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异化
结合变形记阐释对异化的理解
结合变形记阐释对异化的理解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的身体发生了异变,从人变成了甲虫,这象征着他与正常人类社会的脱离。
他无法再以正常人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格里高尔的异化也反映在他与家人和社会的关系上。
他的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恐惧和厌恶,逐渐将他排斥在外。
他成为了家庭中的陌生人,与社会也失去了联系。
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异化是指人在社会中失去了自我,变得与自己的本质相背离,与他人和社会产生了隔阂和冲突。
这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人们可能在工作中感到迷失,成为工作的奴隶,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意义。
或者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变得冷漠和自私。
《变形记》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深刻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对异化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保持与内心的联系,防止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异化。
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
浅析文学作品中同化与异化的联系及区别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strategic op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have gone through widespread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in the world translation field. In the recent years' practice, the adjustments of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he text in translation pre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hybridization, which has caught people's great attention. Bo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have their advantag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appropriately apply the respective merit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so as to promote the target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foreign culture.This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sentences involving cultural elements in three great works which translated in hybridization strategy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ensu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verwhelming tendency of hybridiz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study, of some degree, benefits to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nd brings abo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hybrid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lso, this study will exert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ybridiz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渐成为翻译界广泛争论和探讨的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与社会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的存在。
这些元素的运用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异化往往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
比如,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反叛意识的人物。
她一方面具有温柔婉约的女性特质,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心理异化使得林黛玉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也使得她的命运更加动人。
其次,心理异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出社会的问题和深层次的隐喻。
比如,小说《1984》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个深受社会控制和监视的人物。
他的内心被剥夺了自由,思想被严密监管,这种心理异化反映了极权主义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扼杀,让读者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
除了心理异化,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社会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社会隐喻是指用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或情节来暗示或揭示社会现象或问题。
比如,《动物庄园》这部小说中的动物们就代表着人类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和社会群体。
这种社会隐喻通过动物的形象来揭示出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另外,社会隐喻还可以通过环境和事件的描写来表达。
例如,《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中的舞会场景就是一个社会隐喻的体现。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注重的是外表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内在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社会隐喻,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浅薄,引发读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形式,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目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心理异化和社会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美的享受,还可以从中获取思考和认识。
浅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问题
浅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问题【摘要】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心灵世界和人的异化,“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
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异化问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更是一种让人沉思反省的悲剧美感。
【关键词】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异化:I1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6)04-0257-0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战争无情地摧毁了物质文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创伤,精神的迷惘加深了人们的危机意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转而求助于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一时之间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在社会上普遍流行。
19世纪西方掀起了一股理论热潮,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弥漫着悲观色彩,尼采的“超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充满了神秘意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
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追求,转而重视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心灵世界和人的异化主题,在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现代主义作家更多的把目光从客观物质世界转向主观心灵世界,表现在人的潜意识领域。
现代主义作家发现,20世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它造成人类精神的空虚感、虚无感、压抑感、威胁感与恐惧感。
所以他们专注于描述人在异化情况下种种孤独失落的感受,以此来批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事实上,“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
从哲学范畴上来说,异化是指人不再占据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人的活动结果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是转化为统治人且与人对立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异化”主题主要通过荒诞和变形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以卡夫卡的小说为例。
文学中的异化概念
文学中的异化概念
异化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谢列梅罗夫提出。
异化指的是将平凡熟悉的事物通过文学手法表现为新颖、鲜明、不寻常的形象或内容,以产生突破传统、引发读者新思考的效果。
异化在文学中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
首先,语言上的异化包括音乐化异化和图像化异化。
