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女子头发美学展示形式研究
中国女性发型发饰演变
![中国女性发型发饰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25b0cb0fd0a79563c1e72a1.png)
80年代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发 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时 尚发形由此时产生了。 影响最大的是吹发,男士吹 发三七、四六、中分、老板 头(沈阳勒子头)、女人吹 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 爆炸式、剪长碎发,一时间, 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 中国的美发迚入了演变、改 革、繁荣的时期。之后随着 西方的影响,染发也再度兴 起,开始流行黄色(漂染头 发)
• 那时还没有电烫工具,就 用火烫,也就是用五个铁 夹子烧热卷发,这种烫发 多为官太太们和女教师使 用。年轻妇女又在额前覆 一绺短发,时称“前浏 海”。
60,70年代
60年代,由于我国的经济 还很 落后,发式一直没有什么突破 性 的转变。 70年代后,上海和全国各 大 城市开始兴起烫发。使中国的 发式又迚入一个新的历叱时期。
明代
• 明初妇女的发髻变化不大, 基本上为宋元时期的样式。 • 嘉靖以后,开始有了较多 的变化。 • 明代妇女的发式主要有桃 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 髻、堕马髻、牡丹髻、盘 龙髻、杜韦娘髻、风髻、 花髻等。
清代
• 满清,汉族妇女流行的发型 主要有松鬓扁髻、元宝头、 平髻、燕尾、螺旋髻、抛家 髻、牡丹头、芙蓉头、扬州 桂花头、长髻、架子头等。 满清满族妇女发式多以钿子 为装饰。钿子以铁丝戒藤丝 为骨架,外面裱以黑纱,上 面镶嵌以各种装饰品。 普通的满族妇女,多梳“叉 子头”,也称“两把头”戒 “把 儿头”。受汉族妇女发 式的影响,满族妇女将发髻 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 头”。
•
•
鸦片戓争至辛亥革命
• 自1840年鸦片戓争起,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西风渐迚,延续二千 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 的挑戓。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 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 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 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 开放。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https://img.taocdn.com/s3/m/dafc43a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2.png)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代女性对发式确实很在意,先后发明了不少流行发式,其中“披发”“断发”“辫发”“髻发”这四种最为出名,可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式”。
披发——古代最原始的时尚发式现代多管头发风格叫“发型”,古代称“发式”。
从史料及现代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发式的流行与女性的关系密切,如最为原始的时尚发式——披发,首先就是在女性中间流行起来的。
披发,又叫散发、被发,是一种将头发从面部垂下,盖住脸面的发式,就是俗话说的“披发覆面”。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记载的莋都夷人“皆披发,左衽”,即披着头发,穿的衣襟向左掩。
莋都夷人生活在今四川西部的汉源一带,但这种发式并非南方夷人独有,据《周书·突厥传》记载,北方的突厥人也流行“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
此外,生活在今江浙一带的越人也喜欢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便有“越人被发”一说。
披发是如何成为流行发式的?从《后汉书·西羌传》的一则记载中,或许能找到民俗学上的解释。
当时,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西羌首领无弋爰劒被秦厉公捉到,沦为秦国的奴隶。
无弋爰劒不甘心,成功逃走。
在野外,他遇到了一个被割掉鼻子的奇女子,即所谓“劓女”,两人遂结为夫妇。
羌人流行披发,即与劓女有关,因为劓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
《后汉书》所记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披发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
《山海经·海外西经》已记载有上古时的披发风俗:位于龙鱼北面的“白民国”人,皮肤白皙,披头散发,即所谓“白身,被发”;在同书的“长股之国”,人们也流行披发。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披发是中国最原始的流行发式之一,如在羌人当年生活过的青海、甘肃一带出土的人面彩陶器物上,便有披发发式;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汉代青铜杖饰上,也发现了披发人形象。
图1 甘肃出土马家窖文化类型人面彩陶披发发式,面部黑线条表示头发?断发——与现代剪发最接近的发式和现代发式概念更为接近的,是一种被称为“断发”的发式。
stable diffusion prompt 古代女子头发样式
![stable diffusion prompt 古代女子头发样式](https://img.taocdn.com/s3/m/8d04ff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5.png)
stable diffusion prompt 古代女子头
发样式
- 倭堕髻:又称“堕马髻”,是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样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惊鹄髻:又称“回鹘髻”,出现于东汉末三国时期,唐代较为流行。
发髻朝天高挽,呈螺旋形向上高举,象征鹄健翮凌云之意。
- 抛家髻:唐代后期较为流行。
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状如椎髻。
- 半翻髻:为朝一侧并向前倾斜半翻的发式,为高髻的一种,尤其流行于初唐时期的宫中。
- 簪花髻:将头发梳理成某种发髻,然后将花插于发顶。
尤其是唐代开元时期,女子在头顶盛插象征富贵的牡丹、荷花、海棠等花朵。
这些头发样式不仅体现了古代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不同的头发样式适合不同的脸型和场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型。
中国古代女子发髻资料
![中国古代女子发髻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135c8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9.png)
小两把头: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 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 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特别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 发髻也可作家常装扮。由于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 头”。
