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论文篇一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摘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错失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
文章从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和历史的关系,得出马克思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其哲学的本质。
我们应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传统解释(一)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和阐释者中存在着一条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阐释路线。
其中,恩格斯起着核心作用。
他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一思想体系经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发展和传播,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具有权威性的阐释模式,直到今天仍对中国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斯大林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即“推广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论文34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一、实践的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实践是人类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是人类通过对现实的理解和需要对客观世界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不仅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且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也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进入到实践的事物。
”马克思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的活动。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在主体进入实践领域时客体随之也会出现,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会发生相互作用。
其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在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人是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等等去对物质世界这个客观的东西进行改造,这就是实践。
二、认识的内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学会对事物的认识,要知道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而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会认识,并将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四点去认识事物。
第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第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所实践的事物有更好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更好的发展与完善实践。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去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
马克思主义论文旨在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国际影响等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2.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由阶级斗争所驱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2.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2.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剥削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该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
这些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研究,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学科,它主要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指导。
3.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境界,它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的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没有阶级剥削、人民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例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认为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转化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怎样准确地把握落实实践哲学方法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了近九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其核心的工作是准备把握和运用了具有普适性、指导性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践和方法论的创新。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捍卫者和应用者。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者,应尊重实际,严格遵循实践哲学方法论,核心就是实现人的实践观念与实践存在的同一,使客观事物转化为人造事物,客观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资源本来就相对较少,而目前经济发展中创造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却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人口总量大,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保障压力沉重。
三是社会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五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现实挑战的科学应对,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
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时期,马克思才真正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
因为在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才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尤其是深刻认识到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严重对立,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主义原则内部有着根本的分歧。
当然,就两者的共性而言,在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上是相同的。
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分歧,可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解,甚至还有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唯心主义的理解。
另外,人们在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又对马克思的哲学之新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
因此,对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哲学是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问题的解决的首要理论前提是考察他的哲学是否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样,我们必须考察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进行了回答并且是如何回答的,从而有效地驳斥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的错误观点。
1845年至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时期,我们需要考察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形成的第一个标志。
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但是并没有批评从前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的客观理解方式,即把意识配对象理解为感性事物,马克思虽然主张对意识的现实对象要i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去理解,但他同时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提纲》第五条和第九条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
马哲心得体会
马哲心得体会
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
在学习马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也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哲教导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现象,而应该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其次,马哲强调了人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地积累和发展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这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实践,要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自己和社会。
最后,马哲强调了人的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一切压迫和束缚,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也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要不断地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通过学习马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魅力,也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
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马哲的思想,不断地追
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深港合作与发展
标题:用马克思主义看待深港合作与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与发展摘要:深港两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但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还有赖于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思想。
深港两地的从最初发展到如今的经济合作与共荣都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学习。
正文一、深港两地概况蕴涵的哲学道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北联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及省会广州,南邻香港,海湾、良港众多,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是联系海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并率先享受多项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引进外资、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快深圳的发展步伐。
