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课后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诞生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①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以四言诗为主。

②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兴起楚辞,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结尾。

③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兴起,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进步。

④唐代,五、七言律诗格律成熟,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协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词于初盛唐产生。

⑤宋以后,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2)散文散文具有叙事、论说和抒情三大功能,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①商周时,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

②先秦时期,散文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论说的诸子散文。

③汉以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散行的单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两大类。

④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⑤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确立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

(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①小说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

b.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成就,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c.宋代,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13-16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13-16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魁十三章中1*1占代宗敬如何S.WP国占代來教足中国文化的•个巫晏纽成篦分?1宗啓的产生木今就尢人类文化淸功的给泉.足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个亜尖的坏H2宗教在徃麻的发娱过用中•更勺人种文化现直接卜•了不郸Z缘。

纵彖人说发展的彷史•几f•所TT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灯着羽切的联系,那统直接标左着人类2明的并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hr^i 的宗穀印狼:HKWft为▲个时代上圧建割核心的政治制喪、法律•也圾・逍德展范等.也沟受宗教的制约,3中国儿代的许多文化形式祁在不网PM上浚到中国A代宗教的彭响.与中国占代条牧疔若十分密切的联系.4很E文化地通过采敦的形成传捕的,:、中田佛IV了惴家思想ft如何相互影响.用互交嫩的?1两汉吋阴锂耶侑学•侈个社介思潢疔以序求《1恕为琢.佛浓传入如土后・由于馬倍凉思忠仆许直殊异处・也仆不少共対点.因此•经接融・便互划滋蒲外斥,也互相血熾較眩・终于形成•股澎廊的伽池. 赞得中国文化口益壮闻. 2中国他教与備农关条密切,无论是思塑渊海或内容.収方林右禅尺的交互关余及影响,纬、《;思想由相新而相和.历•段m年长的油变过秤•微优教而A・融入浓耳的中田色彩.形成中国化的««:就儒家rti荷.吸取不少佛法的浮菲・从而复兴沈J5 F年的債家. 有所in的代农怫里”・仪佛入口”的理学.3传统值学口育朱教沦彩:冈为从思衆消诲卜说.儒学:代愿优的桀承.叫在:代I、统治地Q的思想足天神观念:整个仏家学说格足《天2下饯道雉・做文序.眉忡灯上张道Z大廉出干天.天不变.班亦不曼.ie人神以也拆是把帰钦学说宗教化.此外.共宗教色彩胚夜現在無养珅论I:和修行方法匕,4宋明理学lift-52的定教功能. 诙学说■三2订炉. 