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吴辉
马克思哲学中“现实的个人”出场路径探讨
、
一
前, 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 动和实际 发展过程 的真正 的实证 科 学 开始 的地方 , 这是马克思“ 现实 的个人 ” 出场 的第一步。 其次 , 马克思 、 恩格斯对费尔 巴哈 的批判 的要点在于指 出 它仅仅停留在感性直观上。 马克思 、 恩格斯一方面肯定费尔巴哈 做所的贡献 , 马克 思 曾这样评价费尔 巴哈的功绩 : 对 国民经济学 的批判 , “ 以及 整 个 实证 的批判 , 靠费尔 巴哈 的发现 给 它打 下真 正 的基 础 。 全 从费尔 巴哈起才开始了实 证的人道 主义的《 象学 》 《 辑学 》 后 现 和 逻 之
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 “ ” 费尔 巴哈是惟一对 黑 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 批判 的态度的人 ; 只有他在这个领 域 作 出了真正 的发现 , 总之 , 他真正克服 了旧哲学。……费尔巴 哈 的伟大功绩在于 : ……创立 了真 正的唯物 主义和 实在 的科 学, 因为费尔巴哈 也使 ‘ 人与人之间 的’ 会关 系成 了理论 的 社 基 本原 则 。 [ ”。 】 但是, 马克思 同时 对费 尔 巴哈 的 “ 大 功绩 ” 行 了批 伟 进 判 。他 指出 , 费尔巴哈所 创 立的 “ 正 的唯 物 主义和 实 在 的 真 科学” 并不是真正 的唯 物主 义和 实在 的科学 , 它仍 是属 于旧 式的唯 物主义 , 因为它“ 对对象 、 现实 、 感性 , 是从客体 的或 只 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 , 不是把它们 当作感性 的人 的活动 , 而 当 作实践 去理解 , 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 解” 虽然 费尔 巴哈 不满 ; 意思辨 哲学( 包括黑格 尔哲 学 ) 惯用 的抽象 的思 维方 法而 所 直接诉 诸感性 的直观 , 是他 却把 “ 但 感性 不是看作 实践 的、 人
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与科学价值
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与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具有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体现在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而其科学价值则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解释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上。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辩证看待,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止境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认为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推动力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解释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分析和理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和机制。
马克思主义可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
马克思主义也能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还具有艺术和文化领域的科学价值。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文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批判方法,揭示了资产阶级文化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阉割作用,引起了对传统艺术观念和文化模式的重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批判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种科学的艺术观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艺创作和文化运动,为新文化运动、现实主义文学和电影艺术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基本范畴的几个问题
一历史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为这一科学体系的 产生、 丰富和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开辟 了前进的道路和方 向。列宁在领导俄 国革命和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 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 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 主义阶段。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丰 富和发展 这个科学体系, 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 变革 , 也推动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 成果集中体现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马 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科 学体系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既有 其构成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主题和理 论体系, 也有构成这一体系的一般范畴 和基本范畴以及 与之相联系的一般 原理和基本原理。离开构成 这一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和与 之相联系的基本 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精 髓、 主题和理论 体系就无 法得以确立。由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主题和理论 体系, 以及其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而共同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其最大价值在于其深刻揭 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为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理论武器。 凡是能够称之为同一 理论体 系 中的几个 理论成果的理论 , 总 是需要具有几个基 本要素:
6
一是它们都需要建立在共同的 哲学思想的基础 之上; 二是它们都需要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理论主 题; 三是它们都需要坚 持一些共同的、 基本的理 论观点。之所以 将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几个 理论成果都作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范畴 ; 将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等几个理论成果 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因 此它们本身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要求我们以不断创新、 与 时俱进的态度对待 他们所创立的学说。恩格斯 说: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 而是方 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 ∀1#( P 406) 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就 说明马 克思主 义是世 界观、 方法 论, 而不 是 教 义 ; ∃∃是发展的理 论, 而不是必须 背得烂熟 ∀2#( P460) 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因此, 不要生 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 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 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 %马 ∀3#( P91) 克思主义& 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这就是 说, 作为一种 新的科学的 世界观 , 马克思主义 不是一个固守已有结论的封闭的体系 , 而是一个 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它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 地创新、 丰富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 对马克思 主义与 时俱进 的品质 作了 明确的 阐述 , 毛 泽东 说: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 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 穷的, 人的认识的发生、 发展和消灭的 过程也是 无穷的。 ∃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而是 在 实 践 中 不 断 地 开 辟 认 识 真 理 的 道 ∀4#( P296) 路。 邓小 平说: 一个 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 政党如果思想僵化 ,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如果思 想僵化 , 一切从本本出发, 那么就一定没有生气, 就会停滞不前。任何把马克思主义看 成是僵化 不变的封闭体系的观点, 都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能 指导实践, 就在于 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发 展特性, 就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 是开放的。 理论是灰色 的, 而生活之 树是常青 的。歌德的 名言 , 深 刻揭 示了生 活之 树的 生命 力。列宁引用这句话来说明既成的理 论和生动 的实际生活 和发展 变化着 的实 践之 间的关 系。 他在十月革命前指出 : 必须弄 清一个不容置辩 的真理 , 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 生活, 必须考虑现实的 确切事实, 而不 应当抱住 昨天的 理论不 放, 因为这 种理论 和任 何理 论一 样, 至多只能指出基本 的和一般的东西 , 只能大 ∀5#( P26) 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十月革 命之前 , 人们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和理解 , 主要依
2014年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学科
项目名称 《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解读 时间与实践——一种生存论的元实践学 导论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技术思想比较研究 唯物史观创新研究 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念 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科学论中“实践转向”的哲学意义 赛博技术伦理问题研究 现代工程批判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构 境界形而上学 春秋公羊学史
附件一