工业是深圳经济的支柱,以电子电力、食品钟表为代表。
农业从传统的自给半自给自然经济转向面向特区和香港两个市场的外向型经济,走贸、工、农综合发展的新兴化道路。
80年代以来,工农业产值上升势头旺盛,出口额迅速增加。
1986年出口额达7.25亿美元,占当时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出口总额的72.5%。
除此之外,深圳当地旅游、交通科教文卫建设也取得瞩目成就。
最近关于建造深圳一小时经济圈的决定,为21世纪深圳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弹丸之地——香港香港位于南海沿岸珠江口东侧,北隔身深圳河与广东相连,西与澳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东亚地区的枢纽城市。
其中位于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当今世界最优良的三大天然深水港之一。
香港同时是物流、高科、金融基地,高科技制造业以外向型为主,2003年香港产品出口总值1220亿元,其中制衣占52.5%,电子产品占15.3%,美国和中国内地是香港本地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分别占总货值的32%和30%。
香港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98.7%的企业雇用工人不足100人,且与大型企业一直保持亲密的伙伴关系,这使得其能灵活地应付不断转变的市场需求。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5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阶级性性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历史上关于阶级性与科学性有一种观点: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一种理论,一旦被赋予了阶级的色彩,就成了某种阶级的独有武器,成了阶级斗争的渊源,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性。
从历史上看,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形成的理论也大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
因此,这些理论根本不能将阶级性与科学性深刻的内化在一起。
然而,这种观点却是不正确的,作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逐渐产生并发展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却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根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分别在根本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规律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范文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二、认识的辩证过程★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节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1、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界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社会性。
,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
第三,意识性。
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
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动态性。
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第三,多样性。
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20世纪是对抗、战争、发展的世纪。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分的扩张了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所弘扬的主体性是一种片面发展的主体性,这种片面性肢解了人的自我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战争,而且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张对峙,人变成了“异化人”,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只得到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随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共生”是解决人类异化、解决人类发展片面性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共生”特征、时代背景、理论意义、时代意义的分析,阐明了“共生”理论是新时代的生存哲学。
在人类迈入21世纪之时,我们若要建立一种美好的新世纪,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主体三者之间的“共生”原理,努力减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对抗,不只向自然索取,而且还要对等地给予与维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对称互惠与和谐平衡的共生机制。
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就应当考虑赋于自然以相应的主体权利,从而把道德的关怀扩大到动物世界以及所有的生物个体,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或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得以可能。
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世界进入多极共存、强权、不平等与垄断依然存在的格局下,只有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遵循“共生”原理,只有经济合作,主权平等,互惠互利,才能由共同生存到共同发展。
我国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共生”理论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伟大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把握“共生”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去寻找和开拓到更为和谐、更为康健的、更为自由的生活世界,“共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在疾呼“共生”,“共生”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所以,21世纪是“共生”的伟大时代。
关键词:共生人类中心主义异化全球化科学发展观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resistance, war and development.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exceedingly extends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 The subjectivity which is approved by anthropocentrism develops unilaterally and dismembers abundance and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ego character, which results in not only resisting and warring between persons, but also causing the nervous conflic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s well as society. So the person becomes alienated person who is developed unilaterally and abnormally i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symbiosis is the approach to solve human beings’ alienation and unilate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symbiosis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is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of the contemporary era.When human being enter the 21st century,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century requires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the symbiosis principles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We should strive to reduce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persons and between person and community, and establish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which is equal and mutual beneficial, and mainta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rather than ask for resources from it. That is to say, since human and nature belong to the same ecosystem system of symbiosis, we should consider endowing the nature with homologous subject right, thus extending the concern of the morals to the animal world and all living creature individuals. It can be possible to make ecosystem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make human keep developing. Globalize era, is mixture of coexistence, power, inequality and monopol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mbiosis principle, either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r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an keep on common development through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equal sovereignty, and mutual benefit. Scientific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at our country advocates is also the concrete body of the theories of symbiosis, and it will have the aggressive leading meaning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great fulfillment of the middle-class family target. In conclusion, symbiosis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establish a more harmonious, healthier, more freely living world. Symbiosis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ing age nowadays. 21st century, which is the great age of symbiosis, is walking towards us.Keywords: symbiosis Anthropocentrism alienation globalizationScientific theory of development袁同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论文
从新的⾓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论⽂ 卡尔·海因⾥希·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之⼀,第⼀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伟⼤导师。
