管理权限相同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大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1982年机构改革着力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再次背景下,1982年第一次大部制改革由此展开,此次改革历史三年之久,首先从国务院开始,自上而下,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此次改革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以精兵简政为原则。

1981年,国务院的部门达到了100个,处于建国以来最多的时期。

此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务院如此多的部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在1981年十二月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提出改革。

先行改革的有十二个部门,他们分别是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第一篇: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优势:·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

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

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

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等。

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

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部制改革中外对比讲稿(1)

大部制改革中外对比讲稿(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因此,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从大部制的视角,对中外政府机构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特点并借鉴其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背景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了巨大影响,这提升了西方各国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视程度。

而政府能力是一国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政府如何有效引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2.国内政治压力加大纵观西方各国的大部制改革,无不是在国内经济、社会陷入困境时进行,这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当旧的体制不能很好的管理社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时,就革除它。

3.政府机构弊病显现在西方国家行政机构调整过程中,往往在编制中增添许多新的机构和人员难以适应政府管理范围的扩大化,但这使西方政府的工作重复、混乱,浪费、权力和管辖权的冲突现象严重,政府机构之间矛盾重重,出现了行政管理混乱的现象。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西方国家的大部制改革就势在必行。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方法步骤部门体制作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1、注重整合,加强协调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问的协调;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分部长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整体性。

2、体制支撑,配套改革为了推行大部制,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六轮的机构改革,今天中国的政府机构与编制设置状况以及政府过程本身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服务市场经济建设、机构改革思路、公务员规模控制、制度化和改革技术细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何做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党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务员内部结构调整、政府过程完善和行政区划调整等都是当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与考验。

因此,本文从大部制改革的本质及内涵开始,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并作思考。

关键词:大部制机构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六次大的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早已成为了中国社会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关键词”,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的期待与关注。

对30年6轮政府机构改革做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梳理问题,掌握规律,把握趋势,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对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迈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大部制,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履职能力的一种政府组织结构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都特别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就(一)政府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使中国政府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虽然从表面来看每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机构改革的启动似乎也都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奏,但实际上机构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十分突出。

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对二者的关系有阐释,他提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①从改革的实践看,政府方面不只是“适应”,而是有大量的主动作为。

大部制改革的要害

大部制改革的要害

大部制改革的要害作者:湛中乐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03期近日,大部制改革再次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

建设权责清晰、精简高效的行政部门,始终是我们不倦追求的制度理想。

在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这项改革因此更显得意义深远,但由于改革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这项改革是否能得到合理布局、顺利推进,也考验我们的制度设计智慧。

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大部制改革,顾名思义就是将众多分散的行政部门整合为权责集中的较大行政部门的改革。

这并不是说行政部门一定要扩大,而侧重于职能的集中和整合;更进一步看,整合本身也并不是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理顺政府权力架构才是目标。

换言之,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不仅仅限于“宽职能、少机构”,而是要从根本上治理机构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减少机构之间的交叉、冲突与空白,同时协调好各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甚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提高行政效率,并进而完善整个行政管理框架,使得政令畅通、管理有序、便利民众。

这场改革如能顺利完成,将产生相当突出的积极意义。

直接可见的意义是,行政成本得到降低,机构总体规模可能得到压缩,行政流程更加顺畅;而改革的间接意义更为深远。

一个权责清晰、运作流程简明的政府,不仅将大大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更将为行政问责、绩效评估、行政审批清理、行政协调机制转型等一系列下游行政制度或活动提供更有利的平台,也可能为重新梳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对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制度设计难题众多当然,大部制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

大部制改革的提法由来已久,在这方面我国也曾经取得过一些进展,但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究其原因,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仍然存在模糊之处,而各个方面都会遭遇一些棘手难题。

——权责划分。

权责的清晰划分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社会事务错综复杂,行政权限“犬牙交错”,要以有限的制度语言清楚地界定权责的划分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部门利益根深蒂固,进行权责划分与重组时难免涉及众多的利害关系,也需要妥善处理。

大部制改革之部门职能交叉

大部制改革之部门职能交叉

大部制改革-----之部门职能交叉内容提要大部制的概念::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职能交叉之现象两个典型:1、对食品的监督管理2、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职能交叉的两面性:1、积极2、消极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职能的法定化是源头治理职能交叉问题的良策。

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职能法定化具体实施关键词:大部制、改革、职能交叉引文:写作意图:就大部制改革中部门交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选题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部制改革及相关知识,促进大部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选题的意义:大部制改革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写作范围:大部制改革,主要是其中的部门职能交叉。

