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开方术。《九章算术》“少广”章有“开方术”和“开 立方术”,给出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算法。《九章算术》开方 术本质上是一种减根变换法,开创了后来开更高次方和求高次 方程数值解之先河。
2 《九章算术》开方术实际上包含了二次方程 x bx c 的数 值求解程序,称为“开带从平方法”。
《九章算术》开方术中特别令人惊异之处,是指出了存在有 开不尽的情形:“若开之不尽者,为不可开”,并给这种不尽根 数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面”。
《墨经》中甚至涉及到“有穷”与“无穷”,说: “或(域)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名家著作《庄子》(庄子,前369-前286)中记载他们的多条
名辩,也可以从数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其中最有名的如: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镞(zu)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等等,可以说与希腊芝诺学派的悖论遥相呼应。
(2)正负术。《九章算术》在代数方面的另一项突出贡献 是负数的引进。
《九章算术》正是在“方程”章中提出了“正负术”,即 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 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如果说古希腊无 理量是演绎思维的发现,那么如前所述可以看到,中算负数则是 算法思维的产物。
题中“禾”为黍米(黍,音“署”),“秉”指捆,“实” 是打下来的粮食。设上、中、下、禾各一秉打出的粮食分 别为 x, y, z (斗),则问题就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联立 方程组:
3 x 2 y z 39, 2 x 3 y z 34, x 2 y 3 z 26 .
与欧几里得《原本》中将代数问题几何化的做法相反, 《九章算术》将几何问题算术化和代数化。在“勾股章”中可 以找到典型的例子。如第20题: “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开门。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十 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见木。问邑方几何?”
《九章算术》的解法是以
项),
CB ED 2 71000
3.1《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3.1.1 古代背景
第一章中已涉及了中国远古数与形概念的萌芽。殷商甲骨文中 已经使用完整的十进制记数。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又开始出现严 格的十进位值制筹算记数。
《孙子算经》中记载的筹算记数法则说:“凡算之法,先识其位。 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万相当”。
纵式用来表示个位、百位、万位,……数字;横式用来表示 十位、千位、十万位、……数字。纵、横相间,零则以空位表示。 这样,数76 031用算筹表示出来是 。这种十进位值记数法 是中国古代数学对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
应有 a 2 b 2 .如果将这合并图形所含 的两个三角形移补到图中所示的位置,
将得到一个以原三角形之弦为边的正
方形,其面积应为 c 2 ,因此 a 2 b 2 c 2 .
3.1.3《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典数学最重要的著作。成书年代至迟 在公元前1世纪,其中的数学内容,有些也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礼》记载,西周贵族子弟必学的六门课程(“六艺”)中 有一门是“九数”,刘徽《九章算术注》“序”中就称《九章算 术》是由“九数”发展而来,并经过西汉张苍(?-公元前152)、 耿寿昌等人删补。 《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全书246个问题,分成九章, 依次为:方田、粟(su)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
程、勾股。
(一)算术方面
(1)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九章算术》“方田”章给出了完整 的分数加、减、乘、除以及约分和通分运算法则。 “约分术: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 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2)比例算法。《九章算术》“粟米”、“衰分”、“均输” 诸章集中讨论比例问题,并提出“今有术”作为解决各类比例问 题的基本算法。 “今有术曰:以所有数乘所求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 法而一.”
为“实”(常数
以 CB EF 34 为“从法”(一次项系数),然后
x 2 34 x 71000
“开方除 之”,相当于解一个二次方程: 这种几何代数化的做法,经过刘徽和更晚的宋、元数学家 的发扬,成为中国古典数学的重要特征。
方程术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 实三十九斗,于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 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 以中行中禾不尽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 尽者,上为法,下为实.实即下禾之实.求中禾, 以法乘中行下实,而除下禾之实.余如中禾秉数而 一,即中禾之实.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实,而除 下禾、中禾之实.余如上禾秉数而一,即上禾之实 .实皆如法,各得一斗.”
稍后的刘徽在“开方术注”中明确提出了用十进制小数任 意逼近不尽根数的方法,他称之为求微数法,并指出在开方过 程中,“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 弥细,则朱幂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
(三)几何方面
《九章算术》“方田”、“商功”和“勾股”三章处理几何问题。 其中“方田”章讨论面积问题,“商功”章讨论体积问题,“勾股” 章则是关于勾股定理的应用。 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就反映着它们的现实来源。如平面图形有 “方田”(正方形)、“直田”(矩形)、“圭田”(三角形)、 “箕(ji)田”(梯形)、“圆田”(圆)、“弧田”(弓形)、“环 田”(圆环)等;立体图形则有“仓”(长方体)、“方亭”(平 截头方锥)、“阳马”(底面为长方形而有一棱与地面垂直的锥体) 以及“刍童”(上、下底面都是长方形的棱台)等等。
关于几何学,《史记》“夏本纪”记载说:夏禹治水,“左 规矩,右准绳”。“规”是圆规,“矩”是直尺,“准绳”则是 确定铅垂方向的器械。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诸子百家,与希腊雅典学派时代 相当。“百家”就是多种不同的学派,其中的“墨家”(代表 人物是墨翟,前468-前376)与“名家”(代表人物是惠施、公 孙龙),其著作包含有理论数学的萌芽。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 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中国数学史上最先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公元3世 纪三国时期的赵爽(吴)。赵爽注《周髀算经》,作“勾股圆 方图”,其中的“弦图”,相当于运用面积的出入相补证明了
勾股定理。
考察以一直角三角形的勾和股为 边的两个正方形的合并图形,其面积
3.1.2《周髀算经》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周髀算经》是最早的一部。
作者不祥,成书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但书中涉及
的数学、天文知识,有的可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8世 纪)。这部著作实际上是从数学上讨论“盖天说”(天圆地方) 宇宙模型,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学的密切联系。从数学上 看,《周髀算经》主要的成就是分数运算、勾股定理及其在天文 测量中的应用,其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述最为突出。
《九章算术》中典型的盈亏类问题如: 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 何?