两把头: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进展,首饰制作工艺 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 的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 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 银、玉、珍宝、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 发髻就显出很多缺乏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 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 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 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 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 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穿插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 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
堕马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 堕于头侧或脑后。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 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一般得很娇弱的感觉。
高椎髻: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矗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 “宋理宗朝宫妃梳 高髻于顶,宏伟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元宝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 “用发既多,不行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 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古代女子发型演变
![古代女子发型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15ea62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6.png)
古代女子发型演变自古以来,女子的发型一直是重要的美容方式之一。
从古代的长发飘逸到现代的多样化发型,女子的发型演变了很多。
本文将介绍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
古代女子发型主要由“束发”、“挽发”、“盘发”和“插发”四种形式构成,对应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地位。
在原始社会,女性长发散发,没有束发或头绳。
”杨妃“的发型则是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最特别的发型之一,她将头发长长舒展,从头顶中央向后往下编成一个巨大的发髻。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女性发型开始有所变化,出现了以“挽发”为主的风格。
女子的头发被挽成香肌式,当时女子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她们被要求穿着华丽的服饰,这些服饰需要搭配特殊的发型。
到了战国时期,“盘发”成为主流发型。
女性的头发被盘成各种形状,高低不一,还会搭配发钗和流苏等饰品。
同时,冠婚葬礼都有不同的发型要求,社会地位的高低也会影响女性发型的品位。
到了汉代,女子使用发卡和发簪搭配各种风格的发髻,这种“插发”式的发型成为时尚,并一直延续着。
而到了唐朝,女性的发型开始极富独创性。
女子头发长发及腰,海棠簇,插着各种颜色的发卡,辨识度极高。
古代女子的发型除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也反映出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发型也是女性的身份象征,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女性发型的演变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
现代女性的发型更加多样化,男女发型反差不再明显,越来越注重个性和自由,但是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及其标志性的造型是我们的文脉和传统,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总之,在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中,每个时期的女子发型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对女性的社会评价,也能折射出当时的风俗文化和审美观念。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演变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学习和传承它。
初探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妇女的发式与发饰
![初探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妇女的发式与发饰](https://img.taocdn.com/s3/m/5a86754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8.png)
初探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妇女的发式与发饰前言发式是指不同风格的发型。
头饰是梳理头发、固冠、装饰的一种工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无论男女老幼,都遵循着祖先的传统,梳头发、簪钗、珠翠,由简单到复杂。
随着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发式、发饰造型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发型和发饰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态。
发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春秋时期的垂云髻、凌云髻、九鬟仙髻、汉朝落马髻、高髻等。
发饰发展至春秋、战国,主要有木笄、玉笄、竹笄等。
在秦汉时期,逐渐用贵重的金银玉等贵重的材质制作而成,在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也更为精细、生动。
发式、发饰的发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民族的发式、发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兴盛与发展阶段,是人们追求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对发式、发饰美的追求,无论从款式、形态、人物的协调配搭配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
从发式、发饰等方面,体现了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也体现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
随著时代的变化,春秋、秦、秦两代因国力强盛、政治经济安定,加上秦统一,各地的装饰艺术互相交融,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发式、发饰,使人生更加美好。