是…种新儒学.tf5te«R - 集理论娜皆Z “心性”学说・实足冏於他教佛Hffifc的制版,兵次•八修行方注也逐淅的山“修心并tl -转向禅宗式的注收证悟的“明心见性"•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曲十IN章屮Bi占代Pi学一什么是原始俗家的憐神?1版始嚅学的仙神,忤先足钢迪性的牛命粕神・足人对宇宙的»»»*».2儒家上《通过左彳爱Z心的捋「・把人的枯禅袒扬外也IM J営的人与我、物与我Z分别的•火人介•-之境. 3儁家的玫治思想传统是泄冷的传统.它J求山个人的完*・达成补会的完齊.由成熟的个人.细成成购的社釦4儒耒筋神兄一种様為明南逝中晞”的搐神.也就棗伟丈羽I呼凡、理妙屈r现实的精种.什么是瞬埴衣的ISIS?1逍寂认为・m止的竹学旳总•必復从否毎入『•,•圧烧出去龙面的偏见.执杵.钳淤.穷込到玄切的滋层丈.2進衣迪过否宦的方仏.否足知讥・沐否电Y刀外4】形式的束缚.包括住•京仁文的東漣.以亿圻人生之忧.3追家堆求的自由副K神的"山・不足措放須形骸的情欲.承认白己的生存.利益.价如个性白山.人格尊产、必须以*认别人的牛•存.利益.价似、个性门由.人格与严为先甘.三谈谈屮国竹学关于创适受化•仃时机世的观直?中国皙学认为宇宙足在不斷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検以生存的字宙足一令无IH的字宙・创进的了宙.»沮联系的宇宙・上论对我门忙旅来说・还址对我冊卜人棗说.我门小施爪肚心禺力去创追針的.*11!的.这址人地万檢交化IIMW昭示给铁们的4玲.人九尺地Z中,裤切体认厂打占白妨生机進勃.盎絶允満,创迴不息的M神備家利己刮人、成己成物・列施济众.道家万物U我为-.优家甘农众丄都足这种帝神的络品.总z・便人格向上发展,不戾开现实世界只鉴超越現实血乳的种种限制・统•的理想人恪.e中国哲学的畑n中同皆学世.維方式的拎长刁欤失是什么?般来说•中展卩【爭家欣鸳孕休曲左・剤址总舍»立就体恃的忠嫌方人,中山传统思维方式協别疋込的处辩证患年和?{鱼出席曲种方式.辩讪:地僧方式強消鹽体.对待、过報、流衍、动东平穷・»;宋中比: •名HP ;分折思炭上有尢辭的成就,严俗眈丸CR念.対断丈「片丫和煤财,仏家聊井也很弟调分析竹八酚定仕的认知力式,宋明理学京中.宋惡比较审祝分析.中国传境七・7电堆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涵,但片不是亢全沒仃分枷思淮.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屮国文化打旳方文化的幼》・冋方丈化被出为•神性2:化”而小佃文化被祢为-⑥件乂化”・它审计但并不是轻■初■它是科熄智统•、以teww的文化.frx-m人勺门然的关系上•他I分注瓯用这z 何的和谐抚-.几乎到了倂伦理关糸的堆步.出人伦的观念・彷彻到天堆力詢z中.3中国文化的伦理刘豺征.二茨認1中国古代礼仝宗汐;机度的亢簷从具迄响的丘期冷4・宗法轲度卜的IH 亲玫识丫1的牺化为法律条乂.左娶》4形戚宗法兀的伦Sifift・«久地左右射人心的社会心埋和行刀规池4仟为社会心理状况的艸论升华.伦用道旦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苜宴点心.貝it;和殳.1£只瑕M集权<^) 为r保护口己的釘址沆治“敦“”口c的门民伫应守已口臣臣zai・們£口为口用.夬为妾M.父为「刑.夷实就址站作他们的穴场I•期运r这样的•个游戊現则・絡刻建什会箜造攻一个强调等级伦理制皮的比会.災此几F年来ffjHft制度背适了屮IS较特的伦艸件文化-1结合本卩的-L編”・探讨和分析中国文化的谓暮点产生的原冈?1强久的存由力和赢聚力,乐亚人陆時珠的地刊耳堆檢供了相对隔绝的状逵. 是K形成的圾山Z • -JhW 文化长期以來以期乂的先进件事次•冋化"以武力入住中廉的北方游牧氏庶・反夏演岀“彼眼右械征眼“的戏型・也足个巫妥更因.2亚实闻求秘疋的农业文化心态,中冋传统文化足一胖农业文化,中⑸人民儿「年來的生产方式彤成了逍衣,尚农的H^nui.农业生卢的悯|*已与it说生ts的节赛18总・我w传统VBjmp 旳来派尸农東•在这样的工化徂国内.巫农电思的产件便是版冃成空的爭■3以叙族为木位的京比柬件主义文化.京沐制醱在中・不仅由丁氏旗社介W?%极不金分. 还犹探比茁门然帑济长期足续•宙族楚为妖衣单位・林甘电尺用氏郴成的政治文化.仟农业U然经济中浚长&來时中同社会股麼分敢,£安岛岛杆上的生权畋泊加以统仔.以械徇外故和白然灾玄.厲人辂化的的统合力址来自PH/H:・由此产生了辱杵的传统.5J 外,农业宗注社金的正冷运转.ZUWWU农佗为匸体冯民众的安店乐业-4 12腋神学砂抚的生活弋父.awztt入忠想.诫悄保氏忠炖使得神学退位迫整从宗法中产生,倍学j此认为逍能来白于人的本性・迫家則认为ifi«M、诫于”1:1燃・・・道法白然也・狄是没右认为ifiift堆来滩丁・神的.5取人伦暮(1然的学术檢向・•切的孔域以■人•为橡心・农埋出銚明的唾人丈、币人伦的特色.经学优先井症疏切炎化浹城・中国文化的发展.从客观丄去与奈・门汉代以昭• •盘到“五四•泌动乙前,中UIWF余年的学术发風,实以蛭学为一人主3U屮|£1文化的谐汁点时中印现代社金的何影吐?1中国乂化作为世代栢传的忠雄方人、价値观念.行为稚则、风俗习«!海透左毎个中IN人的血昧屮.制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一、填空题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龚自珍是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他的思想表现出突出个性、自我与理性而与封建专制主义处于某种矛盾状态,富有叛逆色彩,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

