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论文建立师生信任感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一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
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
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
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
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篇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
《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个人三十八年的教育经验,探讨如何认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深入学生的研究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以下现象:老师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让学生感到自卑和无助;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进行呵斥,让学生感到委屈和不被尊重;老师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惩罚,让学生感到恐惧和逃避;老师对学生家长的要求过于严厉,让学生感到被父母和老师双重压力下的无助和焦虑。
这些现象共同点是教师不讲究科学,不尊重学生,以致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和障碍。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家长也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新一代。
对学生进行体罚、讽刺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会让学生感到缺乏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从而导致心理上的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谎、失落、对老师疏远和逆反心理等问题。
这些我们经常忽略的“小事情”实际上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的心理状态。
为了探究心理伤害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共同进行调研。
其次,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自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不是自己应该研究和能够研究的事情,而是专家学者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具有稳定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智力正常、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和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论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论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接受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承载着各种情感和压力。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管理和压力释放。
孩子们在学习、社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因此,学校应该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情感和释放压力的方法,比如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放松和调整情绪。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在学生中,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学校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还要关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榜样,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构建教师健康心理论文
浅谈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摘要: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
我国目前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在课堂,而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地将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的培养,而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素质便是心理素质。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健康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一、引言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就需要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的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国民素质的改造工程,在这些素质当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对学生健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如何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呢?二、学校如何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1)满足教师需要,保持教师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需要”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原动力。
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是: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适应人。
因此,学校要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首先要整体把握教师一定的心理需要,尽其所能适应满足教师需要。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定的需要:首先,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希望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是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得到领导的赏识,也就是自尊和荣誉感的重要。
三是对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追求。
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应以人为本,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创建适时、适度、有效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机制。
2)优化学校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凝聚力学校人际关系沟通有两个渠道:一是正式活动,即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师在互动中相互帮助,相互了解;二是非正式渠道,也就是在平时工作中的交流和沟通。
学校领导可以运用这两种渠道,采用一些有效策略增进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做到烦恼有处倾诉,快乐有人分享,视角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共5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素质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1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把语文课程中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使之有所感悟、有所认知、有所升华,既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更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多年来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把小学语文的直接教育转变为对学生心灵和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研究中较好地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小学生不断、悦纳自己,逐步提高他们对研究、生活的适应能力,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正确的研究态度,以及开朗、向上、乐学、XXX、自信、独立的健康人格。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持久的研究热情,树立研究信心,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在语文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小我的体验与发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头脑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也到处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只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
譬喻,在《瑞恩的井》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讲话、学生讨论等体式格局,让学生发现XXX的善良和真挚的爱心,从而变得更有同情心;《寻找幸运花瓣》一文让学生感受到,心中充溢美好的希望并为之努力,是人生中一件幸福的事;《无言的爱》让学生在感受植物之间友爱相处的温暖的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更应当和谐相处。
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篇
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篇篇1范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部分。
作为班主任,我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肩负着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本文将探讨班主任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一次以“认识自我、关爱心灵”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互动游戏和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2. 心理困惑的倾听者班主任需要成为学生心理困惑的倾听者。
在学生遇到情感、学业等压力时,班主任应当提供支持,倾听他们的心声。
例如,可以设立班级心理信箱,鼓励学生以匿名方式倾诉自己的困扰,班主任则及时回复,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3. 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应当积极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剧表演、心理测试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进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一次心理剧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
三、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1. 尊重与理解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在学生犯错误时,不以严厉的批评来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是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2. 平等与沟通平等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定期的班会、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则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
3. 关注与支持学生需要班主任的关注和支持。
班主任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例如,可以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和资源。
心灵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心灵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心灵沟通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教育领域中尤为关键。
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促进学习和教育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通过心灵沟通来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方法。
一、心灵沟通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对于教学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心灵沟通可以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理解时,他们更愿意打开心扉,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其次,心灵沟通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促进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通过有效的沟通,老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支持。
最后,心灵沟通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心灵沟通的方法1. 倾听与关心倾听是心灵沟通的关键。
老师应当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感受和困扰,并表达出自己的关心与理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问问题、积极回应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等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2. 尊重与理解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努力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和尊重,不轻易批评、忽视或歧视学生的思想。
3. 鼓励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式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提供支持与反馈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老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支持和反馈。