与前几代相比,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式、发饰审美标准有了较大的改变,并且在后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试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发饰、发式等方面,探讨了发式的种类、特点以及所体现的美学理念,从而加深理解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发式1.垂云髻垂云髻是一种由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盛行的女性发型。
古人把黑发叫做“乌云”,故又被称作“云髻”,源于披发、辫发。
这是一种发髻,披散下来,中间有一条丝带,尾巴卷成一条银色的丝带,有些人戴着一顶假发,在肩上打了个结,这是古代的“垂云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雕,与滇国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杖头俑的发髻样式一致,均可称为“垂髻”。
从战国到汉朝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见到盘着发髻的女性发式,在一九四九年二月长沙一座楚墓中,有一张女子的画像,她梳着一头长发,发髻向后垂着。
汉朝女子发型
![汉朝女子发型](https://img.taocdn.com/s3/m/64248f4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f.png)
汉朝女子发型
汉朝女子发型:
一、蝙蝠式发型
1.造型:长发浓郁,如蝙蝠翅膀般散开,可叠可平;
2.梳理:头顶部起梳,发穗梳成垂吊的模样;
3.装饰:蝙蝠式发型通常配以古朴的刘海,或用绳带系发髻;
4.特点:古朴,舒适好梳,完美衬托面容的曼妙;
二、蜈蚣式发型
1.造型:发髻造成发穗状,可做蜈蚣大、小髻;
2.梳理:头顶部聚集发穗,从耳际数穗向前,从中后分线梳匀;
3.装饰:穗间垂挂耳环、鞭形玉佩、珍珠环等,装饰西装,大髻上可以贴胸片;
4.特点:极富古典感,典雅端庄,方便又时尚,更增加了女子的优雅气度。
三、轻轻松松发型
1.造型:发髻造成散发的样式,无需任何发钗,内有柔软的感觉;
2.梳理:发根部分聚起,再分成3-4弯,无论是短发或长发都可以;
3.装饰:用发夹或发止留住每一道发线,配以头饰、发饰,或是穗间胸片等;
4.特点:贴合发质,又轻松又洒脱,既古典又时尚,适合任何场合使用。
四、古典蛱蝶发型
1.造型:前额留几穗顶头,发根全部往后抖,至脑后,形成蜷曲的蝴蝶状;
2.梳理:从耳际数穗,中额梳成发叁式,眉前梳松,可以小马尾,也可以双发类;
3.装饰:蛱蝶型固定要配以发簪穗间装饰,或金银花环、冠子、发簪或发箍在发穗间装饰;
4.特点:古典气质重,简洁大方,彰显美丽,贴脸神气,有时尚感,极富女性魅力。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文化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9b52dfd15abe23482f4d27.png)
• (三)民族审美心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中国的很多装饰在 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心愿。这一点可以 从不同发型的命名上看出,“如意髻”“同心髻” 等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同时中国的 发髻梳理起来通常是十分复杂的,但这样繁复的 发式却能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存在数千年。体现 了国人崇尚“繁文”的民族审美心理。
•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尚未萌芽, 因此这个时期懂得人们都是以披发为主。
原始社会后期: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 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 子的起源。炎帝时期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 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商周时期
•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笄早在新石器时 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
• 其次不同朝代对内政策也会影响女性的妆 饰。唐代统治者能够兼收并蓄各派思想、 各种文化,政治上对内政策相对宽松,妇 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所以女子敢于大胆 追求美,所以在发型上出现了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盛状。宋王朝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 形势下,国内阶级斗争接连不断,加上辽 金相继南下,战争连绵;尤其是南宋,更 是风雨飘摇,半壁江山,岁月南熬。这就 使一些贵族妇女在服饰上用心较少 。
• 头发与身份:发式的不同还可以表明人们
中国女子发式
![中国女子发式](https://img.taocdn.com/s3/m/8ddada4aad02de80d4d840af.png)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堕马髻】髻名。
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
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
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
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
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
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唐代女子的发式
![唐代女子的发式](https://img.taocdn.com/s3/m/b2431254312b3169a451a4a5.png)
唐代妇女的发式千百年来,发式与发饰都是女性展现自我,彰显美丽的重要修饰手段,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式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而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妇女对发式的创造、偏爱和重视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近年来,诸多唐代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示唐代妇女的发式之美,呈现出一场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王朝之一。
这种开明在繁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奠定的经济背景和物质基础上,既体现在对少数民族的宽容和对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上,更大程度表现在社会思想意识方面的自由和解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较前代更活跃的角色。
因此她们更注意挖掘自身的美丽,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新月髻、反绾髻、堕马髻等百余种。
唐代妇女发式除了妆饰作用外,还体现着当时的等级制度、时代背景和审美情趣等历史文化信息。
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
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
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抛家髻、倭堕髻。