⽆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理想⽽进⾏⽃争的理论武器和⾏动指南。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家精⼼准备的:从新的⾓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相关论⽂。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从新的⾓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浅析全⽂如下: 【摘要】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着眼于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着眼于根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发展,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着眼于现实,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着眼于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五个“着眼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地位极其重要。
为了正确⽽深⼊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采取多维视⾓,纠正机械论、简单化、绝对化等倾向,澄清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些模糊观念。
⼀、着眼于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 过去,不少领导⼲部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概括⾃⼰的体会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些观点固然正确,不过,它们是⼀般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在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那⾥已经作过阐述,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或基础,但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
仅仅了解这些,还没有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近年来也⼀直存在着所谓“物质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
有的专家坚持认为,物质第⼀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反对把实践观点看作是它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有意识的摆脱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把现实的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篇一关键词:人的生活意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感性,即直观的感性世界和直观的抽象的人。
马克思批判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使哲学的出发点回归于感性世界,又批判直观的感性,使哲学落脚于人的生活,落脚于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地变化这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纯粹的思辩而回归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使得自己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区别的——特征,即这些哲学都是在思维中提出抽象的问题同时又试图通过抽象的思辩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追问世界的本原,按其不同的逻辑线索可分为两支。
其中一类哲学家往往将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和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其实这些哲学家只是借用了这些具体的物质的名称。
一旦“水”成为泰勒斯世界的本原,并以此为起点描述世界的演化图景,“水”就不是泰勒斯看见的水而变为思维的符号,成为泰勒斯表达想象中世界本原的符号。
另一类哲学家则把一种纯粹的思维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柏拉图的“理念”,他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
这两种哲学的共同点在于都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都把只是存在于哲学家头脑中的非感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并以脱离经验的方式对世界作出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抽象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解释也只是假说,是思维的游戏。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论文篇一:马克思论文2021字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文如下:摘要:高校大学生具有比其他青年群体更为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
他们的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理想主义比较突出。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时期,错中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大学生容易迷茫,产生错误的认知行为。
所以,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使他们如何学习和真正的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学科对于学习的方法有所差异,因此,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必须首先考虑大学生独特的特征和本学科的特点。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及社会特征1.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特征。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一般处于18-24岁之间.从生理发育上看,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身体还在继续生长发育。
二是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皮层的兴奋提高,抑制机能增强,精力旺盛。
2.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生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感知水平提高,这有助于发展观察事物的能力;其次各种认知心理特征得到发展,如注意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远大动机逐步确立,理想和信念逐步巩固,性格基本形成。
但是,由于经济没有完全独立,成人感尚未形成,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常会产生幼稚与片面的认知行为,心理动荡比较明显。
①3.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特征。
当前,高校学生问题较多,价值观与价值冲突。
高校学生生活在高文化人群中,接受大量信息的影响,一般说,每个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内容、层次上不同的价值观。
头脑中的价值观冲突比社会上其他同龄人要强烈的多,苦恼也多。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人为什么犯错误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人为什么犯错误1 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只有不断的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的发展。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所以说犯错误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今天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谈谈让你为什么会犯错误。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说过: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是实践的哲学。
3 人的本质也是实践,人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或者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或者死抱着理论,而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中提高自己。
人的实践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犯错时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4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主体,认识是客体。
正是主体在实践中不断的打断客体的限制才有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客体进一步改造发展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难免发生错误的,当我们无法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时候,便为我们新的认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这样就会用我的以往的认识加工改造以解决问题。
这就说明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促进我们社会的发展。
5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都是从实践到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直到实现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的真理。
而这个真理是反复的得到实践证实的认识才叫真理。
所以说促进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
而在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变为真理的时候,都要通过实践的反复验证,因而犯错误就不发避免。
并且正是因为有错误,我们才能及时的修改,完善我们的认识。
所以说,人类犯错误是我们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6 因为人是人,是人就要犯错误,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
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心态,或性格,或思维,或方法,或观念,或认识水平,或素质等造成的。
人犯错误虽然难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原谅自己。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本来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可以犯的错误更小一点,甚至可以不犯错误。
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机会改正错误。
7 正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让我们人类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犯了无数的错,我们的人类社会才有今天这么辉煌的成就。
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论文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法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它的一些内容是在高中政治课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述了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全部观点和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当时读完这么多如概念般的文字脑海里依然一片空白,当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现在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这俩个派系,了解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红的反映,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而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就像那句毛主席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就目前我所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它就是通过科学的可重复的不断实践后得到的一种经验,即事物的本质。