2014年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马列科社 7 8 9 10 11 12 13 14 党史党建 15 16 17 18 学科 项目名称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野下的劳动法“倾 斜保护原则”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 马克思新世界观阐释形式问题再研究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分配理论研 究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 探索 陈云哲学思想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公平问题研 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长效机制 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与应对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改善公民权利状况 的实践及经验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研究 中巴关系研究(1951—1965)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传统及其当代延 展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内在融贯性与本质研 究
法学
环境规制研究 环境资源犯罪常规性治理研究 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模式研究 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研究 罪刑均衡的理论基础与动态实现 惩罚性赔偿研究 刑事被追诉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腐败案件特别程序研究 西方刑法思想的起源与进化 欧洲私法一体化研究 私法国际统一化基础理论研究 现代国际私法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研究领域与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研究领域与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范畴,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下面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几个重要研究领域与范畴。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了唯物史观、辩证法和物质观这三个基本概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会探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分析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阐释物质决定意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和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会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等相关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路径,研究社会结构、阶级分析、社会运动等。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会探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历史的阶段性演进,提出社会变革的战略和途径等。
4. 马克思主义文化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是研究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包括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等方面。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会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研究文化的传承和变革等相关问题。
5.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建设道路和治理体制。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会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新形势下的问题和挑战。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研究领域与范畴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
研究生公共英语
目录研究生公共英语 (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1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16)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4)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文明研究 (27)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32)政治学原理 (3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38)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4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44)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9)国学经典选读 (52)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专题研究 (57)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研究与政治学名著选读 (62)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 (67)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70)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 (7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专题研究 (76)研究生公共英语Course Outline of English for Postgraduates编写人:万涛审核人:刘冰泉学时:120 学分:6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050162. 课程类型:学位课3. 课程性质:公共课4. 学时/学分:120/65. 课程目标:研究生英语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借助专业词典阅读英语文献,读懂报刊、杂志等上的英语学术论文,从而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和技术,并能用英语和他人较顺畅地进行交流。
读懂报刊、杂志和各不同专业的学术论文。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7. 考核方式:考试8. 预修课程:教材:(1)高桂珍,王慧莉主编,《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2)Jeo Jones, 大学英语基础口语教程Let’s Talk (2),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参考资料:(1)王同顺主编,《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熟谙》,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吴依弟,《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3)Miriam Espeseth编著, 《高年级英语听说》,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何福胜主编,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进阶听说》,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Unit 1Text: A Y oung Boy’s Ambition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A Pound of ButterB. Brave Ballerina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A Young Boy’s Ambition,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与引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与引领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和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与引领。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了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目标。
这为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涉及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社会主义政治研究提供了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注阶级斗争与政权问题,提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体制建设的理念。
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设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原则和思想,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研究的发展。
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体系在政治学领域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和人民民主等议题,不断总结经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与引领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了历史上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鼓舞了人们追求科技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这为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关注社会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按照全面开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高级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坚决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决的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根本路线和根本纲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献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决心。
2、具有系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根底,从整体性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具备厚实的专业根底。
3、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了解本学科的开展现状和趋势,对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有实践价值的问题能提出独立的见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能够进行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和科学的批判能力。
能承当和参与完成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课题。
4、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比拟宽广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读、听、写、说、译)。