2.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揭露“清官”之恶的是《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老残游记【解析】刘鹗的《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社会现实。

书中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似“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4.“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______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鲁迅【解析】“谴责小说”的概念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其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圣才出品】

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一、填空题1.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汉字。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仓颉【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2.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从金文演变到篆书,由篆书演变到隶书,由隶书逐渐转变为今天使用的______和楷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行书【解析】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其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3.______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且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甲骨文【解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4.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据说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______等首先发现的。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王懿荣【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5.中国古代研究汉语经典语言的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小学【解析】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称为“小学”。

“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填空题1.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生产与演变,跟远古______、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农业生产【解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习俗。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

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2.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______。

【答案】德性文化【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德”,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在于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3.在中国文化系统内,______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答案】孝道【解析】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1)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2)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3)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结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中IS古代文学・为什么说屮国占代乂学楚q咽传统攵化的讹乏组戒部分?iM•中田古代文孑以&功而只徐的方成体现r«PM文化的神和中华民庶的文化心理特征・Zdi H也广泛.淖刻堆反映香传统文化的辰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币关功能及认溟功能历久弥新•足中也传统文化的W嬰爼成部分,:中IN占代文学的KifiM(¥W儿个方血衣现的锻为灾出?哪歧作家和作晶处具代灰性?1<谒经〉fo lltUfi2先4$iftif0汉呎——代浚:人血明、C论讪孔子;<AHtt>脈衛3常诗宋诃——代茨:08进祈》李白:苏轼4元册临和明消小说一代盹记》I实市:凹大名軒三中国占代文学点鳴些方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堪本俯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时2.■文以義道■的教化传纨3•写息『•汰佃中和之矣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讲1章中国占代艺术为什么说“PPJ粧动■何以作为中国艺术時神的?1气就足宇山的根本.乂兄宇审的运动.胡是丫宙运动的苛奏・足宇帘土现分门别类啲乂有条不豪的巒体給构.及具TT次吓地购我分迪、周滥运行的聲伍IV荻・WiSWJi艺术作M 9宇宙牛气相一致的缶甫浪态.2气足无瞬的•勺它在你d卜忙n现显;IWJ・就从无利仔.化女为这无.成.气是眾根△的.囚此小国艺术的址人将点就是对世无的f. W・3 文化%hrh宙./能深剜的理解何以y韵工动是中⑴艺术的根彳;蒂神. 戊丈相4甩中国艺术的蚤$准則.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第十一車中国占代里供•如口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砂国传统文化叩的地位1中国古代史字定中国占代文化的巫耍组成黑分.在护录文化成!K中・四邹分T?・史学位丛第二位.2久的彷史和灿V的占代文化住很人冷反I•.是通过听代史学束记录和保W下來的,历史着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衣现形态.具有记录・嫁合人类文化创垃,枳戟W发展的叙能。

3占代也学受依家经学的老响•而史学的求《;・经惟的传统也彰响若的富理学・•为什么说中阿占代史7是•座瑰丽的宝库?中阳占代衲I些蓍名的史赛和史学名警?1 +?3的防史内容和乡样的表述形式・制皮的完备,史家的杰岀•理论的晁裨.金壯界”j史上楚仅见的-2冇田迪占今的编年史.列期相吸的紀传史・典住刖发的记录・紀M本人5史评咅乳的史求打名若:司马迁的《史记7 刘知儿的《史砂WWiA的《文史通义*娇同的《汉书》中国占代史学协U昨优创妙叙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緘仔何借鉴电:义?1学啓天人.会妙山今•用徂界一切的气無和擾模.的述历宜的发賊过用.2以古沁经世致用・注霓丈学研究的古为今用.3求尖白"•实录历史•求实的WH*.4注业业务和思ft!修养・丈京修弄’恍鉴:注朮史学研尤的現尖总义.经M致用,魁仔求实ft;神.不畏強权•魁注盘自片的思也打如识作并。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答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解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______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答案】孔子【解析】孔子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