他们可以提供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并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同时,老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 建立亲近的关系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建立与学生的亲近关系,如参加学生活动、提供额外支持等。
通过这样的行为,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2023年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
2023年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教育心理学论文1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仅仅依靠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
在大学的辅修课程里,有关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而作为教师,站在一个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者的角度上,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在准确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证我们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试问一个心智不健康的教师,又怎么成为一名瘦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呢?教师应该具备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除了能促进生理健康以外,更与工作主动性、效率息息相关,只有处在良好地心理条件下,才能发挥工作最大潜能,取得积极地工作成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给学生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高校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其中包括知识学习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人际关系、朋友圈以及生活状况都会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它往往会关系到学生的成才与前途,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试想一下,一名本性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孩子可能由于老师对他性格片面批评而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堕落。
教师了解了学生心理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就可明智地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例如,根据对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功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使教学产生最佳效果。
在学校的素质教育学习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感情,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作为伴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备出色的心理学教育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论文范文《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心理健康素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的工作日益繁重和压力增加,使得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
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力,甚至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疲劳、焦虑、压力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其对教学内容的传递,甚至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1.工作压力大教师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工作任务和来自各方的压力,工作压力成为了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2.情绪管理困难教师需要面对学生的情绪、家长的期望以及学校的要求,情绪管理成为了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而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
3.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往往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对能力和认知。
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策略和方法1.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培训和日常管理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教师的心理困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教师的调查层出不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摘要:在全面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今天,我们应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机能水平,缓解教师心理压力,达到培育教师心理素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使教师获得良好的职业适应,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人生幸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要求教师加快专业化发展以及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师源性伤害的关注,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心理素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将会直接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1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困境[1]1.1过重的职业压力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正经历着来自社会各界的超负荷压力,包括人际压力、职业角色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压力等。
超限的工作负荷压力使教师本来就存在的不良反应更加严重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竞聘、晋级竞争激烈,社会期待值较高,加之维护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这些因素的结合导致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最终使教师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化。
1.2难以回避的职业倦怠今天,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同样是教师心理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
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
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分,是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和热情衰竭,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这种状态会直接降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完成质量,减少对学生的赞扬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人格解体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有否定态度,尽可能远离学生等;低成就感是教师对自己工作不满意,表现为发现自己的努力未能带给学生任何变化,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因而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的消极评价的倾向。
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学生成功
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学生成功建立信任关系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促进其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信任关系的构建涉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学习效果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来促进学生成功。
信任关系可以理解为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互相信任的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信任不仅源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关心。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支持时,他们更容易敞开心扉,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种开放式交流有助于他们认清自身的优缺点,进而主动寻求改进。
首先,教师应当展现出自我真实性。
真实的表现使学生相信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
从课堂讨论到作业反馈,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应体现出真诚与诚实。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自身的经历,包括成功与挫折,帮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与勇气。
这样的分享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感到不再孤单。
建立信任还需关注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
教师应尊重这些差异,并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业优异的学生,也要给予相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关注与支持。
通过个别辅导、定期沟通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被尊重和重视,可以有效增强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
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也应创造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缩短师生之间的权威隔阂。
在班级活动中,可设立“同伴交流”机制,让学生们有机会互相分享彼此的经历与感受,从而增强彼此间的联系。
这种同伴支持系统,可以使每位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找到可靠的支持者,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
同学们希望在宽松友好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应鼓励开放式提问,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论文范文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摘要: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是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本文综述了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教育素质、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等。
在介绍了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后,本文总结了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建议,包括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推动跨学科合作等。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压力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
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实施。
一、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压力、调适情绪、增强自尊和自信等。
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通过心理健康教师教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教育素质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心理素养和专业技能。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减轻教师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而教师心理压力不仅会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应对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
最新-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建和谐师生关系,促学生心理健
建和谐师生关系,促学生心理健康有份问卷调查其中有—则测试题“当你,心里有困惑、烦恼时,你最先找谁?”答案有四个:①跟老师说,②跟父母说,⑧跟同学说,④什么都不跟别人说。
问卷结果是:选‘①跟老师说的’,小学生占12.9%,初中生占5,1%,高中生占3.1%;远远低于另三个选项,从中我们可看到随年龄增长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逐步下降。
另据调查发现,有l/3以上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愿学习他所教的课程,进而学习兴趣下降。
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体验过多,会导致其学习质量下降,并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改善师生关系,创建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应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呢?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调整教育思想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对班主任、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角色及时转换教育观。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是‘单向的,被教育、被塑造’的客体,对学生而言,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教师是‘听而不问,信而不疑,在这种‘政治本位’‘师道尊严’的传统德育观影响下,德育工作是‘我讲你通’‘我管你听’,师生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新时期班主任、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人与人的关系,必须把过去的学习观念即“你不愿意学习,我强制你学习”改为“你不愿意学习,我吸引你学习。
