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作者:杨拥军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12期
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有兴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要设法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创造条件使学生质疑而导其思,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关键的环节,这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源头。如何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呢?
一.把握设问维度,体现设问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以问题为载体的对话,教学设计要基于问题,终于问题。因此,必须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维度,体现设问的有效性。
1.参与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呈现的重组者,是对话的提问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高效互动的结果。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师生的参与度,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设问才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知识本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要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2.层次度——构建梯度,开启思维
课堂教学从个体的心理活动来看,其学习过程包括了认知和元认知两方面。相应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就可分为认知提问和元认知提问。认知提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指向具体的信息加工;元认知提问针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指向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认知提问的内容往往由教师精心设计,它对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求不高;元认知提问更强调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它对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要求较高。元认知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思考认知活动的特点、策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清晰、规范和准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要体现着两个层次度,通过设计合理的元认知提问内容,以引导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效进行。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方面的自我提问,通过借助于元认知提示语的教学和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提问意识,让学生掌握元认知提问的方法。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3.情感度——触动心灵,引起共鸣
新课程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问题的设计要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震撼和共鸣。如作文课上谈到人生价值时,笔者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洪战辉”的事迹引入,并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你认为洪战辉是如何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第二,你认为洪战辉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第三,通过洪战辉的事例,你体会到什么?问题带有明显的情感判断、体验色彩,而且都是以学生的主体身份角度切入,通过思考、讨论,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对人生价值问题形成一种正确的取向,写作时就有东西写了,就能流露出真情实感了。
二.找准设问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即课堂设问,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或设疑,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航标,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匠心独具的设问会十分真切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选择好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兴奋点——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妙的设问是一剂“兴奋剂”,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渐入佳境乃至高潮,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入课堂教学的佳境。如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材料如何避免“撞车”时,教师就举了一个广告中求异创新的案例:英国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衣店,裁缝个个手艺高强。其中一家首先挂出广告“本店有伦敦最好裁缝”,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挂出广告“本店有英国最好裁缝”。人们认为第三家一定会挂出广告“本店有世界上最好的裁缝”。然而,它却挂出了一条极为普通又非常巧妙的广告“本店有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第三家裁缝店的胜利是求异创新思维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只介绍前两家的广告语,然后教师设计了问题,问题是“假如你是第三家裁衣店的老板,你会设计怎样的广告语去应对竞争呢?”这样的设问让学生以主体的意识参与,因此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一下子被激发,很清楚地知道了写作中选择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的材料的重要性。
2.难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和概念是高度抽象的。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许多知识和概念不能理解或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化解学习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设问,化抽象为形象。如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这一概念,可以通过层层设问,“化整为零”方式化解学习难点,通过“现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诠释”、“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表现手法的种类”等问题设计,对每一条都提出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熟悉、辨别再思考,再“化零为整”作总结概括,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3.热点——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课堂教学要超越课堂,要将语文课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要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体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思维品质。如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介绍或引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深切体会他们的高尚人品,真切地懂得如何去做人;播放上海世博会的影像资料,介绍世博会的绿色理念、精神,让学生明白当今绿色生活的要义。
三.体现设问品质,奏响思维的共鸣曲
课堂教学要处处充满思维的火花,处处充满思维的碰撞、矛盾和升华。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求异、创新,共同奏响思维的共鸣曲。
1.设问要体现思维的求异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创新的设想,学生要带着创新的渴望,让“渴望”与“设想”的连接点成为师生互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设问和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机会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
2.设问要体现思维的延续性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问题出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注重“存疑”,把问题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让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更要让课后的余思如绕梁之音绵绵不绝,使学生回味无穷。
杨拥军,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