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诗歌鉴赏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①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
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
③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 “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C. 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 “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
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答案】(1)B(2)《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
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
综上,这阙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解析】【分析】(1)选项B,“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题通常会要求考生对指定的诗歌进行赏析。
赏析的角度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以下是一篇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13题。
念奴娇·春情宋李清照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欲滴。
细雨湿衣看不见,轻风吹花有点晴。
烟月明明模梦思,回唐知是三二日。
12.这首词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抒情?二者有什么关系?13.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其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第12题考查了诗歌中情景关系。
上阕“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写小院春夜的景象:闲适的窗户映出深深的春色,重重的帘幕静静地遮住夜色朦胧。
在这静谧的春夜,抒情主人公倚楼无语,沉醉在迷离的琴声中,神游于梦境之中。
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下阕“远岫出云催欲滴”写远山焕彩,云气欲滴;而“细雨湿衣看不见,轻风吹花有点晴”二句则紧承而来,自然地把笔意转向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上。
“烟月明明模梦思”一句写她心驰神往:明月在烟云中皎洁地照耀着,梦思在月色烟云中悄悄地活动着……这一句把在上阕中沉静的心境忽然向外界挑动,由静而动的一下子转换成了由动而静。
表现了诗歌的曲折变化,余味无穷。
第13题第一问考查诗歌的主题情感,第二问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上阕描写了春夜的景象:闲适的窗户映出深深的春色,重重的帘幕静静地遮住夜色朦胧。
在这静谧的春夜,抒情主人公倚楼无语,沉醉在迷离的琴声中,神游于梦境之中。
下阕远山焕彩,云气欲滴;而“细雨湿衣看不见,轻风吹花有点晴”二句则紧承而来,自然地把笔意转向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上。
“烟月明明模梦思”一句写她心驰神往:明月在烟云中皎洁地照耀着,梦思在月色烟云中悄悄地活动着……这一句把在上阕中沉静的心境忽然向外界挑动,由静而动的一下子转换成了由动而静。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一、【2017ꞏ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含蓄委婉B.雄奇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二、【2016ꞏ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4.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5.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6.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三、【2015ꞏ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
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 万叠,汹汹欲崩空。
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
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
上海高考语文春日山庄
上海高考语文春日山庄1.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诗歌意境:通过对意象的组合与描绘营造出的整体氛围。
可能是清幽、淡雅的春日山居之景。
- 诗歌情感:- 可能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如“春景入山庄,风轻花自香。
”诗人描绘春日山庄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片宁静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 或许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如果诗中描写了山庄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像“山中无杂事,闲坐看云长。
”这就体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
2. 诗歌语言特点- 炼字:分析诗中关键字词的精妙之处。
例如“暖日催花发,幽林啭鸟声。
”这里的“催”字,生动地写出了春日阳光促使花朵绽放的动态感,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啭”字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婉转鸣叫的声音,仿佛能让读者听到那清脆的鸟鸣声。
- 语言风格:可能是清新自然的风格。
用词质朴却能准确地描绘出春日山庄的景色和氛围,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如“春溪绕舍流,芳草满坡丘。
”简洁地勾勒出山庄周围的自然环境。
3. 诗歌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风动花枝颤,泉流石上幽。
”前半句写花枝随风而动的动态之美,后半句写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的静态之景,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加生动。
- 虚实结合:如果诗中有想象之景,如“遥想秋时景,满山枫叶红。
”诗人在描写春日山庄的同时,联想到秋天满山红叶的景象,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1. 散文结构分析- 开头:可能以描写春日山庄的整体景象开篇,如“踏入春日的山庄,仿佛进入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样的开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的描写和叙述奠定基础。
- 中间:- 描写山庄的各个方面,如山庄的景色(花草树木、山水溪流等)、山庄中的生活(人们的劳作、休闲活动等)。
例如“山庄里,桃花盛开,像一片粉色的云霞落在枝头。
田间,农夫们正忙着播种,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
”- 可能会穿插一些回忆或者故事,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比如讲述曾经在山庄里发生的一段温馨往事,“小时候,我在山庄的老树下听爷爷讲古老的传说,那时候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脸上,温暖而惬意。
近五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题课件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诗歌鉴赏题题型分析
诗歌内容理解题
总结词
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 握能力。
详细描述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情感 等内容,并能够结合诗歌的背景 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深入分析。
示例
请分析《静夜思》中“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所表 达的意境和情感。
详细描述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和心境,并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归纳总 结。
示例
请分析《登高》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对整首诗的影响。
