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合集下载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性政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资金的调配和使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本人就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浅谈。

一、通过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对于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府支出等一系列政策的组合运用,用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时空布局和结构,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财政政策的优化来引导和支持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创能力以及实现技术升级。

国家可通过降低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并在政府采购、补贴支持等政策方面,更加倾斜于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落地。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推进科技人才输送体系的建设,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需要的领域转移,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发展。

通过政策倾斜,加速高科技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体系。

二、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走向的重点是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

除了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积极性,建立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与担保帮助等。

政府可通过优化金融市场,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地支持真正具备创新、有竞争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PPP等途径,发挥公共市场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产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在创新领域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文章:发挥财政职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文章:发挥财政职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挥财政职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创新性。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

财政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创新意识、绩效意识,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深化财政改革,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一、支持经济发展,加强收支管理,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财力供给切实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加强财源建设,做大经济规模,强化收支管理,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财力保障。

(一)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发展。

以促进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为目标,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经济蛋糕。

一是支持产业发展。

坚持“产业政策要准”的思路,强化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制度设计上突出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在政策工具上更多采用引导基金、担保、贴息等支持方式,大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着力培育新动力、新支撑。

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工业,支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领作用,扩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三是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优化支出政策、调整支持环节,改革对科研和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方式,激励省属高校院所及研发团队开展自然科学应用研发及成果转化;支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实施科技惠民计划。

四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支持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高产农田土地整理及低丘岗地改造;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和储备。

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政策建议

作者: 刘再杰[1];李艳[2]
作者机构: [1]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2]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31-3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0期
主题词: 供给侧改革 财政政策 国际经验 政策建议
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应深入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和完善调控的思路与手段,在发挥稳增长效用的同时,立足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通过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稳妥发挥政府主导基金功能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举措,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目的在于优化微观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财政金融政策扮演着重要的助推角色,通过政策组合的优化和调整,为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国家由央行实施数量和价格等方法控制货币供应和货币利率等方面,以影响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以定向降准为例,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的资金,借助实体经济发展。

此举不仅能够补充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投资增长,也有助于落实创新,创业,创造工作等方面的政策,进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

2.优化金融体系的结构。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大,业务范围单一,缺少风险管理能力,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货币政策应该要借助市场化手段,激励金融机构的创新和自主性,培育新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手段调整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在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两个方面:1.激活微观主体活力。

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进财政资金下沉和民生资金使用等。

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增加生产和消费投资等主体积极性。

同时,加强财政预算的使用监督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的信任和信心,为改革服务。

2.优化宏观经济平衡。

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加大公共产品供应,修建公共基础设施等。

将传统的经济刺激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从宏观角度指导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从规模到质量的飞跃。

三、财政金融政策的互动作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但在实际实施中,两者也会产生互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货币政策通过通过改变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调整市场的信心和预期,使通货膨胀率趋于稳定。

供给侧改革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

供给侧改革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

供给侧改革财政政策供给侧改革与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二者在实践中应当协同实施。

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应积极发挥作用以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平衡,从而使国民经济实现中高速可持续发展。

应阶段性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全面落实减税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负担;营造有助于PPP深化推进的市场环境,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重视有效投资;构建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时代背景契合的激励相容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积极性。

通过多措并举,确保财政调控精准发力,实现在短期内提振有效需求,在长期内优化供给结构与质量的目标。

供给侧改革需要积极财政政策予以配合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管理重点将向供给管理侧重,但这并不是对需求管理的否定。

就理论层面来讲,供给侧与需求侧其实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短期内,繁荣与萧条的更替源于总需求围绕总供给波动所引起的经济景气度的周期性变换;但长期内,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源自有效供给对有效需求的回应与引导。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二者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应协同实施。

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政策仍有广阔操作空间并且应积极发挥作用以配合供给侧改革。

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释疑。

一方面,应以需求适度扩张来舒缓结构优化改革所衍生的外溢性张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中有世界经济长周期与我国经济自身运行周期共同交织的因素,也有我国过去长期粗放型发展累积下的结构性因素。