音乐化异化是指作者通过奇特的音韵、节奏和韵律,使语言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例如诗歌中常出现的韵律、押韵等。
图像化异化则是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生动的图像,例如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的形象。
其次,逻辑上的异化是指通过打破习惯性的逻辑关系,使得作品在结构和情节上显得不同寻常。
例如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使时间顺序错乱,或是将主次颠倒,让读者感到困惑、惊讶。
通过这种异化手法,作品能够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使读者思维不受限制,感受到更多的创意和观念冲击。
再次,情感上的异化体现在通过特殊的情感表达手法,使人物的感受和情绪显得与众不同。
例如将平凡事件赋予戏剧性的张力,或是将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细微的描写展现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感。
最后,思想上的异化则是通过探讨新颖、前卫的思想观点,打破传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通过对社会、人性、存在等问题的
异化思考和表述,使读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颠覆,开拓了解世界的新途径。
总之,异化在文学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突破传统、不寻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作品具有新鲜、突出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浅析《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
浅析《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作者:祝玉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短篇小说《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
它通过描写小人物格里高尔奇特而悲惨变形为甲虫的经历,表现了西方现代人在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下的恶劣生活,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荒诞不经的事物。
这种写法为魔幻现实主义做出了尝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格尔高尔个人的异化进一步探讨其家人情感心理的异化,然后分析诸类异化下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夫卡卡;《变形记》;异化中图分类号:I5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001-01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派是西方 20 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格尔高尔个人的“异化”《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无疑是卡夫卡笔下平凡而生性懦弱的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作品讲述了他父亲面临破产,母亲身患病症,妹妹即将上学的家庭境况,这一切的家庭负担和债务,将格里高尔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工作只为改善家庭生活。
但不幸的是,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有了虫的特性,(它的身躯特别宽大,宽到挤不进半开的门,也不能完全藏在沙发底下;有着长长的触角,眼睛微凸,有着坚硬的外壳,肚子上分成很多硬片,还布满了白色小斑点;有着在墙壁和天花板上交错爬行的习惯;没有牙齿,不喜欢新鲜事物,反而喜欢吃腐烂变质的蔬菜喜欢爬行并吃发霉变质的食物。
)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虽然他外形完全变成了“甲虫”,但内心仍然具有人的特性,能观察、判断和思考。
以至于他虽然生活在家人当中,却仍感觉内心忧虑,举目无亲,有苦难难言,最终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
主人公从人变成甲虫看似十分荒诞,但实际却异常真实,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又使人蜕化为“非人”。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
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举例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通过对人的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展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迷失和异化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不同的举例,来生动、全面地阐述人的异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探讨其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看到人的异化。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尔姆斯突然一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事件使他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他与家人的疏离和孤立。
这种怪异的物质转变代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自我认知的困境。
作品通过这一异化形象,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失落和被边缘化的现象,引导人们思考和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寻找和定位。
其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人的异化。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女性被迫成为生育工具,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作品以女性主人公奥芙雷得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妇女权利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这个形象有力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反思,警示人们不断保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摆脱被异化的命运。
此外,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飢餓藝術家》也是人的异化的典型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苦苦追求艺术梦想的画家。
然而,他在艰难的求才之路上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境,最终陷入了饥饿和病痛之中。
整个故事通过描写画家的痛苦和绝望,表达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和辛酸。
这种异化形象提示人们,尽管追求理想良好,但也需要理性思考和实际考虑,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追求中而导致的异化和痛苦。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是一个经常被探讨的主题。
这种异化可以是身份和自我认同上的困惑,也可以是权利和地位上的被剥夺,还可以是追求理想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这些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困境和自我探寻的思考。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异化的展现,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尊严和平等,思考自己在现实中的定位和意义。
浅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
浅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作者:喻智锋罗荣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6期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后被引用到文学领域,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
从哲学范畴上来说,异化是指人不再占据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人的活动结果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是转化为统治人且与人对立的力量,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里和笔下,使人异化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整个物质世界。
本文从对异化现象概念的界定,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异化现象的特点,异化现象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异化现象。
关键词:西方文学后现代主义异化“异化”作为哲学概念,马克思等人直接把它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变为一种奴役人的异己力量。
他还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人被金钱、商品和资本等所奴役,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只能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最终沦为非人。
由此可见,马克思等人认为正是私有制的社会分工滋生了异化现象的毒瘤,资本主义发展得越快,这颗毒瘤就会长得越大。
一、异化现象的起源和特点西方最早关于人性异化和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长诗《工作与时日》。
在17—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一直就有关于人性在金钱、权力下变异的描写。
20世纪初,一些现代主义作家就倾心关注异化现象,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此后的文学在探讨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时,不断开拓题材和主题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揭露了经济领域中劳动的异化,而且还将触角深入到了政治、社会伦理道德、家庭、种族等各个领域中。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虽然脱胎于现代主义,同样受到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但在人文反思方面比后者更加入木三分。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摘要】《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了异化主题,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和角色关系的描绘来展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在《高老头》中,主人公高老头因为年龄和身份地位的变化,逐渐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隔阂,感到自我与社会的隔离。