正文“大部门体制”的提法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

报告称,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半月谈》杂志称,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部制的概念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推行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门改革中的职能交叉现象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

大部制改革详细方案

大部制改革详细方案

大部制改革详细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大部制改革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让国有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面是大部制改革的详细方案。

一、背景1.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

这就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制度、效益等方面。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

这些弊端导致企业效益不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改革国有企业管理,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大部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大部制改革的理念是“大部分、小一部分、一部分”,即在保留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层级管理、市场化、精细化管理等进行整合,推进国有企业大棋盘管理。

1.整合企业在整合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原则是以适度规模、清晰权限、健康发展、市场导向、优质服务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2.推进市场化市场机制是保障企业自主经营和竞争的基本方式,大部制改革要改革国有企业内部的市场机制,形成市场化经营的环境和机制。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企业之间的市场机制,在市场上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不再过度依赖政府的补贴和保护。

3.精细化管理大部制改革要求国有企业尽量实现精细化管理,推广企业管家制度,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建立专项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大部制改革的实施方案1.推进国有企业整合整合方案需要考虑企业的规模、资产、人员、市场等多个方面因素,合理划分行业和细分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整合涉及范围广、产业链完整的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的集团化。

2.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市场机制推动建立国有企业之间的市场机制,规范企业之间互相合作的行为,加强“内部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经营能力,建立多元化竞争格局。

为什么七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

为什么七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

“大部制”改革——工商管理四班丁利丹2009302360124 摘要:为什么七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那是因为部门机构庞大繁杂,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确,各部门利益至上,却都推脱责任。

对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部制”的思路。

“三权分立”,部门大量合并,彻底塑造公共服务性政府,是大部制的三大亮点。

但是大部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循序渐进,规范的实行“大部制”改革。

关键字:政府部门职能大部制“三权分立”部门合并服务性政府广东人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就是每年到了清明的时候,都会准备一只乳猪去献给自己的祖先,叫做祭祖金猪,拿到祖先的坟前。

这小乳猪烤得外焦里嫩的,含泪献给祖先,奠完了以后拿回来自己再把它吃掉,就表达了对于祖先的这种深深的思念。

但是最近的清明节呢,我们发现好像情况发生些变化,很多人家他不再选择乳猪了,他是选择用面粉做的那种猪去献给祖先。

为什么呢?猪肉涨价涨得实在是太厉害,为了自己的钱包,只好来暂时地委屈一下祖先了。

这就叫做祖先诚可贵,奈何猪肉价更高。

可以说,猪肉涨价的问题,是这些年来食品涨价中一个特别标志性的事件。

其实一头猪,从育种到最后的端上市民的餐桌,大概是需要七八个部门来管,如今七八个部门,却管不好这么一头猪,尤其是它的价格问题,搞得大家意见都非常大,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是不是我们职能部门的这种职能管理出现了太多的交叉,以至于权责不明确,就像东湖污染,即使知道问题所在也无法明确追究那些人的责任,以至于情况越来越严重。

我们知道,中国建国以后搞了30年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部门专政。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门。

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大部制改革

中国大部制改革

简述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1]随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8 年3 月15 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大部制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一、大部制的含义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

按照一些专家的提法: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不仅包括中央大部制改革和地方大部门改革的内部横向整合,还包括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上下联动的纵向整合。

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

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二、大部制实施的背景及意义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是在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政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新举措,因此大部制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1、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

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得改革阻力巨大。

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还要繁杂,这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

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

“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

行事要牵扯到各个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西方政府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德法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改革和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争取行政合法性或强制性制度化的改革,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改革,都穿插着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机构设置方面。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公共部门精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少的政府开支,它的方法就是目标直率,假设政府有极大地浪费因此必须削减。

正如波利特所说,大多数评论者都偏好专门化的、经受的、扁平的、资质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根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展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职能穿插、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到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本钱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拟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方“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开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别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迫,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展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拟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方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拟完善、兴旺,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根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视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辞别过去的职能穿插、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本钱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XX、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展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浅析大部制改革方案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浅析大部制改革方案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浅析大部制改革方案对行政体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行政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其中,大部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体制改革措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

本文将通过对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分析,探讨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大部制改革方案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在过去,我国的政府部门繁多,职能重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而大部制改革方案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精简机构,使得政府职能更加明确,工作流程更加简洁,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种改革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能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大部制改革方案有助于减少行政成本。

在过去,我国的政府部门繁多,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而大部制改革方案通过整合政府部门,减少机构数量,从而降低了行政成本。