可以说,经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潜在总供给弱化是经济增速下降的根源。

“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优化国民经济供给侧的结构、质量与效益,使供给结构有效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完成市场出清,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但应当注意,首先,目前国民经济需求侧仍较为疲软(PPI、CPI和PMI等指数走低、产能过剩、市场投资与消费信心不足、出口相对低迷),源于欧文·费雪所谓的“通缩债务效应”——该理论近期被学术界广泛讨论。

2023年经济政策解读

2023年经济政策解读

2023年经济政策解读
2023年经济政策解读:
一、财政政策
2023年,有力的财政政策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府将加大投资,制定完善财政政策,积极开展税收减免、增值税、营改增等政策,积极开展就业激励扶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实施经济社会投资基金等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沿海地区的发展。

二、金融政策
2023年,金融政策将进一步改善,加大金融各类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市场和投资服务市场监管更加规范。

对参与区域发展政策实施的企业可配备相应的内部控制规则,实行定向空间开放、单点影响管控及轮转补贴等支持政策,加快提高民营经济的社会信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商户会计准则。

三、经济改革政策
今年,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将加强革命性变革,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深化宏观调控,加快推进全面供给侧改革,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有效分配、平等化教育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进程,改革市场准入制度、政府服务制度、行政管理性和自主选择性制度,建立改革后的经济治理秩序,为支持企业复苏提供坚实的政策地基和
良好的商业环境。

四、信息化政策
信息化政策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促进新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安全、金融科技发展,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行大数据算法等先进技术,实施营运语音验证和智能音箱,改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行业新旧经济转型相关政策支持。

浅谈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 □烟台开发区财政局 金 鑫 / 文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共同制约,原有的粗犷式发展模式已步入瓶颈期,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明显。

它对新常态下如何顺利推进中央和地方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措施。

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认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79-1997年,通过改革开放动员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发挥比较优势的“低价工业化”阶段;二是1998-2013年,依靠土地垄断和土地财政激励,各级政府扩张城市的“高价城市化”阶段。

[1]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主导的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的作用明显,但这种发展模式导演的经济粗犷式高速增长目前已步入“瓶颈期”。

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GDP增速由2010年的10.4%回落到2015年6.9%,经济步入新常态特征明显。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是我国潜在增长率自然下滑的体现,也是受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因素制约所决定的。

二是传统的人口红利、全球化政策红利衰减后,取而代之的是改革红利、技术红利和人才红利,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是传统的需求管理模式忽视发展结构和质量而偏重总量,造成大量的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目前已成为制约制造业“轻装上阵”的一大难题。

汲取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强,传统的结构性缺陷调整等,亟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寻求新一轮改革的成功突破口。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

需求结构上,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2013年以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50%增长至2015年上半年的60%。

浅析近期我国财政政策基调

浅析近期我国财政政策基调

浅析近期我国财政政策基调一、财政政策含义与背景知识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我们作为普通民众,若能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与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是特别有帮助的。

财政政策第一个层级是宏观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自身目标是财政可持续性。

还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023年,政策的基调是“加力”,“加力”就是要扩大需求,扩大需求是为了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就是这四个目标。

为了促进四个目标的实现,就要保证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可持续性怎么判断?一个判断方法是看赤字率,一般来讲赤字率不超过3%,以及政府债务余额不超过GDP的60%。

另外一个判断方法就是看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看看政府的净资产是不是在减少。

国际收支有四个项目,其一叫经常项目;其二是资本项目;其三是储备与结算项目;其四是错误与遗漏项目。

国际收支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报刊上或者是其他媒体上,大家也都看到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比如我们的外汇储备、出口盈余等等,这些涉及的词汇都属于国际收支范畴。

财政政策第二个层级是财政配置政策,配置目标针对支出结构的两类有效性——财政平等与财政配置效率。

财政平等的含义非常丰富,基本含义是财政(收入)负担和支出受益的分配,应尽可能有益于贫困者或弱势群体。

财政配置效率的基本含义是财政支出被优先配置于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最高的公共用途,这意味着与上年相比,支出结构需要有较大幅度的调整;给定其他条件,调整幅度越大,越能表明从低优先级用途释放出来、随后被转移给高优先级用途的财政资源越多。