而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则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越来越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两部小说通过对人的内心矛盾和挣扎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异化现象。
异化主题的共同点在于都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困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自我认知。
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在于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促使人们反思并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异化主题, 异化表现, 共同点, 重要性, 文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小说都探讨了异化的主题,这也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议题之一。
异化指的是人在社会、经济或政治层面上失去原本的特征和自主性,成为被他人或机构操控和利用的对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角色和情节,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
《高老头》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高大爷在城市中的生活。
他曾是一名英勇的战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社会所边缘化和遗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高大爷的遭遇和心理描写,揭示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高大爷身体力行地体现了老年人的孤独、无助和被动。
《欧也妮·葛朗台》则描述了一个年轻女性欧也妮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她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规范和家庭压力的异化影响。
作者通过欧也妮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了现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异化现象。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异化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在面对各种困境时,都可能经历异化的状态。
文学中的社会异化与自我认同
文学中的社会异化与自我认同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对社会异化和自我认同的探索,展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中的社会异化与自我认同的主题,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社会异化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社会异化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产生的隔阂和疏离感,使个体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种社会异化在文学中通常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孤独、无助和挣扎来展现。
例如,美国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就是以这一主题为核心。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突然被变成了一只卑劣的昆虫,他无法适应这个异化的身份,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这个故事揭示了现代人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困境,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
其次,自我认同是文学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和接受。
在文学中,主人公通常会经历自我认同的探索和矛盾。
例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至灵之书》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通过回忆和自省,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自我,并最终实现了自我认同。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在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下寻求自我认同的内心挣扎。
此外,社会异化和自我认同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异化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怀疑,进而影响到自我认同的建立。
相反,通过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建立,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异化的挑战。
例如,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亲爱的》中的主人公塞斯·斯诺,通过对自己家庭历史和个人经历的追溯,逐渐实现了自己的自我认同。
在社会异化的背景下,塞斯克服了挑战,建立了自己的身份,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异化和自我认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读者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和体验来探索和理解世界。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共情和思考,进一步反思自己对社会异化和自我认同的认识。
外国文学异化现象研究报告
外国文学异化现象研究报告
外国文学的异化现象是指源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导致读者在阅
读时感到陌生,不易理解或感受到距离感的现象。
在研究这一现象时,有
必要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对读者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其次,外国文学的异化现象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异化
现象使得读者很难沉浸于作品情节中,会产生一种被排斥或疏离的感觉。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读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作品的含义、思想传达
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无法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
针对外国文学的异化现象,可能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首先,译者
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文化差异的解释和传达。
例如,可以在文
中添加注释或脚注,解释特定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或文化语境,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适当地调整文学作品的节奏和结构,使作品更
贴近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在故事情节中增加一些读者熟悉的元素,减少对文化差异的依赖。
最后,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学习,提升读者对其他
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总结而言,外国文学的异化现象主要源于文化差异,对读者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翻译工作中对文化差异的传达和
解释,调整作品的节奏和结构,以及提升读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这
些措施,可以促进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文学创作中的异化与反异化
文学创作中的异化与反异化一、引言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语言和形式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异化与反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异化是指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通过文学手法进行转化和变形,使之与现实脱离,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反异化则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重新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异化与反异化的意义和方法。
二、异化的意义和方法1. 异化的意义异化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能够突破现实的限制,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异化,文学作品可以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想象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异化还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现实,拓宽思维的边界。
2. 异化的方法异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象征、隐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进行转化和变形,使之具有独立的艺术性。
例如,作者可以通过象征手法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情感抽象化,使之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隐喻手法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之产生新的联想和理解;通过夸张手法放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使之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拟人手法赋予非人物以人的思维和情感,使之更加生动和具体。
