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0fd6b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b.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189edd2cc58bd63186bd8f.png)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7db148a32d7375a41780df.png)
异曲同工之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 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存诗九千多首。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 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 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朗读诗歌莫笑/农家游/腊山酒西浑,村丰(年七/律留)客/
足鸡豚。 陆游
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xiāo
guān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
kòu
朗读赏析
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
游山西村(七绝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
陆游
丰收的喜悦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 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 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这吏首》诗《是新现婚存别杜》诗《中垂年老代别最》早《的无一家 别首》。)唐。玄诗宗歌开风元格二沉十郁四顿年挫(。736),年轻的 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 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 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刻于碑
龚自珍
朗读诗歌
龚自珍
hài
浩荡/离愁/白日/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de485a4431b90d6d85c715.png)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主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从
时
以
间
自
时
的
塑
空
角
形
作
度
象
背
抒
景
发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75112b952ea551811a68702.png)
3.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 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游 山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无喜 限庆
西 村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向欢 往悦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 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人紧扣“游”字, 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 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层次分明。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 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登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飞
来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峰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胸高 怀瞻 抱远 负瞩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 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 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4.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0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0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822dc4ec3a87c24028c4d4.png)
你能根据上面的提示对此作出具体的解释吗?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 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 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接着自问自答,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 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泰山北为齐, 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 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以距离之 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 山在齐鲁平原上雄伟高峻、拔地而起之势,也表 现出使人对未来的心驰神往。
者 天,抨击时政,提出了 简 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
张,多次罢官下狱,政
介 治抱负不得实现。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写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作
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连吃为军曹。在极度苦闷
景
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蓟
北楼,写下了这一名作。
前 不见 古人,
试
后 不见 来者。
读
念 天地 之 悠悠,
全
独 怆然 而 涕下。
文
(chuàng) (tì)
翻
译 理 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 古代那些能够礼 往后 后世那些重视人 看 贤下士的圣君。 看 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西
山
)
西
中
岳
岳
华
嵩
山
山
(位于陕西) ( 位 于 湖 南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a7c2979376baf1ffc4fadf7.png)
从诗中的“不畏” 我们读出了诗人自信向 上、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陆贾《新语》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中的“不是”, 我们读出了诗人甘愿奉 献的肝胆忠心。
小结:
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叹, 从“不畏”中读出了王安石不惧困难的远大抱负,从 “不是”中读出了龚自珍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执着奉 献。一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
3.读《望岳》和《游山西村》原文及注释,发现“不”字, 体会情感。
“未了”“无时” 《望岳》中“末了”即不尽,不尽的还有什么? 《游山西村》中“无时”即随时,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痴 迷,以至于要不定时而且晚上也要来拜访呢?
四、精读《望岳》《游山西村》
1.读诗有感情
音乐美: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读出重音、读好韵脚
诗情美:慷慨激昂、赞美之情\赞 美之情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体诗:《登幽州台歌》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富于变化。我们熟悉的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助读材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 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 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 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 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22117a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6.png)
-意象与隐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寓意孤独与超然。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古诗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示了诗人王之涣的博大胸怀,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显了时光流转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握古诗的韵律规律,如平仄、对仗等。
-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古诗的意象和隐喻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古诗背景和诗人生活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古诗创作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创意性的环节,如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c7790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f.png)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8d7a136733687e21af45a953.png)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 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 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 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 向后望不见求才的明君。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 我倍感悲伤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 后不见来者。 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远眺,写出宇宙之广阔, 表现诗人不被赏识的孤单寂寞、悲愤苦闷情 绪(大悲怆、大寂寞)。
3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
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 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 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 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016部编版)第五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016部编版)第五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1a487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a.png)
6部编版)第五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下五首古代诗歌:
1.《登鹳雀楼》——王之涣
2.《相思》——王维
3.《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4.《秋浦歌》——李白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诗歌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结合课文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一步领会诗歌的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拘谨。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更加轻松、自由的氛围,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讨论前明确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韵律、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91376331b765ce0508149e.png)
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 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 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首联赏析
——远望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 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赏析
——近望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 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突出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莫笑
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 精致。
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 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7e2945e87101f69e31957b.png)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悲凉孤寂的感情。
3.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 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 的孤独感。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制作:彭祺晟 闫斐迪
(衍生意义)现在多指:
活动三:自学《登飞来峰》
• 抓住本诗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 公。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被列宁誉为是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
•
描绘了山西村的优美景象,山重峦叠嶂,水迂回
曲折,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柳绿花
红的小山村,怎不让人喜形于色?
• 既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优美环境的热爱,又表达了诗人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对未来
寄予希望的心境。
• 衍生意义:“山重水复”喻困难重重,“柳暗花明” 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
用“浩荡”一词修饰离愁,愁,广大无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天涯:仗剑走天涯,又有豪放洒脱的豪情, 回归的喜悦
叙事抒情 : 离愁深重,忧国忧民又有回归的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这句诗的“意象”是什么? • 想象描绘“落红化成春泥护花”的情景,体会
诗人的感情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 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 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 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 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f46c18f5335a8103d2205c.png)
知人论世,品读诗歌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 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 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仵其长官”,辞官回 乡。
2.被迫辞官的龚自珍的心情,我们通过哪两句可 以读出来?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同时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之深。 吟鞭东指即天涯 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作者离京 的决绝。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 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
2.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3.自由朗读。
品读——绘景悟理,学习手法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具体描述一下作者望见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 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汇聚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割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 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 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遗!
过去
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才的贤明君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惦记,常常想
2.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
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 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 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 这首传世名作。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6张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723428ff242336c1fb95e02.png)
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 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 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主旨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
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
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游
拄从衣萧柳山丰莫 山 杖今冠鼓暗重年笑 西
无若简追花水留农 村
时许朴随明复客家
夜闲古春又疑足腊
叩乘风社一无鸡酒
门 。
月 ,
存 。
近 ,
村 。
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aa43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6.png)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意境。例如,《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景象,《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雄伟气势,《夜宿山寺》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等。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2.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诗歌的情感表达:五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如《江雪》中柳宗元借雪景抒发孤独之情,《元日》中王安石对新年的喜悦和期望等。
(3)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引导学生关注五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如《登鹳雀楼》的平仄对仗,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2cd015e528ea81c758f57880.png)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正怀疑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游山 西村
莫笑 农家 腊 酒 浑
叙事
盛情待客
丰 年 留 客 足鸡 豚
景
山 重水 复 疑 无 路 美
写景
景色迷人
人 更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美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时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期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长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安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十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 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 山色。
写作者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 面为“阴”。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 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 拔的岱宗分割。
(2)千寻:极言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 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 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并激趣
朗读
正课
小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
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
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
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
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
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
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
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
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
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
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
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
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
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
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
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
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
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
1初步感受诗人的情
怀。
范读,或者放录
音; 指导齐读。
在
听读中感受;在朗读
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
极的主体体验,更好、
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
述诗人形象提问:用
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
的诗人的形象。
(提
示:外貌、动作、语言
等。
)学生交流各自
的感受与想象。
思路点拨1.朗读
全诗,感受、沉
浸; 2. 画出诗人登
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
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
事、一篇散
文。
3. 班级交流,
互相评议。
4.找
朋友:从登高抒怀、怀
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
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
台歌》找“朋
友”。
5.加深
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1.默写
《登幽州台
歌》。
2.划出朗
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
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
者。
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
下。
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
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
读节奏。
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
生点评。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
析:
PPT幻灯
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