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之脏腑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病理:肝不藏血,可致各种血证,肌衄、齿衄、 吐血、咯血、月经过多等。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
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 罢极之本” 。 2. 在窍为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 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3. 在志为怒 4. 在液为泪 5. 与春气相通应
病理表现:







呼 吸
气 行



调 宗

、 胸
、 唇





紫 。

生理功能
4 、 主治节
肺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气血津液及全身脏 腑组织 功能的作用。 《类经》:“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 治。” 《素问》:“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在窍为鼻
生理表现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跳动及胸部感觉 反映。
心气充沛
心血充盈 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光泽, 舌红活荣润,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心血亏虚 心气不足
病理表现
面白无华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血脉受阻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脉律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气虚,气不上行 之所致也” 。

• 脾被称为“ 气血生化之源” ,“ 后天之本” 。 在养 生防病,预防衰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藏象名词解释

中医学藏象名词解释

中医学藏象名词解释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之一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指中医学中关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组织和功能的理论体系。

它以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脏腑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藏象名词解释:
1. 脏腑:中医学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脏”和“腑”两个部分。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而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等。

脏腑在中医学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是人体内部调节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认为贯穿于全身的一种通道系统,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微循环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气体和血液。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的
运行和血的循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两个相对、互补和依存的方面。

阴阳的概念适用于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和疾病的发展,中医学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内部组织和功能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的特点。

理解和运用藏象学说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藏象五脏

藏象五脏
①、肝体阴而用阳; ②、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3、肝的系统联系
肝 肝合胆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里白外黑。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 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六节脏象论》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脉度》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② 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 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 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 (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 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 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脏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 腑 通 过 经 络 联 系 和 功 能 配 合 , 构 成 整 体——脏腑的整体性。 2. 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与五 脏密切联系——人身整体性。 3.人体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天人合一。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系统 五脏 六腑 在形 其华 开窍 志 液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 (2 ) (3 ) (4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肺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
① 主呼吸之气 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 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 ② 主一身之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 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学:藏象学说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
精品课件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宗气生成不足 - 少气短息,语 声低怯,脉弱
卫气失于宣发 - 自汗、畏风、易 感
气机宣肃失司 - 胸闷,咳喘无力,
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 于肺”
气机不畅,则精津品课件液不布-吐痰清稀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 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 头面诸窍
肺主 布散脾转输的水液 肌表皮毛
精品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 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 机,
促进肃血降液运行。 宣发
全身血液 宣发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肺
精品课件
肺生成的宗气
精品课件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和 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
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
“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
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
故“腑病多实”。 在临床治疗中“脏
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
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
温肾固脬。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藏象学说六腑奇恒之腑课件.ppt

藏象学说六腑奇恒之腑课件.ppt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小肠
大肠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
吸收水分
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
膀胱 贮尿排尿——排泄小便
三焦 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消化
吸收 排泄
第19页,共22页。
思考题
❖ 1.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含义? ❖ 2.试述肝心脾肺肾各自的生理功能,及与形
、窍、志、液、时的关系? ❖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 4. 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与体内水液的代谢。
脾的运化功能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 吸收。
病理
大肠功能失常→大便异常:便溏、便秘、便脓 血、里急后重等。
第7页,共22页。
(五)膀胱
1.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的生成依赖肾的气化作用;
尿液贮存在膀胱依赖肾的固摄作用 。 膀胱排尿功能依赖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病理
肾气化失司→尿生成不足→少尿或无尿。 肾气不固→膀胱不约→尿频、遗尿或小便失禁。 湿热困阻膀胱→气机不畅,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 、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②生理上相互配合: ③病理上相互影响
第12页,共22页。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有腔(似腑)
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
功能贮藏精气(似脏)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有腔; 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形似腑,但与饮食物不直 接接触;
胆贮藏胆汁,功似五脏。
第13页,共22页。
生理功能 ❖ 主宰生命活动 ❖ 与精神活动有关 ❖ 主感觉与运动
(一)脑
与脏腑的关系
1)脑髓由肾精所化生,而肾精又赖脏腑之精