”教师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改理论,更新教育观,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提高思想素质学习时事政治、教育思想与法规,用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师生关系论文心理沟通论文:采用多种途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论文心理沟通论文:采用多种途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通过日常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巧用恰当的语言消除学生的隔阂,善用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运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缺点。
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点看法。
【关键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心理沟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能否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本文试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点看法:一、通过日常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只有心理沟通,才能搭建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只有走进学生当中,与他们交流思想,交换心得,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其中通过日常的有意识接触是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有意识地问问学生有什么新的打算,是否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兴趣与爱好有哪些等等。
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等。
要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同时,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仅要观察学生和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内心思想本质,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内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关心、爱护是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
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会主动地、自觉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迈出。
教师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有意识接触,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对教师就产生了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收到神奇的效果。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性偏差是指高校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沉迷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
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高校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应赐予肯定的干预,要实行转移留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
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消失特别行为。
高校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缘由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
而且,失眠经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
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峻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制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1.开设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要切实开展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同学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学问。
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同学系统的心理学问培训,让同学的心理进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
其次,开设爱好活动小组,授课老师将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和加强同学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
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同学可以自由地学习、争论和讨论,提高自主创新思维力量,还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磨炼同学的学习意志,增加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高校生生活亲密相关的心理健康学问方面的活动,在参加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问。
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高校生的实际需要,强调高校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学问,也可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
通过这些生动好玩的活动,让高校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同学熟悉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熟悉把握了四周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加他们应对逆境和压力的力量和士气,并鼓舞同学寻求生活的真谛。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应对教学工作的挑战,还需要处理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层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小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压力来源,找到合适的方式来释放和管理情绪。
有时候,适当的放松和调节会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小学教师需要学会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以及其家长进行沟通。
良好的沟通关系可以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小学教师还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维护健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的运动和适量的休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教师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健身运动或者旅游活动,放松自己的身心,及时调整工作状态。
最后,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小学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并且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而社会可以鼓励小学教师积
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因此,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小学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重视师生信任感建立的场合及氛围。
在刚开始接触时,心理教师并不一定要急于用“一对一”的方式来详细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团体活动与学生慢慢熟悉。
在互动过程中,心理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
尤其在初次见面时,心理教师若以一个良好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根据心理学的“首映效应”,是可以很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最主要的是,在彼此慢慢熟悉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建设一个安全舒适的氛围,为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作者:黄艳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26期〔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信任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对改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坚实的师生信任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信任感〔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6-0074-02近年来,师生关系问题在社会问题中不断凸显,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越来越激烈化。
学生对教师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提高,不少学生对老师带着抵触心理。
“老师完全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就给我下判断。
”“我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所以上课怎么都不听进去,考试老考不好!”“如果不换老师,我就想换班级!”学生前来心理咨询时,在师生关系上,此类问题非常常见。
师生信任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对学科老师的喜恶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的喜恶:当一个学生喜欢某学科老师,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良好的接纳度使得上这堂课的时候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课后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此学科上。
当学生不喜欢某学科老师时,即便这个学科是他(她)喜欢的,上课的时候他(她)也会对老师有排斥心理而无法认真听课,更不用说课后找老师提问。
而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就更枉顾信任了。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好的呼应,可以给彼此一个滋养和促进作用的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而由于心理课的特殊性,除了需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更自发地去体验和感悟,还需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在老师、同学的面前更加开放地去展示自己。
在心理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心理教师的高信任感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后,学生才愿意在老师面前表达更为全面性、多样化、深层次的自己。
同时,来自心理教师的信任感还可以满足学生被接纳认可的需要,尤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心理健康论文 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摘要: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社会的和谐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又包括很多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其中一种。
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和谐的教育,实施和谐的教育就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与全面提高。
和谐社会尤其要呼唤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它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切的、友好的、活泼的、乐群的、健康的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一定会呈现出人人都亲切有礼,处处充满喜悦,个个都好学、上进的良好风尚。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爱心民主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尽管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必须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尽管学习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而且,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影响着学生动机的选择性。
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而不喜欢上不尊重自己的教师的课;学生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们不喜欢的教师学习;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他们往往爱屋及乌地喜欢他别的东西,如语言、仪表行为或所教的课程等等。
有人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十分重要,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你一定会想方设法、自觉不自觉地和学生主动建立和谐关系。
然而,在平时的师生关系中,却存在许多不民主、不平等、不和谐的现象。
比如:教师经常偏向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会定性的评价;少数学生不尊敬老师,给老师取外号,背后讲老师的坏话,看见老师绕道走,甚至与老师吵口顶撞,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论文建立师生信任感论文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建立师生信任感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将师生关系正向推进的过程。
师生间一旦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感,必将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信任感
近年来,师生关系问题在社会问题中不断凸显,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越来越激烈化。
学生对教师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提高,不少学生对老师带着抵触心理。
“老师完全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就给我下判断。
”
“我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所以上课怎么都不听进去,考试老考不好!”