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
总结词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对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至关重 要。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李白的 创作动机和思想内涵。
熟悉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出题规律和题型特点
总结词
研究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出题规律和题型特点,有针对 性地进行备考。
详细描述
考生需要认真研究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出题规 律和题型特点,了解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在此 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模拟考试,提高解题的 速度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注意掌握一些应试技巧, 如审题、答题顺序、时间分配等,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 好的成绩。
详细描述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理解其营造的 意境。
模拟练习二:《春夜喜雨》杜甫
详细描述
探讨诗人杜甫在诗中展现的思想 感情,如对春雨的喜悦,对生活 的热爱。
上海高考、春考古诗真题解析----强化练习二
知往鉴今----上海高考诗歌赏析上海高考诗歌真题解析---强化练习二(本卷子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上海高考诗歌真题解析。
其中包括2020春考的李嶷《淮南秋夜呈周侃》,2018高考的唐朝王昌龄的《少年行》,2015高考的南宋张孝祥的《隐净山中大雨》,2013高考的王维的《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的阅读题的详尽解析,有诗歌诗句的理解译文、考点分析、答案解析及解题指导等。
本卷主要侧重练字及诗歌情感的赏析。
第二部分是附有空白卷。
)一、2020春考诗歌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
(8 分)淮南秋夜呈周侃李嶷天净河汉高,夜闲砧杵发。
清秋忽如此,离恨应难歇。
风乱池上萍,露光竹间月。
与君共游处,勿作他乡别。
译文:夜空高远,银河横亘,夜色清幽,捣衣声声声传来。
这清冷的秋天,引发了我无穷的离愁别绪。
秋风吹乱了池塘中的浮萍,秋露映照着竹林间的明月。
我们曾共同游玩的地方,请不要把它作为他乡作别。
简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深感慨,以及对与友人共同度过的时光的珍视和不舍。
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诗歌营造出一种清幽、孤独、寂寥的氛围,突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渴望。
12.对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考诗歌字句的理解。
D项错在““乱”字以风吹表现仕途坎坷”。
“乱”是实写秋风吹乱了池塘中的浮萍,渲染离别时的心绪纷杂。
)。
(1分)A.“天净河汉高”描绘出天空高远,夜色清幽之景。
B.“夜闲砧杵发”是写静夜里只听见那声声捣衣声。
C.“离恨应难歇”写出清秋之景引发我无穷的愁绪。
D.“风乱池上萍”中“乱”字以风吹表现仕途坎坷。
13.这首诗风格(C)。
(2分)A.雄浑悲壮B.深沉含蓄C.清幽隽永D.平淡自然(考诗歌的风格,即要初步理解诗歌鉴赏术语。
雄浑悲壮:形容诗歌气势磅礴,雄壮而浑厚,或雄伟、庄严而悲壮的场景和情感。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深沉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表现人物方法:正描VS反衬(附模考例题与参考答案)
一、诗词鉴赏表现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借物喻人、修辞等。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它直接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行为(经历)、神态、心理、语言、处境、遭遇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其中,若描写的是人物细微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则又可称其为细节描写。
阅读诗歌时,要注意其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并通过这些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
例: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闺中少妇的形象。
阅读这首诗歌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个闺中少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何在?首先说第一个问题。
欲分析闺中少妇的形象,首先要看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个闺中少妇形象的?我们看前两句。
首句中的“不知愁”,通过少妇的心理,表现了这个少妇无忧无虑的特点。
第二句中的“凝装”,指少妇着浓妆,穿华衣,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上翠楼”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她为何要上翠楼?当然不是消愁解闷,而是为了欣赏大好春光。
前两句通过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刻画了一个年轻漂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妇形象。
不过,在这首诗里,这个少妇的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变化的,后两句就写出了这个变化。
我们先看第四句。
这一句很显然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少妇后悔自己当初让夫婿“觅封侯”而使其从军远征。
通过少妇的这个心理,一方面表现出其曾经的虚荣,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其此刻心中的“怨”。
她为什么怨?因为她“忽见陌头杨柳色”。
“杨柳”为何会让她对当初的行为后悔?一则杨柳让她忽然产生了对丈夫的思念;二来春日青青的杨柳生机勃发正如她的大好年华,少妇时值青春却因虚荣使丈夫远离,自己只能独守空房使年华虚度,这怎不让她后悔怨旷?总之,这首诗歌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年轻漂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爱慕虚荣,又因看到柳色思念夫婿而怨恨自己让其从军的少妇形象。
2024年上海高考古诗解析及配套练习
知往鉴今----上海高考古诗赏析(4)2022上海高考古诗解析及配套练习(本卷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2022高考古诗刘禹锡的《城中闲游》的详尽解析,有诗歌诗句的理解、考点分析、答案解析及解题指导等。
第二部分是小试牛刀,由两份诗歌赏析题做练习。
小试牛刀的第一题是李贺的《梦天》的阅读题,第二题是陈寅恪的《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怀》和鲁迅的《无题》的比较阅读题。
第三部分是附有空白卷。
)一、高考试题解析-----2022高考古诗题(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城中闲游(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译文:我打听到洛城中池台的主人们,他们大多位居显要的职位。
池台的主人虽花费重金买到风景绝佳之所,却整日把它们托付给闲散之人,自己没时间来欣赏。
人们可沿着池苑楼台长满竹子的曲折小径、开满鲜花的盘曲树林间往来欣赏。
夕阳西下,一众宾客散去,园中只剩下满园落寞的春色,热闹不在。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补充注释①城中:指洛阳城。
②借问:询问,打听。
③池台:池苑楼台。
④要路津:重要的道路和渡口,喻显要的职位。
⑤千金:一千斤金(古时以黄铜为金)。
⑥绝境:风景绝佳处。
⑦永日:整天,终日。
⑧属:交付,托付。
⑨萦纡:盘旋弯曲,回旋曲折。
⑩巡:查看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C )(1分)A.《古诗源》(《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先秦到隋代的古诗选集,时间上就不配匹-----这是唐代作品不属先秦到隋代。
)B.《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
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
体裁上不配匹-----这首诗歌不是乐府诗)C.《唐宋近体诗集》(《唐宋近体诗集》是收录唐宋近体诗的诗集。
这首诗是唐代的近体诗中五律,能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所以可选C项。
上海高考诗词鉴赏题汇