三、反异化的意义和方法1. 反异化的意义反异化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重新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通过反异化,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反异化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从中获取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2. 反异化的方法反异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还原、解构、批判等。
通过这些方法,作者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现实的指向和意义。
例如,通过还原手法将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还原为具体的事物和情感,使之与现实产生关联;通过解构手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语言,揭示其背后的现实意义;通过批判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反思,引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解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现象
解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现象《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为代表的诸多先驱的思想学说汇聚成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将人的心理情绪、欲望本能冲动和主观感受当作人的核心,由此认识“真正的人性”。
卡夫卡在少年时期就对尼采、达尔文、斯宾诺的著作发生过浓厚兴趣,中国老庄哲学对其影响不小。
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人和现实的审视。
一、表现人的异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萨姆沙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
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
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
“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独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
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萨姆沙想“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
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
君不见,小说中那位“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的老妈子居然失去对弱者的怜悯,“她兴致一来就这样无聊地滋扰”萨姆沙,将个人对痛苦暂时忘却的瞬间愉悦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二、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论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与问题意识
论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与问题意识现代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思考,传达了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异化现象的存在,这些异化现象使得文学作品在表达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夸张和夸大。
为了更好地揭示社会问题,一些作家会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事件进行放大和夸张,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但也容易使读者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影响了对于问题的真实认识。
其次,现代文学中的异化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为了更好地表达问题意识,作家常常会刻画一些特殊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极端的性格和行为,以突出某种问题或者思想。
然而,这种极端的刻画容易使读者对于人物形象产生一种隔离感,不能真正与其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传达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文学中的异化还表现在对语言和形式的运用上。
为了更好地表达问题意识,一些作家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语言和形式,以突出作品的独特性。
这种异化的语言和形式虽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也容易使读者感到困惑和迷茫,从而影响了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然而,尽管现代文学中存在一些异化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意识。
正是通过对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现代文学才能够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对于现代文学中的异化现象,我们应该既保持批判的眼光,又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意识。
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辨别作品中的夸张和夸大,不被其表面所迷惑,而要通过深入思考,找到其中所蕴含的问题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形式的异化。
虽然这些异化的手法可能使得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但我们也要注意其中所蕴含的问题和思想,不能仅仅被其形式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的内涵。
总之,现代文学中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表达能力和传达问题的能力。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摘要:
1.引言
2.卡夫卡的异化概念
3.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4.异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结论
正文:
卡夫卡是20 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异化这个概念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卡夫卡将其引入文学领域,用以描述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无助和疏离感。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异化现象无处不在。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昆虫,这既象征着他与社会关系的破裂,也反映了他在工作中被物化的现实。
又如在《审判》中,主人公约瑟夫·K 在面对无法理解的审判时感到极度迷茫和恐惧,这体现了他在法律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卡夫卡的异化观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机器和网络,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逐渐削弱。
人们在工作中被异化为生产工具,生活中被异化为消费对象,这使得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通过卡夫卡的作品,我们可以认识到异化现象的危害,进而思考如何预防
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个体的精神需求,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以抵抗现代社会的异化力量。
总之,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帮助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探究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
韩社侠探究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内容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已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容纳不了人。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
变异是荒诞的,但荒诞却不荒谬,荒诞之下真实地映射着社会对人的挤压和扭曲,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关键词:变形荒诞真实异化本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借助于异己这个话题,来反映社会现实。
如:在蒲松龄之作《促织》中,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
蟋蟀原是玩物,却主宰了人的命运。
蒲松龄是在无意间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
而几百年后,对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创新的文学流派———西方现代派文学,自十九世纪末一出现,就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它全面否定了传统的文学审美价值,希求构建全新的文学审美体系,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通过“变形”的手法,他的作品企图规避现实表面,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心灵创痛,表现众多的个体的异化状态。
《变形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地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
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