“盈不足术曰:置所出率,盈、不足各居其下.令维乘所出率, 并,以为实.并盈、不足为法.实如法而一.盈、不足相与同 其买物者,置所出率,以少減多.余,以约法、实.实为物价, 法为人数.” 一般地假设人数为 x ,物价为y ,每人出钱 a1盈b1 ,出钱 a 2 不 足 b2 。《九章算术》“盈不足术”相当于给出解法:
《周髀算经》卷上记载西周开国时期周公与大夫商高讨论勾 股测量的对话. 周公向商高求教: “……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 出?” 商高所提供的测量方法是“勾股术”: “……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卷上另一处叙述周公后人荣方与陈子(约公元前6、7世纪)
的对话中,则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九章算术》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 用算筹将 x, y, z 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方阵 (如图,其中已将筹算数码换作阿拉伯数码),这 就是“方程”一词的来源。 “方程术”的关键算 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
用图(i)右行上禾 (x) 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 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 即连续减去右行各数,就得到图(ii)所示的新方程。 其次以图(ii)中行中禾 ( y) 的系数5遍乘左行各 数,从所得结果直除中行并约分,右得到图(iii)所 示的新方程。其中左行未知量系数只剩一项,以4 除11,即得下禾 ( z ) 2 3 (斗)。
《九章算术》中给出的所有直线形的面、 体积公式都是准确的。如刍童(如图)体积 公式为
h V [( 2b d )a (2d b)c] 6
羡除体积公式为:
V 1 (a b c)hl 6
《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 圆面积公式 A R 2是正确的,但 以3为圆周率失于粗疏。“开立圆 术”则相当于给出球体积公式 V 3 D 3 ( D 为直径),这是不正确的, 16 加之取π为3,误差过大。
a: b=c: x 设从比例关系 求x, 《九章算术》称a为“所有率”,b为“所求率”,c为“所有 数”,x为“所求数”。今有术相当于
bc x a
Baidu Nhomakorabea
以“今有术”为基础,“衰分”章处理正、反比例分配问 题,“衰分”就是按一定级差分配。“均输”章则运用比例分配
解决粮食运输负担的平均分配。
(3)盈不足术。“盈不足”术是以盈亏类问题为原型,通 过两次假设来求繁难算术问题的解的方法。
“盈不足术”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著作中称为“契丹 算法”,即中国算法。
(二)代数方面
(1)方程术。“方程术”即线性联立方程组的解法。 以“方程”章第1题为例: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 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 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 各几何?” 答曰: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中禾一秉,四斗、四 分斗之一;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求每人出多少才不盈不朒, 其公式是:
y a1b2 a 2 b1 x b1 b2
第二部分是求人数、物价的公式:
b1 b2 a1b2 a 2 b1 x ,y a1 a 2 a1 a 2
任何算术问题(不一定是盈亏类问题),通过两次假 设未知量的值,都可以转换成盈亏类问题来求解。《九章 算术》“盈不足”章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属于盈亏类 的问题。
4
为求上禾 (x)和中禾 ( y) ,重复“遍乘直除”程序。以图(iii)左 行下禾 (z ) 的系数4遍乘中行和右行各数,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 除左行并约分,最后得到图(iv)所示的新方程。由此方程计算得
上禾 ( x) 9
1 4
,中禾( y) 4
1 4
,下禾
( z) 2
3 4

《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 所使用的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消元法,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 消去法”。
数学史讲义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主讲 王鸿业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希腊几何的演绎精神,随着希腊文明的衰微而在整个中世纪 的欧洲湮没不彰。数学史上继希腊几何兴盛时期之后是一个漫长 的东方时期。中世纪(公元5-17世纪)数学的主角,是中国、印度 与阿拉伯地区的数学。
与希腊数学相比,中世纪的东方数学表现出强烈的算法精神, 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数学,着重算法的概括,不讲究命题的数学推 导。 就繁荣时期而言,中国数学在上述三个地区是延续最长的。 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 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其中宋元时期达到了中国古 典数学的顶峰。
如《墨经》(约公元前4世纪著作)中讨论了某些形式逻辑的 法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抽象定义:
◇点:“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直线:“直,参也”; ◇圆:“圜(yuan),一中同长也”; ◇正方形:“方,柱隅四讙也”(讙,同“权”,意“正”) ◇平行:“平,同高也”; ◇体积:“厚,有所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