5、有良好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1)研究方向名称: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本方向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些最重大的根本观点,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联系中的根本原理,以及这些根本原理在世界历史实践中的开展。
(2)研究方向名称:马克思主义范畴与体系:本研究方向主要着眼于打破学科局限、打破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条块分割状况,为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并从整体上研究与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开展史(1)研究方向名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学说史: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列宁及其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及其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军事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中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传播的过程、历史特点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列宁学〃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批评分析。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
▪ 1、物质 ——2、自然——3、社会——4、 人性——5、世界——6、存在——7、实 践——8、生活——9、自由——10、时间
10
8
▪ 分析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进一步认识范畴 的一般意义,这就是范畴自身的本体论、认识论、 方法论、世界观意义。本体论的意义表明,范畴 是物质世界客观的、最一般的特性在人们意识中 的反映。认识论的意义表明,人类思维正是通过 范畴来反映和概括客观世界最一般的特性,在这 一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并运用这 个体系解释和改造客观世界。方法论的意义表明, 无论人的知识结构如何,都要运用某些范畴进行 思维,思维本身的实质是范畴性的,辩证法的范 畴以概念形式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世界观的意 义表明,范畴思维的实质不仅反映真实的客观世 界,而且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评价, 从而进一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重要课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重要课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内部正是从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内部正是从那些那些简单基本的范畴开始并在内容与形式简单基本的范畴开始并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等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等范畴的基础上引伸出抽象与具体归纳范畴的基础上引伸出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历史与逻辑等范畴与演绎综合与分析历史与逻辑等范畴展现出比较复杂的范畴体系的结构和形式
4
二、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思想渊源
▪ 1.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 ▪ 2.康德的范畴学说体系 ▪ 3.黑格尔的范畴学说
5
三、马克思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
▪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范畴表现了 一定社会的现实与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 规定和个别的侧面,是历史过程的抽象及 其理论形式上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按照 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其中, 每一个要素可以作为成熟而具有典范的范 畴形式反映在这一历史的发展阶段或发展 点上,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
体性2023-11-05contents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目录0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概述19世纪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欧洲的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
时代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欧洲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早期发展列宁在俄国革命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强调了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中期完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后期发展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哲学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等,为研究人类社会和政治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科学社会主义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结构0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并改变客观世界。
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所推动的,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物质第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分为五大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它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斗争。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若干基本内容构成的。
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研究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范畴的研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等。
3.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4.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五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政治学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6.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艺术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次,要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和发言,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锻炼。
再次,要多做笔记,总结,思考,反思。
最后,要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讨论、研究、交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与科学价值
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与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阶级斗争推动下不断发展、演变的。
这些哲学原理的科学性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之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揭露。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危机、矛盾及其不可持续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危机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些揭露和批判也都是建立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之三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规律,因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科学性是指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证伪性,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解释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解释,准确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具有极其丰富的科学价值之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和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指导,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之三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阶段,分别是以物质、实践、哲学为核心范畴,以物质—规律、实践—选择、哲学—对话为实质内容构成的三种研究范式。
这三种研究范式既具有依次转换的关系,又具有向上兼容的关系。
从三组基本范畴的转换而透视三种研究范式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更为切实和更为深入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关键词:物质;实践;哲学;研究范式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由其标志性的基本范畴所构成的概念系统。
这些标志性的基本范畴,不仅显示了各种哲学理论之间的重大区别,而且为哲学演进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
从基本范畴的转换而透视研究范式的变革,有助于更为切实和更为深入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
一、以物质、实践、哲学为核心范畴的三组基本范畴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区分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三个基本阶段,其突出标志在于以“物质”、“实践”、“哲学”为核心范畴的三组基本范畴的依次转换。
这三组基本范畴依次为物质、矛盾、反映、社会存在和规律;实践、主体、价值、历史和选择;哲学、反思、批判、存在和对话。
“物质”、“实践”和“哲学”构成三个阶段的标志性的核心范畴,“规律”、“选择”和“对话”则是三个阶段的实质性的基本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是以“物质”为核心范畴,以“规律”为实质内容所构成的哲学体系,其基本范畴是物质、矛盾、反映、社会存在和规律。
这组基本范畴构成了被称谓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哲学。