与蒲松龄不同的是,卡夫卡是有意识地使用“变形”的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现代社会中人被全面地扭曲和严重的异化现象,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一.奇异的哀歌探究《变形记》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突兀地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探究人变虫的深度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恶劣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契诃夫(Anton Chekhov)是俄罗斯文学大师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为主题,其中常常涉及到人的异化问题。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被社会边缘化,这些情感都反映了人的异化状态。
以下将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选取几部作品,探讨其中的异化主题。
契诃夫的《长篇短篇》中的《深深的根》讲述了农民伊凡·杜勃罗尼维奇在一次交易竞标中,由于自己的天资不足而被他人出千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凡·杜勃罗尼维奇的生存状态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并且无法摆脱这种状态。
他因为自身条件不佳,一直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而且即使得到了报偿,最终也会变成别人的利益。
这种被动的生活状态,使得伊凡·杜勃罗尼维奇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以及社会的无情。
这种无助、无能的感觉,正是异化状态的体现。
另外一则作品是《灯》。
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契诃夫描绘了两个官僚为了一盏油灯发生争斗的故事。
这盏油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他们为了这个小事而彼此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渺小,以及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竞争时,人们的本质往往被异化,变得冷漠和自私。
这个故事也通过官僚主义来批判了当时俄国的官僚体制,从而反映了社会的异化现象。
契诃夫的《樱桃园》描绘了知识分子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
主人公的家庭是过去的贵族,但是由于社会变迁,他们的财产被没收,生活举步维艰。
在这个故事中,知识分子家庭原本是社会上的精英,但是由于社会的变化,他们变得无助、迷茫,并且感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被需要。
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
这种生活状态使得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甚至迷失了方向。
这种社会变迁对知识分子家庭的影响,正是契诃夫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揭示。
契诃夫的《寻找快乐的故事》则是从一个幼小的姑娘角度来描绘了异化主题。
故事中的姑娘在一个贫穷的大家庭里,为了渴望幸福而寻找快乐。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异化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内容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人异化成动物这样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抑或是古罗马文学作品《变形记》.以及后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受启发后所写的《梦想家彼得》等等.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有的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
异化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异化传奇故事荒诞的情节社会压力时代发展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
《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作蟋蟀,其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表现百姓命运的可悲和痛苦。
再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尔高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的变成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以及《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因内心滋生出对各种事物及各类人的不满,而异化成各种形态去感受使他烦扰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
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有异化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把自己说成是“春蚕”和“蜡炬",表达自己对女友的思恋之情.现在我就将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如下。
一、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形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
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自然界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当时出现的异化文学作品往往与自然有关,并且通常是以神话形式出现的。
探索文学作业中的异化与社会现象解读
探索文学作业中的异化与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业是学生常常要面对的任务,它既是学习文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文学作业中的异化现象,认识到它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业中的异化现象以及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学作业的异化。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业是由老师布置,学生完成的一种任务。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考试压力和功利性的要求,文学作业往往成为了一种刻板的、机械的任务,而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完成,对于文学的真正理解和体验变得很肤浅。
这种异化现象背后反映了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
教育体制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于文学作业只关注分数,而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和思考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这种功利导向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文学作业的异化现象。
其次,我们需深入剖析文学作业异化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有些学生会选择简单的作品进行分析,只关注于表面的情节而不去挖掘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甚至直接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作品,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异化现象在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原因。
社会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不得不在各个科目中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文学这一门看似没有直接实用价值的学科,容易被忽视。
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学生们不再需要亲自去阅读和思考,只需从网上搜罗一些资料便可完成文学作业。
然而,我们不能对文学作业中的异化现象束手无策。
教育者、家长和学生都应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教育者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其次,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最后,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真正热爱和理解。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doc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是以彻底的悲观主义为主色调的。
反映在其作品中,最大特色就是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具有悲剧色彩,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被异化的女性角色。
因此,许多研究者称词为不正常的异化。
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都是基于她们在现实中的无尽的欲望和与之相应的挣扎,同时这也是她们立足于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一种必然。
本文从女性异化倾向、女性异化正常化、女性异化背后的反思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主要悲剧女性,解读她们人性异化背后的正常化。
试图还原在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本相,并给予今天的现代女性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张爱玲;异化;女性;正常化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的‚经典‛。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女奴群像,这些女性形象既是时代的牺牲者,又是悲剧的主要角色和承受者,更是悲剧的编剧和导演。
她们或彻底的暴露人性自私自我的一面,或不彻底的在虚伪之中显露真实,浮华之中彰显素朴。
在关于张爱玲的小说研究中,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被研究者称为是异化的,变态的,不正常的形象。
独特的张爱玲并没有将小说停留在女性命运的表层,她开始把自我的探索融入到对整个时代女性的考察中,从而走向更深层次的挖掘。
她的小说讲述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女性命运,讲述在无‚依靠‛下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在男权压制下的女性表现。