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便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

二、判断题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厦门大学2011年研]【解析】天道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三、简答题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有哪些?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填空题1.秦统一全国后,嬴政决定称______,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帝王,确立了第一个______的统一王朝。

【答案】皇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嬴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并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此,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2.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它有大宗小宗之分。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3.______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答案】郡望【解析】“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较为有名的郡望有“彭城刘”“颍川陈”“汝南周”“太原王”“京兆杜”。

二、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答: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来源于商末周初形成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它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核心,其内涵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一制度被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在几千年的皇位继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2.宗族[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圣才出品】

第1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填空题儒家将德性与理性融合为一,以______为人格目标。

【答案】“内圣”【解析】儒家将德性与理性融合为一,以“内圣”为人格目标,这种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

按其本义,“内圣”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理想,以“内圣”为追求的目标,即意味着将伦理学意义上的“善”视为最高价值。

二、选择题“天坛走一走,到处都是( )”,这个数字代表最高,极限,无数。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A.8B.9C.10D.1【答案】B【解析】古人以天为阳,以九为阳数之最。

由于封建帝王自命为“真龙天子”“九五之尊”,“九”又成为皇家的象征数字,因此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多合乎“九”数,九是一种荣耀,是至高无上的一个标志,是一个极限,也是一个转折的开始,还是一种变化和发展。

三、判断题1.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

【答案】正确【解析】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就其深层内涵而言,“仁”表现为一种完美的德性,“知”则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德理性,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善”的品格。

这样,走向内圣之境,总体上便表现为一种善的追求。

2.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人格以“美”的品格。

【答案】错误【解析】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人格以“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也被称之为“真人”。

与天人关系上突出与自然原则相应,人格上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四、简答题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c.声调方面
普通话的调类阴阳上去四声,元代已形成。
②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繁到简
a.据音韵学家的研究,声母在先秦两汉时期有 33 个,隋唐时期 33 个,宋代 21 个,
元代 25 个,明代 21 个,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声母 21 个。
b.据兼综南北古今之音的韵书以及古人用韵情况,韵母在先秦时期有 151 个,隋唐时
1 / 42
圣才电子书

a.声母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要是浊音清化,唐宋以前的浊音声母到元代变成了清音。
b.韵母方面
主要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古代入声有[-p]、[-t]、[-k]三种韵尾,今天的闽语、粤语方言
还保留着。北京话韵尾逐渐脱落,元代入声韵尾已彻底消失。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相当长时期内的言文脱节是汉语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
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1)古代汉语
“五四”运动以前,汉语正统的书面语一直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泛时性
书面语,模仿先秦经史文献,相当固化。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期 113 个,宋代 107 个,元代 48 个,明清时期 40 个,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 39 个。
③语音变化具有系统性
a.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服从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3)语法的发展
①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变化不大,主要格局
一个代表。ຫໍສະໝຸດ 3 / 42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

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

(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5-8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第h龟?民砍文化遊合和中外文化交汇-文化交ift与疋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人中也了什么(V用?屮国文化不仅在内篤各娱文化的相互融釦用互涪透中得到发展• ffiUL' j外ffllttt界的按H •先后受客r 中童游牧丈化、波斯文化、化、冈拉他文化.敕洲文化-中w文化系统或以外來文化作补充,或以外米文化年蚁壮刑.快廉个机伍俣将吒廉的牛•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任'冲国文化的广泛怨牺中股妝《?养、进润口身的肌体.二试析”曲学*渐”和“余学穴渐-的文化功能.•种文化BE有其民倏性,只有时代性。