财政政策第三个层级是微观财政政策,运营绩效作为微观财政政策的适当目标,针对“支出使用”而非总额和配置,涉及把投入转换为产出以促进成果的运营过程。

“投入-产出-成果”由此构成分析微观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结果链模型,它约束与引导决策者关注财政政策的微观效益:经济性(economy)、投入产出效率(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通常并称为“3E”,形成绩效审计的三个绩效维度,反映服务人民的政府本质,也是一线支出部门和机构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责任。

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解读与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解读与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解读与分析2024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年,我国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对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进行解读与分析,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进行详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定向调控,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度调整货币供应,确保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财政政策将继续注重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保障民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政策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水平,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将加强对制造业的支持,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

同时,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金融政策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银行业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提升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对外开放政策2024年,我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互联互通。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外商投资。

综上所述,2024年国内经济政策将继续稳健推进,积极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施策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激励创新创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给效率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改革。

而财政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收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供给侧改革中,财政货币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供给侧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满足这一需求。

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科研项目、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支持这些工作的进行,例如增加科研经费、设立专项资金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减税、减费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其次,货币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供给侧改革中,可以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投资扩大。

同时,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促进经济的流动性,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此外,财政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支持供给侧改革。

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可能需要对原有税收政策进行一些调整。

例如,可以对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等进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进行创新研发。

同时,还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来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总之,供给侧改革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可以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资金投入和减税措施等都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

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税收政策的调整也能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的进程。

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运用将为供给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财政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作者:张林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6期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两把利剑,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传统的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已不能根本解决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供给侧改革,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思路。

本文简要论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以及提出的背景、财政政策助推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困难与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新常态;供给侧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供给侧改革,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加强结构性改革,以此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状况下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1)世界经济当前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

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

(2)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大战略。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支持新动能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重引导和支持新动能发展。

支持研发和技术升级,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动能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二、促进市场化改革。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促进市场化改革。

支持企业减轻税负和融资难题,推动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此外,加强财政监管,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竞争力和效率,在促进市场化改革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三、增强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增强公共服务水平。

扩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民生水平,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和形成更加有利的人力资源环境。

四、保障稳定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公共支出,提高财政投资效益,刺激消费市场。

同时也要注重风险并重,加强风险监控,防范各种潜在的金融风险。

五、合理规范政府行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推进政府行为规范化。

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和决策公开透明,避免过度政府干预,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只有规范政府行为,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总之,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创新为主线,以稳定为根本,以公平为原则,以风险可控为前提。

只有通过正确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各行业和个体经济结构,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使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一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力。

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调整全国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
化营商环境和降低经济参与者成本等多种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长远来看,正确的积极
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稳定经济,为政府在支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中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一方面,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政策工具,给企业和个人实施适当减税,即可以
改善财政政策,强调支持企业投资和积极发展;同时,税收减免政策还可以降低经济发展
的费用,促进就业水平的改善,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还可以以各种形式,例如赋税减免、经济补助、金融投资优惠等,直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财力支持,强化行业技术创新,改进行业产能配置,积极发展改革
开放型经济,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改革、拉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宏观稳定期间,财政政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减轻上涨倾向,缓解工资水平的上涨,有利于改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经营正常和就业稳定。

总之,积极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在过去几年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

作为一项全面而深入的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政策协同的重要性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政策协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策协同是不同政策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过程,通过协调各个相关政策,形成合力,实现改革目标。

只有政策协同得当,才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首先,政策协同有助于突破利益固化的阻力。

在经济改革中,各利益相关方会因受到改革的冲击而产生阻力,政策协同可以减少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利益,提高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政策协同可以形成合力,提高改革效果。

通过政策协同,各个相关政策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以加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实现改革的整体效果优于单个政策的效果之和。

最后,政策协同还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通过政策协同,可以避免因为政策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政策协同的实施路径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策协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宏观经济政策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调控经济总体运行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

例如,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金支持;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提供适度的金融支持,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流动性保障。

2. 产业政策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对不同行业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支持的政策。

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优化供给结构。

例如,鼓励支持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减少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的财税政策分析

供给侧改革的财税政策分析

供给侧改革的财税政策分析作者:王乐英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21期摘要:长期以来我国财税政策的着力点一直是需求端,对需求的刺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