而唯心主义恰恰与唯物主义相反,它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我更加喜欢简单的理解为:即唯物主义是科学的是物质的,它相信实际和存在的东西,而唯心主义是意识的,它认为我们所掌握的都是神赋予的,而没有掌握的更是神了,如它认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都是神,而现在早已经被科学所否定。
而经过大学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它大量的实践性保证了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论文)--浅谈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进企业党建工作
浅谈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班级:专业:公共管理年级:2011级学号:姓名:目录摘要 (1)一.深刻认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1)二.切实找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转化运用的着力点 (3)三.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带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四.加强党组织基础建设,促进党建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6)浅谈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进企业党建工作[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谋划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思路、制定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理论上和实践活动中融为一体,保证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党建企业的党建工作是一个永恒的重大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方法论来指导党建工作,以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取得新突破,成为国企党组织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意义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党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认清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政治意义。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发展、取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切实掌握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
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其二,它的科学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指导实习教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可以引导我们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习教学,对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有着直接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正确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到实践的辨证过程来实现的。
这一辨证过程就是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关键词】认识论,飞跃,指导,循序渐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可以引导我们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习教学,对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有着直接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正确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到实践的辨证过程来实现的。
这一辨证过程就是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在第一次飞跃中,学生首先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再借助于抽象思维将这些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以完善的和改造,就能加深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
在此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形成。
1、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在未实习前,对本工种的专业知识仅仅处于纯理论的表层理解阶段。
所以,在实习前,实习教师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尚肤浅的理论知识。
这就是“集中指导法”。
其具体形式最好就是以生产实习的课堂化来完成。
实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讲述等方式,阐明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检测手段和安全文明生产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性质、内容,明确技术要求,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个环节是生产实习能否顺利完成的必要准备。
因此实习教师在指导时,应统筹兼顾,深入细微,耐心指导。
2、既然“集中指导”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
“示范操作”就是生
产实习教学的决定性环节。
在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是具体的、展开了的概念,再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反应到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准确动作的视觉形象。
教师必须用规范化的动作和科学性的语言,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能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现象。
实习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言简意赅、主旨鲜明、突出重点,要使学生明白不同工序的加工方法及作用,操作时应将速度放慢,把正确的操作姿势演示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动作的内容,也可把整操作过程的分解动作与连贯动作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操作动作。
对于关键性的动作,要重点演示、也可重复演示,同时教师尽可能叫学生出来演示,一但发现错误的动作,及时提醒学生,使学生获得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
例如:在做车削三角螺纹示范时,进退刀的动作,倒顺车的概念及其重要。
这时应放慢节奏,使学生看清正确的操作姿势,让学生演示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讲解仔细,出现问题及时告知学生,这样一来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然后教师再重新做一次准确动作的示范深化学生的认识。
3、经过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材
料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为了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才能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把握理性的认识,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然后再能动地指导实习操作,这时教师需要用“操作练习法”,让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运用技能的灵活性。
在学生实习的时候,教师还要加以诱导和启发,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例如:加工梯形螺纹时,梯形螺纹车刀的刃磨是本课的重点,这时实习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
刃磨才能保证螺纹两侧面的粗糙度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和教师的指导,再加上正确的测量和准确的动作,就能加工出精度、粗糙度都符合要求的零件。
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掌握了正确的加工方法和科学性的思维方法。
就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和制作、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从而抓住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完成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实践是检自己思维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只有向实践
飞跃才能变主观的东西。
通过主体改造客体,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自觉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际操作,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新的层次上去检验丰富发展已获得的理论认识,进而使操作技能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次飞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
其目的在于引
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理论去指导实习操作,全面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
4、“自我发现法”就是学生亲自把事物的内在联系剖析清楚,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练习以外千分尺的测量时,学生一开始,掌握不了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出的尺寸与实际尺寸相差甚远,这时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办法。
也可在现场检查学生作业,找出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去分析、解决、改进、从而使其正确地掌握测量技能。
5、“多样法”。
单一性的练习,使人感到枯躁无味,直接引响到学生实习的效果。
同一个课题,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地运用,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再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知识。
例如,车削台阶工件,应从一个阶台开始,逐步升华到另一个阶台,这样随着加工难度的增大,从而保证了学生实习的兴趣,并能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加工方法。
6.“循序渐进法”。
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转变。
所以,这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途经。
例如,车削三角螺纹时,应由低速上升到高速,要先掌握低速切削,保证螺纹的加工精度,然后逐步课堂熟练、巩固、最后进行高速切削,只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练习,才能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和动作的准确性。
学生通过实践,获取认识,再由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的多次
反复,逐渐地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因此,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工作的指南,再配合多种教学方
法的灵活运用,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李大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