“如果不换老师,我就想换班级!”学生前来心理咨询时,在师生关系上,此类问题非常常见。
师生信任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对学科老师的喜恶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的喜恶:当一个学生喜欢某学科老师,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良好的接纳度使得上这堂课的时候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课后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此学科上。
当学生不喜欢某学科老师时,即便这个学科是他(她)喜欢的,上课的时候他(她)也会对老师有排斥心理而无法认真听课,更不用说课后找老师提问。
而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就更枉顾信任了。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好的呼应,可以给彼此一个滋养和促进作用的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而由于心理课的特殊性,除了需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更自发地去体验和感悟,还需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在老师、同学的面前更加开放地去展示自己。
在心理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心理教师的高信任感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后,学生才愿意在老师面前表达更为全面性、多样化、深层次的自己。
同时,来自心理教师的信任感还可以满足学生被接纳认可的需要,尤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反过来说,师生间的信任感也反映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的认可。
所以,心理课的开展过程中,师生间相互的高度信任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在心理课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尝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来建立和巩固师生间的信任感。
一、重视师生信任感建立的场合及氛围
在刚开始接触时,心理教师并不一定要急于用“一对一”的方式来详细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团体活动与学生慢慢熟悉。
在互动过程中,心理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
尤其在初次见面时,心理教师若以一个良好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根据心理学的“首映效应”,是可以很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最主要的是,在彼此慢慢熟悉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建设一个安全舒适的氛围,为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心理教师就可以尝试和每个学生“一对一”互动。
我喜欢的一种方式是每个学生都有本心理作业本,每节课结束后就会收上来。
不管学生在上面写了什么,或认真对待或潦草应付,有的甚至直接在本子上涂鸦,我都会在心理作业本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回应。
慢慢地,学生对待课堂作业的态度越来越认真。
同时,学生也会在作业本上和我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或者提出自己面临的一些疑惑,我也很热于回应他们。
一来一往间,信任感逐渐建立起来。
二、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
中学的学生,更喜欢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与他人交流。
老师若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或者单纯用纪律教条强压,是他们无法接受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也有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接纳,展示最好的自己,慎言慎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反而束手束脚,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
事实上,相比一个“完美的老师”,学生们更欢迎一个真实的老师。
当我们和学生接触时,总是带着种种情绪,无觉知地跟学生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自然不妥,可强行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只展示自己“阳光”“正能量”的一面也是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的。
这种无觉知的“正能量”非但不能给学生带来真诚感,长久以往还很容易让教师本身产生耗竭感。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若心理教师能有觉知地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真诚且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学生某种行为的感受,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老师的这种感受是对于他的某種特定行为,而非他自己本身,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三、无差别的对待,做一个良好“容器”
我们常强调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然而老师也是凡人,有自己的基本喜恶。
往往在实际教学中,一个愿意和自己亲近,遵守纪律的学生会让老师觉得喜欢,一个对抗自己,不守秩序的学生会让老师头痛。
在对待学生时,老师难免会被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思维带走,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和“无差别”。
如果心理教师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有觉知地去分辨“学生带给我的感受”和“我对学生的感受”。
学生带给我的感受是来自于他身上的,他的情绪和行为来源于他自己;我对学生的感受是来自于我身上的,我的情绪和行为是因为我的内心。
当我们真的分辨清楚了这些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情绪裹挟,对学生的包容性也会变大,从而能更加智慧地应对学生的各种反应。
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渊博的学识
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单凭“爱”和“真诚”是无法完全使学生信服的。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那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的,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
想象一下,在课堂上一个心理教师若能将课本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旁征博引,同时举手投足充满魅力,言语中将课堂的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这样一个富有学识、极具魅力的老师身上散发出的光彩,怎么能不吸引学生,怎么会不让学生喜欢呢?这样的课堂效果,又怎会无法取得良好成绩呢?
五、有“边界感”的信任
在建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会看到某些老师为了更好地和学生拉近距离而急功近利,不断破例,打破学校纪律的设置。
一开始,这样确实能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很亲切、好相处,但这么做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学校的纪律是可以突破的。
”当师生间的边界感开始模糊,学生也会试着一次又一次地去突破学校的设置。
所以,我们常说的一切“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都应在遵守学校设置的前提条件下进行。
这样才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一次课堂活动中,我事先告诉学生赢得这个游戏的小组,将会有奖励。
比赛结束后,我颁发奖励——一个棒棒糖。
落败的小组中有些学生也想吃,就跑到我跟前要。
旁边还有很多学生前来围观,见有人要也跟着说要。
其实,我手头上确实有一些剩余的棒棒糖,来要棒棒糖的同学平时和我的关系也不错。
然后考量了一会后我跟学生说:“对不起,老师不能给你们。
虽然棒棒糖并不贵重,而且老师手上确实也有多余的,可是我们事先说了这个棒棒糖它是胜利的奖品,如果老师随便给其他同学,那奖品的意义何在呢?这个边界如果被打破,比赛的公平性又在哪呢?”这样阐述清晰边界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理解和赞同,前来要棒棒糖的学生也没有因为我不给而感到尴尬。
而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活动的规范性也更高了。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信任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对改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