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脏腑理论(藏象)

脏腑理论(藏象)
且不与其他脏腑相配合,故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
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 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 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 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肉、 脉、筋、骨等形体组织及目、耳、鼻、口、 舌、前后二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主要功能
2.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 “神”:广义、狭义
– 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大脑对 外界事物的反映,但藏象学说则认为与 五脏有关,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情神之所舍也”。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 在志、体、窍、液
–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以 营养全身的功能。
– 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 推动,同时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 的通利。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主要功能
1.主血脉:
– 心气充沛,血脉充盈,血行流畅,则脉象和 缓有力;
– 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流不畅,则 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
小肠 主要功能
2.泌清别浊
– “泌”,即分泌;“别”乃分别。泌清别浊,就是
分清别浊之意。
– 小肠承受来自胃中的饮食后,在进一步消化过 程中,加以分清别浊:其中清者,即精微物质,经 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其糟柏部分,下 注于大肠、其水液部分,泌入膀胱。
脏腑理论(藏象)(藏象)
心小肠 辨 证

藏象学说之脏腑

藏象学说之脏腑

4)疏通水道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通水道
肝失疏泄-水液代谢障碍:腹水、水肿
• 5)调理冲任,促进排精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以肝
为先天” • 肝失疏泄-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不孕; 排精不畅、不育
(2)主藏血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休息或情绪稳定-活动或情绪激动 防止出血 “人动则血行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1) 肝血不足-血虚:两目干涩、筋脉拘急、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月经量少、闭经 2) 肝不藏血-出血:月经量多、崩漏、吐血、 呕血
(四)大肠 • 功能-传化糟粕 • 传导失常-泄泻、便秘
(五)膀胱 • 功能-贮尿和排尿 • 病变-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 尿有余沥,尿闭;或遗尿、尿失禁
(六)三焦
-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 功能: 1. 主持诸气,总司气化 2. 水液运行的道路 1) “上焦如雾”-主宣发,将水谷精微敷布周身,如 雾露一样滋养全身。 2) “中焦如沤” -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生气血。 3) “下焦如渎”-主泌清别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具 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 “太仓”、“水谷之海” • “水谷气血之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1) 胃失通降-食欲减退、口臭、脘腹胀满、 便秘 “以通为用” 2) 胃气上逆-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
(三)小肠
1.受盛化物 -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 其作进一步消化。 2.泌别清浊 1) 小肠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 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2) *同时吸收大量的水液,将无用的水液 渗入于膀胱排出体外。 功能异常-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

3-1藏象之五脏。中医学基础

3-1藏象之五脏。中医学基础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一)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 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 体的生命活动。
(2)主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 它由宗气 、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之 气。
4、在液为汗
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 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 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 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 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 “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 说。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火
二、肺 (相辅之官)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2、在窍为舌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主血脉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主藏神
3、在志为喜
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 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 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 悲伤
4 在液为涕
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化,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 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脾运化

摄血
四、 肝脏
位于腹腔,居膈下, 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
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
2、主藏血: 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
疏泄
(三)、生理特征: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木) 体阴用阳 。
(二)、生理功能: 1、主血: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
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2)主行血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2、主脉: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3、藏神: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三)生理特性:
1、主温煦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宣降 : 肺气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三、藏与阴阳的关系 阴
脏腑
五脏
五脏
肝脾肾
个体
心阴
阳 六腑 心肺 心阳
四、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 胸胁胀闷
• 疏泄太过
—兴奋状态:烦燥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
• (经前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神经 衰弱症)
• 情志
肝(久郁伤肝,大怒伤肝)
3)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1) 协调脾胃的升降 2) 促进胆汁的分泌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消化功能异常 (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嗳气泛酸+ 口苦、黄疸)