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必须进行一些结构性调整。

从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将是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消化房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等。

自此,我国的财税政策的重点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总量扩增模式转化为结构优化模式,并且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机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财税政策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分析1.经济治理方式-总量扩增路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短缺经济”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短缺经济”,我国采取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的总量扩增路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生产力的活力,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种总量扩增的路线导致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与难题。

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导致高外向度的需求结构严重失衡,传统的重工业型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型产业转变存在困难,收入差距不断地扩大。

2.财政治理的重心-需求调控自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宏观调控的财税政策实质上是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即政策的主要方向是促进投资、扩大出口和增加消费,从而增加经济总需求量,达到总量扩增目标。

但过度的追求总需求及投资的增长,却忽视了结构性问题。

最终导致过度投资造成过剩的产能,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实体经济获利的能力下降与投资不足。

随着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供给总体上呈现出低质产品过多,高质产品缺乏,即有效供给不足。

在这种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求侧的财税政策调控难以解决产能过剩、创新乏力、附加值不高、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

3.财税政策调控机制-行政主导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政绩的好坏直接与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挂钩。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大、影响深,大规模的进行投资,并且出现以地方政府竞争为显著特征的投资驱动。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与风险防控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与风险防控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与风险防控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并探讨其中的风险防控措施。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解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和创新型企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优化金融机构的结构和定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金融机构从传统的“中间人”角色转变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

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注重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支持、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推动金融机构的结构优化,减少低效无效的机构,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2. 强化风险防控能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倾斜,还需要加强风险防控能力。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等方面。

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防控,才能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促进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求加强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推动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金融创新是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变金融业的商业模式,提升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科技应用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险防控1. 防止金融风险的传导随着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倾斜,可能会出现实体经济的风险传导到金融体系的情况。

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的传导,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同时,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监察,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和政策。

金融经济业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勇挑重担

金融经济业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勇挑重担

封面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金融业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勇挑重担-供给侧改革论文金融业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勇挑重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6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再“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重要作以。

要紧密结合江苏经济金融实际,通过金融创新、金融资源整合、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业为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勇挑重担。

一、充分发挥金融先导作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中金融改革创新具有先导作以,也是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

已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去产能”。

过剩产能行业、企业积压了大量低效率的金融资源。

多措并举优化此类金融资源配置,可已直接推动僵尸企业退出和工业增效升级。

简单地说,就是“该投的坚决投、该退的坚决退”,通过金融资源的“一进一出”,有效实现“去产能”和工业增效升级。

一是继续加大信贷资金對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對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的信贷支持。

二是坚决压缩“僵尸企业”贷款,對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或环保、安全生产否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相关贷款,倒逼僵尸企业退出,支持化解过剩产能。

三是通过否良资产处置支持“去产能”。

信贷资产退出僵尸企业,必然带來否良资产的快速上升,因此必须有效提高否良资产的消化能力。

要研究制定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新政策,建立完善否良资产批量转让新机制。

四是打开金融资产投入通道支持“去产能”。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并购贷款、发行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等筹集资金,支持保险资金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浅析金融供给侧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浅析金融供给侧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118科学论坛 县域金融是一个完整、非封闭的金融单元,服务县、乡镇和村,由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组成,办理资产、负债和中间等业务,是一个结构和功能相对完整、运行及调控相对独立的系统。

农业是县域的基础产业且大部分农村人口分布在县域,可以说,县域金融的主要服务 对象是是农业、农民、农村,是国家、省、市各级 金融部门服务 “三农”的前沿阵地,是县域经济展的助推器。

一、金融业将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

1.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历史机遇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发展科技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发展土地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产业链延伸等。

同时县域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提供广阔空间。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资源存量:土地资产证券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企业资产证券化增加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相关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自身经营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2.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市场形成及功能的发挥提重大机遇(1)县域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开放市场为金融业发展清除制度壁垒。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金融业既可以在探索与政府财政资金合作以及开展PPP等面临重要机遇.也利于金融业新的主体(保险、证券、P2P、村镇银行等)进入县域市场丰富金融服务主体,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行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及诸如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推进与发展,为金融业并购融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资本市场、保吧险与风险管理等方面业务提供重要机遇。