唐代妇女发式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及传世绘画、壁画与现存文物反映的妇女发式式样及特征,唐代妇女发式大体可分为:髻、鬟、鬓。
其中,髻又可以分为单髻和双髻。
实际上,鬟和鬓不算是单独存在的发式式样,以往的研究者也仅把鬟并入髻中研究,或者稍微提一下鬓,并没有对髻、鬟、鬓做出严格的区分。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
中国美发史历代发型演变欣赏隋、唐、五代2
![中国美发史历代发型演变欣赏隋、唐、五代2](https://img.taocdn.com/s3/m/07f0849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3.png)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眉饰
五代妇人高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簪花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
唐代女子单环髻发式
唐代贵妇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式,彩锦缠头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戴花冠,簪花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簪花、面饰花钿
唐代女子螺髻发式
唐代贵妇花髻发式,戴花冠,饰蛾眉
唐代女子蛮鬟椎髻发式
唐、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
唐代女子垂练髻发式
唐代女童丫髻发式
唐代女童髻发式
五代女子低髻发式簪花
唐代女子双鬟望仙髻发式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中国美发史历代发型演变欣赏隋、唐、五代2
中国美发史历代发型演变欣赏 隋、唐、五代 2
2011年07月12日 星期二 下午 04:09
转载自 分享
最终编辑 涵小天
唐代女子惊鹄髻发式(永泰公主目壁画)
唐代妇人高髻插梳发
唐代女子侧髻发式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唐代贵妇高髻发式面饰蛾翅
唐代女子髻发式戴透额罗
唐代贵妇宝髻发式插步摇
唐代妇人蛮鬟椎髻发式,戴花插梳
唐代女子侧髻发式
唐代妇人高髻发式插梳
唐代贵妇帔子凤发式饰步摇
唐代宫女头戴凤啣,饰玉珠步摇
唐代妇人髻发式戴花冠
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
唐代女子倭坠髻发式
唐代女子蛮鬟椎髻发式额饰花钿
唐代女子惊鹄髻发式
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面饰八字眉
唐代女子垂练鬟髻发式
从古至今发型大整理
![从古至今发型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600df1ba0d4a7302763a90.png)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
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
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
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
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
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低俗作品请删除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
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陕西古代文明:盛唐气象——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下)
![陕西古代文明:盛唐气象——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下)](https://img.taocdn.com/s3/m/2ab1a40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8.png)
陕西古代文明:盛唐气象——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下)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中国古代人视头发为身体的精华,认为头发中蕴含人的精力与生命。
唐代妇女对秀发的钟爱可谓登峰造极,见诸文献记载的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辞义美好,有云髻、半翻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惊鹄髻、倭堕髻、百合髻、圆鬟髻、双丫髻、双垂髻、椎髻、乌蛮髻、反绾髻、抛家髻、盘桓髻等近百种,其中以各式高髻为主。
在传世的唐代绘画、墓室或石窟壁画以及众多出土文物中,梳各式高髻的唐代妇女形象随处可见。
倭堕髻的原型是汉代已经出现的堕马髻。
传说杨贵妃骑马时不慎摔下,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堕欲解之状,十分美丽,随行宫女见后,竞相仿效,于是倭堕髻名传四方。
同服饰一样,唐代宫廷妇女在发髻上同样领时代风骚、开风气之先。
唐太宗时期,曾有官吏皇甫德参认为高髻是不良风气的表现,上书太宗称:社会上流行高髻,是受宫廷影响所致。
导致太宗怒言:难道皇甫德参想使宫中都是和尚吗?唐代妇女正是在这样一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才得以恣意挥洒张扬女性的迷人风采。
在唐人看来,娥娥高髻寓有崇敬高贵之意,并能给人以华丽美感。
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历史事件绘制的《步辇图》中,抬辇、执华盖和团扇的9位宫女云髻娥娥,连额发也处理成云朵形,可谓是唐代初期云髻的典型式样。
陶俑中唐代女子发髻式样图示例天生丽质固然好,恰如其分的妆饰也十分重要。
唐代妇女的化妆大致分八个步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八戴发饰。
涂脂抹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妆饰手段,古代的妆粉有两种:一是米粉,二是铅粉,后者更受妇女欢迎,并逐渐取代前者。
与铅粉配套使用的胭脂,多数人认为它源于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即匈奴聚居地,古有歌谣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焉(燕)支是西北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含红黄色汁液,去掉黄汁后的红汁配其他原料制成干粉,用时加水即可涂抹。
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1结鬟式、2拧旋式)
![第三讲中国古代女子的化妆史之发型篇(1结鬟式、2拧旋式)](https://img.taocdn.com/s3/m/aa0e823887c24028915fc38b.png)
在史前社会的妇女,大多是蓄发 不剪,披搭于肩称为“披发”或 “被发”。它是古代先民发型中 最古老的一种,尤以西北地区为 常见。 《诗》:“彼君子女,卷发如 虿。”
商殷墟玉人
后因感到这种披发在生活中有所不便,遂 将头发编结成辫。人们便开始用绳带束发 垂于颅后。到夏商西周时期,青年妇女多 梳发结辫作为时髦发式,流行于中原大地, 甚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以辫发为习尚。 《史记· 西南夷列传》记昆明人“编发,随 畜迁徙”,《晋书· 吐谷浑传》载鲜卑妇女 “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 皆说明了这种情况。 从这时开始,到春秋战国为止,我国妇女 的发式,一直以辫发为主。