1) 功能正常: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2) 功能异常:
心火亢盛、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精神意识思维 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谵狂;或反应 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昏迷等。
2.心的生理联属
1) 心在志为喜。 2)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 气血充盈-面色红润 • 心血不足-面色苍白无华 3) 心开窍于舌。 ▪ 心阳不足-舌淡白胖嫩 ▪ 心火上炎-舌红赤 ▪ 心血瘀阻-舌紫暗/ 瘀斑
(3)开窍于目 • 肝血不足-两目干涩 •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五)肾
1.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 ➢ 肾为“先天之本”
腰以上肿者,当发汗乃愈。”
2.肺的生理联属
1) 肺在志为忧 2)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3) 开窍于鼻
(三)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1)运化水谷 -脾消化、吸收饮食物,并转输其精微物质
以营养全身。
•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 消瘦
2)运化水液
脱垂等或发展为久泄脱肛等病症。
(3)主统血
-脾能统摄、控制血液在脉内运行以防止 溢出脉外。
• 脾不统血-慢性出血:下部出血(月经 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
2.脾的生理联属
1) 脾在志为思 2)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消瘦型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周期性
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 面肌抽搐、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皮肤 溃疡) 3)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剥脱性唇炎、复虚:两目干涩、筋脉拘急、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月经量少、闭经
2) 肝不藏血-出血:月经量多、崩漏、吐血、 呕血
2.肝的生理联属
(1)肝在志为怒 怒伤肝-肝气上逆:呕血、昏厥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肝血虚-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 利;爪甲薄脆、干枯、变形断裂
4)疏通水道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通水道 肝失疏泄-水液代谢障碍:腹水、水肿
• 5)调理冲任,促进排精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以肝 为先天”
• 肝失疏泄-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不孕; 排精不畅、不育
(2)主藏血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休息或情绪稳定-活动或情绪激动
防止出血
“人动则血行于诸经,
-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 功能异常-水液停滞体内:痰饮、水 肿、泄泻
• “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 肿”
(2)主升清
1)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化生 气血营养全身。
•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小肠 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2)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治肺以利水” “提壶揭盖水自 流”
1) 赵绍琴:尿闭-苏叶、杏仁、枇杷叶各 10克
2) 产后尿潴留-苏叶10克,煎汤代茶频饮。 3) 张志聪:一人水肿尿闭,前医用八正散
不效,张氏予防风、苏叶、杏仁,小便 利,水肿消。
“开鬼门”(宣肺发汗)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子宫)
脏腑——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 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 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 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 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 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向下布散; ③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洁净通畅。
“肺失肃降”-呼吸短促喘息、咳痰胸闷 -清肃肺气(肃肺)
(3)通调水道
1) 通过宣发:①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②调节汗液的排泄。
➢ “肺失宣发”-无汗、水肿 2) 通过肃降:①将津液向下布散
②将多余的水液向下输送,化 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 “肺失肃降”-小便不利、水肿
(四)肝
(1)主疏泄 1) 调畅气机 ➢ 功能正常:气的运动通畅,血和津液输布
畅通,脏腑功能正常。 ➢ 功能异常: 1) 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结”:胸胁、两
乳、小腹胀痛不适;胸胁刺痛、肿块 2) 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上逆”:面红目赤、
头目胀痛、烦燥易怒;吐血、咯血、昏厥
2)调节情志
• 疏泄不及
一、五脏
(一)心 • 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 1.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而营养全身。 “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 脉道的通利。 • 表现:面色、舌色、胸部感觉、脉象
(2)主神志
• 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肺
1) “华盖”-其位最高 2) “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1.主要生理功能: • 主气、司呼吸 • 主宣发和肃降 • 通调水道 • 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
1) 主一身之气 ①气的生成:宗气-肺吸入的清气+脾胃
运化的水谷精气 ②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通过肺
有节律的一呼一吸 功能异常-气短、声低、乏力 2)主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功能异常-咳嗽、气喘、呼吸不利
(2)主宣发肃降
1)宣发-向上、向外、升宣、发散 ①将脾转输到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全身; ②宣发卫气,将津液的代谢产物化为汗液排
出体外; ③排出体内的浊气。
“肺气不宣”-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 涕-宣发肺气(宣肺)
2) 肃降-清肃下降
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