那么,在那样冷漠无情欲望横流的年代里,女性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她们的生存形式又表现了怎样的现实意义?一、异化的女性众生相异化在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简言之,异化就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一)异化的母爱母爱,本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个让人充满无限温暖和希望的名词。
然而张爱玲在写母爱这个大题目时,却和其他作者的感受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内容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人异化成动物这样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抑或是古罗马文学作品《变形记》。
以及后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受启发后所写的《梦想家彼得》等等。
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有的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
异化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异化传奇故事荒诞的情节社会压力时代发展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
《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作蟋蟀,其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表现百姓命运的可悲和痛苦。
再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尔高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的变成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
以及《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因内心滋生出对各种事物及各类人的不满,而异化成各种形态去感受使他烦扰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
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有异化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把自己说成是“春蚕”和“蜡炬”,表达自己对女友的思恋之情。
现在我就将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如下。
一、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形成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
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
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自然界
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当时出现的异化文学作品往往与自然有关,并且通常是以神话形式出现的。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不自觉运用异化创作的例子却也屡见不鲜。
我们熟知的“庄周梦蝶”的寓言,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山海经》里那位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在民间传说中有大禹化为一条独角龙拱开夔门的神奇情节,大禹治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总站在山头盼夫归,最后化为石头,据说神女峰、望夫石就是这么来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遮阴乘凉。
这些古人幻想的异化故事,是由于在人类生产力还落后的情况下,希望产生一种超自然的伟力,以解除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这些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异化故事,至今仍为人们喜闻乐道。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也随之加剧,作为社会成员的某些人,必然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压抑而自己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于是产生了人异化为物,以实现理想愿望的传奇故事。
二、为何作者如此钟爱作品中的异化
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洞察现实,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认清自己的境况。
生活往往由于太熟悉而不能看清它,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乃至理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们无非是把人们从“当局者”推到“旁观者”地位,为此他常常借助于动物题材以增加他的“推”力。
动物没有被文明化、社会化,它们不懂得什么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种种社会规范,与原始阶段的人类较近似。
在观察和表现人类社会异化现象的时候,总想追溯人类久远的生存状貌,唤回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了的记忆,以启悟我们明白今天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
他们认为动物没有累赘,通过动物更容易达到上述目的。
因此他们那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不是童话,也不是适合于儿童阅读的寓言,而是思想深奥的譬喻性小说,因而那些动物主人公,不论是较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哺乳动物还是昆虫,都是人格化的化身。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意识的
禁锢更加严重。
“文字狱”事件时有发生。
于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更多的以人、兽间的怪诞事件来表现。
在这一时期,“异化”文学作品主要是由一些地位比较低下的知识分子创作的。
他们迫于统治者的压力,只能用作品中的异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用异化的手法来写,会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郭沫若先生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等”,这高人一等就高在把人异化为狐仙山鬼、木精、草怪、美禽、佳虫等诸多充满人性的“异类”,并写这些异类帮助善人义士、穷苦百姓。
落魄士子战胜贪官污吏,脱离苦海,获得美满姻缘等。
所以读起来脍炙人口。
这些异化的情节怪异、荒诞,却又似乎合情合理,在读者惊叹作者想象力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更深刻的思考。
由此看来,异化至少有这样的作用:其一,是便于充分有力地揭露矛盾,撕破一切假面,把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种种社会弊病,由于被粉饰着,人们往往习焉不察,视为正常。
直至有大跌宕,把涂在生活表层的粉饰剥落,才现出其全部荒谬性来。
让人物变形,就是作者们用以去粉饰、揭矛盾、表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的一种特殊手法。
作为一种写的艺术手法,能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如果借鉴这种手法来反映新生活,会产生动人心魄的篇章。
三、异化现象的社会意义
异化作品都以荒诞的艺术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一个厚重的主题——异化悲剧,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所遭受的灵魂和生理的双重摧残。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异化是基于主人公的潜意识,其中必定有对现实压力逃避的意向。
究其根源,社会的压力,周围人的看法与阻扰,甚至于在现实中的不如意,都是促使异化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异化为的是表现人类想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是人类面对困难时反抗精神的最初体现。
不单如此,还有另外一类的文学作品,满是人类对自然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
也表明人类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意识在逐渐产生——那些创作者以为自己赞扬的自然对象是人类幻化的,隐约的表述出人是万能的思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逐渐安定,与自然正面冲突的机会相对减小。
这时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撞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或情感。
于是社会关系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对象。
特别是儒家学说在中国地位确立之后,一些具有新思想而被传统缚束住的人,内心的不满迫于社会压力不便直说,便以“异化”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出封建社会中官吏的腐败及平民怨气无法消解的社会现实。
以上所述,皆为中国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对于中国“化兽”是对自由的向往,对不合理现状的抗争,是一个人性化自由新世界的含蓄构想。
那么对于西方“化兽”则是被邪恶迫害的结果,是社会黑暗现象的极端体现。
纵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了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人异化为非人!一个名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失去了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和谋生机会,就只好变成一只甲虫,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故事运用虚幻、夸张以至怪诞的艺术手法,就是“异化”在文学中的成功运用。
它在荒唐的艺术形式底下,隐藏着内在的合理因素,具有一种特殊的深该的批判力量。
西方文学中的异化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普通人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悲惨。
远古时人们因为对自然的不了解,心存恐惧,但又羡慕自然的力量,由此开启了“异化”之门;从远古到近代,人们又因为思想上的禁锢,内心情感不便表述而发展了它。
可以说那些时期哪里有“异化”文学,哪里就没有宽松、自由的社会。
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能看见一些“异化”文学作品,但其作用更多的转向了娱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政治环境的相对自由,“异化”文学将承载更多轻松、快乐的内容。
参考文献:
①(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3月
②紫葳,《外国文学参考资料》,地质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