…个Kfthd创i&文化•井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址文化的民族性。

•个民荻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和屮它乂必然接受别的民杖的艾化,哝进竹文化交茨,这就足文化的时代性.民旅性与时代・fflX«“総•不可.继呎传统文化,就足保持文化的民欣性:吸牧外⑴文化.进行文化交流. 就足程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恢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題是会贾沏始终的.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卜.n 20[u纪以来.岀现了•种提GIF油曲化-的規点.••个盘两化“和文化殳流有联系•现任.累个社会.不(H中IN,而11赴仑世界•怖牡西方文化占星斯地位.这是勺实,川济嘟•样余艸不足问力文化?电灯电话.禮上渋卜•祝说我们这穿的.从头IfiMtl •全足艸方化jj这个代化不是坏忖‘1 •"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虬引进就是“化”・fu “仝范西化.不行,不能只宵经线.没存纬线,“全盘西化“ 4理论I•讲不通.件事实卜办不列.我怕不能只曲凹化•不讲“东化” •.东化”.报纸I:没竹这个诃儿•肚我发明的•我疽划逋•汉枕的时候•是咳化”的.BI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占冲国.在期末携初以询确实有过宋学州渐.不能只虫.也“贱学东沿”而忽视-农学凶4T •根据历史少实.在也曲文化交流史・• “东学回渐”从來卅没有中断ii.中华文化的烬人脸吸引了N方传教士.蚱JS佑人、国学牛・•冏人翳的注盘,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插到世界并地.在文化交说方面.中田是•个很育转色的国欢.从狱狀的远占起•几乎迪从•灯丈化开如中国文化屮秋仃外來丈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如/F容乃大”.不爸兄协喷的•还兄裕神的,只尖对找们右利•我们妙8收•約纳仃川•断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没育中断过.弟八甲中国语言文学31A 9-中国讲言文了-耐述汉谄汉字的待点及其亦世界讥言文字中的堆位.在世界的齐种语打中.汉语使用的人口巌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也分之•因此汉语足产合国揣址的七种工作谣含Z-.汉诸的特点:汉涪没4衣小松広关条的列形变化:汉讲没右词的形恋变法,家歴屈W词用花小讲法关套;汉语兄仃声调的语:"汉谄有大竝的同西字:汉7的持点:汉了的细7方汎及規卸A木悅8P◎形.讯爭.细、形声.转江.假借其中用点、划来折岀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w •是•种抽象的胡切会总即细合两个以henzT •衣达舒的宜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汉字形体先际经W rTtt文.金文.小《. 书、柄书等字休的受化.一举例说明汉诰汉字所承孩的文化伯息.汉诰汉了所承栽的文化倍息「艺昆阳汉谥诰:队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禾捉的文化倍总•与汉语汉7用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讣如屮皆文的"土•字I& 了记录这个词外•忌以其俅袴头之刃的构形备诉人朴占代统治軒兄张虫力统治天下的.这红估息由于述占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T”的词义本巾煤御。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用作的同不到起会期时史历的同不 在素因理地的样同是就这。同不然迥也式方的用利�异差的殊悬当相着在存度程用利的境环理地对 们人的间时同不、区地同不�且而。远遥当相还也限极离天今�限极到达有没来从用利的境环理地对类人 。递传量能和化转质物的利有身自对现实�境环一这用利要需的己自据根以可全完�律规在内的它背违不要 只类人�三第�间时和式方、程过体具的递传和化转的量能和质物定确有没并它�二第�间时和式方、程 过体具的亡消到生产从类人定规有没并它�一第�为因�由自的泛广对相着留保展发的类人给也�时同的 用作定决起在境环理地�内围范间空和间时的体具在是但� 。的义意定决的定一有具是用作的起所会社类人 和类人对境环理地�此因。础基的神精或识意类人是也然当�础基质物的展发和存生以赖类人是境环理地 �用作的同不到起会期时史历的同不在素因理地的样同么什为 二 。越优于过件条理 地的国中是而�隔阻理地是不并因原的本根�说上义意种某从但�力动的放开乏缺期长实确上史历国中 5 。径途一唯的放 开是不并洋海�件条一唯的否与放开定决是不也境环理地然自次再�的同不是度程的响影�下件条力产 生的同不在次其�境环理地的闭封或放开的对绝在存不�先首�的对相是响影的闭封与放开对境环理地 4 。同相不各度程响影和响影化文来外的受所区地同不的国中使也�响影的大很有播传的化文对碍障理地 3 。响影化文来外的度程同不了到受�念观想思与式方活生同不的群人同不了成形�件条质物与境环理地 的同不。响影的输运通交是别特、动活类人对碍障理地�为现表要主响影的性样多化文国中对境环理地 2 。用作的大很了起性续延的化文国中对明文业农。播 传而大扩的区业农着随也�区业农于成形们它�的上础基的产生业农在立建是都�的神精是还�的质物 是论无�化文统传的位地导主占国中在�区地宜适最的衍繁和存生姓百上史历国中是是带一游下中河黄 1 。明说例举�响影的大较过生产展发和成形的化文国中对素因理地些哪上史历 一 境环理地史历的化文国中 章一第 。础基的实现和据根的史历供提化文新创开们我为�人国中的天今着响影在不刻无时无它�性异变、性实 现的活鲜有具面方一另�性传遗、性史历的烈强有具面方一、则准为行、念观值价、式方维思的传相代代 、的含蕴所化文统传�品列陈的里馆物博是不�性实现和性史历有具�晶结的史历族民华中是化文统传国中 �化文统传国中价评和识认样怎 四 �艺精物俗语社�为记简可统系大六�好为住记是还里这�意注� 。等惯习俗风、号符言语、术艺、神 精、系关会社、质物即�说统系子大六有。值价与想思、惯习俗风、度制、质物为分即�说次层四有�次 层三神精、度制、质物为分即�说次层三有�化文神精和化文质物为分即�说分两有�剖解构结的化文对 �容内些哪括包次层四的构结化文 三 。”化文小“称又�化文态心是要主�果 结其及动活造创神精于注专�分部的果结其及动活造创质物于关中活生史历——会社类人除排化文的义狭 。化文大为称被又以所�泛广常非面盖涵其�式方存 生的特独的然自于立卓类人于眼着�别区质本的界然自与会社类人�物动般一与类人于眼着�化文的义广 �别区和系联的化文义狭与化文义广解理样怎 二 。善完和高提断不的 质素体群与体个类人有也�观改断不的能功、态形、貌面然自有即现体其。程过的念观值价身自现实步逐 而体客界然自造改、用利、应适�动活践实会社过通体主类人即�化类人或化人�指是义含性质实的化文 �”化人的然自“是就化文说么什为 一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填空题1.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和东夷族是黄河流域分布着的两大氏族,它们各自形成两大文化圈。

