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文献综述-论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情节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情节比较分析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 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的作家并不多, 而赵树理和沈从文却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创作, 进入了这为数不多的作家行列。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鼻祖,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派的代表人物。解读二者的作品, 会发现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底蕴以中国传统的俗文化为主, 以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辅, 融和为以俗为主导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沈从文小说( 乡土题材) 的文化底蕴以中国传统的雅文化为主, 以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外国文化为辅, 融和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俗、雅是不同的特色, 反映在作品中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本文进行初步探索与比较。

一、沈从文和赵树理的不同乡土特色

(一)乡土风俗方面

1、对饮食文化的描写

(1)沈从文——饮食文化中的美学

沈从文的小说不以饮食描写著称,我们很难找到如《红楼梦》、《美食家》之类小说对饮食的细致描摹。但对小说这一叙事性文体而言,不谈日常生活、不谈饮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找到不少有关饮食方面的描写。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饮食描写,沈从文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饮食审美画卷,体现出湘西民间饮食的平凡与实在。

简单朴实之美。沈从文小说中的饮食描写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简单与朴实,无论是饮食内容、饮食材料、饮食器具还是烹调方法,都是简单之至,毫不讲究。如小说《连长》中曾提到连长的一次饮食,就是一句话:“用栗子下本地的烧酒”,喝的是本地烧酒,而下酒菜是连菜都算不上的本地出产的干果栗子而已,由此可见军营饮食之简单。

天然野趣之美。沈从文小说饮食描写中与简单朴实相映成趣的是天然野趣之美。《雪》中叔远的讲述:“你能住到春天那才真叫好玩! 我们可以随同长年到田里去耕田,吃酸菜冷饭(就是拾野柴烤雀儿吃也比你城里的有趣) 。”这段描述充满天然野趣之美,写出了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般的乡村生活气息,甚至更浓。吃酸菜冷饭,饮食虽然很简

陋,但在农村劳动忙碌时节是常有的事,对很少有此饮食经历的人来说其实就像野炊一样有趣,而拾野柴烤雀儿吃更是农村儿童饮食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了,从抓雀儿、拾野柴、烤雀儿、吃雀儿无不是自己动手,随取随吃,真正体验着自然的气息以及生活的本真,呈现出乡村饮食生活的天然野趣之美。

自由率性之美。简单朴实之饮食内容、天然野趣之饮食来源及制作方法,再配上自由率性之饮食氛围,则是沈从文心目中的理想饮食境界。这种境界在沈从文小说中时见描述,如前文曾引述的一句话:“叔远把煨熟的栗子全放在一个竹筒子内送到床上来,我便靠在枕上抓栗子吃。”写出的正是自由随意不拘礼的饮食氛围与闲适惬意之饮食情趣。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饮食描写主要体现为简单、天然、自由、象征之美,这种饮食审美倾向的形成与作者过去的饮食经验息息相关,尤其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影响至深。

(2)赵树理——饮食文化中的社会映照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民俗色彩和文化底蕴,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借此完成他笔下各种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民族文化意蕴的开掘。《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习俗的描写,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地主李如珍一伙公然利用在龙王庙吃烙饼的“说理会”,搞最不说理的勾当,对铁锁一家无理讹诈,毒计迫害,逼得铁锁失掉土地和房子,破产流亡。作者主要想通过“吃烙饼”这段民俗描写,来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

2、对生活场景环境的风俗描写

(1)沈从文——生活场景环境中的美学内涵

他笔下的人物,常被放在水边、洞中、月下, 既清晰又朦胧, 既具体又空灵, 读来有一种水浮云托的美感。如《月下小景》中的人物, 沈从文把他们安放在这样的环境中来表现: “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 微风摇荡大气中”; “月光淡淡地洒满了各处, 如一首富于光色和谐雅丽的诗歌”。再如《边城》开头三章集中笔力描写湘西的山水图画和风俗习惯, 碧幽的远山, 清澈的溪水, 溪边的白塔, 翠绿的竹篁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

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相互交融, 充分地把面的渲染和点的凸现交织在一起, 为人物的刻画作了环境的铺垫。

(2)赵树理——体现民族崇尚心理的深沉之美

《盘龙峪》中一伙青年结拜兄弟,跪在香案前海誓山盟。这是地方的习俗,“遇着了敬神的事,邻里们平常有交情的往往打伙攒凑一份香火来陪祭,名曰‘邀神’”。甚至他们在日常谈话中都有“多一份菩萨多一份香”。这种民族信仰方式延伸视为最神圣的大事,

对祖宗神灵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炽热、深沉的。并将这种感情融于祭祀礼仪中,给人一种沉郁,凝重、深厚的美感。对于《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作者把其精神寄托放在满脑子封建迷信上,通过“不宜栽种”、“神课”和“恩典恩典”等情节,十分鲜明地描写了一个善良、迂腐和胆小怕事的农民形象。三仙姑由于自己的婚姻不幸,再加上前后共有六个儿女出世不久逐一夭折,只留下小芹一个女娃,如此的波折,激发了三仙姑奋发钻研“天灵灵,地皇皇”咒术神道,烧香求签每日必行。逢初一、十五月历更是大张旗鼓,顶着红布摇摇晃晃装扮天神,大耍神灵咒威。这样的风俗渗透到当时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粘合迷信与宗教,杂糅神性与魔性,混合着纯朴与愚昧,却也生动地反应了这些民族大众独特的心理审美价值。

3、塑造人物的不同方式

赵树理和沈从文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各有侧重, 所以塑造人物的方

法也各有千秋。赵树理主要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细节描写和起绰号等方法来塑造人物。而沈从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则不拘一格, 他在人物塑造上有过多种试验, 最为常用的有“白描法”和“造境法”。

由于受中国俗文化的影响, 赵树理的小说更多的从评书、故事、戏曲等中国俗文化的文学样式中吸取营养,如在《小二黑结婚》中, 用“米烂了”、“下起神来”、“梳妆打扮到区上去闹”等情节, 把三仙姑装神弄鬼、又泼又赖的性格凸现出来。在《登记》、《催差粮》中, 他都是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的。赵树理还善于通过提炼生活中的真实细节来表现人物, 如《李家庄的变迁》中断案时吃烙饼、《刘二与王继圣》中给关老爷唱戏等细节, 不但与人物的塑造有关, 而且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起绰号”是赵树理塑造人物性格的另一种方法, 譬如“三仙姑”、“二诸葛”, 一看便知与人物的迷信有关, 而“吃不饱”、“铁算盘”这类绰号显然是对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一毛不拔的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赵树理笔下人物的绰号是非常准确的, 往往能入木三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至读者记住了绰号而忘记了姓名。

沈从文写人的方法与赵树理不同, 他在人物塑造上有过多种试验, 他在《短篇小说》一文中谈到向中国传统的艺术品( 主要是造型艺术、艺术品) 学习, 文中提到制砚高手如何因石头材质的小毛病作一个小小的虫蚀, 一个小池。提到宋元以来中国画的虚实相生, 贵在设计, 这种因材而施、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 表现在他的文体追求上, 也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在西南联大教授创作时,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意思是从人物实际出发, 不能由作者主观编排。他笔下的人物, 有富于传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