楚:《龙凤仕女图》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 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 桃花妆,梳神仙髻。于是, 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 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 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 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 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 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 鬟髻、参鸾髻等。
这种崇向一直延续以后的各个朝代,特别 是汉、唐两代,发型的装饰变化更精致而 艳丽,仅段成式《髻鬟品》所记载,这段 期间所创的发型,其名就有四十余种。 元、明两代发型不作为审美的主要重点, 趋向简约与单纯。高髻之风,浓装艳饰也 逐步减少。 到清代则以满制为主,男人发式梳有长辫, 女人发型则以后垂髻为主。 我们在塑造古代人物画时,特别是仕女画, 更须考究。 (美术系)
秦朝:望仙髻、参鸾髻、凌云髻等。 汉朝:迎春髻、垂云髻、飞仙髻、九鬟髻、百合分髾髻、 同心髻、大手髻、四起大髻、堕马髻、盘髻、双鬟分髾髻 等。 魏晋南北朝:涵烟髻、反绾髻、白花髻、灵蛇髻、芙蓉髻、 缬子髻、流苏髻、罗光髻、回心髻、郁葱髻、归真髻、凌 云髻、随云髻等。 隋朝:九贞髻、翻荷髻、坐愁髻、八环髻等。 唐朝: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 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 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 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 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 宋朝:朝天髻、芭蕉髻、龙蕊髻、大盘髻、盘福髻、双蟠 髻、小盘髻、懒梳髻、包髻、三髻丫、螺髻、双鬟髻等。
隋、唐、五代女子发髻
![隋、唐、五代女子发髻](https://img.taocdn.com/s3/m/199960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0.png)
隋、唐、五代女子发髻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
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
“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
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
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
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
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
《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
”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
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
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高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
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
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
”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凤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
欧阳洵的《凤楼春》载“凤髻绿云丛”,即指此种发式妆饰。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
”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
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
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
万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
唐人家国内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
唐代女子发式
![唐代女子发式](https://img.taocdn.com/s3/m/055765b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2.png)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女子的发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典雅端庄的髻式,又有轻盈飘逸的披发。
这些发式不仅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标准。
唐代女子的发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髻式:髻是唐代女子最常见的发式之一,有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髻式。
其中,高髻是唐代女子最为喜爱的发式,因为它既能展现女性的高贵气质,又能突显女性的婀娜多姿。
高髻的制作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将头发盘绕在头顶,用簪子、钗子等发饰固定住。
此外,还有如螺髻、双髻、单髻等不同的髻式,各具特色。
2. 披发:唐代女子喜欢将头发披散在肩上,这种发式既显得自然大方,又能展现出女性的柔美。
披发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全部头发披散,也可以是部分头发披散。
披发时,女子通常会用簪子、钗子等发饰装饰头发,增加美感。
3. 编发:唐代女子喜欢将头发编成各种花样,如辫子、辫子盘绕等。
编发的发式既简单又实用,适合日常生活和劳动。
编发时,女子会用丝带、珠子等饰品装饰头发,使其更加美观。
4. 束发:束发是将头发扎成一个或多个小辫子的发式,适合年轻女子和儿童。
束发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单辫、双辫、多辫等。
束发时,女子会用簪子、钗子等发饰固定住辫子,防止松散。
5. 卷发:唐代女子喜欢将头发卷曲,以增加发型的立体感和动感。
卷发的方法是将头发分成若干小束,然后用热铁棒或木棒将头发卷曲。
卷发时,女子会用簪子、钗子等发饰装饰头发,使其更加美观。
6. 假发:唐代女子喜欢佩戴假发,以改变发型和增加时尚感。
假发的制作材料有多种,如丝线、金银丝、人发等。
假发的款式繁多,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场合选择不同的假发。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85d71c0cc7931b765ce15f0.png)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摘要:发髻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
“髻”的部首为“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其释义为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可见古人是把头发当作人身体的一部分,地位与其他身体器官等同。
关键词古代发髻艺术文化一、中国古代女子发髻概述古代文献里多有描述发髻的诗句,比如《乐府诗集·陌上桑》有“头上倭堕髻”,通过发式的描述来婉约地表达女子的美貌;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有“云髻峨峨”,欧阳修的《南歌子》里有“凤髻金泥带”,都是描写女子发髻的美丽动人。