上海高考诗词鉴赏题汇20XX年上海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
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
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
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
7.2021上海高考古诗解析及配套练习
知往鉴今----上海高考古诗赏析(7)2021上海高考古诗解析及配套练习(本卷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2021高考诗是晁补之的《虞美人》阅读题的详尽解析,有诗歌诗句的理解、考点分析、答案解析及解题指导等。
第二部分是小试牛刀,由两份诗歌赏析题做练习。
小试牛刀的第一题是李白的《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的阅读题,第二题是2019高考题谢眺的《和徐都曹》的阅读题。
第三部分是附有空白卷。
)一、高考试题解析-----2021高考古诗题(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虞美人 [北宋] 晁补之原桑飞尽霜空杳。
霜夜愁难晓。
油灯野店怯黄昏。
穷途不灭酒杯深。
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
也送行人老。
一般别语重千金。
明年过我小园林。
话如今。
(译文:原桑纷飞消失在天际,霜落下的天空杳然看不到一点痕迹。
霜夜忧愁拂晓来临是何等漫长,点着油灯的乡野旅社里独坐,黄昏来临是如此让人心生怯意。
不因前路未知而减少我们杯盏中的深情,那一杯杯中藏着老友的心意。
羊山下的古道行人稀少,看着一次次别离,古道也一次次地心境苍老吧。
平平常常送别的话语也胜过千金。
明年经过我小小的园林,我们再相聚举酒来说说今天的别离。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与张耒并称“晁张”。
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
诗学陶渊明。
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C --从“一般别语重千金”中可以看出是送别饯行)(1分)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一)送别诗1、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勤勉。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常用技巧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直接抒情别董大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注】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
大,余韵耐人寻味。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
B
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
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 要说明理由。(4分)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 分) 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 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对仗(或:对偶)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 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07年(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 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 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 圆润晶莹(2分)
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06 年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 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 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 是___________。(1分)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 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 字(80字左右)。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寄寓了作者对世事兴替的感 慨。(总)
该句描绘了眼前赤壁的鸥鸟栖集,寒烟弥漫,杂草 丛生的荒凉萧索的景色。(分)
联想当年叱风云周郎与泛舟吟赋的苏子都已经不在 了,顿有物是人非之感。眼中“满”的是烟芜,心 中“满”的是惆怅,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政治失意 报国无门的不平与凄凉的心境。是谓情景交融(分)
上海卷05年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 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 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 徐凝洗恶诗。’”
03年
望海楼 米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 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 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
(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 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同意。 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 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 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而徐凝地诗地描绘不如李白给人带来很大的想象 空间,所以李白的诗歌更好
(04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 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 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 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曲牌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
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 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 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烘托(衬托)望海楼的高峻。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和 “六朝”, 从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方面拓展 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空间、时间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 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 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 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 开阔,韵味悠远。
D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 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 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 析。化动(2分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化动为静 惟妙惟肖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浪漫而富有想象力,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 动的描写出瀑布的景色,
但徐的诗也并非全恶。“雷奔入江”、“千古长如白 练飞”也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了瀑布的质感和 壮阔的气势。也有可取之处。
我同意苏轼的看法,李白的诗更胜一筹。
李白诗歌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形象地将瀑布 地美态、飞流直下地壮观之景展现,奔放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