教科书哲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以“物质”作为基本范畴的唯物论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而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是以“矛盾”作为基本范畴的辩证法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论述物质运动规律;三是以“反映”作为基本范畴的认识论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意识对物质的观念反映论述认识的运动规律;四是以“社会存在”作为基本范畴的唯物史观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以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即社会运动方式及其观念反映论述历史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源远 流长,各国均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并在党内教育、工人教育和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国民教育中,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规定学习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坚持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 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 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 意义。
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 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 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 范围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 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
谢谢观看
2.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研与创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研与创新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既科学又实践的理论体系,对于社会主义的科研与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实践指南,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科研与创新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研与创新体系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科研与创新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科研与创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辩证唯物主义为科研与创新提供了科学认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为科研与创新提供了科学认识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发展是螺旋式的,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的斗争。
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必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找事物内部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实践。
2. 实践是科研与创新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性,这直接指导了科研与创新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践也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科研与创新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关注人民的需求,注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创新的融合。
3. 社会主义科研与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科研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验证性。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国家的科研与创新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对科研与创新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社会主义科研与创新的重要经验。
社会主义国家在科研与创新中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吴辉
吉首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课程类别: 选修课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课程代码: 21030501任课教师: 肖映胜吉首大学研究生处成 绩评卷人研究生姓名 吴辉 学 号 20140305008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中一股左翼思潮,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中产生,在绿色运动的现实中兴起,致力于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结合,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其社会主义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述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它既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的产物,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崭新形态,是20 世纪末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1]这一思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深化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应该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建立某种关联,从而揭示生态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着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他们认为生态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主要代表人物有莱易斯、高兹、阿格尔、奥康纳等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20 世纪7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运动刚刚兴起之时,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力量也比较弱小,其地位也不是很重要,被形容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虽然此时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几乎与绿色运动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将生态运动与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并且从理论与现实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绿色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德烈.高兹,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阐释框架及实践路径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阐释框架及实践路径
吴辉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6)4
【摘要】在西方主流现代性话语中,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一度被低估。
经典社会哲学家涂尔干、韦伯等人虽有对现代性的分析,但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
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是理性主义,而马克思通过分工、资本和所有制批判,呈现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特质。
分工是分析市民社会结构及其问题的钥匙,资本原则奠定马克思现代性分析的本质维度,所有制批判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扬弃现代性的制度筹划。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不仅为后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思路,也为中国理解和超越现代性提供指引。
【总页数】8页(P73-80)
【作者】吴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
【相关文献】
1.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现实运用——本雅明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阐释
2.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黑格尔-马克思问题"——基于《巴黎手稿》的一种再阐释
3.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二重意蕴与当代阐释——以资本和技术为起点
4.论马克思现
代性批判的二重意蕴与当代阐释--以资本和技术为起点5.马克思是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者吗──论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课程类别: 选修课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课程代码: 21030501任课教师: 肖映胜吉首大学研究生处成 绩评卷人研究生姓名 吴辉 学 号 20140305008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中一股左翼思潮,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中产生,在绿色运动的现实中兴起,致力于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结合,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其社会主义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述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它既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的产物,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崭新形态,是20 世纪末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1]这一思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深化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应该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建立某种关联,从而揭示生态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着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他们认为生态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主要代表人物有莱易斯、高兹、阿格尔、奥康纳等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20 世纪7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运动刚刚兴起之时,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力量也比较弱小,其地位也不是很重要,被形容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虽然此时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几乎与绿色运动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将生态运动与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并且从理论与现实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绿色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德烈.高兹,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