这种改革方式不仅能够节约财政资金,还能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从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再次,大部制改革方案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

通过整合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方案能够使得政府职能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

这种改革方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还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大部制改革方案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监管能力。

通过整合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方案能够使得政府职能更加集中和专业化,从而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

这种改革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监管,还能加强对政府自身的监管,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大部制改革方案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通过整合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方案能够推动政府职能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这种改革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能促进市场的竞争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部制改革方案对行政体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加强政府监管能力以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

论高校管理机构的“大部制”改革

论高校管理机构的“大部制”改革

(一) 促进向学术系统分权, 复归学术本位

长期以来, 由于 “政府以管理行政部门的手
“大部制” 与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段和思维来管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 实施
第一, “大部制” 与学术本位取向内在一致。 “指令性、 同质化和工程化管理”, 导致高校内部
收稿日期: 2011-01-17 作者简介: 卢威 (1985-), 男, 江苏沛县人,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 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 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邱法宗 (1955-), 男, 山东高密人,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 院公共管理系主 任, 教授, 硕士生 导师, 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布鲁贝克 (John S.Brubacher) 认为, 早期的大学 行政化, 其各种行政机构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政府
将 “闲逸的好奇” 精神追求作为目的④。 即使近 代理人或代管人的角色。 ⑧高校内部建立起类似
代政治论哲学盛行, 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 于政府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 组建起
探求知识更多地出于社会需要, 但 “政治化永远 与教育行政机关基本对口的管理机构, 由上级安
有一些被媒体冠以 “大部制” 名义进行的学术机 能力⑦, 后者指的是效能。 “大部制” 在精简机
构改革, 如北师大组建教育学部, 但这更多地考 构和人员的同时, 又使得高校必须根据管理目标
虑到学科融合问题, 改革对象是院系而非管理机 重新梳理行政权力, 使其行之必要, 以此提升管
构, 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升 了 管 理 效 能 。 其 次 , 缩 减 机 构 数 量 和 人 员 编 高等教育系统的自我调节和革新 12。 上述两种模
制, 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办公经费和人员成本, 式也可用来分析高校内部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的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中国自1982年至今,已经完成了五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已初见成效。

伴随社会变迁、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还会继续。

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探索更完善的改革路径。

标签:“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一、“大部制”改革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在建设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管理部门设置多,实行纵向的条条管理,所以我国在建国初期国务院设置了100多个部。

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造成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客观要求政治体制建设服务于经济体制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

实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改“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公正地说,大部制源于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实行三公列卿制,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执行机构则为列卿,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大部制的雏形。

到隋唐时期,大部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成熟的六部制,即大家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它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机构。

六部之间职能分配合理,权限划分明确。

六部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行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到了近现代,百余年前的光绪朝,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部制”改革。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革中央部门,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合并一些职能重叠的部门,组建大部门。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及路径深化研究摘要: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广受学界关注。

我国既从组织层面上理顺部际关系、整合机构职能、减少机构数量,又从管理层面上将政府职能重点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然而,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依然突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

因此,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探索大部制改革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大部制;成效;问题;对策随着社会公共事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政府机构显现出机构膨胀、职责过细、部门林立、多头领导等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过分强调政府和市场职能界限初步划分,忽视了政府部门内部职能的整及再分配,因此始终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党的十八大又强调“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政府机构整合、理顺权责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这表明了新时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强大决心。

一、大部制内涵与理论基础(一)大部制的内涵学界对大部制的内涵意见各异,但大致达成了统一,其中比较受推崇的是汪玉凯教授对大部制的定义,他认为大部制是“将政府机构内部性质相近、内容相似、管理范围相雷同的工作事项,分析整合并相对集中,由一个大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最大可能降低职责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等现象,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二)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公众需求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协调与责任为理念,在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最优、效率最优的整体性政府组织运作模式,为公众提供无缝隙服务。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以“共治”为理念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协调作用,尤其重视政府在多元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它要求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关注政府规模与职能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优势:
·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
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

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
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

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

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等。

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
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

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亮点四:关注一个“民”字
方案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了若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而且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责,符合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

亮点五:尊重一个“实”字
方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地方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明确地方政府机构除中央有原则要求上下对口外,地方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设置,同时,不设时间限制。

亮点六:坚持一个“精”字
此次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应该说,力度是不小的。

同时,按照方案,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并不是单兵突进,还统筹考虑了事业单位的改革。

方案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还要求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这些将为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 弊端:
1.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

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2.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

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3.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

4.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

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