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D
1.(2010年全国文综Ⅱ) 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
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
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
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
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
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移客,观既性不的能含被义创:造不,以也人不的能意被志消为灭转。 2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
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 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二、难点突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 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 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 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要求:既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 观;又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B.勇于创新 D.依靠群众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提示:(1)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 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 的基石。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 关系。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句话说明了(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解析:龚自珍的话强调法、势、事例、风气等都是运动变化 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B当选。 答案:B
考向一 物质
(2011年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 解分析能力。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 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说明事物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D。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C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 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的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
2.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2个人客类观社的会物在质本体质系上是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
于它的物质性。
1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3.物质反映的客观实在。
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
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然后具体分 析各项题肢,①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错误;②正确,符合题 意,③高耗能短期内是有利生产力发展,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 于可持续发展,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D
考向二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011年江苏卷)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 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 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 程;静止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 发生变化;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中 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 判断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 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即可分析得出静止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选A。B、C说法不符合题干的主旨。D说法错误,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 A
2.(2010年江苏单科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提示:(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 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自我校对: 问题探究 1.(1)× (2)× (3)× (4)×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二 者不能混淆。 3.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 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 心主义。
解析: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对命题进行分析、 判断。
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 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 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 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 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1.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与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知识,通 过节能减排等事例,分析人与自 然的关系,说明统筹人与自然发 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 决策 2.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说明完成“十二五” 规划目标必须从国情出发、把握 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剖析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D.①④
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③说法错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 从自然,④说法错误。答案选 ①②。
答案:A
3.(2012年江苏卷)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A.分工协作 C.尊重规律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是哲理判断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试题材料并 与相关哲理相对应。材料强调的是运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而B 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是发 展,故B与题干不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C表述错 误,不能入选;D强调的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与题干要求不符, 故不选。故选A。
一、重点归纳: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 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2.(2012年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
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
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
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
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3.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 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 到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问题探究 1.判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2)只要实事求是,办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 (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 (4)“制天命而用之”,“女娲补天”说明了客观规律制约 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2.想一想: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分别指什么? 3.简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4.辨析:规律对人既起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 规律有好坏之分。 5.思考: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吗?
1.(2010 年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 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 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 年代亚洲金融危 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 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 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 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在物质 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
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
2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关件系的:、运暂动时是的无和条相件对的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点击考点
提示重点
复习建议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 客观性和普遍性
近三年高考考 频较高的知识 点依次是:规 律的含义及其 客观性;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物质与运 动的关系
答案:A
1.(2012年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 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解析:荀子的话的哲学寓意为规律的普遍性,D项也体现了规 律的普遍性,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 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对人既起积极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 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 条件和形式,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1.(2010年全国文综Ⅱ) 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
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
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
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
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
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移客,观既性不的能含被义创:造不,以也人不的能意被志消为灭转。 2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
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 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二、难点突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 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 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 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要求:既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 观;又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B.勇于创新 D.依靠群众
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提示:(1)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 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 的基石。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 关系。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句话说明了(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解析:龚自珍的话强调法、势、事例、风气等都是运动变化 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B当选。 答案:B
考向一 物质
(2011年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 解分析能力。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 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说明事物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D。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C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 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的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
2.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2个人客类观社的会物在质本体质系上是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
于它的物质性。
1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3.物质反映的客观实在。
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
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然后具体分 析各项题肢,①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错误;②正确,符合题 意,③高耗能短期内是有利生产力发展,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 于可持续发展,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D
考向二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011年江苏卷)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 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 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 程;静止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 发生变化;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中 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 判断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 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即可分析得出静止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选A。B、C说法不符合题干的主旨。D说法错误,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 A
2.(2010年江苏单科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提示:(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 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自我校对: 问题探究 1.(1)× (2)× (3)× (4)×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二 者不能混淆。 3.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 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 心主义。
解析: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对命题进行分析、 判断。
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 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 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 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 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1.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与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知识,通 过节能减排等事例,分析人与自 然的关系,说明统筹人与自然发 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 决策 2.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说明完成“十二五” 规划目标必须从国情出发、把握 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剖析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D.①④
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③说法错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 从自然,④说法错误。答案选 ①②。
答案:A
3.(2012年江苏卷)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A.分工协作 C.尊重规律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是哲理判断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试题材料并 与相关哲理相对应。材料强调的是运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而B 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是发 展,故B与题干不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C表述错 误,不能入选;D强调的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与题干要求不符, 故不选。故选A。
一、重点归纳: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 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2.(2012年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
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
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
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
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3.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 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 到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问题探究 1.判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2)只要实事求是,办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 (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 (4)“制天命而用之”,“女娲补天”说明了客观规律制约 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2.想一想: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分别指什么? 3.简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4.辨析:规律对人既起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 规律有好坏之分。 5.思考: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吗?
1.(2010 年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 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 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 年代亚洲金融危 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 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 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 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在物质 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
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
2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关件系的:、运暂动时是的无和条相件对的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点击考点
提示重点
复习建议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 客观性和普遍性
近三年高考考 频较高的知识 点依次是:规 律的含义及其 客观性;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物质与运 动的关系
答案:A
1.(2012年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 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解析:荀子的话的哲学寓意为规律的普遍性,D项也体现了规 律的普遍性,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 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对人既起积极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 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 条件和形式,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