高兹较早地研究了生态运动与政治的关系,代表作有1951 年的《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和1977 年的《生态学与自由》,高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生态运动应该成为更广泛斗争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把它看做目的本身。
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先后加入了绿党,参与了“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生存的探讨,并且谋求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联合,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生态马克思发展的初期在绿色运动中显得势单力薄,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不足,偏重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第二,20 世纪8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体系化时期。
80 年代是绿色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始向北美、亚洲、大洋洲扩展。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阿格尔、莱易斯、阿什顿、博克金、哈维等。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转入生态学领域,致力于生态学问题的研究,随着生态马克思主义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学者称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益“绿化”。
其中,阿格尔在1979 年写就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被认为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阿格尔、莱易斯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成为了西方生态运动中影响力较大的学派。
8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的绿色运动,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奋斗目标、政治理想以及社会纲领等方面,他们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异化现象,提出了“稳态经济”的概念,即经济的零增长,主张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20 世纪9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深化时期。
90 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无论在理论建树方面,还是在实践作用方面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呈独立化发展态势。
9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造生态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佩珀、格仑德曼、萨特金、奥康纳、怀尔德等。
在他们的著作中比以往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联系。
在前两个阶段,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以生态主义为中心,而9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更加关注民主、正义、平等、全球化等问题。
总之,9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变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提出了“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生态马克思主义进入了“红色”阶段,其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二、中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 多年,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建设和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在步入现代化途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大规模的环境问题,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黄河汛期的断流,长江洪水的泛滥,土壤的沙漠化,人口的压力增大,这些都在向人们发出警告。
有数据显示,作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 亩,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 公顷,人均淡水资源的占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的占有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煤炭、铜、铝矿等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与世界的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也就是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人均占有的贫国,资源矛盾突出。
中国政府、学术界、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思考如何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在思考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中国非常重视借鉴西方工业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吸取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合理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理论,是解决中国生态问题、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政府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它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与代际之间的和谐,不再单纯注重经济的增长,当然,要建立比较成熟的生态文明,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建设过程,但这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
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启发。
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美好、可持续型、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正确解决现实生态矛盾与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我们目前在制定政治、经济及社会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消灭剥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避免资本统治一切,不让自然界因为无限的利益追逐而遭到疯狂的破坏和肆意的掠夺。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时曾指出,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异化和劳动异化,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避免生态异化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第二,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避免“竭泽而渔”。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与资源比例不适当的国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就显得极其重要,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恩格斯在100 多年前对人们的告诫:“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三,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进行统一,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克服片面性和盲目性,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和谐,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
马克思曾经预言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必将是生态化,他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性交流。
鉴于生态问题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要关注本国和本地区,而且还要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发展,要有全球化观念,共创和谐世界。
[3]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全球生态问题,开展国际间合作,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目标,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发达工业资本主义剥削自热破坏自然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揭示与批判,对于我们具有极为重要的警示作用,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可重蹈资本主义的历史覆辙。
人类要想持久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两大关系协调的历史。
只有人们彻底的改变和更新思想观念,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可持续,才能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生态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哲学基础,对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借鉴作用,提醒我们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时候,一定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在注重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好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1 ]赵海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重庆出版社,2008[3]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思政探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