发髻伴随女子一生,从总角、垂髫、豆蔻到及笄无不具有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解释说:“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
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
”“髻”字从吉,古时女子常常将头上剪下的一缕青丝作为信物送给心爱的人。
汉诗里也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对男女婚姻吉祥、如意、美满的祝福[1]。
《仪礼·士昏(婚)礼》中认为:“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在古代,当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行笄礼。
若已许嫁,则将头发挽髻,包着黑帛布,戴笄,起一个字,才算成年。
若未许嫁,二十岁也要戴笄,这是“及笄”,未及笄不能出嫁,也就没有字,“待字闺中”的成语由此而来。
自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上发型、发饰最丰富的国家,有些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我们仍能从史料里寻觅到各朝代发髻的典型特征,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东方女性的长发如瀑,可以挽成数百种发髻样式,表达着历代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和渴盼。
二、各历史时期女子发髻的时代特征(一)束发簪笄的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的发式已从原始社会的披头散发进入梳辫、挽髻的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的发式一般为垂髻,即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
这种发式变化可以从众多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依据。
湖南楚墓出土的帛画中已经出现了梳椎髻的妇人,洛阳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的发式是垂在两边的双辫,另外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形象中,也看到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这样的发式。
科普:古代女子的发鬓最全样式,比现代发型要漂亮太多
![科普:古代女子的发鬓最全样式,比现代发型要漂亮太多](https://img.taocdn.com/s3/m/47b508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8.png)
科普:古代女子的发鬓最全样式,比现代发型要漂亮太多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 ''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https://img.taocdn.com/s3/m/3f1b4f1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8.png)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
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
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
”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
”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图)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
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
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
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
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
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图七)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
(图九)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
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
(图十)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图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女子头发美学展示形式研究
张
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10063)
【摘要】中国历代女子的美欲在很大程度上都展示在其头发美学形式上,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是各代经
济、政治、文化及审美的一个很好的美学浓缩。
【关键词】头发;发式审美观;头发功能;美学【中图分类号】
B8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1-0033-02
【作者简介】张平(1980-),女,四川什邡人,在读博士研究生,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主治医师。
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里没有理发师,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头发被经典保护起来,
同时也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头发美学形式。
散见于各朝代史书、文物、诗歌和民俗中的发型、发饰美学形式丰富了传统人体头部审美观。
现将各代头发美学展示形式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以兹发扬。
一、头发的功能
古代发式除了满足人们对头发审美的基本心理需求,头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审美情趣,同时又是性别、年龄、婚恋、社会地位及民族特征的象征。
古代皇帝常是后宫佳丽三千,这些女人总是把爱情期盼或利益渴求都藏到发丝里。
她们精心梳理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
花心思设计出变化多端的复杂华丽的发式,再装饰上五光十色的珠宝和造型精致的配饰。
而发型的流行在古代大都自上而下推广。
周朝的统治阶级就制定了整套的贵族礼仪服饰和头饰来确定等级,不同的等级其发式及头饰的配戴是不同的,最尊贵的发式只能由贵族妇女享有。
二、中国历代发型概述
历代不同发型是审美的一种很好的浓缩展示形式,它可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多,但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以髻为主,按髻的形态与妆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髻似凤曰凤髻等。
三、中国历代发式审美观
1.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健壮、高大、白皙、清新、自然审美观。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
粗壮结实的女人在那个时候的审美观念中就是最美
的。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女人的服饰或者妆饰品都很简单而实用,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骨制或木制饰品。