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以血缘关系为精神支柱的民族融合大家庭。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它以原始宗教为精神支柱,而且它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2.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3.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齐全、绚丽多彩、独具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______的典型主题。

【答案】区域性【解析】由于地域分异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形成了多种区域性的典型主题。

如山城重庆、冰城哈尔滨、江城武汉、水城苏州、花城广州、春城昆明、泉城济南、温泉城福州、椰城海口、沙城敦煌、极光城漠河、林城伊春、瓜果城吐鲁番等。

4.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为鄱阳湖,湖西北有著名避暑胜地______;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为______,湖畔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______。

【答案】庐山;洞庭湖;岳阳楼【解析】我国有五大淡水湖,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鄱阳湖西北处有著名避暑胜地庐山。

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被人们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其中湖南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

5.被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古代哲学14.1复习笔记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1.早期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殷周之际①西周初年《尚书》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木、金、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②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a.《周易》古经以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b.《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2)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①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

②形成众多影响巨大的思想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

2.原始儒家(1)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2)代表作品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②四书:《论语》《孟子》《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以及《荀子》等。

(3)儒学精神①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a.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b.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c.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

d.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使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a.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b.平常的生活中,要在某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上,崇高地生活,忠于职守。

c.要顺着本性内在禀赋有所发挥创造,使内心得到某种精神的满足,实现生活目的。

(4)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为代表。

①“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a.“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

,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

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

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

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

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

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

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

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三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