3.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业推进金融文化普及提供重要机遇伴随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才供给始终是第一位的。

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正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必将成为金融文化推广普及的主力军为将来扩大潜在客户群体、潜在业务领域创造良好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1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我国之前通过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而这也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

而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和措施,但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周期变化的问题,而是在经济结构上出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必须要对结构采取变革措施,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

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来说,要让优质供给加强,无效和低端供给要减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扩大,使结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生产潜能得以提高,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的矫正、整合、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以提高供给能力来满足需求侧的变化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用
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

具体表现在优化投资、产权、流通、产业、分配、消费结构方面,达到开源疏流、国进民进、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和产品质量、升级消费品的目的。

4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转型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关键性障碍。

从供给侧而言,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如投资品产业、低端制造业以及能源类产业的过度、重复投资使其产能严重过剩,转型步履维艰;而高端消费品和信息技术业产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来填补严重不足。

从需求侧而言,国内传统消费饱和而国外需求萎缩,国内不能相应的有效供给,导致有效需求外流,下降三大产业的速度和盈利能力。

5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的助力,金融业就需要在国家的政策指引下变革相应的基础财政制度,以资本为牵引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流通结构、资源配置,发挥其金融杠杆的作用。

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

5.1改革和调整财税体制。

供给侧的改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相关税费的收费标准进行改革和调整。

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收取的高额的税费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从而加大了企业压力,为了减轻中小企业运作负担,破解各层面的难题,比如创新、创业、融资开拓市场,就要放权、减税(费)让利。

从我国减税历史上看,减税手段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借钱减税。

一边扩大国债发行,扩大财政赤字,,一边实施减税。

另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的办法来实施减税降费。

比如压缩一般性支出,非重点财政支出,不增加三公经费来减少支出。

为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之举.削减政府支出与减税降费要并举。

5.2制定相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整市场而进行的重要宏观调控政策。

在制定相应财政货币政策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稳定市场货币供给,使财政赤字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来减少由通货膨胀带来的发展压力。

2015年以来,结构性改革促进
结构调整,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增长收入,改善环境带来不少实惠。

5.3减产能,进一步促进企业重组。

减产能就是对企业进行减少过量产能的发展方式,有效的促进、提升、发展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大而不强,其中金属冶炼业等支撑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盈利大大下降;而以传统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率低。

因此,财政政策要注重“减产能”,“补短板”,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5.4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拓宽第三产业融资渠道。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

①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②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鼓励、支持、提升金融业的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5.5促进资源集约与环境保护。

资源价格飙升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微观经济盈利空间缩小。

①这就要求财政加强对生态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功能,扶持环保产品在应用领域的扩散,即要加大产品的政府采购,并通过一系列环保组合政策,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②财政建立专项资金加强节能减排以及补偿自然资源的生态;
③资源环境税制改革要深入推进,扩大资源税的计税范围,改革资源税计税依据,推进环境排污收费制度的费改税改革,增强环境税费的权威性。

5.6制度变迁与风险相匹配,以降低制度性成本。

企业成本包括经济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老龄化带来的成本。

经济成本是资源错配导致的高成本。

比如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高,财务费庞大,都是资源错配造成的。

资源错配会导致成本上升。

没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成本的转化率就低就形成了低效成本或无效成本。

而这种成本是研发投入不足造成的。

而企业成本已不是历史成本而是风险成本,由风险定价。

因为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

比如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是由企业的风险大小来确定,中小企业的高风险会使银行贷款利率高,使得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会变贵,生产成本就会增大。

除了有经济风险还有社会风险,比如企业承担的社会养老缴费。

而这种成本都是由于制度变迁滞后无风险造成的。

所以为了降低企业各种风险,降低制度性成本就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变迁。

6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从而使经济结构得到提高和改善。

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能照搬、复制以往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否则会与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背道而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引导下,加大服务水平,在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中发挥出金融助力的作用。

比如优化和转型传统行业,并购与重组企业;制度变迁以匹配各种风险,减少制度性成本。

参考文献
[1]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3)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3]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田马飞,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解读供给侧[J].天津经济,201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