人类发式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
2.春秋战国重素朴之美多于修饰之美。
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秀外慧中的女性被人们所认可。
春秋战国时期审美以朴素、简单、实用为原则,没有过多的妆饰和造型,女子发式以下垂为主,束发作垂髻、椎髻等;或者结发至顶、脑后垂辫,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男子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
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
这个时期男性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主张素朴之美,反对过度修饰,礼比色重,贯穿于男女两性的审美观念之中[1]。
3.秦汉时期重朴实的修饰之美。
汉王朝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有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整体发式及妆饰有了较丰富而复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此时期的发型仍然整体以垂髻为主,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
高髻只是见之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
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
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
女人们的头饰都比较小,发型基本向下,自然朴实,没有唯美的感觉。
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发型有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3年1月总第186期第1期Jan.2013Serial No.186No.1
33··
□编辑/齐伟
贵族女子中盛行。
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
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
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汉代女子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种类繁多的,有玉簪、白花、
步摇、巾帼等。
“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
“步摇”
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
4.唐重修饰、才情、仪容之美。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娱情山水、遁形声色,推崇唯美主义标准,对女性的审视表现为美色至上,客观上迫使女性以修饰为事,如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
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
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八鬟髻、翻荷髻,唐代妇女发式多姿多态。
云髻、云鬟、宝髻、蝉鬓、凤髻、花髻、螺髻、圆鬓等是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
“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
高髻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
凤髻是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
螺髻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
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
牡丹为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
不同发式是不同地位身份的象征,低髻是一种较低的发髻,也寓意相对较卑微的发髻和梳在脑后较低部位的发髻。
鬟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为大多数青年妇女所偏爱,尤喜双鬟式,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
唐朝是开放社会,装饰亦极盛,华丽、唯美。
女子以胖为美,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2],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通过妆容及发式凸显圆脸的胖的目的,饰品也比较华美而量感大,艺术感更强。
5.宋至清———阴柔病态之美。
宋朝以后大致是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女性美的高标准,女性要求亭亭玉立,身材合度。
在女性审美的观念上,笼罩着病态、瘦峭的气韵情态,健康自然顿失为阴柔,开阔的胸怀代之以哀婉幽怨的柔肠,女性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盈之美让位于孱弱纤
细的清矍之美[1]。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
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
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
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
因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此髻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两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
另还需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明代妇女的发式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
“桃花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
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
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
“桃花髻”的双螺髻、假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钟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
头箍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
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中国历代女子的美欲在很大程度上都展示在其头发美学形式上,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是各代经济、政治、文化及审美的美学浓缩,故很有必要将之深度挖掘并做出来以供学生及美发爱好者参考和学习,也为中医美容学者深入了解和发展中医美容提供具体的表现形式。
葺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中医美容专业对历代中医美容方法展示形式的研究”成果(编号2011jytq099)。
[参考文献]
[1]刘宁.美容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张
平,刘
宁,等.盛唐时期的美容理念及美容方法初探
[J].甘肃中医,2007,(05):74.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